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合集下载

古代戏曲舞蹈的历史传承和变迁

古代戏曲舞蹈的历史传承和变迁

古代戏曲舞蹈的历史传承和变迁古代戏曲舞蹈是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

通过对古代戏曲舞蹈的历史传承和变迁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代戏曲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中。

在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中,舞蹈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它可以达到人与神之间的联系,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而在古代朝廷仪式和庆典中,舞蹈也被广泛运用。

这种舞蹈形式是固定的,并且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训练,以保证演出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随着历史的变迁,古代戏曲舞蹈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唐宋时期,舞蹈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元、明、清三个朝代,戏曲舞蹈达到了巅峰,这不仅是因为时代的需要,也是因为戏曲舞蹈在演出形式和艺术技巧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特别是在清代,舞蹈富有变化和创新,有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被创作出来,如《梅花泣》、《女儿敬酒》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古代戏曲舞蹈也经历了一段“荒废”的时期。

在中国文化遭受外来文化冲击与入侵的时期,古代戏曲舞蹈一度被视为陈旧和古老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冷落。

但是,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认同的提高,古代戏曲舞蹈重新回到了中国舞台上。

现代的戏曲舞蹈在继承古代传统的同时,也加入了新的元素和改革,使得古代戏曲舞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现代作品如《红楼梦》、《白蛇传》等都融入了现代舞蹈元素,从而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古代戏曲舞蹈的历史传承和变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古代戏曲舞蹈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与完善中,承载和传递了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和基因,也为后世的中国舞蹈艺术提供了巨大的贡献和借鉴。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古代戏曲舞蹈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承认和推崇她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在继承和发展古代戏曲舞蹈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融入现代元素,使得舞蹈在现代时空中焕发出新的文化传承价值和艺术创新力。

浅析戏曲、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浅析戏曲、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浅析戏曲、舞蹈的继承与创新0.绪论作为全国戏曲艺术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在全国艺术教育领域有着无可取代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而舞蹈专业的创办也是学院发展综合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学科之一。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一名教师,在学院工作的这几年,我深刻体会到了戏曲的博大精深。

通过摸索与实践得出,我院的舞蹈教学中既有中国舞蹈教育的代表与典范,又突现本学院戏曲教育的传统与特色。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中国舞蹈对于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是必然的,作为第一批的开创者,我们要不断的实践与创新,继承传统戏曲特色,同时把这种特色渗透到舞蹈训练中。

把舞蹈与戏曲元素融合及创新,从而挖掘出一种新型的舞蹈艺术表现模式,使之形成具有戏曲学院特色的新型舞蹈。

在戏曲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接受到了戏曲和舞蹈两种不同模式的训练和学习,这使他们体会到两种艺术模式共同的审美特征和不同的表演形式。

在我院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有着相对稳定的传统特色戏曲课程,这也是学生们的必修课,比如戏曲身段、戏曲把子等一些风格性较强的训练,它是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构成和自身风格产生的坚实理论依据,对此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继承,同时,在继承下还要有所创新。

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影响下,我们舞蹈专业的戏曲与舞蹈课程能否成为有继承与创新、并且适用于舞蹈专业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特色课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学上的科学与传统兼容、课堂与舞台双效、传承与创作并重,形成于自己独立风格和特色的舞蹈专业,这也是我们要深思与探讨的问题。

本文就此戏曲、舞蹈的继承与创新这一观点作出浅析。

1.戏曲、舞蹈的共同审美特征戏曲与舞蹈的审美特征是同出一源的。

纵观近代中国舞蹈发展的历程,自宋元以后我国舞蹈的发展就逐渐同音乐和文学相结合,发展成歌舞剧——戏曲,舞蹈已经被融入到了戏曲之中。

但是在戏曲中仍旧还保存着古代舞蹈艺术。

它鲜明的节奏,幽雅的韵律和丰富的表现力,显然能看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

而戏曲舞蹈作为舞台表演艺术领域的一支独秀,它具有许多和舞蹈共同的规律和丰富的表演艺术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一、戏曲舞蹈的发展这一时期戏曲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强化提高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成分,使之具有舞蹈的美感,提高其欣赏价值,并强化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力度和深度。

