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手》看后有感
电影中最动的情:剧中的父亲离家出走后,父子相见于狱中,侧逆光打出父亲的轮廓,
孩子哭着说:“在美国奋斗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让您过上几天好日子。”
电影中最伤的心:儿子奋斗半天打拼天下,换来的是父亲的出走。老人尴尬,受不了闷
气,摔门而去,孤身奋战小流氓。
电影中最搞的恋:老树也有回春枝,老父也盼“当年情”。看上身材匀称,气质颇佳的邻
家阿姨。爱在心里口待开,却不想被双方儿女好心办坏事,“为了上一代”,却打破了太极中
的“练神还虚”的含蓄精神,这叫什么事儿,本来夕阳无限好,“华发对云鬓,牵到手的手”,
被“揭穿”变成儿女孝心的一个部分,二老只得扮伤心,作愠怒。
电影中最凉的话:结尾父亲见到阿姨,阿姨问怎么还没走。父亲说:“时间还早,没事没
事。”这就是一个孤独寂寞老人家打发时光的无奈。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父亲的固执,
儿子的忙碌,媳妇的洋观念三者格格不入,凑在一个屋檐下,就成就了一个国际家庭的独特
故事,而作为一个家庭又是如此的典型。
文化是体或社会所共享的全部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
或创造出来的,它明显具有封闭性及开放性。开放性和封闭性是辩证统一的,过分注重开放
性会导致思想混乱,而只强调封闭性却又易形成种族中心主义。这种主义有一种倾向,即以
自己的文化衡量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优越,这种价值观固然对社会发展
的稳定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却易忽视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而自己的文化难以继续发
展,最后痛失发展良机。
人类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系统,一种文化只有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及社会背景下才能被理解,
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其他文化是片面落后的观点会妨碍人类间文化交流的,也是极为错误
的。片中儿媳对公公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武断的以本民族的蓝色文明评价了公公的黄色
文明,比如认为公公太老侵占她的个人空间等等。而公公也对媳妇充满了不解。每天吃得少,
跑步时还要打拳,搞个人创作,这不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的女子形象。
其实这些价值观都是生活在不同土壤下的人民形成的,竭力反对或全盘否定明显是不理
智的。老朱与儿媳妇也不是蛮横无理之人,只是“非我族类”影响太深了。
个人社会化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正常人都必须经历的。每个人从襁褓出生到油枯灯
灭都是在不间断的社会化中。对于个人社会化,我个人认为,个人社会化不仅仅是生理上的
我与已经社会化的自我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过程。而更应从人类社会化进程中来看,可以知道。
个人社会化应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为米德说的主我,即生理的自我。第二为渐我,即为自我
在社会化进程中一定时期内业已形成建立并相对稳定的价值观、知识、人格等,第三位为外
我,为自己尚不了解及不认同的价值观和人格。若用米德的观点,是难以解释为什么老朱难
以理解陌生的美国社会生活及被儿媳误解的问题的。因为它很难阐释外来价值观对一个已拥
有价值观的个体的影响。如果从社会化三要素中分析,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社会化进程中的
渐我与外我两种价值观的斗争。老朱一生都在中国,他的渐我即中国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
而来到美国,作为一个移民他又必须同他的外我即西方价值观发生关系。但他的渐我太强大,
使外我无法进入他的价值观。只是进行一味的排斥,却没有进行消化吸收,从而难以在西方
社会中生活。媳妇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移民国家所要做的便是将世界各地移民所带来的文
化进行吸收融合并发展,媳妇作为国家的公民这样做是她的义务与责任。但同公公一样的是
她的渐我也如此强大,以至于对公公保持冷淡的状态并拒绝进行交流。
在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年代,固步自封已不被提倡,开放创新才是新新人类的唯一选
择。希望悲剧永远不要再发生。我感觉要想应对时代挑战,融入社会化,做的便是主动沟通,
让不同文化在斗争中求发展,在摩擦中求共识。主动沟通可以破解各种文化间的坚固壁垒,
使各种文化间相互沟通,从而为消除文化间的隔阂提供条件,片中两位主角甚至连主动沟通
都未尝试过,又怎能生活的融洽呢?幸而儿媳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兴趣,开始愿意了解博大
精深的中国文化,这也许就是导演李安对文化沟通的期待吧!
