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隧道工程知识:隧道洞身开挖,如何防治塌方及冒顶事故

合集下载

隧道施工中塌方的预防与处治措施浅析

隧道施工中塌方的预防与处治措施浅析

隧道施工中塌方的预防与处治措施浅析隧道施工是建设大型公路、铁路、地铁等交通工程的必要环节。

然而,隧道施工中因地质条件、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等多种原因,导致塌方事故频发。

塌方不仅会影响隧道施工进度和质量,还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本文将从防范塌方的观点出发,探讨隧道施工中塌方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一、隧道施工中塌方的原因1.地质条件不稳定。

地质构造不同、地质区域差异大、地质风险系数高的地区,隧道施工中塌方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2.工程设计缺陷。

隧道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详细的勘探、测绘和分析,制定合理的隧道工程设计方案。

3.施工技术不当。

主要表现为施工工序不规范、设备选用不当、施工员不熟练、施工管理不到位等因素。

二、隧道施工中塌方的预防措施1.科学的工程设计。

妥善处理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变化,运用先进的隧道建设工艺和技术,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加强勘探和预测。

在施工前进行地质勘探和地形地貌测量,了解地质构造和灾害历史,制定详细的隧道施工方案,对潜在的灾害隐患及时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

3.规范的施工操作。

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熟练掌握施工工艺和设备操作,并按照规范执行施工工艺,严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到无所疏漏。

4.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

制定完备的施工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各项工程任务,确保施工过程中环境、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安全。

三、隧道施工中塌方的处置措施1.立即停工,确保施工现场人员安全。

当发生塌方事故时,应立即停工并组织撤离施工现场,做到人员安全第一。

2.及时采取遏制措施。

当发生塌方事故时,应及时采取遏制措施,遏制塌方范围,稳定地质构造。

3.展开应急救援。

当发生塌方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施工队伍、公安和消防部门等快速响应,合理调配救援资源,展开救援行动。

4.做好事故调查和处理。

当发生塌方事故时,应做好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查明事故的原因和责任,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隧道施工塌方预防及处理方案

隧道施工塌方预防及处理方案

隧道施工塌方预防及处理方案1、预防坍塌的措施隧道施工预防坍方首先做好地质预报,选择相应的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

在施工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先排水。

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尽可能将隧道外之水截于隧道之外。

(2)、短开挖。

各部开挖工序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以减少围岩暴露时间。

(3)、弱爆破。

在爆破时,要用浅眼、密眼,并严格控制用药量。

(4)、强支护。

针对地压情况,确保支护结构有足够的强度。

(5)、快衬砌。

衬砌工作须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力求衬砌尽快成环。

(6)、勤检查、勤量测。

对围岩发现有变形或异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隐患。

2、坍塌处理方法(1)、防止坍方扩大隧道塌方后应先加固未塌方地段,防止塌穴扩大,继续发展,同时应加强防排水工作。

a、在坍方范围的顶部与侧壁危石及大裂缝,应先行清除或锚固。

b、加强原有支护。

对坍方范围前后原有的支护进行加固,以防止坍方扩大。

c、在坍方范围内架设支撑或喷射混凝土,必要时加设锚杆。

d、加快衬砌。

对坍方两端应尽快作好局部衬砌,以保证坍方不扩大。

(2)、处理坍方当塌方规模较小时,应首先加固塌体两端洞身,尽快施作喷射混凝土或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塌穴顶部和侧部,然后清渣。

亦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塌渣上架设施工临时支架,稳定顶部而后清渣。

当塌方规模很大,塌渣体堵死洞身时,宜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

在查清塌穴规模大小和穴顶位置后,可采用管棚法或注浆凝固法稳固围岩体和渣体,待其稳定后再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除渣体。

对塌方冒顶,在清渣前应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应打设地表锚杆,洞内可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

在塌方处,模筑衬砌背后与塌穴洞孔周壁间必须紧密支撑。

塌方较小时,可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将其填充;塌穴较大时,可用浆砌片石回填厚2m,其上空间应采用钢支撑等顶住稳定围岩。

特大塌穴将根据具体情况作特殊处理。

塌方地段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表水流或下渗到塌穴和塌渣体内。

隧道洞内塌方原因及预防

隧道洞内塌方原因及预防

隧道洞内塌方原因及预防1,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或在薄层岩体的小曲褶、错动发育地段;通过各种堆积体;在软弱结构面发育或泥质充填物过多地段。

