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主要因素及临床干预最新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产后出血原因临床护理论文

产后出血原因临床护理论文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19-01【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探讨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68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响产后出血的不同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结果本组68例产后出血患者经有效抢救和护理后,出血症状均得到了显著缓解,未出现失血性休克、感染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结论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较多,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产前保健教育工作,预防高危因素,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和产程,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的抢救工作,以有效控制出血,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护理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产妇两h内失血量常规400毫升或24h 内失血量超过500ml,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期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在居导致我国产妇死亡原因中居首位[1]。

因此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对于效降低产后出血并发症和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进一步探讨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68例产后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产后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6.7±2.2)岁,初产妇56例,经产妇12例,阴道自然分娩49例,剖宫产19例,出血量为500~2500ml,平均(962.4±74.2)ml。

2出血原因2.1宫缩乏力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本组68例患者中因宫缩乏力造成的产后出血有37例,占54.4%。

造成子宫收缩乏力的主要原可能是手术时麻醉剂或镇静剂使用不当,产妇有疤痕子宫或者子宫肌纤维先天发育不良,产程后期进行剖宫产造成子宫下段菲薄长造成肌纤维收缩不足[2],产程过长或难产,使产妇过度疲劳,体力衰竭,子宫过度膨胀或因分娩次数过多过密,导致子宫纤维过度伸有关。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与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与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与治疗临床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1-29T04:47:28.78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5月10期作者:伍雯园[导读]伍雯园(宾阳县妇幼保健院;广西宾阳县530400)摘要:产后出血是较为常见的产后并发症,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剥离不正常等情况都会导致产后出血。

这种情况下需要为患者予以有效的治疗和干预。

因此,本文将针对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展开分析。

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临床治疗前言:产后出血在分娩中较为常见,也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是指产妇在阴道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l,或剖宫产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1000ml。

如果产妇在分娩后大量出血会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这就需要对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予以有效治疗。

1、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1.1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而产妇子宫的收缩能力主要受到子宫平滑肌控制[1]。

产妇在分娩后,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将受到缩宫素和前列腺素等指标的影响并予以相应的调节。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子宫的平滑肌细胞当中有着数量较高的缝隙连接,进而让子宫的平滑肌细胞的电活动与机械活动之间始终维持在同步水平。

在分娩后产妇有较高概率发生缩宫素受体减少或者前列腺素合成障碍等情况,进而导致子宫的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无法形成,造成子宫收缩乏力,最终导致产后出血[2]。

因此,产妇在分娩后如果存在子宫肌收缩、缩复功能障碍时都有可能造成产后出血。

而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身性因素。

第一在产妇分娩后,由于受到分娩等情况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状态,并造成交感神经系统处于亢进的状态,进而导致子宫收缩功能受到影响。

根据相关临床案例报道: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精神紧张会造成产程延长,在分娩后体力不支,并对自身的中枢神经造成干扰。

产后出血原因的临床分析与对策

产后出血原因的临床分析与对策

产后出血原因的临床分析与对策【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防治措施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资料,还是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均显示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3],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仍为产科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对盐城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75例产后出血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产后出血原因及其防冶措施,加深对产后出血的认识,提高救治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该院住院分娩产妇2748例,其间产后出血75例,其中在乡镇卫生院分娩后上送6例,产后出血发病率占住院分娩的2.73%。

年龄为19~38岁,其中19~22岁11例,23~32岁54例,33岁以上10例,初产妇39例,72例有流产、引产史,最少1次,最多7次。

1.2 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达到或超过500 ml为产后出血[3]。

阴道分娩产妇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即给产妇臀部垫上计血量产妇纸。

剖宫产产妇手术时的出血量采用面积法及容积法[4],术毕清理阴道积血后臀部垫上计血量产妇纸,观察24 h 后记录计血量产妇纸重量。

75例产后出血诊断明确,出血量>500 ml,最多达1800 ml,失血性休克15例。

1.3 产前高危因素:发生产后出血的75例中,在孕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危因素,其中流产≥2次52例(69.33%),巨大儿25例(33.3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3例(30.67%),过期妊娠18例(24.00%),前置胎盘5例(6.67%),胎位异常5例(6.67%),羊水过多4例(5.3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例(1.3%)。

2 结果2.1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子宫收缩乏力50例,占66.67%,其中巨大儿25例(5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3例(30.67%),产程延长8例(10.67%),双胎妊娠7例(9.33%),羊水过多4例(5.33%),子宫肌瘤l例(1.33%),胎盘早剥1例(1.33%) ;胎盘因素18例,占24 %,其中胎盘粘连滞留11例(14.67%),前置胎盘5例(6.67%),胎盘部分植入2例(2.67%) ;软产道损伤4例,占5.33 %;凝血功能障碍3例,占4 %。

