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发展的影响
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影响及其美学意义研究

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影响及其美学意义研究作者:支佳艺来源:《大观》2016年第11期戏曲与舞蹈都是中国漫长岁月中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舞蹈是戏曲的源泉,而戏曲舞蹈又是在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中国古典舞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的风格特性和审美形态,并对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和表演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在此将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影响以及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影响加以研究,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背后透现出来的美学意义进行深挖整理,以一种新的方式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提供理论支持。
一、戏曲舞蹈的起源与戏曲舞蹈的美学特征戏曲在十二世纪的南宋时代正式形成,它本身是一个艺术的综合体,包括有文学、诗歌、音乐、美术、舞蹈等成分。
它也是在多种传统民族艺术的土壤里形成的,因此也充分体现了与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共同的民族美学特征:(一)“线的艺术”中国的当代美学家,把中国民族传统的造型艺术、表现艺术的美学特征归结为“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 。
中国戏曲舞蹈正体现了“线的艺术”的特点。
人们把戏曲舞蹈的美学特征概括为“圆与曲” 。
“圆”——形圆线圆,势势求圆。
它的运动规律也归结为“三圆”——平圆、立圆、八字圆。
“曲”——曲线。
戏曲讲究“两轴三面”——颈为小轴,腰为大轴;头部、上身、下身的角度在三个不同的面上。
因此造成体态的基本特征为曲线,或拧倾、或仰俯、或交叉、或旋扭。
无论是盖叫天的动势的“拧麻花”,或是女性体态的“三道弯”,无不充分体现曲线美的特点。
(二)形神从形似中求神似,更重视神似。
在民族传统艺术中,无论绘画、文学、诗歌等等,无不强调神、神韵。
所谓“神”就是人物的精神气质,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表现。
盖叫天说:“神是一个人的灵魂,这种情主要是从一个人眼睛中表现出来的。
”所谓“天凭日月,人凭眼”“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眼大无神,庙里泥人”“神不到,戏不妙”“要能传神,才是活人。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摘要】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戏曲元素的定义,古典舞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然后通过分析舞蹈形态的表现、角色塑造的手法、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舞台布景的设计以及服装道具的运用等方面,探讨了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运用方式。
结论部分总结了古典舞中戏曲元素的丰富多样性,对古典舞的启示与促进,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古典舞的表现形式,还为古典舞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关键词】关键词:戏曲元素,古典舞,舞蹈形态,角色塑造,音乐,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丰富多样性,启示,发展趋势。
1. 引言1.1 戏曲元素的定义戏曲元素是指中国传统戏曲中所具有的独特元素和特点,包括舞台语言、动作、音乐、表演技巧等。
这些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在古典舞中,戏曲元素的应用可以丰富舞蹈表现形式,增加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
戏曲元素的定义涵盖了多种形式和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角色扮演、动作编排、音乐节奏和舞台布景等。
这些元素不仅可以使舞蹈更具有戏曲的特色,还可以提升古典舞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影响力。
通过对戏曲元素的运用和发展,古典舞可以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合创新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艺术交融。
的精髓在于传承和创新,要在古典舞中得到充分体现,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方法和理念,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戏曲元素的应用在古典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
1.2 古典舞的特点古典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典舞注重身体姿态的优美和舞蹈动作的精致,要求舞者在表演过程中保持优雅、端庄的形态。
古典舞强调舞者的技术和功底,需要舞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舞蹈技巧。
古典舞还强调情感表达和内心塑造,舞者需要通过舞蹈来诠释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1. 引言1.1 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意义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丰富了古典舞的表现形式,还使得古典舞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戏曲元素的引入,不仅为古典舞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通过将戏曲元素与古典舞相结合,不仅可以展现出古典舞的优美和华丽,还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可以使舞蹈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舞蹈表达的情感。
戏曲元素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古典舞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使得舞台表演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古典舞更具有魅力和吸引力。