梅兰芳欧阳于倩程砚秋杨小楼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总结大全

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总结大全

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总结大全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从古代开始,戏曲与舞蹈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总结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包括它们的起源、流派、演出形式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一、起源与发展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明。

最早的戏曲形式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的巫戏,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通过舞蹈和音乐来祈祷神灵。

随着社会的演变,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形式,并开始受到贵族和皇帝的重视。

舞蹈艺术也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舞蹈在古代是一种庆祝节日和祭祀仪式的方式。

从古代的祭祀舞到宫廷舞蹈,舞蹈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不同流派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分为多个不同的流派。

在戏曲方面,京剧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

京剧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粹。

它以唱腔、表演和化妆为特色,讲究艺术的整体效果和高度的表演技巧。

此外,昆曲、豫剧、越剧等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它们在地方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传承。

在舞蹈方面,中国的舞蹈艺术种类繁多。

古典舞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古代的宫廷舞蹈,并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一种高雅、优美的表演艺术。

此外,民族舞是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

三、演出形式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的演出形式丰富多样。

在戏曲方面,常见的演出形式包括正场、小品、武戏和曲艺。

正场是主要的剧目演出,通常由多个场次组成,讲述一部完整的故事。

小品则是由一单个场次组成的短小的剧目,通常以搞笑或讽刺为主题。

武戏强调武打动作,以及对戏剧冲突的表现。

曲艺则注重以曲调和语言进行表演。

舞蹈艺术的演出形式也非常多样。

古代宫廷舞蹈通常以舞姿端庄、舒展大方为特点,以展示舞者的优雅和气质。

在民间舞蹈中,有很多种形式,例如腰鼓、蒙古舞等,每一种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演形式。

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及发展探究

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及发展探究

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及发展探究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

而舞蹈就是其中内容之一。

因此要研究中国古典舞,就的先了解戏曲。

本文通过对戏曲历史的了解,来探究舞蹈的变化,找出中国古典舞的特征。

以便中国古典舞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戏曲历史,中国古典舞特征。

前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都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

欧洲各国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印度古典舞蹈由婆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和库契普迪六大传统舞系组成。

中国古典舞蹈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中国古典舞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

中国古典舞的音乐大多采用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如古筝、二胡、琵琶等。

中国古典舞服装古色古香,根据舞蹈的具体要求也各有特色,汉唐舞大多采用传统的汉服。

既然各个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舞蹈。

我们对于自己的古典舞蹈应加于研究,使其焕发生机,丰富生活。

1.戏曲历史1.1戏曲的产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1.2戏曲的形成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

论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

论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

论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传统戏曲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戏曲舞美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现代化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传统戏曲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戏曲舞美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唐尧的《曲艺故事》为代表,以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舞台布景为主要构成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戏曲舞美扮演着舞台表演视觉效果的补充和增强作用,它以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通过舞台场景布置、道具服饰、灯光音响等手段,为戏曲表演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艺术享受,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在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从表演内容上进行现代化的创新。

传统戏曲舞美的表演内容主要包括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舞台布景等,这些都是传统戏曲舞美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情节,创作出符合当代社会特点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戏曲作品;可以通过改编传统戏曲中的角色形象,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角色形象;可以通过设计现代化的舞台布景、道具服饰,为戏曲表演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

通过这些现代化的创新举措,可以使传统戏曲舞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还需要从技术手段上进行现代化的更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舞台表演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传统戏曲舞美也需要与时俱进,引进现代化的舞台表演设备和技术手段。

可以通过引进LED大屏幕、激光灯光等现代化的视听设备,提升传统戏曲舞美的视觉效果;可以通过引进立体声音响、数字化音响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提升传统戏曲舞美的听觉享受;可以通过引进电脑设计、数字化舞美等现代化的舞美制作技术,提升传统戏曲舞美的艺术表现力。