电影一开始并没有大量的对白。镜头由郎雄饰演的老朱的手开始上升至一张标准中国父
亲的脸。然后是另一边,儿媳玛莎在电脑上打字。这里李安将镜头放在了同一世界两种生活
方式的对比上,不给出对白来揭示剧情。玛莎的焦躁与老朱练太极时的静虚形成鲜明对比。
在生活方式上,两者可以说根本没有交集。老朱以毛笔写字,玛莎用电脑写书;老朱以太极
健身,玛莎用跑步和拳击作为运动;老朱的饮食是中国阴阳调和式的,玛莎则是美国化的节
食法。两者唯一出现交集的时候也是矛盾冲突的出现。在老朱与儿媳仅有的交流中,老朱从
一开始就选择了退让和忍耐——典型的中国人际方式,中庸之道,成为老朱面对异国文化的
处理态度。
玛莎与老朱的相处非常的生疏,两个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影,不同文化的两个人,在
交流又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同住一屋檐下,凑出了及不谐调的油、盐、财、米交响乐!玛莎是
一名自由撰稿人,她需要一个极其安静的生存环境,而老朱喜欢太极,又看不贯老朱在家比
手划足的,家庭矛盾由此拉开。在这些矛盾中,玛莎找不到一点创着激情。李安在片中用了
一组镜头,画面中,近镜是老朱在打“太极”远镜玛莎在“写作,以及近镜玛莎在“写作”
远镜是老朱在打“太极”,用这样的的手法告诉观众,她们的文化背景的不协调。在饮方面,
导演又用了全家一起用餐的镜头,反应他们的生存背景的不同,中国人喜欢“油腻”的食品,
而美国人在饮食中喜欢“清淡”,老朱对玛莎不吃肉,很不理解,老朱给孙子杰米夹肉,玛
莎表再出很担心的表情,很怕那肉吃进了杰米的肚子里,这使老朱感到很受委屈。玛莎看到
老朱夹着大块肥肉津津有味的吃着,玛莎的表情是“不可思义”。但是,通过这种磕磕碰碰,
玛莎慢慢通过老朱了解了中国人,理解了老朱的生活习惯。在影片的后面部分,玛莎也学着
中国人炸春卷吃,„„。由于对老朱的了解。玛莎找到了写作的激情,在写作上有了新的突
破,有了成就。由此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只有在相互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合谐相处。
孙子的出现成为第一次的放到台面上的冲突。思维方式的差异也给儿子晓生应对不同语
言的转变,不同观点的灌输压力。晓生选择相对沉默少言的态势处理来自两种文化的压力。
他的传统教养和习惯也在老朱来临之后渐渐迸发出来,与西方文明相冲撞。孩子的学习和生
活上对于两种文化的交替,也可以看出西方理性思维与东方感性思维的大不同。
朱晓生和老朱相处,也存在两代人的代沟,这种代沟让晓生与父亲的亲密关系恶化,对
父亲的所作所为充满抱怨,晓生进常夹在父亲与妻子中间不知所处,有片中有一场用餐的戏,
在吃饭的玛莎与父亲同时向晓生说话,晓生不知听谁的,晓生忍无可忍叫他们都闭嘴,但晓
生还是担心父亲生气,马上给父亲解释道“怕菜凉了”意思是叫他快吃饭,却没向玛莎说什
么,此时的晓生心中的感情天平还是偏向于朱老。直到父亲出去走丢后,晓生的情绪终于蹦
溃了,他借酒消愁,俗话说得好,酒后吐真言,他酒后抱着儿子杰米说“还是儿子最好”。
这镜头看上去及为平常,但通过镜头透出晓生的软弱与无力,他无力于处理好家庭关系,这
种软弱最终让他决定把父亲送到老年公寓。晓生面对困难,他选择了逃避,此时的感情天平
偏向了妻子。这个决定让他父亲很是失落而离家出走,此时的晓生心中充满了愧疚与担心,
特别是当看到父亲对死去母亲的思念时,倍感父亲老无所依,自己有责任瞻仰父亲。整个片
子从刻画了简单的家庭问题,以及家庭中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尽管这都是些小事,但它折
射出一个社会问题。两代人的代沟,在生活中容易产生歧义,所以人与人之间应多些理解、
多些沟通、多些宽容。
老朱在中国学校里教授太极拳,成为了他周末的消遣。他同时在学校中认识了王莱饰演
的陈太太。两人从故意布局的摩擦到相互沟通,理解,成为同文化交流上的契合。王莱所说
的气散和练气的观点,也直接影响到老朱后来的转变。老朱正是不断地练气最终才进入崩溃。
换离环境,妄图抽身关系之外。
晓生的爆发即是中式传统教养根深蒂固的表现,无论后天的环境如何,都是不可磨灭的。
中国传统教养是心理上的雕琢,美式文化则是对外在的培养。晓生心理上的教养在退让之初,
始于中庸之道。晓生自残则是以对自我的讨伐来换取平衡与对压力的释放。这种不成功的释
放之后是对传统责任的背叛与放弃。
人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不仅仅是有家庭中,在工作与生活中随处可见,老板与员工,
朋友之间相处。老朱出走后来到一家中餐厅打工,这家餐厅的老板对员工就没不知道理解体
贴员工,不知如何与员工相处,只知道把员工当作挣钱的工具,最后引发员工集体霸工。这
场戏,李安选择了用俯拍镜头来表现员工的愤怒与老板的阴险狡诈。
李安在片中巧妙地借父亲出走打工,把家庭矛盾引度到社会矛盾,使片中的家庭矛盾与社会
矛盾遥相呼应,突出人与人之间关系如同太极“推手”一样应流畅与协调。
中西方的差距确实在生活中愈加明显,有时会是一个很好笑的笑话,但有些时候又会变
成一个烦恼。电影有句话印象深刻:共患难容易,共享乐却不容易了。其实并没有谁对谁错,
孰好孰坏。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道理,也皆有理。也许,故事的结局不失为一个最圆满的
结果。这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反映的也都是生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