戏曲元素的融合与运用,为古典舞赋予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也使得古典舞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 正文2.1 戏曲元素的传承与融合戏曲元素的传承与融合在古典舞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而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也是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舞中,戏曲元素得以传承和融合,使其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戏曲元素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中,还表现在舞者的表演技巧和表现方式上。
古典舞中的舞蹈动作往往融合了戏曲的动作曲折和情感表达,具有戏曲舞台上的细腻和张力。
舞者在表演时,可以通过细致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传达出戏曲中特有的情感和内涵,使观众更加容易沉浸于舞蹈的氛围之中。
古典舞中的服饰与化妆也融合了戏曲的特色。
舞者的服饰常常采用传统的戏曲服装,如华丽的发饰、彩色的衣袍等,以突出舞蹈的戏曲气质。
化妆方面也借鉴了戏曲的化妆技巧,通过浓艳的妆容和夸张的表情,突显舞者的戏曲性格和角色特征。
戏曲元素的传承与融合丰富了古典舞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观众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舞台魅力。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分析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介绍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舞蹈形式,两者在表现形式、舞蹈动作、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注重舞者的身段、舞姿、舞蹈技巧和气质,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优雅和神秘。
而戏曲舞则是以传统戏曲为基础,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了对话、唱戏等元素,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故事性。
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注重舞者的身体表现和舞蹈技巧,都强调舞蹈动作的优美、大气和流畅。
两者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它们在表现形式、舞蹈技巧和文化内涵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相关性,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1.2 阐述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两者历史、特点、共同之处和区别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它们在表演形式上的联系。
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在艺术表演领域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相关性分析,旨在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舞蹈和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为各级文化馆、艺术团体、教育机构及舞蹈、戏曲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研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贡献力量。
2. 正文2.1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与特点中国古典舞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的文献记载中就有关于舞蹈的描述,而汉代时期的《乐府诗集》中也有不少描写舞蹈的作品。
随着唐宋时期的繁荣,舞蹈开始融入宫廷礼仪和宴会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宫廷舞蹈。
浅谈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形成的影响

浅谈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形成的影响作者:吴倩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3期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融合了许多戏曲艺术中的动作和造型特点,再现了东方舞蹈独特的动作美和韵律美。
本文重点从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表现形式上的影响、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的影响,从“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意境唯美”这三方面探析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影响,并以此希望进一步发现中国古典舞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得中国古典舞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创新发展,并促进中国古典舞的繁荣。
关键词:戏曲中国古典舞表现方式作品创作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3-0095-04中国戏曲是通过对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表现各异的艺术形态吸收借鉴,融合加工,美化处理而形成的。
它是通过对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艺术的相互融合而发展起来的。
戏曲是把众多的审美意象通过统一的标准聚集起来,在其性质里面有共性,但也表现出不同意象自身特有的个性。
古典舞对民间传统舞的博采众长,通过每一个历史时期舞者的继承、汲取、吸收、再创造,在时间的积淀与实践的具体检验之下,表达出相应的古典特征和典范作用。
正是由于我国的舞蹈表演借鉴与吸收了戏曲表演艺术中身段“圆、曲、拧、倾”及动律;运用身体多个部位,例如手臂、腿、头、胸、腰、胯等弯曲或旋转或延伸,形成既潇洒飘逸又外松内韧的形态。
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磅礴气势,才让观赏者对舞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因此本文的古典舞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古代舞蹈,而是以戏曲为基础,从中创建的一种舞蹈类型。