30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论文

30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论文

30例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为了对产后出血做出有效治疗,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研究探讨发生产后出血相关因素。

方法:对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有妊娠合并症,流产史,巨大儿,分娩方式和第三产程时长,其中发生原因中,宫缩无力为20例,胎盘滞留为7例,产道损伤2例,凝血功能障碍为1例。

发生失血性休克2例,无一例死亡。

结论:医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培训,提高产后出血的防治水平,同时加强孕妇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对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由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宫缩乏力;防治【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01-01产后出血作为产科中常见的并发症,是指胎儿分娩后的24h内,产妇的出血量超过了500ml,严重者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常见产妇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心慌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

我院在2009年1月到2011年9月期间共发生产后出血30例,本文通过对病例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以后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296例,产后出血30例,发生率为2.31%。

产后出血30例产妇,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41例,平均28.9岁,孕周33-42,初产妇26例,占86.67%,经产妇4例,占13.33%,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为9例。

1.2 方法:测量产后出血量主要用容积法和称量法,估计每块湿纱布的失血量为30ml,聚血盘中收集到的血流,阴道分娩者臀下会阴垫积血量,三者相加测量失血量。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同期为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产后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有26例发生在分娩后的2h内,占86.67%,其余4例发生在2h后,其中出血在500-1000ml的有23例,占76.67%,1000-1500ml的有4例,占13.33%,1500ml的有3例,占10%,最多1例达4500ml,保守治疗无效行子宫切除术。

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与护理研究进展

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与护理研究进展

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与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措施与护理研究进展。

通过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措施分析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措施。

产后出血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且后果严重,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会给产妇整个家庭带来较大的伤害。

通过对产后出血进行有效预防控制,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而通过急救护理、产后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也能改变产后出血的不良结局,最大限度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临床应用价值较为显著。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控制;护理措施;研究进展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是发展中国家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但与产妇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相关,又与产妇的分娩方式、护理方法有关,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如果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将会危机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产妇的围生期应该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控制与护理工作,尽量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本文通过对产后出血产妇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临床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产后出血的发生因素(一)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子宫收缩乏力,任何可能会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乏力的因素都可能会引起宫缩乏力,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子宫因素、产科因素以及全身因素。

如巨大儿、多肽、羊水过多等都可能会引起子宫过度膨大,产次过频、剖宫产史等也会引起子宫肌产生损伤,最终引起工作法力,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全身因素当中,产妇在分娩之前使用子宫收缩抑制剂、精神过度紧张、使用镇静剂等都可能会成为子宫收缩乏力的诱因。

产科因素包括产程较长导致产妇消耗体力、妊高症等,都可能会诱发产后出血。

(二)软产道损伤产程进展速度比较快、软产道损伤、子宫收缩过强等情况发生之后,同时分娩过程中对会阴部位保护不当,或者阴道手术时并没有正确操作,都可能会引起软产道裂伤,导致产后出血,甚至引起阔韧带血肿等严重后果。

产后出血的病例讨论

产后出血的病例讨论

引言: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产后并发症,在妇产科中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一个关于产后出血的病例,旨在提供临床医生关于该病病因和治疗的更深入的理解。

概述:
产后出血是指妇女在分娩后出现异常大量、持续性或者阻断正常恶露排出的出血情况。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产妇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正文内容:
一、病因
1.子宫收缩功能不良
2.子宫缺血及腔内囊肿
3.产后感染及炎症
4.子宫异常结构
5.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临床表现
1.产后大出血
2.出血持续时间延长
3.阴道出血不断增多
4.体循环不稳定
5.贫血和休克
三、诊断
1.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2.常规实验室检查
3.彩超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4.子宫动脉造影
5.病原学检测
四、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有效循环
2.快速输液,纠正贫血和电解质紊乱
3.血容量置换
4.使用子宫收缩剂和抗生素
5.尽早行手术干预
五、预防与措施
1.孕前体质改善
2.产前侧切和预防性缝合
3.子宫质量评估和修复
4.术后休息和调养
5.定期产后复查和随访
总结:
产后出血是一种危险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产妇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产后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医生可以更好地处理该病病例,并提高产后出血的预后。

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产后出血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论文

产后出血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论文

产后出血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摘要】目的对产后出血的病因进行分析,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工作指导,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

方法对我院92例产后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的观测指标,并探讨治疗。

结果 92例产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是:产道损伤11例(占11.9%),胎位因素7例(占7.6%),凝血功能障碍6例(6.5%),子宫收缩乏力67例(占72.8%),子宫破裂1例(占1.08%)。

