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测量1

合集下载

地形测量方法

地形测量方法

地形测量方法一、引言地形测量是地理学、地质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它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地面高程、坡度、地貌形态等,以了解地表的地貌特征和地理环境,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地形测量方法。

二、平面地形测量1. 地形剖面法地形剖面法是一种采用平面剖面线的方法,通过沿着地面上的剖面线依次测量地面高程,并绘制出地形剖面图。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范围地形测量,能够直观地反映地面的高低变化。

2. 地形图绘制法地形图绘制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面上不同点的坐标,并将其绘制在平面图上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大范围地形测量,可以绘制出地面的等高线图,更直观地展示地形的起伏变化。

三、垂直地形测量1. 航测法航测法是一种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地形测量的方法。

通过航空摄影仪拍摄地面照片,利用影像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得到地面高程等数据。

航测法具有高精度、广覆盖等特点,适用于大范围地形测量。

2. GPS测量法GPS测量法是一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地形测量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设置测量点,并使用GPS接收器测量点的坐标和高程,得到地面的高程数据。

GPS测量法具有高精度、操作简单等特点,适用于小范围地形测量。

四、实地地形测量1. 三角测量法三角测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面上不同点之间的角度和距离,计算出地面高程的方法。

该方法需要在地面上设置测量点,并使用测角仪和测距仪进行测量。

三角测量法适用于中小范围地形测量。

2. 激光测距法激光测距法是一种利用激光测距仪进行地形测量的方法。

激光测距仪发射激光束,通过测量激光束的反射时间和速度,计算出地面的高程。

激光测距法具有高精度、快速测量等特点,适用于小范围地形测量。

五、总结地形测量是研究地表地貌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地形测量方法可以获取地面高程、坡度、地貌形态等数据,为地理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

不同的地形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测量范围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

地形测量

地形测量

地形测量一.概述1.测图比例尺选用1:500—1:1000,城市详细规划,管理,地下管线和地下人防工程的竣工图,工程项目的施工图设计等。

1:2000,城市详细规划和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等。

1:5000,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厂址选置,区域位置方案比较)。

2.地形图分幅标准:A矩形分幅(梯形分幅)主要用于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和大面积地形图B正方形分幅: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50×50,1:5000采用40×40。

3.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规定:平地:地面倾角在2°以下丘陵地:地面倾角在2°—6°之间高山地:地面倾角在25°以上。

二.地形测量1.图根控制测量①图根点的布设密度:②图根点布设方法可用三角锁(网)和图跟导线测量,具体技术要求规范有规定,现在我院基本使用网络GPSRTK方法施测图根点。

③图根点的高程要求:当基本等高距为0.5米时,用图根水准测量(等外水准)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米,可用三角高程测量。

图根水准路线闭合差不超过±√L (mm)(L=路线长以km为单位)。

三角高程路线角应对向观测,高程路线闭合差不超过±0.1H√m ,(H为基本等高距,m为边数)。

2.地形测图地形图定义:就是在控制测量基础上,测定地面上各种地物,地貌的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点,按实地情况,配以相应的符号,绘成一定比例的图。

①地形图测绘的几种方法:A大平板仪测图:简述大平板仪测图过程B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仪测图。

简述一下测图过程C水准仪配合水平板和皮尺测图。

主要用于1/5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②地形测图的技术要求:在地形测图中,地形的描绘是依据一定数量碎部点进行的。

碎部点的多少,应视实地情况及其比例尺大小而定。

为保证图上地形与实地地形相似性,特做如下要求:①最大视距高度②图上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③对高程注记点要求:地形图上高程点注记应均匀分布,依据地形类别其密度,图上每100cm2应有8-20个点,平坦区可适当加密,各种特征点均应注记高程,当基本等高距为0.5米时,高程应注记到厘米,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米时,应注记到分米。

地形测量要求

地形测量要求

地形测量要求1. 地形测量的几点要求1.1 细部测量细部点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测量,坐标采用2秒或5秒全站仪进行全解析法测量,观测困难时也可采用量距法与交会法,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棱境可使用大、小棱镜。

设站时,仪器必须对中整平,仪器高、棱镜高应量至毫米,观测前应定向,并以另一已知点作检查,相邻测站间,应有1-3个重合点作检查,当平面、高程较差均符合要求时方可进行数据采集。