(2)隧道穿越地层覆盖过薄地段。

(3)水是造成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2隧道设计考虑不周(1)隧道选定位置时,地质调查不细,未能作详细的分析,或未能查明可能坍方的因素,没有绕开可以绕避的不良地质地段。

(2)缺乏详细的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引起施工指导或施工方案的失误。

3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1)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工序间距安排不当;施工支护不及时,支撑架立不合要求,或抽换不当〃先拆后支〃;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塌方。

(2)喷锚支护不及时,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

(3)新奥法施工的隧道,没有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决策失误、措施不力。

(4)围岩爆破用药量过多,因震动引起坍塌。

(5)对危石检查不重视、不及时,处理危石措施不当,引起岩层坍塌。

预防施工措施1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隧道施工预防坍方,选择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至关重要。

应采取〃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量测〃的施工方法。

2加强塌方的预测预测坍方常用的几种方法:(1)观察法(2)一般量测法(3)微地震学测量法和声学测量法3加强初期支护控制塌方(1)隧道发生坍方,应及时迅速处理。

(2)处理坍方应先加固未坍塌地段,防止继续发展。

并可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①小坍方,纵向延伸不长、坍穴不高。

首先加固坍体两端洞身,并抓紧喷射混凝土或采用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坍穴顶部和侧部,再进行清昨。

②大坍方坍穴高、坍昨数量大,坍昨体完全堵住洞身时,宜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

③坍方冒顶,在清昨前应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打设地面锚杆,洞内可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

④洞口坍方,一般易坍至地表,可采取暗洞明作的办法。

隧道暗挖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隧道暗挖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隧道暗挖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⑴隧道开挖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根据“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勤量测、紧衬砌”的施工原则,对不同施工段,采取不同施工方法;
⑵采用超前探孔对地质情况或水文情况进行探察,观测洞内围岩受力及变形状态,及时发现塌方的可能性及征兆,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⑶加强初期支护,预防塌方。

开挖后及时进行锚喷支护,防止局部坍塌,提高土体的整体稳定性;
⑷由各工班抽调精明强干的工人成立抢险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提前做好教育工作和培训工作。

熟悉抢险程序,一旦隧道发生塌方,迅速、果断、有条不紊地进行解决和处理,详细观测塌方范围、形状、塌穴的地质构造,查明塌方发生的原因和地下水活动情况,认真分析,制定处理方案,并及时迅速处理;
⑸若塌方较严重,可能会危及到洞室的稳定,立即用方木或工字钢将洞室支撑起来,拱部用方木做扇形支撑架,加强监控量测,待结构稳定后,用喷锚回填处理并预留注浆管,注浆加固。

若坍方较轻,清理干净后,回填注浆加固。

第1页共1页。

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措施及主要施工方法

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措施及主要施工方法

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措施及主要施工方法隧道工程是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塌方冒顶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一旦发生,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措施及主要施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隧道塌方冒顶的处理措施隧道塌方冒顶是指在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地表或隧道壁出现塌方现象,导致顶部出现下陷甚至完全坍塌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隧道塌方冒顶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处理一旦发生隧道塌方冒顶,施工人员首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迅速撤离现场。

然后立即向上级汇报,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查,评估冒顶的情况和严重程度。

2. 应急支护针对隧道塌方冒顶的现场情况,需要采取紧急支护措施,如加固支撑、临时加固顶板等,以防止冒顶加剧并对周边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

3. 清理和修复隧道塌方冒顶发生后,需组织专业队伍对现场进行清理和修复,将塌方物清理干净,对隧道进行必要的加固和修复工作。

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评估,确保安全和环保。

4. 安全检查隧道塌方冒顶处理完毕后,需要进行安全检查,对隧道支护结构、地质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测,排除安全隐患,确保隧道施工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隧道塌方冒顶的主要施工方法隧道塌方冒顶的处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法,以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主要的施工方法包括:1. 加固支护在塌方冒顶处理过程中,加固支护是最关键的一环。

根据隧道的地质情况和塌方冒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如喷锚、钢架支撑、混凝土喷射等。

通过加固支护,保证隧道的整体结构稳固,避免再次发生塌方冒顶。

2. 泥浆注浆对于隧道冒顶的泥土层,可以采用泥浆注浆的方式进行加固。

泥浆注浆是利用浆液充填和固化泥土层,提高地层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防止再次塌方。

3. 岩石锚杆加固在隧道岩层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需要采用岩石锚杆加固的方法。