在中国戏曲里面,舞蹈表现出深奥精微的艺术素养,传达出戏曲当中人物具体而微的动作,反映出丰富多彩的心理变化。
中国戏曲最主要的演绎方式就是一边歌唱一边舞蹈,因此舞蹈在戏曲表演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舞者的逐渐改进和创造下,对每一个舞种当中的一些舞蹈动作去粗取精,使它们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动作元素。
浅谈戏曲对舞蹈的影响

国 ) ”。戏 曲故 事表 现 范 围非 常广泛 ,大 到历 史上 著名 的事 件 ,
类假 恶丑 , 为其他 艺术 形式 的创 作提供 着丰 厚 的资源 。
在 近代 其他 的一些 舞蹈 中,可 谓足 戏 曲影 响 民族舞 剧 的延伸
小到 平 民百 姓 的家长 里 短 ,它们 歌颂 着 人 间 的真善 美 ,鞭挞 着人 和 继 续 ,其 中舞蹈 《 金 山战鼓 》借 鉴戏 曲的成 分很 多 、很深 入 , 其 一 是借 助戏 曲行 当 的表演 技 巧来 刻 画人物 形 象 ,如采 用 刀马 旦 中 国舞 蹈经 过6 O 多 年 的发展 ,创 作 题材 日益丰 富 ,涉及 范 围 身段表 现 梁红 玉 的飒 爽英 姿 、 巾帼 英雄 的气 概 ,采 用娃 娃 生 、小 也越 来 越广 泛 。舞蹈 是 用肢 体语 言 来抒 发感 情 、表 现情 节 ,这 种 花 旦身段 表现 两个 副将 战 场上 的英 勇和 生 活 中的情 趣 。 《 金 山战
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及发展探究

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及发展探究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
而舞蹈就是其中内容之一。
因此要研究中国古典舞,就的先了解戏曲。
本文通过对戏曲历史的了解,来探究舞蹈的变化,找出中国古典舞的特征。
以便中国古典舞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戏曲历史,中国古典舞特征。
前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都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
欧洲各国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印度古典舞蹈由婆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和库契普迪六大传统舞系组成。
中国古典舞蹈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中国古典舞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
中国古典舞的音乐大多采用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如古筝、二胡、琵琶等。
中国古典舞服装古色古香,根据舞蹈的具体要求也各有特色,汉唐舞大多采用传统的汉服。
既然各个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舞蹈。
我们对于自己的古典舞蹈应加于研究,使其焕发生机,丰富生活。
1.戏曲历史1.1戏曲的产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1.2戏曲的形成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它源于古代宫廷舞蹈,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古典舞中,戏曲元素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使得古典舞不仅具有高雅和优美的舞姿,还融入了丰富的戏曲表演技巧和表达方式。
古典舞中广泛运用的戏曲元素之一是表演技巧。
古典舞要求舞者具备精湛的技巧和表演能力,其中包括表演力和表达力的训练。
这些训练方法往往采用了戏曲表演技巧,如抬头、睥睨等眼神表演;放松颈椎、扭转腰胯等肢体动作;运用呼吸和音节表达情感等。
这些技巧既能增加舞者的表演力,又能使古典舞更具戏曲的特点,更能准确地表达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古典舞在编排和演绎上也广泛运用了戏曲元素。
古典舞作品的编排往往采用戏曲中的常见情节和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西施》中的西施、刘伯温等。
在演绎上,古典舞往往以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和动作作为基础,结合古典舞的舞姿和技巧,使得古典舞作品更具戏曲特点,更加具有叙事性和戏剧性。
古典舞还广泛吸收了戏曲的音乐元素。
古典舞的音乐旋律大多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而这些曲调往往和戏曲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典舞作品往往根据剧情需要选取戏曲中的著名曲段进行改编或者重新编创。
这些音乐元素使得古典舞作品更加富有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同时也使得舞者在演绎时更加容易把握情感的起伏和表达方式。
古典舞在舞台美术方面也运用了戏曲元素。
古典舞的舞台布景、灯光和服装等设计往往采用了戏曲的美术特点。
舞台布景常常采用传统的屏风、帷幕和道具等,以营造出戏曲舞台的氛围。
灯光设计则注重舞台上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表达,常常运用到戏曲中的灯光技巧。
而古典舞的服装设计则融入了戏曲中的服饰元素,使得古典舞作品更加具有戏剧性和唯美性。
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古典舞的艺术传承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戏曲元素的运用使得古典舞更加具有戏曲的特点,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使得古典舞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发展的影响
作者:董南诗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8期
【摘要】中国古典舞脱胎于我国传统的戏剧艺术,舞姿形态以独立的表现形式弥补了身段在戏曲中的缺陷与不足,也正是由此才让古典舞能够在短短的数十年中得到快速发展。
笔者结合自身对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的学习和认识,认为舞蹈创作和舞姿形态的运用更多的是通过现代人对它的眼光、思维模式来看待,从动作、思想、认知角度全方位立体的表达传统思想内涵,让中国古典舞的特征得以保留却不失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戏曲身段;发展
中国古典舞从形成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古典舞逐步走向成熟,更具时代性。
一辈辈的舞蹈工作者们一直力求让中国古典舞作品除了艺术性之外更兼具文化性和开拓性。
如今的中国古典舞已经形成一种规范、科学、有序、系统的教学及表演形式。
同时也秉承了在古典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多元化原则,让古典舞更能够表达出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思想内涵的发展变革
