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语文夺分】专题讲练:散文阅读一(课件+精讲精练)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 课件(共24张PPT)

次拒絶出售,最后在儿子抢夺时壶碎。——《老人与壶》 (2016聊城中考)
注意:套用公式即可,语言要凝练。
2、概括特点=方面1+方面2+方面3…… 例: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 容?(4分) 答: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 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 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 清澄素洁。 说明:本题4分,答出其中四点,即 得满分。
例:第⑤段对风的描写有何作用?(2分)
(5)有风吹过,卷动他的发丝,像秋天的芦苇般 飘扬,一朵朵洁白的芦絮起伏。风动处,喧嚣 声跟着起伏,人声、车声和着风声飘荡。
答:环境描写。衬托老人的壶,安静(或为老 人的平静生活被打扰埋下伏笔)。说明:本题2 分。
——《老人与壶》(2016聊城中考)
散文中的表达技巧
①动词:准确传神 ②形容词:形象具体 ③成语:为文章增色 ④叠词: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 ⑤大词小用:突出渲染,强化读者印象
例:赏析下面语段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 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 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 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注意:记牢五字口诀,对号入座。结合上下文简 要分析,不能点到即可。
2、内容作用=写出了……表达了……
例1: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3分) 答:补充联想内容,为后文做铺垫。写出了对美好童年的回忆,赞美 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秋天的黄昏》(2014济宁中考)
——《素颜如雪》(2015聊城中考)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课时训练课时17散文阅读(答案含解析)-1.doc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课时训练(答案含解析)课时17散文阅读(训练时间:45分钟分值:80分)一、(2013.辽宁营口)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
(22分)母亲洪烛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
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
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
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
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
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
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
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
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
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觉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
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
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
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
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
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项阅读讲解PPT课件

-
30
★经典考题(概括要点)
江西省2001年27题,2002年26题,2003年23题、27题,2004 年22题、27题,2005年17题,2006年第17题,2007年23题
★归类分析(题型)
自我解读,不断地改革创新,开放探究型试题越来越多,
诸如对文章的内容、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说
出自己的感受,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已知内容推测、想像
未知内容等。
-
32
★经典考题(内容探究、作品感受)
江西省2001年21题、30题,2002年22题,2003年22题、 24题、29题,2004年23题、28题、29题,2005年19题、20 题、25题、26题,2006年20题、26题,2007年20题、26题。
词语是构句、成段和联章的基本单位。《课标》在 “评价建议”中提出考查学生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 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
24
★经典考题(词语理解)
江西省2001年中考试卷18题、25题,2002年21题、23题,2003年20 题,
2004年19题、25题,2005年21题, 2006年14题,2007年17题、22题。
答题思路: 1.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词语的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的表达作用。
3.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意
【2014中考语文夺分】专题讲练:议论文阅读一(课件+精讲精练)

考点解说
根据近两年议论文阅读试题的特点和新课标、新教材对议论文阅读与考查 的要求,我们对2014年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的走向作以下预测与分析: 1. 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仍将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仍会 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能力。 2. 论证方法的考查将比以前更灵活,不会单独只问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会重点考查论证的特点及作用。 3. 考查文中某一段落或词语在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体会认识议论 文论证的严密性。 4. 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将是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如: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 的积累,给选文补充道理或事实论据。或根据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补写相关 内容。
中考真题回顾
二、 (2013· 福建福州)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⑤一粒沙子偶然进入蚌中,想不到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一粒种子偶然遗落在石缝 间,想不到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一滴水偶然被阳光蒸发,想不到成为自 由飘动的云。一切皆有可能,世间充满偶然。“踏破铁鞋无觅处,然;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偶然。偶然充满魅力,偶然创造神 奇! ⑥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那我们就等天上掉馅饼吧! ⑦不!一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偶然进入蚌中的沙,若拒绝磨砺,不 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偶然遗于石缝的种子,若无韧如磐石之志,不会长成黄山 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偶然被蒸发的水,若惧怕颠簸,也不会成为自由飘荡的云。 没有“踏破铁鞋”的痛苦,哪能体验到⑧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株小草,但一切皆有可能的自信会助你长成参天大树;也许现 在的你是一朵无名的花儿,但一切皆有可能的付出会助你将来艳压群芳。朋友,一 切皆有可能,我辈当努力。
第一节
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理清思路
中考真题回顾
一、 (2013· 湖南长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磨难是最好的礼物 磨难使人进步。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 人的种种潜能。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 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甲】。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 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的智慧将无异于三岁孩 童。长期生活在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 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磨难使人坚强。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 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 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 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 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散文阅读》课件

散文分类
散文特点
散文线索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语文中考
表达方式
设问 反问 对照 反语
引起阅读兴趣,启示思考,自然引出下文。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突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使人印象深刻。 使语言幽默风趣,或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散文分类
散文特点
散文线索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语文中考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④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领会。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
⑤品析写作技能
加大,突出了对拓展、探究能力的考查。
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 3.从考查方式上看,以问答题为主,有
感
时会以选择、填空或填表的情势考查。
⑦结合实际谈看法、感受和启 4.分值保持在12分至25分之间,在整份
示
语文试卷中所占比重较大。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呜咽了。 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一、分析、理解标题
语文中考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主要从字面含义和深层 含义两方面考虑。“拴在琴凳上的十年”字面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即对中心 词“十年”的理解,强调作者被迫学钢琴时间之长;深层含义需要聚焦到蕴 含深意的动词“拴”上去,“拴”意为“绑住”“锁住”,同时要从“每次 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感激童年无数枯燥 乏味的练习,这些技能成为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等语句中, 分析出作者的心理状态,即钢琴带给她痛苦与恐惧之感。
语文中考
专题十 散文阅读
专题考点解读
思维导图
语文中考
考点散布 考点分频
考点内容
命题趋势
散文阅读
①分析、理解标题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散文阅读散文阅读一市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金奖课件

