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逍遥游》导学案2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五第二单元《逍遥游》教案2

《逍遥游》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
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
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
/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
/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
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
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
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
(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
(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一、课文简介《逍遥游》是唐代李白的一首玄思妙篇,全诗共有九十五个字,分为四个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篇重要的道家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这首诗借助叙事、议论、抒情三种表现形式,描绘了作者怀揣抱负、追求自由、求得超然的人生境界。
二、课文背景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具有广阔的想象力,狂放豁达的气魄,传达了自由奔放、豁达超脱的人格气质,是唐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此外,这首诗歌还受到了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人生的思考,以及传统文化中“自由不羁,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三、课文主要内容这首诗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殆,天之道也;逆,人之道也。
已乎已乎!莫大兮!离不胜衣,与子逐兔,泛泛池上之盈盈。
呼儿灌莲,其流清且平。
优游自得,尔来四顾,瞻墅而不入。
这一部分描写了作者在离官后沿水边漫游的情景,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第二部分: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林有蔓草兮隰有萍,怀佳人兮目断清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二部分表现了作者在求贤之心与对抒发感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抒发了他倾慕佳人的情感。
第三部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一部分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第四部分:佛法无边,鲲鹏展翅!吾道一以贯之。
赤精子,天之仙兽也,吾友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戍边征战,不愧于心;应机立断,不烦于魂;辱祖败宗,不辱于前;身死国亡,不负于人。
最后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追求超凡、追求真理的信念,强调个人的勇气、决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课文内涵《逍遥游》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超脱的向往,表现了自由奔放、豁达超脱的人格力量。
同时,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使人产生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敬畏与认识。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情感、追求和哲学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目标本课旨在:1.了解《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文学风格和哲学思想。
《逍遥游》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逍遥游》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学习流程】一、知识储备1、庄子和《庄子》简介庄子(公元前369-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一书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2、同学们还知道其它几位先秦著名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吗?儒家:孔子(孔丘)--《论语》孟子(孟轲)--《孟子》荀子(荀况)--《荀子》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其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无为而治。
)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二、研读课文。
《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逍遥游》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逍遥游》背景、内容和意义的讲解和学生理解。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逍遥游》中道家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设计:1.导入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逍遥游》课文的了解和感受,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万物皆内含天地,观其外者,皆见其形,因此失之;观其内者,皆见其神,故归之。
”等重要语句的理解和解读。
2.阅读分析教师通过对于《逍遥游》文本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逍遥游》这篇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特别着重讲解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乾坤无偏,而人有偏”、“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让学生对于《逍遥游》中的这些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逍遥游》中的哪些思想和观点有所感悟和领悟,也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逍遥游》中的角色和立场,讨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言语表达能力。
4.写作练习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逍遥游》背景、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让学生以《逍遥游》为启示,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逍遥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也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六、教学总结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逍遥游》的背景、内容和思想,还发扬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总之,适当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

(授课人: 级 授课题目 ) 拟 3 课时 《逍遥游》 第 2 课时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维目标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鉴赏其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总结本文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等。 重 难 课 点 点 型 欣赏本文浑融开阔的意境和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欣赏本文浑融开阔的意境和恰当评价庄子 的思想。 □讲授 教 □习题 学 内 容 与 □复习 □讨论 □ 其它 因材施教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班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副词,只 ⑵、未有知其修 者:长 . ⑶、众人匹 之,不亦悲乎:配,比 . ⑷、 绝 云气,负青天:穿过 .. . 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⑴、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 明确: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明确: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水浅而舟 大也。 举世非表并列关系。 连词,表转折关系。 连词,表因果关系。
教学后记:
⑵、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明确: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二、回答下列问题,探究《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对 比
朝菌、蟪蛄(小年) 冥灵、大椿(大 年) 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早夭,大年长寿。但是,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 仍然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3、小结: 由上段引发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进一步以“小年”的“朝 菌”、 “蟪蛄”、“众人”和“大 年”的“冥灵”、“大椿”、“彭祖”来喻证“小年 不如大年”的观点。以斥鴳讥笑大鹏之志来喻证“小知不及大知”的观点。 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 遥游。 三课堂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 其: 其 翼若垂天之云。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彼其于世。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而: 化而为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表选择。 代词,鲲。 代词,水。 代词,宋荣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逍遥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逍遥游》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逍遥游》中的基本文言文词汇和语法规则,了解古代思想的基本内涵。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准确理解《逍遥游》表达的思想和意境。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逍遥游》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难懂词汇和文言文语法规则,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现代文入手,引导进入《逍遥游》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详细阐述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并结合作品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3.阅读分析:带领学生朗读《逍遥游》,并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反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古代思想。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练习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室、幻灯片、教学课件等工具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作业: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及时批改并给出反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外拓展。
3.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教室:提供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设备,方便展示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庄子注疏》等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逍遥游》中的词汇和古代思想。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逍遥游》中的基本文言文语法规则和词汇应用,而且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高中语文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2)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三、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秋水》节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这篇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参见课后注解①。
四、课文诵读指导1、正音正字说明: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
高中语文 6 逍遥游(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极其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3、训练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培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6、能辩证地评价庄子的思想,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了解庄子世间万物假设“有所待〞那么不自由的思想。
4、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法、学法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文章探究、字词句积累
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问答、讨论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对课堂提问迅速反应、深入思考、准确回答的能力。
课后反思
逍遥游
有所待
大小之辩
无所待
至此,《逍遥游》的主旨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追求绝对的自由。
概括第二段大意〔学生发言〕: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
〔在对文段分析的同时,注意对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参考基础训练分类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熟读文章,体会庄子的精神内涵
2、基础训练基础知识部分练习
板书设计
〔此问题着重培养学生了解文章在内容上补充、形式上照应的特点〕
1、前者出自《齐谐》,恐人怀疑,因用汤棘问答来证明。2、内容详略不同, Nhomakorabea相印证。
----不是简单的重复。理由:同中有异,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第一段内容呼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互动与展示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 些是“小”哪些是“大”?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 )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 、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总结与升华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检
测
与
评
价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达标检测题
检测与纠错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 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 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 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
精讲与点拨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 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世间万来自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自学与诊断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1》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5
编号:励志语言:
课题:逍遥游时数(第周第2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文旨。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 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合
作
互
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
学习难点
理解主旨,文章从反面提出问题,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自
主
研
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