(一)思想表达方式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从外在动作特征到内在的创作思想和表现理念得到极大发展,舞姿形态也已经不在仅仅具象的表达事物的表面,更多的是倾向于物象意识,因此在思想方面的转变对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的发展起到一定引导作用。
在戏曲艺术中,身段的运用能够对唱词或是背景起到一定说明作用,但主要仍是服务于唱词及唱腔,对其进行肢体动作上的解释并不是完全的主导。
而在中国古典舞中,音乐或是唱词都是为了舞蹈舞姿动作服务的,舞蹈舞姿形态是叙述故事情节的主体,本身与戏曲叙述故事内容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此外,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发展的思想路线与社会的大背景也是分不开的。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舞姿形态会多以刚毅、坚韧的状态出现。
如:《金山战鼓》《挂帅》等。
经过文革十年的真空期后,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的政策让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和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人们开始追求舞蹈艺术的美感,从意境和题材方面给予舞姿形态更多的展现平台。
最终创作出了诸如《扇舞丹青》《踏歌》《风吟》等大量作品。
如今古典舞在舞姿形态方面更加强调了男性与女性之间所独具的韵律特点和舞姿动作,让展现思想,表达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
(二)舞姿形态与道具运用的协调发展
如今人们对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所摄取的渠道是极其广泛的,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的视野和审美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转变,中国古典舞在众多艺术形式之中稳步发展与艺术家们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的创作是分不开的。
艺术家们通过舞姿形态的运用来表达现代人用现代的眼光审视不同时期的人、事、物,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让舞姿形态所具有的含义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对于道具的使用则更让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所具有的思想意义和表现力更加丰富。
从微观角度来看中国古典舞舞将舞姿动作进行了规范与整合,创作的素材更加丰富。
例如《扇舞丹青》中的扇子,《点绛唇》中的椅子、凳子等。
这些道具主要起到了描述场景的作用,始终处于一个“配角”的状态,而在中国古典舞中却将道具升华为了表达故事内容的“主角”之一,让舞者通过舞姿动作和道具配合来共同演绎故事。
由此看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是巨大的。
二、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的发展变革
(一)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的延展性
思想的发展能够直接决定舞姿形态的发展方向,而舞姿形态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表现力也能够看出在戏曲身段基础上所呈现出的延展性。
从戏曲艺术背景下的封建思想,人们追求稳定生活,情感内敛含蓄所呈现出的收聚性身段逐渐转变成今日追求开放、自由、平等的社会所展现大开大合,延展性舞姿形态。
在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戏曲身段中的“托掌”为例,在戏曲中有“青衣举手不过腮、花旦举手不过眉、武旦举手不过腮”的说法,而今天中国古典舞对于“托掌”的使用则更多的是双臂圆弧高举,且稍扬胸翘首,此改编不仅符合“圆”的要求,更能够表达出现代舞者的自信以及更具舞台表现力。
同时更适合空间位置、力度、速度等变化。
综上所述,舞姿形态的延展性是具备内在思想和外在动作双重特点的,更在中国传统“圆”的审美基础上进行发展,符合中国人审美标准的同时也兼具明显的时代性特征。
(二)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的连续性
众所周知,在戏曲艺术中唱腔唱词可以单独存在,而身段只能出现在表演过程中,这就导致了戏曲身段并不能够连续独立的完成。
让身段的表达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现今的中国古典舞是由很多不同的舞姿形态来进行连贯衔接而成的,其变化组合并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这也让古典舞的舞姿形态照比戏曲身段更具连续性,而在连续性的背后则是让故事更加连贯,故事中人物的身体、心里变化得到时时的体现,虽没有语言进行解释,但却让观众能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更多的了解故事内容。
在舞台上表演,戏曲是有严格的着装、步伐等固定程式进行的,中国古典舞则打破这一束缚,在不违背舞蹈表现的同时让舞者有极大的空间进行展示。
除此之外,很多该难度技术技巧作为连接性动作出现也让舞姿形态的组合更丰富,提高了肢体语言的表现力,使作品兼具观赏性和思想性。
(三)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的舞台表演性
在古典舞形成之初,其取材大多是历史性体裁或是直接引用古代壁画的舞蹈动作来进行故事内容的演绎。
80年代,舞蹈工作者们开始站在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的角度创作出了一系列现代体裁的古典舞作品,使得中国古典舞至此产生了实质性的飞跃。
让中国古典舞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今的中国古典舞应该遵循着让古典舞得到持续、良性的发展轨道进行发展,让古典舞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得到复兴,让古典舞不仅仅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更多的是要起到发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作用。
这样才能让古典舞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芬,刘恩博,徐尔充.中国舞蹈词典[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7(第一版).
[2]刘魁立,张旭.民间戏曲[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第二版).
[3]刘文峰著.中国戏曲文化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10(第一版).
[4]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第一版).
[5]王伟.中国古典舞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