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 部分总结

合集下载

十四、孔子世家赞1 《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 - nthykyldss

十四、孔子世家赞1 《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  - nthykyldss

十四、孔子世家贊1《史記》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2,景行行止3。

』雖不能至,然心鄉往4之。

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適5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6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7,沒則已焉8!孔子布衣9,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10者,折中於夫子11,可謂至聖矣!」作者約前《史記》是西漢時期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期共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撰寫《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後世尊稱他稱為太史公。

《史記》被公認為中國史書的典範。

注釋1. 據《史記‧孔子世家》,本章是其中的贊語部分。

「世家」是《史記》創立的一種體例,主要用來記述世襲封爵的王侯事跡;孔子不是王侯,司馬遷破例推崇,把他列入「世家」。

「贊」是紀傳體史的最後部分,多用來品評人物。

2. 高山仰止:這裏指孔子的人格和學問,像高山一樣使人景仰。

3. 景行行止:景,大。

景行行止,這裏指孔子的德行,像大道一樣,可讓人遵循。

4. 鄉往:鄉,通「嚮」。

鄉往,即嚮往、思慕。

5. 適:前往。

6. 祗回:祗回,低回,徘徊留連。

7. 當時則榮:生前享盡榮耀。

8. 沒則已焉:沒,死。

已,止。

沒則已焉,死後也就沒有(榮耀)了。

9. 布衣:平民。

10. 六藝: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

11. 折中於夫子:意思是以孔子的思想和行為為標準,校正錯誤和偏差。

折中,不偏不倚。

語譯太史公說:「《詩經》上有一句話說:『巍峨的高山令人景仰,寬廣的大道讓人遵循。

』雖然我們無法到達那裏,但卻一心企慕呢!我讀孔子的書,想見他為人的高尚風範。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识全面整理【全实用】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识全面整理【全实用】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识整理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弗敢阙通“缺”缺漏2、指数千通“旨” 要旨3、失之豪厘通“毫”秋天小鸟身上刚生长出来的羽毛形容细小4、堕先人所言通“隳”,毁5、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通“缵”,继承6、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同“弼”,辅助7、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通“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8、故长于风通“讽”讽喻9、罔罗天下放失旧闻通“网”网罗通“佚”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古:掌管今:标准,法则2.无泽为汉市长古:掌握市场的官长;今:行政长官3.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古:最终落在今:副词,表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4.则学者至今则之古:以……为准则今:连词;准则5.迁俯首流涕曰古:眼泪今:鼻涕6.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古:跟从侍奉;今:投身到事业中去古:抒发愤懑;今:决心努力7.先人有言古:父亲今:祖先8.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古:到;今:表另提一件事9.是非242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古:褒贬评定今:对错10.余所谓述故事古:历史旧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11、以为天下仪表古义:标准;今义:人的外表12.夫《诗》《书》隐约者古:隐奥而言辞简约今:不清楚13.维我汉继五帝末流古:遗业今:已经衰退的;等级或质量低的三.找出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1.其在卫者,相中山名作动作……丞相2.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名作动坑杀活埋3.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名作动封王4.忠臣死义之士为动用法为……而死5.上明三王之道形作动阐明6.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形作动,奖;形作名,善事;形作动,惩;形作名,邪恶;形作动,以……为贤;形作名,贤能之人;形作动,以……为低贱,轻视。

7、存亡国,继绝世使动使……存在,恢复;使……延续8、《礼》经纪人伦名作动,规范9、其实皆以为善形容词作名词10、《春秋》采善贬恶形容词作名词11、整齐其世传使动用法使……整齐整理,归纳12.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名作动对史事提纲挈领的编排记述四.解释实虚词1、命南正重以司天掌管2、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继承3、使复典之掌管4. 为武信君而徇朝歌巡行攻占5.惠王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攻占6.耕牧于河山之阳山之南水之北7.南略邛,还报命巡行巡视8.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愚钝9、小子何敢让焉辞让推辞10、适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往……去而子迁适使反恰逢籍每适浑拜访11、相其在卫者,相中山做……丞相辅佐诸侯之相王一起12、而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顺承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修饰13.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嫉害阻塞14.是故礼以节人用来15.以为天下仪表把……作为16.察其所以……的原因17.《乐》乐所以立……的原因18.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才19.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蒙受,遭受20.垂空文以断礼义用笔墨写成的著作21.欲遂其志之思也考虑22.俟后世圣人君子等待23.不得通其道也实现24.退而深惟曰思虑,考虑25.承敝通变衰败五.翻译下列句子(特殊句式请注明)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2.自司马氏去周适晋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3.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4.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南略邛,还报命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

