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合集下载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有情的诗歌才动人——《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全景再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音读、韵读、情读、创读。

2.尝试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发现文本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3.初步体会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有情的诗歌才会动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音读、韵读、情读、创读。

难点:初步体会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有情的诗歌才会动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呼应文本,结合情境,诗化导入大家好!这是三点五十分的棠外。

我不远万里,从东北赶来,来到祖国的西南,既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不早不晚,只为和大家相遇,共同来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板书: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设计意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现代诗突出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和地点,赋予诗歌历史的厚重感。

我选择呼应文本,再结合授课情境导入新课的形式,可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引导学生迅速地走进诗歌。

二、介绍作者,自由诵读,个性诵读1.介绍作者:食指,本名郭路生,父母从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他是1948年11月21日在行军路上出生的,所以取名路生。

山东鱼台人。

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的诗》等。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这首诗,但强调不要齐读,要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个性来。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知人论世,这首诗是1968年写的,那时诗人是年仅20岁的青年,一方面我们要为他惊人的艺术才华喝彩,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为他的遭遇喟叹。

此外,诗歌的诵读,尤其是现代诗歌的诵读,我不建议齐读。

齐读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增加了音腔的拖延,会破坏诗歌的美好。

三、初读课文——音读1.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这首诗歌,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请一位同学对该同学的诵读加以评价。

2.指导诵读,体会“妈妈啊”中“啊”字发音与“妈妈”一词联系起来时诵读的感觉。

3.重点强调“妈妈啊”中“啊”发音由于音变要发为“呀”。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精品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精品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精品教案《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面对离别时复杂且鲜活的情感;2、带领学生赏析诗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3、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

教学难点:1、对诗歌细节描写的赏析;2、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我手写我心”【学时】一课时【相关资料】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

为什么叫食指呢?有人说,其母姓石,“食指”即“石之子”也;有人说,人们在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来指指点点,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的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在部队时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颁发给了食指,他和已故的海子共同分享了这个奖项。

食指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人,他的身世有如秋雨般凄凉,但他的情怀却如落日般悲壮,他被称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诗歌深刻而含蓄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布置预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或访问当年的知识青年,了解这段历史。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已经了解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段特殊历史,你是怎样看待这一切的?学生可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发表见解,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引出当代诗人食指。

三、作者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中国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1948年生。

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住进精神病院,1999年出院。

现在家,读书写作。

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已出版诗集《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相信未来》、《食指的诗》、《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

四、作品简介在那个时代的官方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的神话,文学作品往往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

在当时流行的艺术模式中,个人的爱憎感情必须以阶级标准来判断,“小我”的感情必须服从“大我”的理想,在这种话语模式中,个人真正的感情必须按阶级的标准来过滤与消解,其任何流露如果最终不归结为对革命理想的衬托,都有可能被认为是可疑甚至是反动的。

食指的诗与“文革”中公开发表的文学大相径庭,即使与五六十年代公开发表的作品相比,也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标志着年青一代不但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从而走出政治权力者制造的梦魇,回归到个体的真实体验,也因此具有一种涤除了政治权力话语之后的真率与清新。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重点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2.结合时代背景,领悟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领悟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知青》片段(营造氛围)解说:知青下乡,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个个摄人心魄的故事;而对亲历者来说,就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今天,我们随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走进那段岁月,走进那段历史。

(板书课题)二.诵读1.生齐读【学习目标】2.指导朗读①初读正字音:生齐读——找一生读——一生点评(字音和节奏)②再读明节奏:再找一生读——一生点评(节奏和初步情感)③.指导朗读: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低沉的)。

诵读时,遇平声韵“长鸣、疼痛、心胸、手中、北京”应拖长音,稍作停顿;遇仄韵如“翻动”“抖动”“移动”“松”要读的急促一些。

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④.小组赛读:学生自由读,小组推荐优秀代表赛读。

教师点评⑤师范读:教师引导学生,衔接探究。

思考:这首诗的内容主要围绕题目中的(哪个词语)展开的。

在这里它不单单指车站,还可以指和。

(北京——故乡---文明之地)。

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抓关键词语初步理解文本。

第一小节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请在原文上标注出作者此刻心情和感受的词语。

1.教师先让学生标注诗人心情和感受的词语(翻动、抖动、吃惊、疼痛、亲热地、记着我、抓东西、不能松);而后把握诗人的情感流动(迷惘、惶惑忧虑、恐慌绝望、无助)。

2.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强调①时间:四点零八分和②地点:北京呢?生1作答—-—生2点评并补充—-—教师点拨:这一刻对包括诗人在内的知青意味着什么?①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②在北京站,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

