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贷款案列2

合集下载

校园催收法律案例(3篇)

校园催收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校园贷、现金贷等新兴信贷产品迅速普及,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校园催收问题尤为突出,涉及法律纠纷的案件屡见不鲜。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校园催收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相关法律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案例简介2018年,某高校大学生小李通过一款名为“校园贷”的APP进行借款,用于日常生活消费。

由于小李无法按时还款,借款公司开始采取催收措施。

借款公司先是电话催收,随后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催收,甚至威胁要公布小李的个人信息。

在多次催收无果后,借款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小李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

三、案件争议焦点1. 借款合同的效力2. 催收行为的合法性3. 借款人的法律责任四、案例分析1. 借款合同的效力根据《合同法》规定,借款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借款关系的协议。

在本案中,小李与借款公司签订的借款合同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然而,借款公司是否具备合法的放贷资格,以及借款合同中是否存在违法条款,是本案争议的焦点。

2. 催收行为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债务。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借款公司有权依法催收,但催收行为必须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取暴力、胁迫、恐吓等方式强迫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在本案中,借款公司通过威胁公布小李的个人信息等方式进行催收,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其催收行为不具有合法性。

3. 借款人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小李未能按照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然而,小李在催收过程中并未实施违法行为,借款公司采取的非法催收手段对小李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校园贷法律案例解剖(3篇)

校园贷法律案例解剖(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市场的繁荣,校园贷在我国迅速兴起。

然而,由于监管不到位、市场秩序混乱等原因,校园贷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起校园贷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对校园贷法律问题进行解剖。

二、案例简介某大学学生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急需一笔资金解决学费问题。

2017年6月,小王通过一款名为“校园贷”的APP申请贷款。

在申请过程中,小王未如实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也未了解贷款的具体条款。

贷款发放后,小王无力偿还,导致逾期。

随后,贷款公司通过暴力催收、威胁恐吓等手段,迫使小王及其家人偿还债务。

在此过程中,小王遭受了极大的身心伤害。

三、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1)贷款公司未履行审查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本案中,贷款公司在发放贷款前,未对借款人的身份、信用等进行严格审查,导致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

(2)贷款公司未充分披露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8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本案中,贷款公司未充分向借款人披露贷款利率、逾期滞纳金等风险,导致借款人陷入困境。

(3)暴力催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使用暴力威胁他人,构成非法拘禁罪。

本案中,贷款公司采取暴力催收手段,对小王及其家人进行威胁和恐吓,涉嫌非法拘禁罪。

2. 法律责任(1)贷款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贷款公司未履行审查义务,导致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应承担违约责任。

(2)贷款公司应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6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贷款公司采取暴力催收手段,对小王及其家人进行威胁和恐吓,侵犯了小王及其家人的合法权益,应承担侵权责任。

大学生校园贷案例校园贷案例校园贷缩水

大学生校园贷案例校园贷案例校园贷缩水

大学生校园贷案例校园贷案例校园贷缩水在监管重压下,校园贷业务平台数量急速下降。

截至2月底,全国有74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校园贷业务,比____年少34家,且其中53家开始涉足白领等市场。

在校大学生申请网络贷款要注意的六个事项校园贷平台缩水,似乎意味着大学生身陷网贷漩涡的概率要小一些了,但笔者回想此前各家媒体的相关报道,仍觉得一口气不能就此放松。

因为那些报道所暴露出的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财商低、不懂法以及三观不正等问题,显然不是严管网贷平台所能解决的。

针对南京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64.2%的大学生对银行借款预期年化利率不了解,清华大学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62.2%的大学生搞不清风险与预期年化收益的关系,足见金融知识匮乏现象有多么普遍;受访南京大学生中有24.8%认为“裸贷”行为正当合理,今年初吉林破获的一起特大“校园贷”诈骗案中,150多名涉案学生轻信“贷款不用还”……诸多案例中,不懂法、三观歪的大学生数量之多,实在令人惊讶。

应该说,校园贷本不是一个坏东西,管得好、用得好了,它是能为大学生助学、创业、理财等方面提供帮助的。

从与人互助互利的“捕蝇草”变成张牙舞爪的“食人花”,只是因为有了纵容它变异的“土壤”。

这“土壤”中,不仅有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混乱、借贷平台监管的乏力,不仅有高校掌握学生情况时的眼花耳聋和作为不力,更有对“食人花”几无抵抗力的大学生们。

网贷平台的缺陷能通过法治手段解决,高校管理亦可查漏补缺,大学生的“免疫力”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就算网贷平台规范了,高校管理到位了,大学生也不能一辈子呆在校园里,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新诱惑,如果连恶性校园贷的那些粗浅招数都破解不了,以后可咋整?金融知识匮乏、法制观念淡薄、价值观念偏差,究其根源,这个“锅”不该全由高校来背,但作为大学生身份转向社会人的缓冲区,这些问题的后果开始在高校集中显现。