通过在岩石中插入锚杆,并注入混凝土浆液,将岩石固定在一起,增强其抗压和抗剪能力。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最新版】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最新版】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最新版】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在地质不良的地段修筑隧道,常会遇到洞顶围岩下榻、侧壁滑动,甚至冒顶等严重事故,这些现象在施工中称为塌方。

塌方威胁人身安全、使施工延误工期、围岩更不稳定。

了解隧道施工塌方的原因1.地质因素在隧道施工中,局部地段地质构造变化、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如果施工预防措施不当、不及时,极易造成隧道塌方事故。

2水文因素(最难控制)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岩土中水的变化,水沿岩体软弱面流动,破坏岩体组织,造成岩体失稳而发生塌方事故;雨水渗入断裂带及裂隙后形成滑动面,岩石相互滑动,内力挤压变形也易造成塌方。

3人为因素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对地下工程地质情况不了解,忽视围岩细微变化,对围岩自稳能力过高估计,造成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对不良地质地段没有采取合理的开挖方法,支护不及时,在开挖时,爆破对围岩的扰动过大,开挖后围岩暴露时间过长、风化程度加剧,造成应力重分布,使得原来不应塌方段,因岩体失稳而产生塌方。

人为因素造成的塌方着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施工工艺(控制关键)在隧道施工中,正确的施工工艺是控制塌方事件的关键。

施工过程中盲目的采取单一的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和地层变化情况及时修改施工方案和施工参数,造成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适应现场实际地层,施工参数满足不了施工防护要求,有可能导致塌方事故。

(2)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施工重要环节)在隧道施工中,监控量测必须按施工方案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中往往因监控量测不到位,布点、量测等不准确或不符合要求,对施工起不到指导性作用,造成塌方。

掌握:隧道施工预防塌方措施1隧道塌方前征兆文地质特征及岩石力学上反应出一些征兆。

根据这些征兆来预测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地质超前预报,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防治隧道塌方。

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塌方有如下一些征兆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塌方,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1)遇特殊和不良地质条件,如断层及其破碎带、滑动层、溶洞、陷穴、古河槽、堆积体、流沙、淤泥、地下水、松散地层等稳定性差的围岩。

隧道冒顶、塌方处理措施建议

隧道冒顶、塌方处理措施建议

方案一、先初支再回填。

1、地表塌穴周围开挖排水沟,绝对不能让水对塌方壁进行冲刷。

2、对冒顶塌陷边坡进行清理加固,施做锚网喷,锚杆采用¢22砂浆锚杆,长度3.5米,按间距1米*1米梅花型布置,喷射C20混凝土支护(厚0.1米)。

不好施做的时候,采用台阶往下施工。

(防止二次坍塌)
3、如果土体自稳性特别差,在塌方坑壁上用挖机打入89mm管子至坑壁内。

间距1m。

如果挖机能施工,管子越长越好。

4、双重钢架,喷射混凝土。

5、钢架外面超前小导管。

6、改变土体整体性能,让土体形成固结,面积为塌方面积直径的1.5倍直径。

措施为:地表注浆+洞内注浆
(施工完成以后,初支强度到了以后在回填。


7、干状土回填至原地面20cm以下,浇筑C15混凝土于地面平齐(范围要大于塌方段1.5倍),混凝图初凝后在覆盖一层高于原地面的土。

方案二:先回填后初支
1、洞内反压填土,装载机推至最前面。

2、对塌方下面的初支钢架施做临时支撑,可以用15cm以上
的方木,型钢对初支拱顶和拱腰进行加密顶进。

3、塌方回填干状土(略高于原地面),压实。

图中加一层防水
板,防水板铺设面积要币塌方面积大才好。

4、坑壁周围施做临时水沟。

临时封闭,重车不得碾压。

5、现在开始洞内处理,超前、管棚、注浆(洞内+地表)、钢
架都得高标准做。

保证安全度过塌方段。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最新版】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最新版】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在地质不良的地段修筑隧道,常会遇到洞顶围岩下榻、侧壁滑动,甚至冒顶等严重事故,这些现象在施工中称为塌方。

塌方威胁人身安全、使施工延误工期、围岩更不稳定。

了解隧道施工塌方的原因1.地质因素在隧道施工中,局部地段地质构造变化、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如果施工预防措施不当、不及时,极易造成隧道塌方事故。

2水文因素(最难控制)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岩土中水的变化,水沿岩体软弱面流动,破坏岩体组织,造成岩体失稳而发生塌方事故;雨水渗入断裂带及裂隙后形成滑动面,岩石相互滑动,内力挤压变形也易造成塌方。