太史公自序正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正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说:“先人有过这样地话:‘从周公死后五百年而诞生了孔子,孔子死后至今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地事业而订正《易传》,续写《春秋》,探求《诗》,《书》、《礼》、《乐》之间地渊源呢?’他地意思是完成这一事业当在此时吗?当在此时吗?我怎么敢推辞呢.”b5E2R。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p1Ean。

上大夫壶遂说:“当初孔子为什么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周朝地政治衰落废弛,孔子做鲁国地司寇,诸侯陷害他,大夫们掩蔽他地贤能.孔子知道他地话不被人采纳,政治主张无法推行,便通过褒贬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地大事,作为天下人行动地标准,讥评天子,斥责诸侯,声讨大夫,以此来通达和阐明王道罢了.”孔子说:‘我想与其将我地褒贬态度作为空话而记载下来,不如表现在具体事件中更为深刻切理,鲜明晓畅.’《春秋》,上则阐明三王地道理,下则分辨人世各种事体地准则.辨别疑惑难明地事物,弄清是非地界限,确定犹豫不决地问题,表扬良善,批评邪恶,尊重贤才,鄙薄不肖,恢复已经灭亡地国家,延续已经断绝地世系,补救弊端,振兴荒废地事业,这些都是王道中地重要内容.《易》是显示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地,所以长于变化;《礼》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地关系地,所以长于引导人们地行为;《书》是记载先王事迹地,所以长于指导政事;《诗》记述山川、豁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教化;《乐》是音乐地依据,所以长于调和人们性情;《春秋》明辩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礼》用来节制人们言行,《乐》用来激发和乐地情感,《书》是用来指导政事,《诗》用来表达情意,《易》用来说明变化,《春秋》用来解释义理.拨正乱世,使它归于正轨,没有比《春秋》更为切近了.《春秋》地文字有几万,所要说明地意旨有几千条,万物地分离与聚合,都在《春秋》里面.《春秋》之中,记载臣下杀死君主地有三十六起,国家被消灭地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出奔逃而不能保住自己封国地不计其数.考察他们之所以这样地原委,都是因为丢掉了根本啊.”DXDiT。

从《史记》“太史公曰”看司马迁寓情于史

从《史记》“太史公曰”看司马迁寓情于史
封禅 , 劳 民 伤 财 的 不“ 仁” 举动 。 《 律 书第 三》 中“ 太史 公 日” : “ 文帝 时 , 会天 下新 去 汤火 , 人 民 乐业 , 因其欲 然 , 能不 扰乱 , 故 百 姓 遂 安 。 自年 六 七 十 翁 亦 未 尝 至 井市 , 游 敖 嬉 戏 如 小 儿 状 。孔 子 所 称 有 德 君 子 者 邪 !” [ 7 1 在 律 书 当 中 司 马迁 亦 称 赞 文 帝 时期 人 民安 居 乐 业 ,并称 赞文帝 为孔子之 所称 的“ 有德 君子者 ” 。然 而 司 马 迁 所 处 的汉武帝 时代却 并非如此 。汉 武 帝 时 期 对 内 大 兴 祭 祀 封 禅 之 道。 对 外 大 举 出兵 边 塞 。 百 姓 生 活 困苦 。从 律书前文 司马迁对 秦二 世 的描述 “ 秦 二世 宿 军 无 用 之 地 , 连 兵 于 边 陲 ,力 非 弱 也 ;结 怨 匈 奴, 祸於 越 , 势 非 寡 也 。及 其 威 尽 势极 , 间巷 之 人 为 敌 国 。咎 生 穷 武 之不足。 甘得之心不息也。 ” [ 8 1 可 见 这是 司马迁对 汉武帝 的讽刺 。司 马 迁把 汉武 帝 和秦 二世 做 类 比 , 把汉 武 帝 和汉 文 帝做 对 比 , 表 达 了 司马迁 对 汉武 帝穷 兵 黩武 , 对 外 扩 张 而 造 成 的 百 姓 困 苦 的 局 面 的t t l : N!