高校如果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在这方面多留意,多下功夫进行引导,应是能够起到一些防范作用的;但说真的,具备一定的金融和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本不该是进入大学之后才要补课的内容。

法律催收真实案例分享稿(3篇)

法律催收真实案例分享稿(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信用卡、网贷等消费信贷业务日益普及,逾期还款现象也随之增多。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对催收行为进行了规范。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分享法律催收的力量,以期为读者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张先生在2018年向某网络贷款平台申请了一笔5万元的贷款,用于装修新房。

由于工作原因,张先生在贷款到期后未能按时还款。

随后,该平台开始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催收,但张先生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

无奈之下,平台将张先生诉至法院。

三、法院审理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平台提供了以下证据:1. 贷款合同: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

2. 借款凭证:证明张先生已收到贷款。

3. 催收记录:证明平台已按照规定进行催收。

4. 通话录音:证明张先生在催收过程中存在拒绝还款、辱骂催收人员等行为。

法院审理后认为,平台与张先生之间存在合法的借贷关系,且平台已尽到催收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判决张先生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张先生逾期还款,平台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终取得了胜诉。

以下是本案的几个亮点:1. 合规催收: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遵循了相关法律规定,未采取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体现了合规催收的力量。

2. 证据充分:平台在诉讼过程中,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包括贷款合同、借款凭证、催收记录等,使法院能够全面了解案情。

3. 法院支持:法院依法审理,判决张先生偿还贷款,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秩序。

五、启示本案给我们的启示如下:1. 合规经营: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合规经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2. 重视催收:金融机构应加强催收管理,采取合法合规的催收手段,降低逾期率。

3. 法律意识:消费者应树立法律意识,按时还款,避免逾期带来的不良后果。

4. 依法维权: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应依法维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小程序借贷诈骗案例大全

小程序借贷诈骗案例大全

小程序借贷诈骗案例大全经济收入低,家里又发生了变故,想去借钱来缓解经济负担,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找谁借钱、去哪里借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这时有人恰如其时地主动提出要借钱给你,你是不是对这个雪中送炭的电话感觉很温暖。

2021年9月,盘州市的Z女士正在头疼如何借钱,就接到了一个座机电话,问其需不需要借钱,然后让Z女士添加一个微信号码,是负责借钱的工作人员的微信号。

就这样,Z女士通过微信认识了一个叫蔡某某的人,经过沟通对接好了细节,对方给她一个二维码进行识别,并填写相关信息。

Z女士虽然对填信息的事情产生了疑问,但对方的解答让她很快打消了疑虑,并按照对方要求填好信息发了过去。

正在Z女士以为可以顺利借钱出来的时候,异常情况出现了。

首先是显示银行卡异常,对方就问Z女士是不是银行卡号填错了,虽然Z女士也不太相信是自己填错了银行卡信息,但还是信任了对方。

对方又说要打两万块钱进去才能把钱重新借出来。

借钱借到这个节骨眼上,Z女士担心五万块钱借不到手,只好按照对方的要求,找亲戚朋友借来了两万块打了过去。

两万块转给了对方,本以为这样就该顺利拿到借款了,可是这还没完。

对方又说打钱的时候要填一个备注,Z女士就根据他的提示填了备注并转了两万块钱,结果对方以“备注不是这样写的”为理由,让Z女士再打钱过去。

直到这时,Z女士才大梦初醒,知道自己被骗了,于是当天下午到派出所报了警。

【手段分析】第一步:骗子先让受害者下载安装他们自己编写的贷款APP,然后要求受害者输入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等,提交贷款申请。

第二步:骗子在后台修改受害者输入的银行卡信息,然后告诉受害者其输入的银行卡信息错误。

第三步:以需要“解冻银行卡”或者“充会员”为名,诱使受害者打款,才能重新借钱。

除此之外,如果受害者取不出贷款的钱时,骗子就会诱使受害者再继续打钱进去,才能把钱取出来,一步一步地使受害者陷入贷款诈骗陷阱。

【经验教训】本案中,骗子利用Z女士家庭困难、着急借钱的急迫心理,以及借助Z女士容易轻信对方的弱点,导致了Z女士最终受骗的结果。

个人起诉网贷成功案例

个人起诉网贷成功案例

个人起诉网贷成功案例最近,市民张先生成功地通过法院起诉了一家网贷平台,获得了较高的赔偿金额,成为了成功的个人起诉网贷公司的案例。

这个案例在全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为其他受害者提供了一些启示。

张先生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在两年前向某网贷平台借款10万元用于购车。

当时,网贷平台以极低的利率和便捷的手续吸引了张先生。

然而,在第一年的还款过程中,该平台开始以各种借口拖延还款期限,同时开始要求张先生交纳高额的逾期费用。

张先生勉强筹措了一部分资金还款,但由于逾期费用过高,他无法偿还所有借款。

与此同时,他发现他向该平台借款的利率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且该平台并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将利息减免。

