生物化学实验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物化学实验实验⼀1、糖类的颜⾊反应1. α-萘酚反应糖在浓⽆机酸(硫酸或盐酸)作⽤下,脱⽔⽣成糠醛及糠醛衍⽣物,后者能与α-萘酚⽣成紫红⾊物质。

注意:因糠醛及糠醛衍⽣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 间苯⼆酚反应在酸作⽤下,酮糖脱⽔⽣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酚作⽤⽣成红⾊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因为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2、还原作⽤许多糖类由于其分⼦中含有⾃由的或潜在的醛基或酮基,因此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铁、银等⾦属离⼦还原,同时糖类本⾝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

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所⽤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

它们都是Cu2+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本⾝被还原成红⾊(颗粒⼤)或黄⾊(颗粒⼩)的Cu2O沉淀。

实验⼆脂肪碘值的测定碘值(价)是指100g脂肪在⼀定条件下吸收碘的克数。

碘值是鉴别脂肪的⼀个重要常数,可⽤以判断脂肪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脂肪中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个或多个双键,能与卤素起加成作⽤⽽吸收卤素。

常⽤碘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起加成作⽤。

脂肪的不饱和程度越⾼,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越多,与其双键起加成作⽤的碘量就越多,碘值就越⾼。

故可⽤碘值表⽰脂肪的不饱和度。

I2+-CH=CH--CHI-CHI-本实验⽤溴化碘(Hanus试剂)代替碘。

⽤⼀定量(必须过量)溴化碘和待测的脂肪作⽤后,⽤硫代硫酸钠滴定的⽅法测定溴化碘的剩余量,然后计算出待测脂肪吸收的碘量,求得脂肪的碘值。

加成作⽤:IBr+-CH=CH--CHI-CHBr-剩余溴化碘中碘的释放:IBr + KI KBr + I2再⽤硫代硫酸钠滴定释放出来的碘:I2 +2Na2S2O3 2Na2S4O6+2NaI思考题:何谓空⽩溶液和空⽩实验?空⽩实验有何意义?在各种分析⽅法中,为消除⼲扰,⽤与测定试样时完全⼀致的条件进⾏测定的溶液。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物化学领域的相关概念和实验方法,
进一步理解生物化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实验材料和方法
本次实验使用的材料包括:
- 细胞培养基
- 细胞培养皿
- 细胞培养酶
- 试剂盒
实验方法如下:
1. 预先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将细胞培养基倒入细胞培养皿中。

3. 加入适量的细胞培养酶,并将细胞悬浮均匀。

4. 将细胞培养皿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5. 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得出以下实验结果:
- 细胞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和分裂。

- 细胞培养基的组成对细胞生长有重要影响。

- 细胞培养酶可以加速细胞生长和增加细胞数量。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生物化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细胞培养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疾病治疗和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参考文献
1. Smith, A. et al. (2010). Cell culture techniques. In: Methods in Cellular Toxicology.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pp. 45-63.
注意事项
在报告中引用的内容必须能够被确认,并避免法律纠纷。

本文档仅为参考资料,不得用于商业目的或作为专业性报告的替代品。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2、氨基酸溶液0.5%的赖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溶液及它们的混合液(各组份浓度均为0.5%)。各5mL
3、显色剂50~100mL
1.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五、操作
1.将盛有平衡溶剂的小烧杯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
2.取层析滤纸(长22cm、宽14 cm)一张。在纸的—端距边缘2~3cm处用用铅笔划一条直线,在此直线上每间隔2cm作一记号如图。
5.显色用喷雾器均匀喷上O.1%茚三酮正丁醇溶液,然后置烘箱中烘烤5分钟(100℃)或用热风吹干即可显出各层析斑点。
6.计算各种氨基酸的只Rf值。
思考题
1、何谓纸层析法?
2、何谓片Rf值?影响Rf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怎样制备扩展剂?
4、层析缸中平衡溶剂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二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
实验一纸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
一、目的
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原理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
层析溶剂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
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是用Rf值(比移)来表示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只Rf值是常数。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休眠种子的淀粉酶活力很弱,种子吸胀萌动后,酶活力逐渐增强,并随着发芽天数增加而增加。
本实验观察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三、器材
1.25mL刻度试管 2. 吸管
3.离心管 4.乳钵
5.分光光度计 6.恒温水浴
7.离心机
四、试剂和材料
1、小麦种子
2、o.1%标准麦芽糖溶液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生物化学实验是利用生物化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和代谢过程进行研究的实验。