《 史 记》 “ 太史公 日” 之 中司马迁所 抒 发 的情 感 而 言 ,其 感 情 基 调 主 要 源 自一 件 事 —— 李 陵 之 祸 。汉 武帝天汉 二年 ( 公 元前9 9 年) , 汉 朝将领李 陵奉命 出击匈奴 ,初 战 告捷后不 幸被匈奴 单于所 率领 的 主 力 部 队 包 围 。 李 陵 虽 拼 死 奋 战 却仍 因寡 不敌众 而最终被 俘 。李 陵 的 被 俘 本 与 司 马 迁 并 无 太 大 的 关系 ,但 在朝 堂之上 司马迁却 因 为 李 陵 申辩 而 触 怒 汉 武 帝 ,最 终 被施 以腐刑 。对于 司马迁来说 , 这 是 人 生 当 中最 沉 重 的打 击 ! 二. 司马迁寓政治理想 和现实 批 判 之 情 于 史 因 为李 陵 之 祸 , 司 马 迁 痛 恨 汉 武 帝 的冷 酷 无 情 ,痛 恨 当 时 的 酷 吏 政 治 和 连 年 不 断 的 对 外 作 战。司马迁 将这种 愤怒写 入 《 史 记》 “ 太史公 日” , 司马迁讽刺 汉武 帝的 “ 多欲 政治 ” 和“ 穷兵 黩武 ” ; 批 判 当时 法 律 的 严 苛 和 人 民 生 活 的 困苦 ; 感 叹对 于 “ 仁德 之 政” 的 司 马迁 之 生 平 向 往 和 对 于 国家 安 定 ,百 姓 乐 业 想要 理 解 司马 迁 在 《 史 记》 的希望。 “ 太史 公 日” 当中情 感表 达 , 就先 《 文帝 本纪第 十》 “ 太史公 日” 要 对 司 马 迁 的 个 人 经 历 有 所 了 说到 “ 孔子 言 “ 必世 然后 仁 , 善人 解 。公 元 前 1 4 5 年, 时 当西 汉 景 帝 之 治 国百 年 , 亦 可 以胜 残 去 杀 ” 诚 中 元 五 年 丙 申 ,司 马 迁 降 生 在 夏 哉 是 言 !汉 兴 ,至 孝 文 四 十 有 馀 阳县高门里司马谈之家『 引 。司 马谈 载 , 德至盛也 , 廪 廪 乡改 正服封禅 时为汉 朝之太 史令 。受 到父亲 的 矣 。谦让未成 于今 。呜呼 , 岂不仁 熏 陶和教育 , 司马迁 “ 年 十 岁 则 诵 哉 。 ” 1 6 ] 司马迁在本篇 “ 太史公 日” 古 文” ,二 十 岁 时 就 开 始 到 处 游 中赞 扬 了 孝 文 帝 谦 让 于 今 而 未 封 历 。这 种 游 历 不 仅 使 他 获 得 了广 禅 的 “ 仁” 行 。一 方 面 反 映 出 司 马 博 的社 会 知 识 , 搜求 了遗文古 事 , 迁 本人 对 于封禅 这 种浪 费人 财 、 而 且 开 阔 了视 野 , 扩 展 了胸 怀 , 增 声 势 浩 大 之 事 的 不 赞 同 。另 一 方 长 了他 的见 识 和 才 干 。_ 5 _ 司 马 迁 在 面我 们 也 可 以看 出来 司 马 迁 明 写 “ 太史公 日” 之 中能 够有着如 此豪 汉 文 帝 之 “ 谦 让 于今 未 成 ” , 实 则 壮 的 情 感 抒 发 ,也 和 他 年 少 时 的 讽刺 汉武帝 不够封禅 的资格 却要 壮 游 经 历 有 着 很 大 的 关 系 。 对 于 大行封禅 之道 ,暗含反对 汉武帝

史记选读原文与解析

史记选读原文与解析

史记选读原文与解析史记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司马迁先生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巅峰之作。

本文通过选读史记中的经典原文,探讨其背后的深刻意义与解析。

第一篇:太史公曰:“古者,黄帝、尧、舜之所以事之,莫若勉上。

夫上者,民之所系也,无上则无下。

后世帝王尚亲尊上下之分而窃乱,天下卑於是遂壅塞矣。

”这是史记中的一段开篇之语,太史公以古代帝王圣人为榜样,强调了“勉上”之道。

勉上即勉励向上,追求至高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这段原文中的“上”是指君主,而“下”则是指百姓平民。

