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面试试讲说课高中美术教案
教资高中美术试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材:《美术鉴赏》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印象派绘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掌握印象派绘画的技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艺术、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 印象派绘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印象派绘画的技法及其在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印象派绘画技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印象派绘画作品的鉴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印象派绘画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起源和发展。
2. 展示一幅印象派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印象派绘画的艺术魅力。
二、新课讲授1. 活动一:感知- 教师展示印象派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作品中的色彩、构图、技法等特点。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印象派绘画的理解和感受。
2. 活动二:分析- 教师讲解印象派绘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重点介绍印象派绘画的技法。
- 学生结合作品,分析印象派绘画技法的运用及其在作品中的效果。
3. 活动三: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印象派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 学生分享对作品的鉴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幅非印象派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与印象派绘画的异同。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印象派绘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技法。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搜集一幅印象派绘画作品,分析其技法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应用。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印象派绘画的短文,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印象派绘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技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高中美术面试讲课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水墨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美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水墨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水墨画作品图片、教材。
2.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关于中国水墨画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中国水墨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它属于哪种画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幅画属于中国水墨画。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中国水墨画。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国水墨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艺术特点。
a. 中国水墨画的基本概念:中国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法,强调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运用。
b. 发展历程:从唐代的王维开始,中国水墨画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c. 代表人物:如王维、范宽、米芾、徐渭、八大山人等。
d. 艺术特点:注重笔墨情趣、意境表达、构图布局等。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水墨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a. 学生观察作品,教师提问:“这幅作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它传达了怎样的意境?”b.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点评。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水墨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作业布置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中国水墨画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2. 课后撰写一篇鉴赏报告,分享给全班同学。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回顾课堂所学,提出自己的疑问。
高中美术考编面试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美术课时: 1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某项美术技能或艺术流派的基本知识,例如素描技法、油画表现手法、现代艺术流派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某项美术技能或深入理解某个艺术流派的核心特点。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美术知识。
- 演示法:通过教师示范,直观展示美术技能。
- 实践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景导入:展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 主题介绍: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知识讲解:讲解美术技能或艺术流派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创作技巧等。
2. 示范演示:教师现场演示某项美术技能,边演示边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技巧。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2. 动手创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四、总结与反思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反思与评价: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视频- 美术工具和材料- 学生作品展示平台板书设计:- 课程名称-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本教案模板适用于高中美术考编面试,可根据具体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在面试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获得评委的认可。
教课面试高中美术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色彩基础》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认识色彩的三原色、间色、复色等基本概念,学会调配色彩。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学会调配色彩。
2. 教学难点:理解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灵活运用色彩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色彩教材、画板、颜料、画笔等。
2. 学生准备:画板、颜料、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色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色彩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色彩吗?色彩有哪些基本概念?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色彩是指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表面反射出的光波引起的视觉现象。
色彩的基本概念包括:原色、间色、复色等。
(二)新课教学1. 教师讲解色彩的三原色:红、黄、蓝。
它们是调配其他色彩的基础。
2. 讲解间色:橙、绿、紫。
它们是由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
3. 讲解复色:由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复色可以是原色、间色或原色与间色的混合。
4. 教师示范调配色彩,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调配出的颜色特点。
5. 学生分组进行色彩调配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色彩调配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调配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继续进行色彩调配实验,尝试调配出更多种类的颜色。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色彩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调配方法。
高中美术试讲教案模板

一、课题:《印象派绘画艺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2. 通过欣赏和分析印象派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印象派绘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运用美术术语对印象派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印象派绘画作品图片3. 教科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印象派绘画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印象派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艺术价值。
2. 学生分享对印象派绘画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印象派绘画艺术》。
(二)新课讲授1. 教师播放印象派绘画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特点。
2. 分析印象派绘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如:- 光影变化:印象派画家注重捕捉光影变化,以明暗对比和色彩渐变表现画面。
- 色彩运用:印象派画家大胆运用色彩,突破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色彩的鲜明和丰富。
- 画面构图:印象派画家注重画面构图的自然和谐,强调画面与环境的融合。
3. 结合具体作品,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术语对印象派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幅印象派绘画作品,运用美术术语对其进行评价和解读。
2. 各组派代表进行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印象派绘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2. 强调印象派绘画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六、作业布置:1. 收集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其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尝试运用印象派绘画技法进行创作,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绘画作品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
2. 在课堂练习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高中美术教师面试 教案模板(共6篇)

高中美术教师面试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教师招考面试高中美术教案高中美术试讲模板《釉上彩工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瓷艺术,学习彩绘装饰的手段,尝试完成一件彩绘作品。
2.通过学习陶瓷艺术的历史,了解有关装饰手段,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尝试独立完成制作。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陶瓷艺术的历史,学习彩绘装饰的手段,掌握釉上彩工艺。
【教学难点】学习彩绘装饰的手段,掌握釉上彩工艺,尝试完成一件彩绘作品。
三、教学准备图片、多媒体等四、教学环节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陶艺”视频,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视频中为大家介绍了什么? 学生观看回答教师总结:陶瓷的分类(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由于传承年代久远,技术不断更新,加上历经朝代更迭,不同民族性与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若要加以分类,就非单一条件所能完整涵盖,所以有人以年代、用途、釉色、技巧或是产地来加以分类) 引出课题——釉上彩工艺环节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教师展示图片“釉上彩”、“釉下彩”,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釉下彩绘与釉上彩绘的装饰工艺和窑炉有着较大区别,釉上彩绘装饰效果更接近工笔画,并且彩料的颜色十分丰富。
环节三:具体分析教师继续展示“釉上彩”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讲解釉上彩的分类以及含义。
教师总结:釉上彩绘又包括古彩、粉彩和新彩,他是用陶瓷彩料和调色剂,在烧成的白瓷上进行装饰的陶艺施釉工艺。
教师继续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请同学找出釉上彩作品。
环节四:教师演示,学生实践 1.教师结合视频讲解“釉上新彩”的制作方法①设计画稿,准备工具和彩料②拓图样在瓷器或瓷板上③用水胶调艳黑,勾线④用油料调和颜色,海绵或丝绵进行拍拓装饰纹样。
⑤待干燥后,可入窑烧制。
高中教资美术试讲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作品。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作品图片3. 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教学1. 印象派概述(1)介绍印象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和艺术特点。
(2)展示印象派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作品。
(3)小组讨论:印象派作品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为什么?2. 后印象派概述(1)介绍后印象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和艺术特点。
(2)展示后印象派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作品。
(3)小组讨论:后印象派作品与印象派作品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三、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要求学生运用印象派或后印象派的艺术手法,描绘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画作。
2.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方面的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方面的能力。
3. 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艺术特点。
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教资面试高中美术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了解古代、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成就。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美术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2. 古代、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1. 中国美术史各个时期的特点。
2. 古代、近现代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具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幅作品反映了我国哪个时期的美术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中国美术史,了解我国古代、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成就。
二、新课讲授1. 古代美术(1)展示古代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美术的基本特点。
(2)讲解古代美术的分期,如: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3)介绍古代美术的主要成就,如:青铜器、陶瓷、绘画、雕塑等。
2. 近现代美术(1)展示近现代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近现代美术的基本特点。
(2)讲解近现代美术的分期,如:清末民初、五四运动后、新中国成立后等。
(3)介绍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成就,如:油画、国画、雕塑、建筑等。
三、课堂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古代、近现代美术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美术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古代、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成就。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提高对中国美术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古代、近现代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
2. 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古代或近现代美术作品,并撰写一篇鉴赏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美术作品、讲解美术史分期、介绍美术成就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美术史的基本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