本站采集完成后,要再对已知点进行检查,确保所采集数据的正确,如出现超限时,整站均要重测。

采集的坐标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全站仪的内存中,当天观测完成后,应及时将采集数据传输到电脑中,尽快进行编辑。

并及时进行原始数据的备份,谨防数据丢失。

每个小组每天原始坐标数据以日期为文件名保存,不得对原始坐标数据进行编辑和删除。

1.2 地形要素测量要求采用全站仪采集作业模式。

所有作业小组必须采用统一的系统配置文件、图幅分层方案。

作业分为野外测碎部点加草图,室内按标准进行编绘作业。

地物要素(道路、街道、建筑物、围墙、栅栏等)应按照地物的精度要求,以满足地形图精度为准。

其他的次要地物点、地形、地貌等要素按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552-2021《1:500、1:1000、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精度来执行。

地形测图基本表示方法按《地形图图式》执行。

等高线间内插点的高程中误差地形类别高程中误差 (基本等高距) 平地≤1/3 丘陵地≤1/2 山地≤2/3地物、地貌点平面点位中误差(单位:cm)地物(貌)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中误差 1类地物点 2类地物点 3类地物(貌)点±20.0 ±25.0 ±30.0 最大误差±40.0 ±50.0 ±60.0 同类地物(貌)点间的间距误差中误差±20.0 ±25.0 ±30.0 最大误差±40.0 ±50.0 ±60.0 地物点类型注:测图比例尺为1:500 1.3 数字测图注意事项1、地形数据的编辑软件统一采用CASS7.1版本,所有数据编辑和处理均要在此模板下进行。

地形测量规范

地形测量规范

地形测量规范地形测量规范是指在地理信息系统(GIS)领域中,为了获取准确、一致、可靠的地形数据,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指南。

地形测量规范主要用于指导地形测量人员进行地形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并确保地形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地形测量规范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测量设备和仪器要求:地形测量需要使用专业的测量设备和仪器,如全站仪、GPS接收器等。

这些设备和仪器需要具备一定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 测量方法和步骤要求:测量人员需要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步骤,如三角测量、剖面测量、交会测量等。

在进行测量时,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保证数据的准确和一致。

3. 控制点布设和测量精度要求:在进行地形测量时,需要布设控制点来进行数据校正和精度控制。

控制点的布设需要根据测量区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来确定,同时还要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确定测量精度的要求。

4. 数据处理和纠正方法要求:测量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纠正。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的配准、去噪、滤波和插值等。

数据纠正主要是对采集误差进行校正,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5. 数据格式和存储要求:地形数据的格式和存储方式需要符合标准规范,以便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共享。

常用的地形数据格式包括DEM(数字高程模型)、DSM(数字表面模型)等。

6. 质量控制要求:为了确保地形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数据的检查、评估和校核,以及数据的更新和维护等。

地形测量规范的制定和执行,能够提高地形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同时,规范的执行能够促进地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发展,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地形测量方法及要求

地形测量方法及要求

地形测量方法及要求地形测量是指对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进行测量和描述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准确的地形数据和地形特征,以便在工程建设、地质勘探、地图制作等领域中使用。

地形测量主要包括地面测量和水下测量两种方式。

一、地面测量方法:1.经纬度测量法:通过测量其中一点相对于地球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该点的地理位置。

2.水准测量法:通过测量等高线和水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来确定地面高程。

3.三角测量法:通过测量已知长度的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推算出未知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从而确定地形特征。

4.激光测量法:利用激光遥感技术,通过测量激光束到地面和反射回激光仪的时间差,来确定地面的高程和地形特征。

5.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技术,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高程数据,生成数字化的地形模型。

6.卫星测量法:利用航空卫星或其他卫星进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的地形数据。

二、水下测量方法:1.声速深度测量法:通过测量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和反射回声的时间差,来确定水下地形和水深。

2.浮标轨迹测量法:利用航行器沿着水下轨迹进行测量,通过记录测量器在水下的位置,来确定水下地形。

3.地震测量法:利用地震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和反射回声的时间差,来推测水下地形和水深。

4.摄影测量法:通过水下摄影机或水下无人机对水下地形进行拍摄,然后根据拍摄的照片进行测量和分析。

地形测量的要求:1.准确性:地形测量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后续的工程设计和规划能够有效进行。