太史公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君主的品德关系密切,如果君主不尊重上下之分,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危机的出现。

第二篇:封禅曰:“昔者上帝正位以封禅,下土以刑易。

”这是史记中关于封禅的记载,封禅是古代帝王登基后的一项重要仪式。

太史公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对封禅仪式的重要性的思考。

上帝正位以封禅,是指君主在登基后向天地神灵行礼,以示对上天的敬畏与崇高之情;而下土以刑易,指君主以祭祀与祈福的方式来与人民共享富贵荣华,体现了君主与百姓的亲和力和共荣共享的理念。

第三篇:留侯论战曰:“夫兵器明於士,士明於君,材武亡其斗,非士之罪也。

凡拟百矢,非一日之功;坚艰苦,非一朝之忍也。

”这段原文出自于《留侯论战》,是太史公对战争与武功的精彩解析。

太史公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士兵的表现与君主的领导才能息息相关,兵器的利用靠的是士兵的技艺,而士兵的技艺则需要君主的正确引导和指导。

此外,太史公还指出,战争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需要士兵们不断拼搏与坚持。

第四篇:马距辩日曰:“夫日,天之明也;明善,恶虐,是以各人心之所欲见也。

”这段原文是史记中关于“马距辩日”的记载。

太史公在这个故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马的驰骋来喻示善恶的辨析,告诫人们应该追求善良的品德与行为准则。

太史公在这段话中强调了人们对于光明和真理的追求,暗示着人们的心灵需要在善与恶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

史记太史公书原文与解析

史记太史公书原文与解析

史记太史公书原文与解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史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由司马迁创作而成,内容包括了从夏、商、周到秦汉两千多年的历史,共分为130余篇。

太史公以其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文才,塑造了这部巨著。

《史记》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汉代初期。

当时,司马迁就身居太史令的职位上,负责撰写正史。

他对历史的研究和记述具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具备了成就一部伟大史书的能力。

《史记》的原文以“起见本纪”、“终言”、“表”等篇章形式呈现,每篇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

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是《太史公自序》和《本纪》。

《太史公自序》篇章是司马迁的自我介绍和对《史记》创作目的的阐述。

他在自序中表示自己的写作动机是为了纠正历史之乱和铭记时代的伟大人物。

他认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可以教育后人,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

《本纪》是《史记》的核心部分,是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的历代君主的事迹和政绩的记载。

司马迁以严谨的态度搜集史料,进行分析,力求真实地呈现历史面貌。

在《本纪》中,他注重对统治者的品德和政策进行评价,既有褒奖,也有批评,展现了他独特的史学立场。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特别注重对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记述和解析。

他以汉代的学术成就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评论,揭示出古代社会的特点和演变。

例如,在《诗》、《书》、《礼》和《乐》等篇章中,他深入探讨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总的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了求实求真、直言不讳的史家精神。

他运用丰富的文辞和辩证思维,以史为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教育启示。

《史记》不仅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史记》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它提醒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历史,学会从中汲取教益,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珍视这部伟大的史书,将其作为人类文明的遗产和引领我们前进的明灯。

《项羽本纪赞》原文、译文及赏析

《项羽本纪赞》原文、译文及赏析

《项羽本纪赞》原文、译文及赏析《项羽本纪》为《史记》的名篇,项羽是司马迁重点刻画的历史人物之一。

这篇赞语作为《项羽本纪》的结尾,用极为简洁的文字,对项羽的一生作了历史的总结,颇具权威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项羽本纪赞》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项羽本纪赞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

项羽也是双瞳人。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

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

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

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注释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史记八则经典“太史公曰”,点睛之笔!

史记八则经典“太史公曰”,点睛之笔!

史记八则经典“太史公曰”,点睛之笔!“太史公曰”是司马迁用以议论史事、表达思想的文体。

作为《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史公曰”虽依附于正文而存在,却多为点睛之笔,也为后代史家树立了典范。

孔子世家第十七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適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太史公曰: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

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

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赵任防与先生,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

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後宁。

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汲郑列传第六十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们,《史记》中几乎每一篇的最后,都有史公对这片传记的评论,请大家仔细解读老师摘录的这些,总结史公的评论方法与评论角度。

并联系现实,写出这些评论与哪些现实相关。

1、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史记吴太伯世家>》翻译:太史公说:孔子说过“太伯可以说是道德的巅峰,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人民都不知用什么言辞来称赞他才好。