戏曲舞蹈的成就和意义

戏曲舞蹈的成就和意义

戏曲舞蹈的成就和意义
戏曲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成就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历久:戏曲舞蹈起源于古代民间艺人的表演和舞蹈形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

它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2. 艺术表达:戏曲舞蹈通过独特的舞姿、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它不仅仅是舞蹈表演,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能够通过舞蹈展现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让观众深入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3. 文化瑰宝:戏曲舞蹈融汇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道德、思想和哲学。

它不仅讲述了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和民间传说,还涵盖了丰富的儒、释、道等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戏曲舞蹈,观众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

4.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尽管戏曲舞蹈属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它并不停滞不前。

在现代社会,戏曲舞蹈通过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表达方式,以更富有现代感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同时,通过把戏曲舞蹈融入到现代舞台和电影电视剧等媒介中,使其更加接近大众,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总的来说,戏曲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艺术表达、文化瑰宝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具有重要的成就和意义。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中国戏曲是(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综合艺术,它的艺术表演形式特点是“四功五法”,四功既是唱、念、做、打;五法则是:手、眼、身、法、步。

而戏曲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它是演员的一种姿体感情的渲染和表现,与戏曲表演形式密不可分。

运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

从一个大的艺术史角度来观察,舞蹈艺术正是在这种位移中从独立而又辉煌的艺术巅峰逐渐滑落,被戏曲艺术兼容并吸收,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体。

而中国戏曲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后来居上,形成“唱、念、做、打”等一整套的多种艺术形式,成为近代中国人的主要艺术行为和艺术观赏模式。

戏曲艺术实际上就是表现人物情节和身段表情动作的表演。

我们地方戏花鼓道情也在变革中不甘落后,更近一步地把舞蹈融合在歌唱和艺术表演中。

花鼓戏《月亮河》运用优美柔和载歌载舞的形式,在每句唱腔上都配上吻合词意的舞蹈动作,利用十二名舞女把主人公烘托起来,把一个善良的山区女子--师娘疼爱丈夫、暗恋徒弟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美妙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其中的舞蹈表演形式已经完全被戏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

单说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所谓“做、打”实际上也就是戏曲舞蹈的表现。

在戏曲表演中,例如扇子舞、袖舞、刀枪棍棒舞等都和舞蹈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

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努力钻研,创造了一套较完善的表演体系与训练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姿与多种表演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潜移默化在艺术家的各个表演范式中,形成各种各样风格鲜明的表演流派,最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

当然,戏曲舞蹈表演艺术它毕竟不是单独性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跟随着戏曲表演艺术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变化。

舞蹈艺术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这种不争的事实进而给戏曲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水准,要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就必须具备舞蹈功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中国戏曲是(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综合艺术,它的艺术表演形式特点是“四功五法”,四功既是唱、念、做、打;五法则是:手、眼、身、法、步。

而戏曲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它是演员的一种姿体感情的渲染和表现,与戏曲表演形式密不可分。

运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

从一个大的艺术史角度来观察,舞蹈艺术正是在这种位移中从独立而又辉煌的艺术巅峰逐渐滑落,被戏曲艺术兼容并吸收,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体。

而中国戏曲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后来居上,形成“唱、念、做、打”等一整套的多种艺术形式,成为近代中国人的主要艺术行为和艺术观赏模式。

戏曲艺术实际上就是表现人物情节和身段表情动作的表演。

我们地方戏花鼓道情也在变革中不甘落后,更近一步地把舞蹈融合在歌唱和艺术表演中。

花鼓戏《月亮河》运用优美柔和载歌载舞的形式,在每句唱腔上都配上吻合词意的舞蹈动作,利用十二名舞女把主人公烘托起来,把一个善良的山区女子--师娘疼爱丈夫、暗恋徒弟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美妙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其中的舞蹈表演形式已经完全被戏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