其中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样品;试剂,酚酞、硫酸、氢氧化钠、蛋白质定性试剂、酶定性试剂等;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蛋白质的定性实验,取少量蛋白质样品,加入蛋白质定性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2. 核酸的定性实验,取少量核酸样品,加入核酸定性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3. 酶的定性实验,取少量酶样品,加入酶定性试剂,观察反应情况并记录结果。

4. 碳水化合物的定性实验,取少量碳水化合物样品,加入酚酞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5. 生物分子的定量分析,利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等仪器,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样品中的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从而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和代谢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了生物分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实验意义,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生物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生物分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有哪些

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有哪些

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有哪些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的学科,实验技术在生物化学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一、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来定量分析物质浓度的方法。

在生物化学中,常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酶等生物大分子的浓度。

例如,通过测量蛋白质在 280nm 处的吸光度,可以估算蛋白质的浓度。

分光光度法操作简便、快速,且灵敏度较高。

二、电泳技术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在生物化学中,常用的电泳技术有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常用于分离和分析 DNA 片段,根据 DNA 片段的大小不同,在凝胶中移动的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则常用于分离蛋白质,能够分辨分子量差异较小的蛋白质。

三、层析技术层析技术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常见的层析技术有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等。

凝胶过滤层析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大分子先流出,小分子后流出。

离子交换层析基于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来分离物质。

亲和层析则利用生物分子之间的特异性亲和力进行分离,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四、离心技术离心是利用离心机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不同密度、大小的颗粒分离的技术。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于分离细胞器、细胞组分、蛋白质复合物等。

差速离心通过逐渐提高离心速度,分步沉淀不同大小的颗粒。

密度梯度离心则是在离心管中形成密度梯度,使不同密度的颗粒在相应的密度区带中沉降,从而实现分离。

五、PCR 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技术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 DNA 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通过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的循环过程,使 DNA 片段呈指数级扩增。

PCR 技术在基因诊断、基因克隆、基因突变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ELISA 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进行检测的技术。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1)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取3支试管,编号,各加入0.5%可溶性淀粉溶液3mL,分别置于冰水浴,37℃水浴及沸水浴中,保温5min,各缓缓加入1mLα-淀粉酶稀释液(试管勿从水浴中取出)继续保温5min,取出37℃水浴及沸水浴中试管置于冰水浴中冷却后,各加入碘—碘化钾溶液约1mL,比较各管颜色,并解释之。
(二)样品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待测样品必须进行适当的稀释,使每毫升中含有0.5mg左右的蛋白质,才能进行测定。 该过程至少重复两次或平行测定两次。
7200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四、结果处理
固体样品中蛋白质含量=m’×Vm/Vn×1/m×10-3×100% 式中m′——由标准曲线查到的样品的蛋白质含量(mg) Vn ——用于显色的样品体积(ml) Vm —— 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l) m ——样品的质量(g)
三、操作方法
1. 样品制备 称取粉碎过40目筛的(玉米)样品2.50 g(精确至0.01 g)放入100 mL锥形瓶中; 沿器壁缓慢加入50 mL l%的盐酸溶液,并轻轻摇动使全部样品润湿; 将锥形瓶放入沸水浴中,预热3min,在沸水中准确加热15min; 立即取出,迅速冷却至室温。
2.样品测定 先加1 mL30%的硫酸锌溶液,充分混匀; 再加入1 mL亚铁氰化钾溶液,摇匀并全部转 移至 100 mL容量瓶中,用少量蒸馏水将锥形瓶冲洗几次; 若泡沫过多,加几滴无水乙醇消泡; 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混匀后过滤,弃去初始滤液15 mL,收集其余滤液 充分混匀; 进行旋光测定。
四、结果处理 皂化值=
式中 VA—空白瓶盐酸用量(mL); VB—样品瓶盐酸用量(mL); m—油脂的质量(g)。
五、思考题
1. 上式中(VA - VB )的含义是什么? 2. 试列出由皂化值计算油脂相对分子质量的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实验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1.使用酚酞指示剂,为什么滴定的是氨基?
因为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当碱被酸完全中和掉的时候,说明是碱性的OH- 离子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应该是无色的。