”我读《春秋》古文,才知道中原的虞国和荆蛮的句吴是兄弟啊。

延陵季子的仁爱心怀,向慕道义终生不止,能够见微知著辨别清浊。

啊,又是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啊!2、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货殖列传》翻译: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

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

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3、太史公曰: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

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

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太伯、延陵季子异矣。

《张耳陈余列传》翻译:太史公说:张耳、陈馀在社会传说中都是贤能的人;他们的宾客奴仆,没有不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在所居国,没有不取得卿相地位的。

然而,当初张耳、陈馀贫贱不得志时,彼此信任,誓同生死,难道不是义无反顾的吗?等他们有了地盘,争权夺利的时候,最终还是相互残杀,恨不是把对方消灭。

为什么以前是那样真诚地相互倾慕、信任,而后来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态度是那样的乖张、暴戾呢?难道不是为了权势、利害相互交往吗?虽然他们的名誉高、宾客多,而他们的作为恐怕和吴太伯、延陵季子相比,就大相径庭了。

4、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

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

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

呜呼,岂不仁哉!《孝文本纪》翻译:太史公说:孔子曾说:“治理国家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除刑杀了。

”这话千真万确。

汉朝建立,到孝文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

孝文帝已逐渐走向更改历法、服色和进行封禅了,可是由于他的谦让,至今尚未完成。

啊,这难道不就是仁吗?5、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游侠列传》翻译: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

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唉,可惜呀!”6、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飞将军李广》翻译: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

”这是说的李将军啊。

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

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

”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7、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贾生列传》翻译: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

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8、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適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世家》翻译:太史公说:《诗》上有言道:“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

”虽然我达不到这个境地,但心中总是向往着他。

我读了孔子的遗书,向往他的为人。

到鲁去的时候,参观了仲尼的庙堂,以及他遗留下来的车、服、礼器,那些读书的学生,都还按时到孔子的旧家来演习礼仪。

我一时由衷敬仰,徘徊留恋地不肯离去。

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贤人也算得多了,活着时都很荣耀,到他一死就什么也没有了。

孔子仅是一个平民,他的道统家世至今传了十几代,学者们都崇仰他。

从天子王侯以下,凡是中国研讨六经道艺的人,都依着孔夫子的话来做最高的衡断标准,真可说是一位圣明到极点的人了!9、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伍子胥列传》翻译:太史公说:怨毒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国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结下怨毒,何况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随他的父亲伍奢一起死去,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

放弃小义,洗雪重大的耻辱,让名声流传后世。

可悲啊!当伍子胥在江边困窘危急的时候,在路上沿途乞讨的时候,他的心志难道曾经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吗?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刚正有气性的男子,谁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为王,他的功业和谋略恐怕是说也说不完啊!10、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

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李斯列传》翻译: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

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

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

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

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11、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史记•货殖列传》【译文】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

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

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

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

在夷狄外族,这种情况则更厉害。

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

”这不是空话啊。

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

”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12、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於天子。

然亦僭矣。

《梁孝王世家》翻译:太史公说:梁孝王虽然因为是天子亲兄弟、太后爱子的缘故,受封于肥沃之地为王,也正赶上国运隆盛,百姓富足,所以能够增殖其财货,扩建宫室,车马服饰和天子相似。

然而,这样做也属于僭越行为了。

13、太史公曰:“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

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

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赵任防与先生,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也!”——《楚元王世家》【译文】太史公说:国家将要兴起的时候,一定有吉祥的预兆,君子被重用,小人被斥退。

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贤人隐退,乱臣显贵。

如果楚王戊不刑罚申公,听了他的话,赵王任用防与先生,哪会有篡杀的阴谋,遭天下人杀戮呢?贤人啊!贤人啊!不是本质贤能的君王,怎能任用你们呢?太重要啦!"国家的安危在于发出的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任用的大臣,"这话实在太对了。

14、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

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後宁。

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译文】太史公说:“女人无论美与丑,住进宫中就会被人嫉妒;士人无论贤与不贤,进入朝廷就会遭人疑忌。

所以扁鹊因为他的医术遭殃,太仓公于是自隐形迹还被判处刑罚。

缇萦上书皇帝,她的父亲才得到后来的平安。

所以老子说‘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之物’,哪里说的是扁鹊这样的人呢?象太仓公这样的人,也和这句话所说的意思接近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