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聚焦中考语文习题课件 考点跟踪突破13 概括、探究、感悟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四川省聚焦中考语文习题课件、考点跟踪突破19_对象与特征

2019-2020学年四川省聚焦中考语文习题课件、考点跟踪突破19_对象与特征

考点跟踪突破19对象与特征一、(2015·福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植物的“五官”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其长势远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

之后,美国的一个学者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听音乐的四分之一。

这些实验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具体形态的耳朵,但它们的听觉能力却非同寻常。

不相信?那么请你面对含羞草轻轻击掌,看看含羞草闻声后是否会迅速将小叶合拢。

②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它们自知日出东山,夕阳西下,从而把握了自己开花和落叶的时间,如牵牛花天刚亮就开花,向日葵始终朝阳。

植物不仅能“看见”光,还能感觉出光照的“数量”和质量。

某些北方良种引种到南方,颗粒不收,就是因为植物的“眼睛”对异地的光线不习惯。

植物的“眼睛”对光色也非常敏感,不同植物可识别不同光线,以促进自身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眼睛”原来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专门色素——视觉色素,植物凭借这种“眼睛”,从根到叶尖形成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对光产生既定反应,如花开、花合、叶子向左向右、变换根的生长方向等。

③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便是这类植物。

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它们形成各种形状的“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许多昆虫因为闻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植物靠“口”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蜓一样的大昆虫。

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

④真是奇怪,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

例如,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会产生抵抗物质,3米以外没有挨咬的柳树居然也产生出抵抗物质。

这是为什么?原来,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觉神经,当被咬的树产生挥发性抗虫化学物质后,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于是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一些对自己无害,却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突破13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虚词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突破13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虚词

考点跟踪突破13文言实词(含通假字)、虚词一、(2015·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大林寺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

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注释】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

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

后文“化城”指化城寺。

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

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山桃始华.,涧草犹短__开花__(2)若别造.一世界者__到(或“往”)_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二、(2015·聊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教版】2019聚焦中考语文(甘肃省)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17 主题与标题

【人教版】2019聚焦中考语文(甘肃省)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17 主题与标题