单说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所谓“做、打”实际上也就是戏曲舞蹈的表现。

在戏曲表演中,例如扇子舞、袖舞、刀枪棍棒舞等都和舞蹈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

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努力钻研,创造了一套较完善的表演体系与训练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姿与多种表演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潜移默化在艺术家的各个表演范式中,形成各种各样风格鲜明的表演流派,最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

当然,戏曲舞蹈表演艺术它毕竟不是单独性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跟随着戏曲表演艺术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变化。

舞蹈艺术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这种不争的事实进而给戏曲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水准,要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就必须具备舞蹈功底。

据史料记载,大概在明朝时代,戏曲女演员是“未教戏前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箫管、鼓吹、歌舞”。

可见,戏曲演员的训练是相当全面,标准是相当高的。

不但要懂得音乐,而且要能歌善舞。

那么,戏曲演员的舞蹈训练就成为我们首要任务,而我们研究和从事戏曲舞蹈编舞的工作人员首要考虑的,就是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在平时训练舞蹈演员时,首要的是对每个舞蹈演员的
腰、腿、臂等方面的基础力量和柔韧度的训练。

这是做好一切舞蹈动作的基础。

万丈高楼起于平川,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建设成坚固入云摩天大厦。

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和研究,就不难想象出戏曲中的许多基本功就是舞蹈的模拟动作,像许多模拟动物舞蹈的姿势形态。

例如:“扑虎、虎跳、穿猫、卧鱼、双飞燕、金鸡独立”等舞蹈动作。

这些都是结合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五法而创造的舞蹈表演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没有较扎实的腰、腿基本功是难以完成好的。

腰、腿等方面的基础训练是要有一种不怕吃苦、不怕枯燥、刻苦勤奋、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因为这是与人体的“极限”挑战。

戏曲舞蹈要注重“手、眼、身、法、步”之五项动作要素的训练。

“手”是形意的舞姿,是舞姿的最大拓展与延伸;“眼”是表演的灵魂,是角色内心活动的窗户,所谓手到眼到则体现出一种精神气质和动作韵味;“身”是体态,在动作中腰为行动的中轴,也是体现动作韵味的关键;“法”是度,是恰如其分,即多一分为过,少一分则不到位;“步是舞姿形态变换的前导。

除了要加强原有的基本功训练外,在对戏曲舞蹈演员训练时还要注意加强专业舞蹈艺术方面的训练。

因为戏曲演员和专业舞蹈演员在训练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戏曲演员在舞台训练时要求“小而圆”的特点。

专业舞蹈训练要求“开、绷、直”这三个主要动作特点,必须要求戏曲演员认识到戏曲舞蹈和专业舞蹈动作形态上的差异,在平时训练中一定严格按“开、绷、直”的舞蹈特点去做,把自己从戏曲的“小而圆”的动作形态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形体特性,大胆创新,大胆吸收,使自己的形体、动作、姿态逐渐达到专业舞蹈演员的要求。

诸如此类的训练方式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习民间舞,在民间舞蹈的学习中可采用基本动作组合训练和排练具有代表性的成品民间舞蹈节目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使戏曲演员能较快地掌握多种民间舞的基本风格、地域特色和艺术特点。

由于戏曲演员因分多种行当,各种行当和派别又有各自的表演程式和动作规范,比较自由,而且个人行为较多,在训练中不太讲究队形画面的变化,与专业舞蹈演员的分拨、分组注重队形画面的训练方法相比,就显出队形画面感较弱,尤其是在排演大群舞时,队形画面就不易整齐划一,舞台整体感较差。

像这样的情况,是我们舞蹈设计者一定要注意和注重的焦点,以免弄巧成拙而成笑料。

总之,戏曲表演艺术在时代变化的进程中慢慢兴起,舞蹈表演艺术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创造形成一整套表演程式和训练方法。

戏曲要以舞蹈为辅助,舞蹈要以戏曲为依附,相互溶解,潜移默化,相互吸收,去糙留精。

随着时
代的发展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戏曲演员的舞蹈训练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当代专业舞蹈艺术的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借以促进戏曲的发展,是当今戏曲艺术和舞蹈艺术的共同发展前景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