2.全面性:地形测量应尽可能覆盖地区的各个方面和特征,以获取全面的地理信息。

3.时效性:地形测量需要及时进行,以满足工程和规划的需求。

4.精细化:地形测量需要尽可能获取详细的地形数据,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5.标准化:地形测量需要遵循一定的测量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6.合理经济:地形测量需要合理控制成本,并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测量的范围和精度。

总结起来,地形测量是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来获取地球表面地形数据的过程。

地形测量作业指导书

地形测量作业指导书

地形测量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地形测量是指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进行测量和描述的工作。

地形测量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工程建设、地质勘探等领域。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确保测量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进行。

二、任务目的本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为地形测量工作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确保测量人员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进行测量工作,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任务内容1. 前期准备:a. 确定测量区域范围:根据实际需求和测量目的,确定测量区域的范围。

b. 采集地形图资料:采集并整理所需的地形图资料,包括现有地图、航空航天影像等。

c. 确定测量方法:根据测量目的和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测量、GPS测量等。

2. 测量操作:a. 设置测量基准点:根据测量要求,在测量区域内设置基准点,以提供后续测量的参考。

b. 进行地形测量:根据测量方法,进行地形测量工作,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实时校验和纠正。

c. 测量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的清理、筛选、校正等,得到准确的地形数据。

3. 结果分析与报告:a. 地形数据分析:对测量得到的地形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地形特征,如高程、坡度等。

b. 地形图绘制:根据地形数据,制作地形图,标注地貌特征和测量结果。

c. 编写测量报告:根据测量结果,编写详细的测量报告,包括测量方法、数据处理过程、结果分析等。

四、任务要求1. 测量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测量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2. 测量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3. 测量数据应进行备份和存档,以防止数据丢失或者损坏。

4. 测量结果应准确、可靠,符合测量标准和要求。

5. 测量报告应详细、清晰,包含必要的图表和说明,以便他人理解和使用。

五、参考资料1. 《地形测量原理与方法》2. 《测量与地图学》3. 《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六、总结本作业指导书详细介绍了地形测量的操作流程和要求,包括前期准备、测量操作、结果分析与报告等内容。

地形测量作业指导书

地形测量作业指导书

地形测量作业指导书(一)地形测量工艺流程图(二)地形测量方法及要求一、说明本指导书只适用于工程施工中局部范围内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

地形测量控制网点是在施工控制网基础上加密得到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应与施工坐标系、高程系统相一致。

远离工区时,也可以采用北京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统。

比例尺为1:200、1:500、1:1000和1:2000,按正方形或矩形法分幅。

图式符号执行国家最新版本的《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地形测量由于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成图所使用的仪器和软件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成图都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和用户要求。

本指导书中用字母M表示地形图比例尺分母。

二、图根控制点(包括测站点)的测量1.一般规定1.1图根点是直接供测图使用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可在各等级控制点上采用经纬仪交会法、测距导线法、全站仪坐标法、三角高程、水准测量、GPS等方法测量。

1.2图根点或测站点的精度以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中误差来衡量,其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0.1㎜;其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1.3为了节约,图根点可以采用临时地面标志。

1.4图根点的密度因测图使用的仪器不同要求也不同,只要能够保证碎部点的平面高程精度即可。

1.5测站点可以在测图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测放。

2.图根点测量(略)三、地形测量测绘内容及取舍地形图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

并着重显示与测图用途有关的各项要素。

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式执行外,还应符合如下有关规定。

1.测量控制点测绘1.1测量控制点是测绘地形图和工程测量施工放样的主要依据,在图上应精确表示。

1.2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导线点、图根点、水准点,应以展点或测点位置为符号的几何中心位置,按图式规定符号表示。

