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合集下载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主题鲜明突出。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举例说吧: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他怎
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
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他是个好学生。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
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odern chinese M157XIANDAI YUWEN2011.06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有5个省份考到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学生搞不清二者的区别。

而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

现实中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

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

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请参看下面几例:(1)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高适的《燕歌行》)(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5)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对比、衬托和烘托区别

对比、衬托和烘托区别

对比"、"衬托"和"烘托"区别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衬托 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 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①用天台 山“一万八千丈”的高峻来衬托(正衬)天姥山 “连天向天横”的高峻。②王维《鸟鸣涧》: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鸟之“惊”、 “鸣”反衬春山“夜静”。
渲染与烘托区别和联系: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 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 其是在借景抒情的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 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 我们说,渲染气氛(物的特点正面营造的),烘托情感 (人的情感侧面表现的)。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 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 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登高》先渲染 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 围烘托内心的或情,前后相 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如李白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 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 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 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 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对周围人物或环境)进行描写,使对 象鲜明突出。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琵琶行》中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 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渲染 是指通过正面(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以突出 形象。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 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首联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正 面极力描写秋寒,渲染思乡的悲哀和前途的迷惘。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

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

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

”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

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

”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两者并举,并不是只突出其中一方。

反衬,是以好的来让坏的显得更坏,或以坏的让好的显得更好。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对比烘托衬托比兴

对比烘托衬托比兴

在修辞学或写作技法中,经常提到“映衬”“衬托”“烘托”这几个名词,运用时却比较模糊,现辨析如下:映衬辞格之一,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比较,也叫“对比”“对照”。

它的作用在于使对比显得更加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给人深刻印象。

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将两种不同的人作对比,相互映衬,使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产生了鲜明的对照,褒贬分明。

又如荀子《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也是典型的对比、映衬。

衬托也是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文中运用较为广泛。

衬托与映衬相比有明显不同:映衬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偏正之分。

烘托除指国画的一种画法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陪衬,使主色调明显突出。

如蓝天衬着白云,绿叶衬着红花;一是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牛刀小试、当堂训练
1、阅读《海燕》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
文段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2、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回答: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文段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提示了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冷酷无情的性格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