由于与平台协商无果,张先生决定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此事。

他咨询了一位律师,并准备了相关证据,包括合同、还款记录、聊天记录等,以证明他受到了侵害。

随后,他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对该平台进行赔偿,并要求还款利息的减免。

法院受理了张先生的案件,并通过适当的调解和凭据鉴定,最终判决该网贷平台应返还张先生高额的逾期费用,并降低其借款利率,使利息重新计算。

此外,该平台还被判处支付相应的违约金和诉讼费用。

这个个人起诉网贷公司的成功案例给了其他受害者一些启示,他们看到了自己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的可能性。

对于那些受到侵害的借款者来说,他们应该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如合同、还款记录、通信记录等,以便在起诉时提供证据。

此外,专业的法律援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律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借款者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并在起诉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

这个案例的成功不仅为张先生赢得了应得的赔偿,也为其他受害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范例,鼓励他们挺身而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这个案例也促使网贷平台加强自律,提高规范运营的意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消费者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越来越多。

为了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1. 银行卡盗刷案2017年,南京市民小张的银行卡被盗刷了2万元。

他及时向银行报案,并提供了相关证据,但银行却一直拖延处理。

后来,小张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权益,银行最终赔偿了他损失的全部金额。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应该加强客户信息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

2. 网络贷款案2018年,山东消费者小李通过网络贷款平台借款6万元,但是平台在收取高额服务费后,却一直没有将剩余款项打给他。

小李多次催促,却一直得不到正常回应。

最后,他向相关部门投诉,终于追回了剩余款项。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网络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消费者需要谨慎选择平台,避免上当受骗。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

3. 保险合同纠纷2019年,广东消费者小赵在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旅游保险,但出行期间遭遇意外伤害,却被保险公司以各种借口拒绝赔偿。

小赵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纠纷,并最终获得了赔偿。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保险合同是一种法律约束力强的合同,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并咨询专业人士。

同时,保险公司也应该加强诚信经营,积极履行合同义务。

总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希望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各方面也应该加强监管和服务水平,共同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用法律应对催收的案例(3篇)

用法律应对催收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某,男,35岁,某市居民。

2016年,张某因急需资金周转,向某金融机构申请了一笔10万元的个人贷款。

双方签订了《个人贷款合同》,约定贷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6%。

合同签订后,张某按照约定按月偿还贷款本息。

然而,在贷款到期前,张某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某金融机构在多次催收无果后,委托某催收公司进行催收。

在催收过程中,催收公司采取了一系列不当催收手段,如恐吓、骚扰张某的家人和朋友,甚至泄露张某的个人信息。

张某不堪忍受,遂将某金融机构和某催收公司诉至法院。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某金融机构和某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是否侵犯了张某的合法权益,张某是否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法院判决经审理,法院认为:1. 某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过程中,未尽到风险审查义务,导致张某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存在一定过错。

但张某作为借款人,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 某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采取恐吓、骚扰等不当手段,侵犯了张某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某催收公司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某金融机构和某催收公司应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采取合法、合规的催收手段,维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据此,法院判决:1. 某金融机构和某催收公司应立即停止对张某的催收行为,不得采取恐吓、骚扰等不当手段。

2. 某催收公司赔偿张某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000元。

3. 某金融机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张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在保护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以下是本案的几个亮点:1. 法律意识增强:张某在遭受催收公司的不当催收行为后,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证据收集齐全:张某在诉讼过程中,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某催收公司的不当催收行为,为法院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某高校大学生秦歌,每月生活费只有800元,去年却在网购
上花了近1.23万元。无奈,在乡务农的父母卖猪卖粮帮其还债。
【视频】学生欠债百万跳楼 校园网贷陷阱如何避免?,时长约6分19秒