地形测量规范

地形测量规范

1 :500、1 :1000、1 :2000 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1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总则........................................................................................................................... ( 3 )4 平面控制测量 ........................................................................................................... ( 4 )5 高程控制测量............................................................................................................. (6 )6 基础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 ....................................................................................... ( 9 )7 图根控制测量................................................................................................... ( )118 数字测图 ...................................................................................................... ( )149 基础数字地形图要素的表示.............................................................................. ( )1510 基础字地形图基础要素的分类与代码.............................................................. ( )1911 基础数字地形图元数据 ................................................................................... ( )2112 图幅拼接、整饰、检查和资料整理 (22)13 基数字地形图测绘成果的提交 (23)附录A (资料性附录半测回高差互差及测回间高差互差限差△H 允速查表 (24)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房屋建造结构分类表 (25)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基础要素数据分类(大类、中类) (26)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基础数字地形图基础要素分类与代码 (27)附录E (规范性附录) 辅助要素类型编码 (41)附录 F (规范性附录) 基础数字地形图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和格式 (42)附录G (资料性附录) 1:500 基础数字地形图例样 (44)附录H (资料性附录) 1:1 000 基础数字地形图例样 (45)附录I (资料性附录) 1:2 000 基础数字地形图例样 (46)考文献 (47)DB33/T 552-2005 II前言本标准是在我国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有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近期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需求,并根据我省现阶段和今后一定时期国内外所采用的1:500 1:1000 1:2000 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而制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测量测绘内容及取舍
地形图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筑物及其他设施、
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

并着重显示与测图用途有关的各项要素。

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式执行外,还应符合如下有关规定。

测量控制点测绘
测量控制点是测绘地形图和工程测量施工放样的主要依据,在图上应精确表示。

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导线点、图根点、水准点,应以展点或测点位置为符号的几何中心位置,按图式规定符号表示。

居民地和垣栅的测绘
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

1:2000比例尺测图可适当综合取舍,图上宽度小于0.5mm的小巷可不表示。

建筑物和围墙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时,可用直线连接。

测绘垣栅应类别清楚,取舍得当。

围墙、栅栏、栏杆等可根据其永久性、规整性、重要性等综合考虑取舍。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测绘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测绘,图上应准确表示其位置、形状和性质特征。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其外部轮廓,并配置符号或按图式规定用依比例尺符号;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测定其定位点或定位线,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

交通及附属设施测绘
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图上应准确反映出道路的类别和等级,附属设施的结构和关系;正确处理道路的相交关系及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公路路中、道路交叉处、桥面等应测注高程,隧道、涵洞应测注底面高程。

公路与其它双线道路在图上均应按实宽依比例尺表示。

公路应在图上每隔
15~20mm注出公路技术等级代码,国道应注出国道路线编号。

公路、街道按其铺面材料分为水泥、沥青、砾石、条石或石板、硬砖、碎石和土路等,应分别以砼、沥、砾、石、砖、碴、土等注记于图中路面上,铺面材料改变处应用点线分开。

路堤、路堑应按实地宽度绘出边界,并应在其坡顶、坡脚适当测注高程。

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应按真实位置绘出。

跨越河流或谷地的桥梁,应实测桥头、桥身和桥墩位置,加注建筑结构。

有专有名称的加注名称。

大车路、乡村路、内部道路按比例实测,宽度小于1M毫米时只测路中线,以小路符号表示。

管线测绘
永久性的电力线、电信线均应准确表示,电杆、铁塔位置应实测。

当多种线路在同一杆架上时,只表示主要的。

各种线路应做到线类分明,走向连贯。

水系测绘
江、河、湖、海、水库、池塘、泉、井等及其它水利设施,均应准确测绘表示,有名称的加注名称。

根据需要可测注水深,也可用等深线或水下等高线表示。

河流、溪流、湖泊、水库等水涯线,按测图时的水位测定,当水涯线与陡坎线在图上投影距离小于1mm时以陡坎线符号表示。

沟渠、河流在图上宽度小于0.5mm 的用单线表示。

境界测绘
境界的测绘,图上应正确反映境界的类别、等级、位置以及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县(区、旗)和县以上境界应根据勘界协议、有关文件准确清楚地绘出,界桩、界标应测坐标展绘。

乡、镇和乡级以上国营农、林、牧场以及自然保护区界线按需要测绘。

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只绘高一级境界符号。

地貌和土质的测绘
地貌和土质的测绘,图上应正确表示其形态、类别和分布特征。

自然形态的地貌宜用等高线表示,崩塌残蚀地貌、坡、坎和其它特殊地貌应用相应符号或用等高线配合符号表示。

各种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坎,其坡度在70°以上时表示为陡坎,70°以下时表示为斜坡。