考点跟踪突破17主题与标题一、(2015·河南)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滴水之恩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你是马山人?”他问.“不是,我在那儿见习.”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你去过马山?”“去过.”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马山到了!”他刹住车.“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如今,“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意思对即可)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意思对即可)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意思对即可)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答出三点即可)二、(2015·汕尾)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奇怪的西方记者邓笛安娜出了飞机场,首先戴上墨镜,然后往身上喷了喷刚从机场商店买的防虫剂.她想,这是她到非洲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像她这样一个名记者,怎么能住非洲肮脏的旅馆,吃垃圾一样的饭菜呢?当然,这些脏、乱、差的事情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此刻,另外一位记者乔什夫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他是尼日利亚拉各斯《星报》的记者.当他听说自己将要见到闻名遐迩的欧洲记者安娜时,心中忍不住一阵激动.“她需要得到同行的帮助.”安娜的助理打电话时这样对他说.乔什夫将车开到安娜的下榻处.这是一家国际连锁宾馆,她见到乔什夫时先是抱怨了一阵,说空调性能不好,房间里还有蚊子.“咱们找一家饭店边吃边聊,”她说,“找一家……有非洲特色的……哦,对,那种装饰得五颜六色的……”乔什夫想了一想,想到了一家可以吃到尼日利亚传统菜的饭店.他开车带安娜去了那儿.他对这家饭店很满意,但是安娜似乎不以为然.“嗯……太干净了.”她说,“又干净又安静……”“这样不好吗?”乔什夫问.“缺少了一点非洲元素.”安娜说.“你指的非洲元素是什么?”乔什夫问.“嘈杂、拥挤、混乱、花花绿绿……”“唔,”乔什夫说,“拉各斯的确是一个喧闹的花花绿绿的城市,人口众多……但是,我们都喜欢去好的环境吃好的菜肴,这和别的地方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安娜显得很失望.“在这儿我找不到一点儿非洲的感觉.”她说.“安娜,”乔什夫解释道,“非洲是一块大陆,有54个国家,9亿人口,使用的语言有多少种至今也没有统计出精确的数字——大概有几百种吧!”但是,安娜根本不听.乔什夫只好改变话题.“那么,您将写些尼日利亚的什么呢?”他问.“还没有确定.”安娜说,“我要走走看看,感受一下.比如,枪支、犯罪、那些饿得瘦骨嶙峋的人……还要配上图,最好是饥饿者手中持枪从事犯罪活动……”“是的,与别的大城市一样,拉各斯也有犯罪现象,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什么有趣的题材.”乔什夫指着桌上丰盛的菜肴,“我们这儿的人吃得都很好!”“说说你们报纸的情况.”安娜也改变了话题.“有各种栏目,”乔什夫说,“也会报道犯罪,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给你讲讲……”“这有点儿意思.我想,我可以用我的影响力让这类报道更加……”“我有一个想法,”乔什夫说,“你为什么不写一写拉各斯人的日常生活呢?你知道,写到非洲,人们就会写到饥荒、战争、腐败……但是,这些并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安娜显得很困惑.乔什夫继续说道:“你为什么不写一写普通人的普通事,比如这个饭店,比如学校里幸福的孩子……”“读者不喜欢看这些.”安娜说,“我需要落日下阴暗的非洲这样的意境……”乔什夫不明白为什么西方人说到非洲就会说到阴暗.安娜不理会他,继续说道:“描写阴暗,是为了让人们感受阳光;描写低俗,是为了让人们向往高雅……”“这我能理解,”乔什夫说,“可是,在尼日利亚有低俗的人,也有高雅的人,你为什么不写一写高雅的人呢,比如那些作家、学者……有很多的呀,如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索因卡,1991年布克奖得主班·欧克利,著名作家齐诺瓦·阿切比……他们有好多事值得说一说……”乔什夫从安娜的脸上看出了不屑一顾.几天以后,安娜回到了伦敦.她打开电脑,开始打字:“非洲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下飞机,我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乔什夫是一名在黑暗的非洲不懈地为争取言论自由而顽强斗争的勇士……没有我们的帮助,他将困难重重……”与此同时,乔什夫正在看新出的《星报》,这上面登载了一篇他写的文章,标题是“奇怪的西方记者”.1.开头第一段对安娜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何用意?动作、心理;表现安娜的傲慢自大和对非洲的偏见歧视,为下文写安娜与乔什夫的沟通困难做铺垫.2.安娜的“非洲感觉”具体指怎样的感觉?看到和听到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安娜的“非洲感觉”:嘈杂、拥挤、混乱、花花绿绿;枪支、犯罪、饥荒、战争、腐败._实际情况:居住环境干净安静;物质丰富美味;人们生活幸福;不乏学识渊博举止文雅者.3.安娜的困惑与乔什夫的不解分别是什么?安娜的困惑:①固有的印象与实际不符;②自己所想要的与乔什夫的介绍格格不入.__乔什夫的不解:①安娜对现实充满抱怨和不满;②安娜对非洲美好的一面丝毫不感兴趣.4.有人认为,将小说标题改为“阴暗的非洲”更加合适.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分别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谈谈你的理由.示例一:同意.将小说标题改为“阴暗的非洲”更合适,理由如下:①从内容上看,这符合安娜对非洲的一贯看法,与全文内容一致;②从结构上看,与安娜回伦敦所写的文字相照应,结构更加严谨.__示例二:不同意.小说标题为“奇怪的西方记者”更合适,理由如下:①从内容上看,全文从乔什夫的视角,处处展示安娜的奇怪,以此为题与全文内容更贴近.②从结构上看,与结尾一段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

【聚焦中考】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训练(含答案)

【聚焦中考】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13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虚词一、(2014·达州)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将近(2)方磨铁杵 正在(3)始一反焉 通“返”,往返(4)媪自言姓武 说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部分现代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议论文阅读二语文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部分现代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议论文阅读二语文版

考点跟踪突破13 议论文阅读(二)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归简单①著名作家冰心说:“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简单。

”世界原本简单,但许多人为制造的因素使之变得复杂起来。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一时功名,不惜尔虞我诈、相互精心算计;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惜互相防备、对人心生疑窦。

这样一来,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被烦恼所缠绕,就会存在不快乐的阴影。

而要想走出这怪圈的生活,就应该回归自然,回归简单和宁静。

②简单是一种人生境界。

人一旦拘泥于复杂,往往会被灯红酒绿所迷,为名利权势所惑,为金钱美色所扰,为人际关系所困。

眼下,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由于城府太.深、欲望太.高,太.在意仕途上的荣辱得失、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太.在意对世俗的迎合,太.用心于机巧的运用……若能把这些看淡、看透,怎么会有那么多烦恼和忧愁呢?③简单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选择简单,意味着清贫、单纯、透明与纯真。