视觉中国供图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让大二学生林霖“心有戚戚焉”。
媒体报道说,河南一名大学生接触了10多家互联网大学生借贷平台,
利用班级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个人电话及父母电话、手持身份证
拍照等信息借款数十万元,因无力偿还而最终跳楼自杀。
作为一名只有一次网络借贷平台使用记录的在校大学生,林霖的生活
虽然不至于陷入“绝境”,但也有点凄凄惨惨:这几日,除了上课,林
霖几乎天天都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刚开学买的一大盒麦片,已经被
她吃得见底——舀上两勺干麦片用开水烫熟囫囵吞下去,就是她的一
顿正餐。
这样的生活都是拜她手里那部iPhone6s所赐。林霖去年通过互
联网大学生借贷平台买了这部“肾6”,每个月只有1200元生活费的
她,如今还欠着借贷平台4000元,于是吃饭都成了问题。
如今,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分期借贷消费产品层出不穷,这种借贷
消费模式很快就在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大学生中普及开来,
但其弊端和风险也逐渐显现,非理性消费、还款能力追不上透支速度、
以贷还贷等现象时有发生……正如林霖所说:“硬生生让自己欠了一
屁股债,以前是月光族,现在变成吃土一族。”
“签分期合约的时候,有一种在签卖身契的感觉。” 为了买手机,
林霖签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合约”——“趣分期商城授信合约”。
“想换手机很久了,仅靠生活费根本攒不下钱。”
林霖偶然在支付宝的信用专区里看到一个叫做“趣分期”的购物平
台,可提供免息分期购买iphone6s的服务,分24个月还,每月加
服务费只需还款326.98元。
林霖申请了第三等级的会员,可获得9000元的透支额度。“我在
网上提交了升级会员的申请,校园代理人当天下午就来我寝室楼下找
我签约了”。
手机买到了,林霖的心情却和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生活也额外拮
据起来,“钱每个月月中就花光,又不敢告诉爸妈,到了月末连食堂
都不敢去了”。
林霖买手机花了6500元,还剩2500元的可取现额度,她不得
不继续往里面借钱打白条。每月除了要还300多元的手机分期,还
要再还近600元的提现借贷。
“感觉自己的手脚都被捆住了,只能通过这种边借边还的方式维持下
去。”
张萌的微信昵称有个神奇的功能,每个好友在加她的时候,都会
不自觉地把她的微信名念一遍,然后会问她一个一模一样的问题——
“吃土少女萌萌哒”“为什么要叫„吃土‟少女呀?”
“因为每个月都在还钱借钱,一来二去到了月底吃不起饭只能吃土啦。”
张萌总是笑嘻嘻地回答这些提问。
这个刚上大二的19岁女孩说,自己每个月在网购上的花销都在
1500元左右,没有收入来源的她,使用借贷软件提取现金消费,再
分期还款。
张萌将自己的生活费分为两份,一份为300元,取现作为每月
日常支出,一份为1200元,用来还各个借贷平台的分期账单。据张
萌介绍,她目前一共在三个借贷平台有借款,每个平台的还款时间均
相隔10天,还款金额从300~500元,月底,她会再向借贷平台借
款1500元,填补生活费不够弥补的借贷账单,余下的作为自己下个
月的网购基金,直接导入支付宝里使用。
张萌说,自己很少去计较借贷平台的利润,也从没算过,如果不
借贷的话,她可以省下多少钱,但她乐得当个“吃土少女”。在她看来,
借贷消费虽然让自己过上了“欠债”的日子,但却简单便捷。
不过,过来人秦歌想提醒张萌,靠着拆东墙补西墙,总有一天,她会
填不上这个窟窿。
在西南某高校读大三的秦歌,每月生活费只有800元,去年却
在网购上花了近1.23万元。当他在朋友圈里晒出支付宝账单时,下
面的评论排起了整齐的队伍,“土豪哥”“土豪哥”“土豪哥”。
“我哪里是土豪,每月10日还得往蚂蚁的窟窿里填土呢。”秦歌回复。
秦歌口中“蚂蚁的窟窿”,指的是由蚂蚁微贷依托支付宝平台提供给消
费者的网购服务——蚂蚁花呗,消费者可通过蚂蚁花呗采取“这月买、
下月还”的形式进行购物,这种消费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没有收入来源
的在校大学生。
据秦歌介绍,自从去年3月经室友介绍使用蚂蚁花呗以来,他就
陷入了分期消费的死循环中。“过去买不起的东西现在都可以买了,
只要是商家可以提供蚂蚁花呗服务的,我在付款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
去点击花呗分期的选项”。
从秦歌的支付宝账单中可以看出,他平均每月在网上购买1000元左
右的商品,但真正立即支付的金额只有300元左右,剩余的,他会
推到下个月还,或者分为几个月还。
去年“双11”,秦歌在网上购买了1500元左右的商品,到12月还款
时,由于拿不出那么多钱,他又通过借贷的方式,套取现金来还钱。
但窟窿还是越来越大,最终秦歌只好告诉父母自己分期消费欠钱无力
偿还的事。
今年1月底,在乡下务农的父母卖猪卖粮帮秦歌还了在借贷平台
欠下的债。秦歌的妈妈告诉笔者:“孩子捅出来的篓子,只能我们来
补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