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次北固山下》课时解析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次北固山下》课时解析教案一. 教材分析《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文,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湾。
这首诗以作者在北固山下泊船时的所见所感为内容,描绘了春天海上日出、春潮带雨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准确的描写,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
这首诗意境开阔,语言优美,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词语的古今异义、句子的翻译、诗歌意境的把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翻译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翻译句子。
2.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提高朗读水平。
2.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鉴赏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文中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古诗文的译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3.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湾及其作品《次北固山下》,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课件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是大型 候鸟, 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 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又名 “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 雁来指代书信。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 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 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 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 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 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 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那你记得有关于“乡愁”“思乡”的诗句有哪些呢?
新课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诗人的想象,这里“客路”即驿道,在青山 之外,表明了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车去其他地方, 暗含着旅途奔波之意。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这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 固山的长江之中看到的景象。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 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 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 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 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
【原诗】: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
堪称千古名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次北固山下》课件(共33张ppt)

——王湾
北固山在哪里呢?
北固山
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 得名北固山。
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 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 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 甘露寺高踞峰巅,形成“寺冠山”的特 色。
答案: 示例:作者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出无限感慨。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 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将海日、江春拟人化, 赋子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 接、时光荏苒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见美景而思乡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 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 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莼羹鲈脍】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 “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 情的成语。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 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每人至少 列出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文体知识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 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 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每首律诗的二、 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 联可对可不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次北固山下》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还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古诗有一定的阅读体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联想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想象法:通过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5.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次北固山下》(背景 赏析 常考题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背景+赏析+常考题型)一、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现存诗不多,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二、故事背景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
但由于他“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三、课文翻译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注释: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青山:指题目中的北固山,也可理解为长江岸边的山。
风正:即风顺江吹来。
译文: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家书。
译文: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家书什么时间才能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四、课文鉴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知识总结202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知识总结2021 一、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
二、注释1、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青山:指北固山。
3、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4、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风正;风顺。
悬:挂。
5、海日:海上的旭日。
生:升起。
残夜:夜将尽之时。
6、入:到。
7、乡书:家信。
8、归雁:北归的大雁。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用典)。
三、译文: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挂。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家书什么时间才能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四、理解性默写1、描写大江行船之壮阔景象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于生活哲理,说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在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包含此相同哲理的诗句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浓浓的乡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也表达了这种感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王湾《次北固山下》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五、问题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答:1、时序交替;2、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理趣。
2、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第0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件

品读诗句
潮水涨得与 两岸齐平。
顺,这里指 开阔。 风平浪静。
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诗意: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开阔,风平浪静,一 片白帆高高悬挂。
赏析:颔联写江中景色,以江面之阔映衬 一帆之孤,展现了一幅雄伟壮观的长江画 面。
品读诗句
海面上初
指夜将尽
升的太阳。 未尽之时。
进入、降临。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品读诗句
这三句抓住九种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何 精妙之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第一句: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独特的 意象,糅合在一起,着力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 烘托出秋末黄昏萧瑟、荒凉的意境。
品读诗句
这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在曲中有何 作用?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意:望着西沉的太阳,孤独的旅人远在天涯,内心愈加孤独,
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令他几乎要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了。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悲哀。 (即:游子的羁旅之思。)
小组交流 前三句写景与最后两句抒情有何内在
联系?
写景 抒情
前三句写景没有一处提到主 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 着他的存在,有力地渲染了 凄凉萧瑟的气氛,烘托了人 物孤独愁苦的心情,为最后 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做
了有力的铺垫。 情景交融
∙
结构图示
天 写景 净 沙 秋 抒情 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凄凉冷清
古道 西风 瘦马
羁 旅
律诗
听读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