5.从反复出现旳词句或暗示主题旳关键词语入手,琢磨作者旳写作意图。 6.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事物旳情感态度入手。 7.关注文章旳开头、结尾段。文章旳主旨一般位于段首或段尾。
【思路点拨】第1题,考察对文本旳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旳行 文思路,再找出文段旳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本文是一篇回忆母亲旳文章,以时间 为顺序,主要记叙了“我们母子之间旳较量”旳三件事。第一件事旳标志性句子为 第五段末尾“也是我们母子之间旳较量”;第二件事旳标志性句子是“结束母子俩 在读书领域旳较量”;第三件事旳标志性语句为“这次交手,我又彻底输了”。根 据标志性句子,即可找到对应段落概括出主要事件,得出答案。 第2题,文中写房东训斥“我”旳片段属于插叙,有利于情节旳发展和人物形象旳 刻画。房东旳话里有三层意思:①母亲对“我”旳评价是“傻傻旳”;②母亲半年 来一直在帮“我”交房租;③对“我”旳不满是“没有一毛钱是你自己掏旳”“为 你母亲想想”。答题时可结合这三点从情节、人物形象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⑨爸爸让我懂得了一朵花是怎么长成旳,也教会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 世界。是他予以我太多旳欢乐,让我二十年都不愿走出他给我旳幸福时光。可他 又是多么旳残酷,二十年前就丢下我独自远去。让我经常在这一刻谈笑风生,下 一刻便愁云密布。
⑩世间美妙旳事物总是太过匆促、短暂。好像流星在心中留下旳刹那光芒,要我们 用尽一生去寻找、捡拾。我经常会忽然忘却自己身在何处,满心满眼都是爸爸旳影 子,伸出手却总也触摸不到他。那倏然间旳惊悚,似一种无底旳深渊,不论我怎么 努力,世界旳一角已无可挽回地沦陷……直到今日,每当看到百合花,我都会伤感 和怅惘,我懂得它们中永远不可能有陪同我成长旳那朵野百合。就像我把爱无限地 放大,最爱我旳爸爸也不会再回来。可我仍固执地相信,还有许多野百合在某个荒 野一年年寂寞地盛开。它是我孤寂中旳念想,迷茫时旳希望,是当我旳人生沉入谷 底时,亮着旳最终一束光芒……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23年01期,略有删改)
2014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集锦: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
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
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
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
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2014中考复习方案课件真题例析+方法总结:散文阅读:分析标题含义,揣摩情感心理含2013真题,16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28讲┃ 分析标题含义,揣摩情感 心理
2.善抓点题句。点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结尾。用点题句去印证 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分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 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4.分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 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谢 谢!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28讲┃ 分析标题含义,揣摩情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使用特殊的语 句的组织方式。它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不可或缺的手段。具体 到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 悬念、象征、欲扬先抑等。
1.对比 对比是在记叙中把两种对应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目的是使作 者所要重点记叙的人或物的形象更鲜明,特点更突出,使作者表达 的感情也更强烈。常见的对比情况有两种:一是运用对比手法描写 人物,刻画性格;二是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第28讲┃ 分析标题含义,揣摩情感 心理
方法总结
一、破译作者的感情密码 怎样把握作者的情感呢?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抓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句。(2)抓文 中的抒情和议论句。(3)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 动描写,它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4)抓景物描写。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是较为常用的手法。(5)抓省略号、引号、问号、 感叹号等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有时表达着文字表达不了的含 义。 二、怎样理解标题的内涵 1.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入手。如,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 谓标题即主题;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
真题例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真题回顾
④去年7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 槐米,串串蓬蓬,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 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 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 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 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 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 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 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 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 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 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半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 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旱褪下叶子, 关了家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 时 间 经 历 今年由 春到夏 (2) 今年 暑假 (3)
(1) 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 坊_ 2. “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
中考真题回顾
二、 (2013· 江苏南京)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粥里春秋 陆建华 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 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 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 的分量。 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 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 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虫。
中考真题回顾 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 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 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淋,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 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 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生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 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 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 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 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考点解说
根据近年来特别2013年各地对散文的考查,结合考纲要求和新课标 精神,考生在备战2014年中考时应特别注意: ①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②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 ③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命题呈现 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 试题会增加。
中考真题回顾
一、 (2013· 天津)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 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作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 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 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合家幸 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 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 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夹子,名曰槐角, 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阴铺地, 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 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 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散文一
理清行文脉络, 把握文章大意
考点解说
散文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考的一类文体。综观2013年全国各地中 考语文试题,涉及散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文章 主题。2.理清文章脉络。即要弄清文章的线索和顺序。3.品味文章语 言。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方面是一个大的考点,它可以包含很多小项, 如: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意及表达效果、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 的含意及表达效果、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等等。4.分析技巧作用。文章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 法和表现手法。5.检测发展能力。这类考题比较开放,属开放性题型, 主要考查考生的再创造能力,常见题型有:仿写、续写、谈感受等。
中考真题回顾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 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 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 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 到树头顶有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 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⑪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 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 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 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⑫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8期,原文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