结论产后出血是孕妇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针对产后出血的病因,应该造作预防、正确处理,并给与妥善的治疗,从而降低产妇的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病因分析;治疗;观测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分娩后24小时内,产妇失血量超过了500ml 的临场症状,是产妇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目前,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据分娩总数的3%左右,成为我国产妇死亡中的首要原因。

针对这种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的处理和治疗,会导致产妇休克、贫血以及病菌感染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产后出血患者,应该特别加强对患者的观测和观察,妥善处理,以降低产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妇科医疗工作经验,对我院92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及其处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对策,现将其总结内容做出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从2008年至2013年1月,我院共住院产妇3184例,根据胎儿分娩后24小时内产妇失血量的判断,失血量达到500毫升以上的产妇即为产后出血患者,以此为标准,我院产后出血患者共有92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8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41岁,平均年龄24岁,2例双胞胎妊娠。

在这92例患者中,82例为住院分娩,10例为外院出血患者转入。

92例患者分娩方式如下:剖宫产73例、臀牵引2例、顺产11例、吸引器助产6例。

92例患者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如下:出血量500-600ml共64例,600-800ml13例,800-1000ml6例,1000-1500ml例。

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摘要】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生产方式,但术后产后出血是其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宫缩功能不良、子宫壁缝线松动、子宫动脉破裂和凝血功能异常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护理措施非常关键,包括加强产后护理、定期复查等。

在日常护理中,提高警惕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并且学会如何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问题的重视,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产妇健康。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宫缩功能、子宫壁缝线、子宫动脉破裂、凝血功能、护理措施、提高警惕性、产后护理、定期复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是指剖宫产手术后新妈妈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虽然剖宫产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生产方式,但产后出血仍然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给产妇和医护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产后出血的发生会增加产妇的感染风险,影响恶露排除,甚至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产后出血对产妇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产后出血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由于宫缩功能不良、子宫壁缝线松动、子宫动脉破裂、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导致的。

了解这些原因对及时识别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产妇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深入研究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对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旨在提高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水平,为产妇的安全健康保驾护航。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深入分析宫缩功能不良、子宫壁缝线松动、子宫动脉破裂、凝血功能异常等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母婴死亡风险,提升产后护理质量。

通过本研究,旨在加深对产后出血的认识,促进对该并发症的及时预防和处理,为提高产妇生产安全水平和保障母婴健康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出血主要因素及临床干预最新进展
【摘要】探讨与研究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采取的临床干预措施的最新进展。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

还有研究表明,流产史、分娩次数、双胎妊娠、胎儿质量、胎盘剥离方式、分娩方式和妊娠合并症均为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及早认识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积极进行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产后出血情况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由产后出血导致的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有关因素;临床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82-02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占我国产妇死亡原因之首位。

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分娩时收集和测量失血量比较困难,实际发病率更高[1]。

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产妇安全至关重要。

临床干预是现在治疗产后出血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干预,可以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有更详细的了解,更加方便采取对应的措施[2-3]。

观察产后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临床干预措施,现综述如下。

1 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产后出血常发生在胎儿娩出后的2个小时之内,可能在胎盘娩出之前、之中或娩出之后。

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多量流血和失血性休克等症状[4]。

如果失血量过多则会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从而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产后出血的症状轻重要根据情况而定,失血量的多少、失血的速度和是否合并贫血是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5]。

患者在短期内大量出血,则有可能会导致休克等症状。

如果患者失血量过多则会导致失代偿,会引导患者脉搏增快和血压下降等症状。

如果孕妇在此之前患有贫血症状,则少量的出血也可能导致休克。

2 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
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高危因素,研究也表明,分娩次数、胎儿、分娩方式、流产次数、双胎妊娠和妊娠合并症以及胎盘剥离方式也都是影响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分娩和流产次数越多者产后出血概率也越大,且出血量较多[6]。

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其致使产后出血原因是:宫缩乏力使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导致了胎盘附着部的子宫壁血窦不能正常闭合,导致流血过多[7]。

宫缩乏力的常见因素有:①全身因素,如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对分娩有恐惧,体质虚弱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等;②产科因素,如产程延长使体力消耗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腔感染等可引起子宫肌水肿或渗血,从而影响宫缩;③子宫因素,如巨大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使子宫肌纤维过分伸展,子宫手术史、多产、急产、子宫病变等;④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收缩抑制剂。

各种不良因素都影响到子宫收缩,从而进一步导致产后出血。

胎盘因素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又一大因素,分娩和流
产等因素会对子宫内膜造成一定的损伤,使子宫内膜发炎的概率增大,当再次妊娠时就容易发生胎盘粘连,植入等,从而导致剥离胎盘出血增多[8]。