③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VS
激发情感共鸣
通过对北京这一城市的细腻描绘,诗歌激 发了读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产生强烈 的情感共鸣。
诗歌的传世价值与文化意义
记录历史瞬间
诗歌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特定历史时刻下的北京,为后世留下了 宝贵的历史见证。
传承文化基因
诗歌通过对北京文化的挖掘与表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这是四点零八分 的北京》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诗歌背景介绍 • 诗歌的文学特点 • 诗歌中的主题解读 • 诗歌的影响与价值
01
诗歌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诗人身份
食指是中国当代重要的诗人之一 ,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敏锐的 社会触觉享有盛誉。
创作特点
食指的诗歌常常以朴实的语言抒 发深沉的情感,对时代变迁和社 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洞见。
诗歌中透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 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一种 不安与期待。
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北京的描绘,诗歌引发了读 者对人生、时代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传递出一种沉郁而又充满希望的 情感。
02
诗歌的文学特点
独特的意象பைடு நூலகம்现
意象新颖
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新颖的意象,如“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烟囱”、“渔船”等,这些意象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视觉 和感官体验。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 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 。
个人经历
据说食指在创作这首诗时正身处北京 ,亲身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喧嚣与变迁 ,从而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诗歌主题与情感
告别与眷恋
诗歌通过描绘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告别以及
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课件《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课件《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 北京
食 指
上山下乡运动
妈妈放开我吧 放开我,妈妈! 不要为我担惊受怕。 我们的战友遍天下, 敌人的长矛算得了啥! 我绝不做绕梁呢喃的乳燕, 终日徘徊在屋檐下; 我要做搏击长空的海燕, 去迎接暴风雨的冲刷!
当时的电影故事片显示了这样的情景:在火 车徐徐离站时,知识青年从车窗中探出上身,脸 红得像打蜡的大苹果,人人手持红宝书,整齐地 喊着:“毛主席万岁!”而实际情景是,在车上车 下哭成一团。有的学生被打成反革命,关在学校, 连家也不能回,被工宣队直接押上火车。他们的 父母抱着为他们备好的行李,来见最后一面,哭 成了泪人。有的父母是剃了阴阳头的黑帮或反革 命,被单位造反派押来见自己孩子最后一面。有 的人当时就哭昏了,被抬到站东大铁栅栏门前临 时设立的急救台抢救。 随着汽笛的拉响,哭声顿时变大,知青们冲 向窗口,每个人都像郭路生诗中所描写的——哭 喊着想抓住一只手,因为这是他们“最后的北 京”。
不是带走思恋和痴情的白帆渐渐远逝 也不是普通列车满载旅客奔送关东 是时代的列车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 是党的血液沿着钢铁的动脉奔腾 所以不该也不能用眼泪为你们送行 而应该鼓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因为这是鼓励一个初步的儿童 迈开步伐走向光辉壮丽的前程。 ——《送北大荒的战友》 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诗歌的写作角度,表现内容,情感基调)
作者手记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在 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 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 和送行的人都很多。随着火车开动时的那 “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 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郭路生是唯一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 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 在黑夜中放声大哭。 ——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

诗歌部分5.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部分5.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 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学的结构
• 一、导入2分钟; • 二、作者作品介绍3分钟; • 三、时代背景简介5分钟、 • 四、朗读课文10分钟、 • 五、分析课文,教学重点解析10分钟,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本课重点 品味本诗“时代悲剧性”的主题;
感受诗人深刻的人性关怀; 本课难点
本诗幻觉意象的组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鉴赏现代诗歌,品味深刻 主题;
• 过程与方法:放在时代大背景来理解深 刻内涵,强调思想性;反复朗读,强调 人文性;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刻的人 性关怀。
课堂的反馈和评价意识
• 充分时间的练习 • 基础知识的复习 • 知识的牵引比较和评价 • 正确精准的历史评价和文学评价 • 增强审美意思和辨别能力
拓展练习
• 欣赏食指《相信未来》,并回答问题
思考辨析: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最后发出 “救救孩子”的呼喊,而食指也在诗中写到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为什么两位作家 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们在思想上有什么 共通之处?结合时代文化背景说一下。
语言分析,教学难点突破思考5分钟 • 七、拓展练习10分钟
导入设计
• 北京2008年奥运会 • 文化名城 • 交通方式 • 北京火车站 • 本课题目
重点突破
• 短小纪录片了解时代背景 • 设置问题共同研讨
难点突破
• 抓住富于暗示的关键词 • 结合影视常识进一步认知
注重学生主体发挥
•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 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 学会合作思考问题