据报载,二战期间,科学家爱因斯坦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移居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以最高年薪1.6万美元聘请他,他说:“能否少一点?3000美元就够了”。

有人大惑不解,他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

直到生病住院,他还说:“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

正是由于科学家的生活是简单的,所以才成就了累累硕果。

④简单做人,应简洁朴素,不能太在意物质上的拥有。

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就是一种甘于清贫的精神,这种甘于清贫的精神就是贫而不贱,在简单质朴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

反之,过分追求享受,往往会带来精神空虚。

⑤简单做人,要淡泊名利,本真本色。

生活是一部自导自演的戏剧,你理智处事就是喜剧,意气用事就是悲剧。

所以,对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应老实做事、轻松做人,不戴面具、表里如一。

⑥简单做人,应宽容忍让,以君子之心度人,以坦荡之心处事,以宽容之心交友。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复习考点跟踪突破:说明对象与特征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复习考点跟踪突破:说明对象与特征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复习考点是艮踪突破:说明对象与特征(一)(2016 •包头)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筷子春秋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

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的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校”,是木字旁,不是“挟”。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校”,郑玄的注释是“校,犹箸也”。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梧‘。

”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 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

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

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

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

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⑦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①“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

2019年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12 断句与翻译

2019年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12 断句与翻译

2019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突破12 断句与翻译一、(2015·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

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

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

”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

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

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 【注释】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至有一字穷.岁月穷尽,用尽(2)及.见今人所藏遗稿到,等到(3)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已经(4)得东坡先生数.诗稿数篇,几篇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A.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C.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D.何有于我哉(《论语》)3.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4.翻译下列句子。

(1)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5.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作文不惮屡改。

【解析】本文以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三大名家为例,说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围绕这一中心来添加标题即可)(用原句或自己语言都可)。

二、(2015·邵阳)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课件聚焦中考语文-PPT课件

课件聚焦中考语文-PPT课件

•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2分) • •
[答案] 春天游园、呼朋引伴、自带酒肴、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 (甲)岳阳楼记(节选) •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 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 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 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 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 【乙】爱莲说(节选) • 周敦颐
• 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 的情怀? •
[答案] 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思对即可)
• 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 举一例说明。
聚焦中考——语文
第四讲 文言文阅读(三)
概括、探究、感悟
• 一、(2019· 绍兴)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8分) •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 文中“至则寻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 遣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这 句话体现了邓艾怎样的性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13概括、探究、感悟一、(2015·南京)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金山寺(并序)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②陟:登,上.③上方:佛寺.④山阿(ē):山岳.⑤萼(è):花萼.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⑦羽翮(hé):羽毛.⑧桡(ráo):船桨.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B.向使/善工摹画C.穷极/山水之趣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作者(梅尧臣);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峰壑攒水上”句的内容相呼应.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示例:此句写得好.写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了它的“义”.以物喻人,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二、(2015·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游大林寺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注释】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山桃始华.,涧草犹短开花(2)若别造.一世界者到(或“往”)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三、(2015·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袁黄①公力行节俭,与缙绅②相约:每会荤③素五品,不许宰牲.然县门左右各有熟食店,具来已久,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已而渐少,期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者.盖向来买食,皆.由讼者邀宴吏胥④.今公随问随结,庭无滞狱,买者鲜少,则卖者折阅⑤,故皆徙业耳.(节选自《感应篇》)【注释】①袁黄:号了凡,明朝万历年间曾做知县,有《了凡四训》传世.②缙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③荤:指葱姜蒜等辛辣味的菜.④胥(xū):小官吏.⑤折阅:亏损.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期年..之后满一年(2)皆.由讼者邀宴吏胥全,都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每天宰杀很多家畜,袁公也不能禁止.3.结合选文,举例说明袁黄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与缙绅相约:每会荤素五品”和“随问随结,庭无滞狱”,可以看出袁黄是一个力行节俭、勤于政事的人.四、(2015·河北)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 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归氏孝子,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选文有改动)【注释】①归钺: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 ④).(填序号)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①父大怒逐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①母与.其子居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因为这样(因此)(2)钺贩盐市.中市场(集市)(3)而己有饥色.脸色(4)奉母终身怡然..高兴的样子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归钺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走吧.”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答三点即可)五、(2015·长沙)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苏武传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宜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背景资料】本文段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B )A.武使.匈奴明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B.为武置.酒设乐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C.请毕.今日之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D.与武决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两章)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陵见其.至诚A.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B. 不能指其.一端(《口技》)C.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D.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苏武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