但是也不排除酸过量,一般在滴定的时候,要严密控制酸的用量,因为一旦酸是过量了,溶液也是呈无色的(因为酚酞遇酸不变色)粉红色的那个时刻,那是碱即将被完全中和掉
酚酞:酸滴定碱时:颜色由红刚好褪色;碱滴定酸时:颜色由无色到浅红色注意,中和滴定不能用石蕊作指示剂。

原因是石蕊的变色范围
(pH5.0~8.0)太宽,到达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不明显,不易观察。

2.什么是酶的抑制剂?什么是变性剂?区别是什么?
答;凡是能使酶活性降低而不使酶失活变性的物质成为抑制剂;凡是能引起蛋白质变性失活的物质叫变性剂。

抑制剂只是抑制蛋白质的特性而变性剂则破环蛋白质的结构。

3.什么是酶的最适温度及其应用意义?
酶催化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催化活性没有达到最大值,高于最适温度时酶可能会永久性失去活性,控制反应温度维持在最适温度可以使反应速率达到最大
4.什么是酶反应的最适PH?対酶活性有何影响?
酶在最适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大于或小于最适pH,都会降低酶活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改变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带电状态,从而影响酶和底物的结合;②过高或过低的pH都会影响酶的稳定性,进而使酶遭受不可逆破坏。

5.什么是酶的活化剂?
使酶活性提高的物质
6.如何证明酶的专一性?
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糊精,但不能催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
蔗糖酶能催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但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成糊精。

7.等电点时为什么蛋白质溶解度最低?
答;蛋白质形成胶体二等条件是带电荷,从而在外表面形成水化膜,导致各胶体颗粒不结合,当PH等于PI时,静电荷为零,蛋白质分子之间不存在排斥,则聚集沉淀,所以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

8.鸡蛋清可以用作铅汞中毒的解毒剂是为什么?
答;由于重金属离子能与蛋白质中带负电基团如—COOH等作用,生成难溶重金属的蛋白质盐,减少机体对重金属的吸收。

9.用蒽酮比色法测定样品中糖含量时,应注意什么?为社么?
1.冰浴加蒽酮
2. 加蒽酮后混匀,同时沸水浴
10.凯氏定氮法中,如何判断消化终点?
消化液呈透明浅绿色。

11.何谓蛋白质的等电点和沉淀反应?有何实用的意义?
蛋白质等电点: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如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此
时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为零,符号为pI。

等电点常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IEF)以及蛋白质的等电点盐析。

沉淀反应:蛋白质在某种理化条件下,蛋白胶体溶液的水化层或者电荷层破坏,蛋白胶体相互聚集的现象。

主要的沉淀现象有(1)盐析:在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盐类(如硫酸铵),可析出沉淀,稀释后能溶解并仍保持原来的性质,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

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与初级提纯。

(2)变性:在重金属盐、强酸、强碱、加热、紫外线等作用下,引起蛋白质某些理性质改变和生物学功能丧失。

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注意:变性不一定沉淀,沉淀不一定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