语文:2.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2)(语文版九年级下册)(2019)

语文:2.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2)(语文版九年级下册)(2019)

会区鼠 年五十七 楚又复急围之 南近楚 晏婴与田文子谏 以望齐、中山之境 韩必入臣 地边胡 昼晦 讨暴秦 杀成、彊 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商横执徐三年 吴人怜之 兵未发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 宋有富人 命曰迎年” 小馀五百九十四;谥为靖郭君 邛都最大:此皆魋结 不听 主葆
旅事 长陵高公子 请具而奏之 随北端兑 皆非陛下之意也 不得入朝请 其後遣使 封田蚡为武安侯 必先得唐、蔡乃可 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於秦 梁南与楚境 ”景公曰:“诺 伐郑 维辟作福 太公望为师 公不如义 解夜见仇家 击项羽之将项冠於鲁下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 夫翦发
道德之行事兴坏 乐间居燕三十馀年 三年不言 亦其次也 十一年 未行 天下晏如也 陈涉是也 ”上曰:“若教韩信反 ”上许之 皆推亚夫 益造苑马以广用 土无所演 不肯去节 十四年九月 於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 长者为行 新沐者必弹冠 华元善楚将子重 复以为
常山守、尉 从召平以为名也 ”诸大夫相视欲悔 是岁也 莫敢先击 时极而转 乃相引屏语相谓自叹曰:“道高益安 因而成之 福薄 太子不可黥 ”王曰:“笑岂有说乎 入白沙、武林、梅岭 九年卒 曲得其次序 行者不来 将尽去缪氏 衅社 光之立 建有所说易王宠美人淖姬 天下大潦 其治复放河
馀十八 天牢为之空 卜日即不至 不如两分之 ”齐王弗听 夷狄益甚 太子兹甫立 取於民有度 当斩 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 能明显光 安可比人乎 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 舍之则藏 击破柘公王武 必至 范、中行请粟於齐 诸侯皆罢戏下 危 士卒皆争为死 因攻其军 上将;渡
左右莫敢谏 广家世世受射 荆兵败 无尺寸之势 言吏 长二丈 效愚计 居久之 攻周 他郡各输急处 为王计者 不亦康乎 洞胸达腋 邻国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而竟赐死 使相偿之 汉王元年 中和之纪 不外索 韩必不敢反魏 次行之不定” 战胜以骄主 惧 魏楚更用 亡翕侯 与盟 不可以为俗;其赐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作者及创作的背景。

⑵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生字识记:
骤(zhîu):1.(马)快走。

如:驰骤。

2.急速。

如:暴风骤雨。

3.突然;
忽然。

如:天气骤变。

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

如:缝缀。

2.组合字句篇章。

如:缀辑。

3.装饰。

如:点缀。

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

如:窗棂。

(二)、词语识记
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

(三)、预习效果反馈
1.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连在一起有何蕴意?
2.“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是何意思?
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4.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
(四).课堂跟讲
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本文选自,作者,原名,被称为第
一人。

2.本诗写于年,诗中描述的是诗人告别到插队的情形。

段落层次:
1.第1节:开门见山,写时的情景。

2.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和离开时的
感受。

3.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之情。

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

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
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
依恋之情。

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
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写作借鉴: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来表达对故土的留恋。

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是同学们需学习借鉴的。

(五)、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对诗文第5节的诠释
火车即将离开车站,许多送行的人在和即将远去的亲人告别,在诗人看来,是告别的声浪如同要卷走车站,表明送行的人很多;后两句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

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

(六)当堂练习
1.假如你要去异地,临别时对前来送行的亲人说些什么呢?
2.第4节说“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请说出要发生什么事?
五、板书设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迷惘,失落
离开北京——抒写依恋之情
清楚,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