斜坡在图上投影宽度小于2mm,以陡坎符号表示。

当坡、坎比高小于1/2基本等高距或在图上长度小于5mm时,可不表示,坡、坎密集时,可以适当取舍。

各种土质按图式规定的相应符号表示,大面积沙地应用等高线加注记
表示。

植被的测绘
地形图上应正确反映出植被的类别特征和范围分布。

对耕地、园地应实测范围,配置相应的符号表示。

大面积分布的植被在能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可采用注记说明。

同一地段生长有多种植物时,可按经济价值和数量适当取舍,符号配制不得超过三种(连同土质符号)。

旱地包括种植小麦、杂粮、棉花、烟草、大豆、花生和油菜等的田地,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应加注品种名称。

有节水灌溉设备的旱地应加注“喷灌”、“滴灌”等。

田埂宽度在图上大于1mm的应用双线表示,小于1mm的用单线表示。

田块内应测注有代表性的高程。

注记
要求对各种名称、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准确注出。

图上所有居民地、道路、街巷、山岭、沟谷、河流等自然地理名称,以及主要单位等名称,均应调查核实,有法定名称的应以法定名称为准,并应正确注记。

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间距为图上2~3cm。

山顶、鞍部、山脊、山脚、谷底、谷口、沟底、沟口、凹地、台地、河川湖池岸旁、水涯线上以及其他地面倾斜变换处,均应测高程注记点。

基本等高距为0.5米时,高程注记点应注至厘米;基本等高距大于0.5米时可注
至分米。

地形要素的配合
当两个地物中心重合或接近,难以同时准确表示时,可将较重要的地物准确表示,次要地物移位0.3mm或缩小1/3表示。

独立性地物与房屋、道路、水系等其它地物重合时,可中断其它地物符号,间隔0.3mm,将独立性地物完整绘出。

房屋或围墙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直接建筑在陡坎或斜坡上且建筑物边线与陡坎上沿线重合的,可用建筑物边线代替坡坎上沿线;当坎坡上沿线距建筑物边线很近时,可移位间隔0.3mm表示。

水涯线与陡坎重合,可用陡坎边线代替水涯线;水涯线与斜坡脚线重合,仍应在坡脚将水涯线绘出。

双线道路与房屋、围墙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边线重合时,可以建筑物边线代替路边线。

道路边线与建筑物的接头处应间隔0.3mm。

地类界与地面上有实物的线状符号重合,可省略不绘;与地面无实物的线状符号(如架空管线、等高线等)重合时,可将地类界移位0.3mm
绘出。

等高线遇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双线道路、路堤、路堑、坑穴、陡坎、斜坡、湖泊、双线河以及注记等均应中断。

当图式符号不能满足测区内测图要求时,可自行设计新的符号,但应在图廓外注明。

全站仪测图
1设站:对中整平,量仪器高;输入气温、气压、棱镜常数;建立(选择)文件名;输入测站坐标、高程及仪器高;输入后视点坐标(或方位角),瞄准后视目标后确定。

2检查:测量1个已知坐标的点的坐标并与已知坐标对照(限差为图上0.1mm);测量1个已知高程的点的高程并与已知高程比较(限差为1/10基本等高距);如果前两项检查都在限差范围内,便可开始测量,否则检查原因重新设站。

3立镜:依比例尺地物轮廓线折点,半依比例尺或不依比例尺地物的中心位置和定位点。

4观测:在建筑物的外角点、地界点、地形点上竖棱镜,回报镜高;全站仪跟踪棱镜,输入点号和改变的棱镜高,在坐标测量状态下按测量键,显示测量数据后,输入测点类型代码后存储数据。

继续下一个点的观测。

5皮尺量距:对于那些本站需要测量而仪器无法看见的点,可用皮尺量距来确定点位;半径大于0.5m的点状地物,如不能直接测定中心位置,应测量偏心距,并在草图上注明偏心方向;丈量的距离应标注在草图上。

6绘草图:现场绘制地形草图,标上立镜点的点号和丈量的距离,房屋结构、层次,道路铺材,植被,地名,管线走向、类别等。

草图是内业编绘工作的依据之一,应尽量详细。

7检查:测量过程中每测量30点左右及收站前,应检查后视方向,也可以在其它控制点上进行方位角或坐标、高程检查。

8数据传输:连接全站仪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电缆;设置通讯参数;全站仪中选择要传输的文件和传输格式后按发送命令;计算机接收数据后以文本文件的形式存盘。

9数据转换:通过软件将测量数据转换为成图软件识别的格式。

10编绘:在专业软件平台下进行地形图编绘,具体操作依照软件使用说明进行。

11建立测区图库,图幅接边,输出成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