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爬天都峰2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一家人去黄山爬天都峰的过程。

通过讲述他们在爬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展示了天都峰的壮丽景色和爬山者的坚强意志。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爬山的艰辛和爬山者的坚强意志可能还没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描述,去感受爬山的艰辛和爬山者的坚强意志,从而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爬山者的坚强意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者的坚强意志,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天都峰的壮丽景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山天都峰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对本文的阅读兴趣。

然后,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解答疑问。

3.精讲细读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攀登”、“艰辛”、“坚定”等,通过分析这些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深刻理解爬山者的坚强意志。

4.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他们对于爬山者的坚强意志的理解,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如何克服困难。

四年级语文-《爬天都峰》-课件(1)(1)(3)(2)

四年级语文-《爬天都峰》-课件(1)(1)(3)(2)
学习要求一:
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 “我”心里想法的关键词句,体会我的感 受。
研读爬山前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 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 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 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研读爬上峰顶后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 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 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 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 上汲取力量!”
研读爬山前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 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 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 发颤!
研读爬山前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 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 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 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 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 上汲取力量!”
默读第6自然段,圈画表示动作的词 语,想象作者爬山的姿态。
研读爬山中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 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图文讲解+练习17、爬天都峰1、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2、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3、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4、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5、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6、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7、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8、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 留作纪念。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9、“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10、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知识点课文主题:本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文章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内问题:1.说说爬天都峰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时间:假日里;地点:黄山天都峰下:人物:爸爸、“我”和老爷爷;起因:假日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经过:看到天都峰如此高和陡,“我”有些发颤,途中遇到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汲取力量;结果:“我”和老爷爷都登上了天都峰。

2.文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犹豫、不自信一受到鼓舞、坚定信心一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

3.“我”和老爷爷能成功爬上天都峰的原因是什么?答: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围绕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挖掘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学生将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理解文章中描述的攀登天都峰的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毅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中关键性的生词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写作等学习活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文本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描述的攀登过程,以及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 情感传达: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情感波动,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课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讨论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内容,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阅读理解练习,检测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攀登过程和作者的心理变化,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4. 写作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攀登天都峰的经历和感受。

5. 课堂展示:各小组选代表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板书设计板书将突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以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图表、关键词和简短的句子,将文章的主线清晰地展现出来。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并完成一篇关于攀登天都峰的日记。

2. 扩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探险故事或登山者的传记,以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教学设计说明】这篇课文通过“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登上了天都峰的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应当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读懂爸爸的话。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内容,了解行文顺序和认识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出的学生的疑点为线索,解决教学重点; 第三课时安排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单项的、综合的,口头的、书面的,必做的、选做的⋯⋯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并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下面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说明。

这课时有四个大的教学步骤:1、复习回忆,再现天都峰的高和陡。

2、深入读议,理解小妹妹受老爷爷鼓舞登山的过程:(这是扶,实际上是学生体会小妹妹会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3、启发想象,理解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登山的过程:(这是放,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老爷爷会从小妹妹身上汲取力量。

)4、总结全文,体会爸爸说的话:( 在前两步基础上,学生理解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不困难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顺势解决了。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在本课设计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⑴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⑵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 ⑶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受老爷爷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爬天都峰》主要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爬天都峰》主要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爬天都峰》主要内容
《爬天都峰》是四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描述了作者和一位老爷爷一起爬天都峰的经过。

在文章中,作者写自己在假日里和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遇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

两人相约一起爬山,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最终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文章通过这一经历,表达了要有勇气和信心,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道理。

天都峰是黄山“三大名峰”之一,鲫鱼背是天都峰最惊险的一段,这段路长10余米,宽仅1米不到,两侧是万丈深渊。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爬山的艰难和刺激。

同时,文章中也蕴含了一种人生的哲理,即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信心,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爬天都峰》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作者与老爷爷一起爬山的经历,告诉读者要勇敢面对困难,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它们。

同时,文章也传递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精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阅读四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爬天都峰》原文。

《爬天都峰》课文梗概

《爬天都峰》课文梗概

《爬天都峰》课文梗概
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段落大意:
课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暑假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

第三段(第3至7自然段):写“我”在一位老爷爷的带动下,爬上了天都峰。

第四段(第8至10自然段):写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

写作思路: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课文开头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

讲了两点:一是山峰的“高”,二是山峰的“陡”。

第二层讲爬天都峰前的情况。

先讲“我”担心能否爬上,接着讲
“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一起爬。

第三层讲“我”和老爷爷、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

先讲在鲫鱼背前“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互相道谢,最后课文用爸爸的话对“我”和老爷爷讲的话进行总结。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爬天都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爬天都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爬天都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文本教学解读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

这一单元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大概念是:根据表达需要从多角度构思,可以帮助我们把事情写清楚。

这个大概念指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核心任务设计为:创办“班级那些事”班刊本课学习任务: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写清楚”的具体方法,一改自己的班级故事。

《爬天都峰》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篇幅较短、富含寓意的记叙文。

课文开篇即介绍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紧接着,通过对天都峰“在云彩上面哩”“笔陡的石级”“石级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系列描写,为作者产生“我爬得上去吗?”的畏难情绪做好铺垫。

而作者的畏难情绪,也正是这个事件的起因。

对于“爬天都峰”的经过,作者只用了6-7自然段的两句话代过“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课文的最后,故事的结果——在“我”与老爷爷的相互鼓励下,我们都爬上了峰顶,并明白了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那学习《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习得哪些“将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呢?我们可以从课后题入手。

课后第一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旨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把握故事主要内容并能够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学生在习作时,知道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一件事,才会有条理、有逻辑。

这便是他们能够习得的写作方法。

但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爬天都峰》虽然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但其爬山的过程却只有两句话,重点则放在了爬山前与爬上峰顶后“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即事件的起因、结果更为重要。

既然题目是“爬天都峰”,为什么作者却在“爬”的过程上着墨甚少呢?因为此篇课文是从儿童这一视角出发的。

“我”记录这个事件,并不是为了凸显我爬山的过程多么艰难,而是为了凸显“我”如何克服畏难的心理爬上天都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周第 1 课时备课教师:付卓授课教师:付卓 2014年 9 月 9日内容爬天都峰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在理解、讨论的基础上懂得: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
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勇向上的
品格。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复案
8’
15’
一、复习导入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
鼓舞爬上峰顶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课件出示天都峰的图片)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
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
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
10 5 2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
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朗读6、7两段。

1、老爷爷为什么也
能爬上峰顶呢?带
着这些问题一边读,
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
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
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
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
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明白他俩始
终相互鼓励,老爷爷
也是受到“我”的勇
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指导朗读。

1、读爸爸的话,讨论:
“汲取”是什么意思,
“我”和老爷爷是怎样
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
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
理?鼓励学生大胆发
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
点:在人与人相处中,
要相互学习,相互鼓
励,共同进步
,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
克服。

1、这几天,你是不
是把自己课余生活
记录下来了呢?请
你把一周学做的事
情记录下来,别忘了
写上自己的收获、感
受。

2、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点题——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
爬峰之前——峰的高与陡叫人发颤
与老爷爷的对话下定决心
爬上了峰顶——登山艰难
反思
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中体会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再用画一画,评一评,读一读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感悟。

学生对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我借助课文中的语句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顺利地解答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