3人为因素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对地下工程地质情况不了解,忽视围岩细微变化,对围岩自稳能力过高估计,造成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对不良地质地段没有采取合理的开挖方法,支护不及时,在开挖时,爆破对围岩的扰动过大,开挖后围岩暴露时间过长、风化程度加剧,造成应力重分布,使得原来不应塌方段,因岩体失稳而产生塌方。

人为因素造成的塌方着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施工工艺(控制关键)在隧道施工中,正确的施工工艺是控制塌方事件的关键。

施工过程中盲目的采取单一的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和地层变化情况及时修改施工方案和施工参数,造成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适应现场实际地层,施工参数满足不了施工防护要求,有可能导致塌方事故。

(2)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施工重要环节)在隧道施工中,监控量测必须按施工方案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中往往因监控量测不到位,布点、量测等不准确或不符合要求,对施工起不到指导性作用,造成塌方。

掌握:隧道施工预防塌方措施1隧道塌方前征兆文地质特征及岩石力学上反应出一些征兆。

根据这些征兆来预测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地质超前预报,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防治隧道塌方。

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塌方有如下一些征兆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塌方,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1)遇特殊和不良地质条件,如断层及其破碎带、滑动层、溶洞、陷穴、古河槽、堆积体、流沙、淤泥、地下水、松散地层等稳定性差的围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知识】隧道工程知识:隧道洞身开挖,如何防治塌方及冒顶事故
【学员问题】隧道洞身开挖,如何防治塌方及冒顶事故?
【解答】1、质量问题及现象
1)出现大量超挖,增大出渣量和填塞量。

2)造成人身伤亡,机械设备损坏事故。

3)影响工期,增大投资。

2、原因分析
1)隧道开挖中,围岩性质及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岩质由硬变软,或出现断层、破碎带、梯形软弱带等不良地质情况而未及时改变开挖方法、支护方式。

2)未严格按钻爆设计要求钻孔、装物:孔间距不符合要求或过量装药,爆破后使岩壁围岩过于破碎、裂缝深大而坍落,或爆破震动过大,造成局部围岩失稳而塌方、冒顶。

3)水害:因出现大面积淋水或涌水。

4)组织管理不善、工序衔接不当,支护不及时,采用支护方式不妥,衬砌未及时跟进。

5)忽视对开挖面和未衬砌、未支护段围岩变化情况的监测检查。

6)隧道通过沟谷凹地等覆盖层过薄地带或通过沿溪傍山偏压浅埋地段。

7)洞口围岩节理发育、严重破碎,或因不利岩层走向而产生沿岩层面滑塌。

3、预防措施
1)隧道开挖中,如发现围岩性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对所用的掘进方法、支护方式作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围岩条件,确保安全施工。

2)施工操作人员应严格按钻爆设计要求钻孔、装药、爆破,严禁超量装药,爆破工必须经培训合格方可上岗,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塌方冒顶。

3)对于出现突发性大面积淋水或涌水,应根据水量大小、补给方式、变化规律及水质成分等情况,正确采用诸如超前钻孔或辅助坑道排水、超前小导管予以注浆止水、井点降水及深井降水等辅助施工方法,排除淋水、涌水对掘进施工的干扰和影响,根据坍方、冒顶隐患,确保围岩稳定及施工安全。

4)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各工序应有序跟进,相互衔接。

5)加强对开挖面、未支护及未衬砌断面围岩情况的监测和检查,如有塌方,冒顶症兆要及时做强支护处理。

对已支护地段亦要经常检查,有无异常变形或破坏,锚杆是否松动,喷砼层是否开裂、掉落等,一经发现应立即补救,采取适当方式加固处理。

还要防止在施工过程中机械对支护的碰撞破坏。

6)当隧道掘进通过沟谷凹地等覆盖层过薄地带或通过沿溪傍山偏压浅埋地段时,因围岩自身成拱能力差,缺乏足够稳定性,施工时应特别谨慎、应采取先支护、后开挖、快封闭、勤量测的施工方式,再根据不同地质条件,辅之以必要加固措施,稳定开挖面,确保施工安全。

7)如发现洞口围岩节理发育、严重破碎,或因不利岩层走向,有可能产生滑塌,则应对开挖线以外围岩顺洞向打设锚杆并注浆加固处理。

为确保洞口安全还应进行管棚钢架支护,以防洞口坍塌,影响掘进。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