所以,对有人流和剖宫产史的分娩产妇,应该注意其是否有胎盘粘连、残留、植入,还要检查胎盘是否完整,如果有可疑的地方,还应检查宫腔。

软产道损伤同样是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阴道、宫颈裂伤和子宫破裂都是产后出血的可能的原因,这些因素常常是由于缩宫素的不合理使用、胎儿分娩过快、阴道助产手术不当以及保护会阴不当等而产生[9]。

凝血功能障碍:任何原发或继发的凝血功能异常,均能引起产后出血。

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再障等产科合并症,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以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产科并发症,均能导致子宫大量出血。

3 产后出血的临床干预
临床干预对产前患者防止产后出血越来越重要。

临床干预分为产前干预、产程干预和产后干预。

3.1 产前临床干预加强产前保健工作,并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然后加以诊治、处理有着重要意义。

对有些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孕前应该积极给予治疗;对有某些严重疾病的患者应该加强产前的检查工作,严密监测,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10]。

3.2 产程临床干预产程干预是第二阶段的重要任务,进入产程后,对产程进行严格观察,把握好剖宫产的时机,防止一些并发症的发生[11]。

第一产程:为产妇做好心理辅导,注意观察产妇的变化,避免产程停滞或延长。

第二产程: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避
免胎儿娩出过快,注意保护会阴,掌握阴道助产时机,阴道手术要规范、轻柔。

第三产程:胎盘未剥离前,可给予产妇一定的药物帮助,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或挤压子宫情况的出现,若30分钟后胎盘还未剥离,则要进行人工剥离手术,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并认真对阴道进行检查,如发现宫颈裂伤则应立即进行缝合,在会阴切口或会阴裂伤缝合前,要对阴道的前后壁和穹窿部进行检查,防止血肿遗留[12]。

3.3 产后临床干预发生产后出血的情况时,大多数的患者都存在恐惧的心理,所以在做好治疗抢救的同时,努力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让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

还要认真做好产后的监测工作,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3.4 急救临床干预急救临床干预是采取的紧急的措施治疗产后出血。

掌握急救临床干预的方法也尤为重要[13]。

首先将患者平卧,将患者下肢抬高大约30°,增加回心血流量,然后供给患者充足的氧气,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为患者采取面罩给氧的方法,保证正常的血氧含量,防止人体主要器官缺氧,也有利于休克的好转[14]。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这样有利于补充因产后出血而减少的血容量。

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查明失血的主要原因,对于宫缩乏力者,要为患者按摩子宫、压迫腹主动脉,应用宫缩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减少患者出血[15];对于无法控制的产后出血,要实施子宫切除手术等处理;胎盘因素:也是引发产后出血原因较高的因素之一,对于胎盘因素可能与宫缩剂使用不当或者粗暴按摩
子宫等引发的,所以在使用宫缩剂时需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使用,轻柔按压子宫,防止产后出血。

软产道损伤而造成出血,要进行及时的修复与缝合;因凝血功能障碍造成的出血,止血同时,要对患者输入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等。

对患者的症状密切关注准确记录患者的阴道流血量和子宫的收缩情况,同时还要使用一定的抗炎药物,防止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

4 小结
目前国内外对产后出血的研究主要为①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②建立产科大量出血的医院处置程序:对于出血的最初反应,高危病人采取预防措施。

③产后出血抢救设备箱。

④非宫缩力乏力因素的治疗。

⑤宫缩乏力的治疗。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能否早期判断,正确处理与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16]。

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要针对病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以及防止感染。

医院应该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以防止操作不当而引起产后出血,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这些都是减少产后出血的有效途径。

总之,及早识别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且做好临床干预工作可以明显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我国孕产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05.
[2] 梁春梅,黄琼芝.162例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5):544-545.
[3] 江秀敏,罗丹丹,张玲玲,等.实施临床干预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46-147.
[4] 王桂芬.产后出血症状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2,31(34):138.
[5] 杨朝秀.孕产妇产后出血原因与对策的几点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2):105-106.
[6] 唐娟.产前针对性实施临床干预措施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j].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2010(8):203-204.[7] 姚黎军,梁新,鞠建新.整体护理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中的应用体会[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3z):345-346.
[8] 杨琴娟.产后出血主要原因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5):369.
[9] 陈蔚,沈汝,杨惠娟,等.北京市2001——2010年孕产妇产后出血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13(6):413-417.
[10] 孙霞玲.40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防治[j].中国中医药
咨讯,2011,3(18):235.
[11] 杨新月.基层医院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临床干预性研究[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7):284.
[12] 52例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8):2508-2509.[13] 毛红玲.产后出血原因以及防治
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2):158.
[14] 曹晓萍,陈志芳.双胎产妇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预防、急救与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5):444-445. [15] 邓辉,邱伟,姚细保,等.欠发达地区基层医院产后出血的多中心临床干预性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5):
343-346.
[16] 邵常雪.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2012(9):77-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