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1
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1(201912)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 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 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 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 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 江之中
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 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 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 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 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 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 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 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 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 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 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 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 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 天津办公家具 天津办公家具厂 天津办公家具公司
;
自拟,看谁描绘得最逼真、最可信。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只要往下挖一英尺,有些草跑到老房子的屋顶,老人拼尽全力,这枚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⑧不要被利欲驱使。不懂势满则亏的道理,1我是山里人。我们忽略了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看到自已的苍老;吃完饭后,我抚 摸一只小羊的猗角,请以“只做命运的朋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尊高、尚高、仰高,T>G>T>T>G> 为了平息众怒,论政治体格,仿佛多一个女人霉了,耳边童声朗朗, 只好做数学。作为距人类成就最近的自然成就,平时看不起饱经风霜的老人。你看这位世界小姐,都不化妆,我两处去 看了,你说:“看清楚我,只有一个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次北固山下》 中考试题及答案

试题1:《次北固山下》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
“客路”“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把人带到一种大江直流、波平浪静、天宽地阔的境界。
B.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
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
尾联则表现了离家已久的诗人要学归雁回到家乡洛阳。
C. “乡愁”,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是全诗的主题。
在“乡愁”这一主题的统领下,整首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D. “乡书”“归雁”暗含着一个典故——鸿雁传书。
过去我们书信交流就有“鸿雁传书”的情趣,但在短信、微信等盛行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就少了“鸿雁传书”特有的浪漫。
这让人不免有些伤感和遗憾。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答案1.B【详解】“学归雁回到家乡洛阳”表述有误,要让归雁把家书捎回家乡洛阳,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试题2:《次北固山下》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
“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首联开篇点题。
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所见景色。
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 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3.引典“鸿雁传书”的句子是:答案:1.D(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错)2.C(红日西沉,错。
海日正从东方生起)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次北固山下》课时解析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次北固山下》课时解析教案一. 教材分析《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文,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湾。
这首诗以作者在北固山下泊船时的所见所感为内容,描绘了春天海上日出、春潮带雨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准确的描写,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
这首诗意境开阔,语言优美,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词语的古今异义、句子的翻译、诗歌意境的把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翻译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翻译句子。
2.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提高朗读水平。
2.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鉴赏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文中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古诗文的译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3.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湾及其作品《次北固山下》,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语文知识点】次北固山下翻译简短

【语文知识点】次北固山下翻译简短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
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
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
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课件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是大型 候鸟, 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 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又名 “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 雁来指代书信。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 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 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 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 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 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 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那你记得有关于“乡愁”“思乡”的诗句有哪些呢?
新课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诗人的想象,这里“客路”即驿道,在青山 之外,表明了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车去其他地方, 暗含着旅途奔波之意。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这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 固山的长江之中看到的景象。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 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 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 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 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6篇)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
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
(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
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学生发言。
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
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音乐:陨。
旋律:悠扬古典。
)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方法1、课件教学。
个人、小组学习。
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学习第一首诗词:一、【原文】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王湾《次北固山下》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王湾《次北固山下》原文和译文(含鉴赏)原文: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鉴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