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主题鲜明突出。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举例说吧: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他怎
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
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他是个好学生。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
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谢 谢 大 家!
“烘托”与“衬托” 区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 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 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 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例: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比”与“衬托” 区别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 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 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 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 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 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 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对比”与“衬托” 区别
对比:是两个事物相互比较而得出的结果,重在比 较(双方 衬托:则是一个事物衬托另一个事物(有正衬,反 衬),重在突出一方面特征(两者主次分明) 。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 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 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

02
烘托可以通过对人物、环境、 情节等的描绘,将作品的主题 呈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03
烘托可以通过对比、反差等手 法,突出作品中的主题和中心 思想,使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 涵。
05 映衬的作用
对比突
通过对比映衬,可以将事物的特点、本质、形象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事物。
营造氛围
1
烘托通过描绘环境、人物、情节等,营造出一种 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 和情感。
2
烘托可以借助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 具象化,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 情感和主题。
3
烘托可以借助对比、反差等手法,突出作品中的 矛盾和冲突,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增强情感表达
衬托与映衬的区别
衬托是通过描绘一个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通常用于强调对比。
映衬则是通过与主体形成对比的事物来突出主体,通常用于强调对比。
03 衬托的作用
突出主体
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使主 体更加突出、显眼。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衬托可 以使得主角的形象更加鲜明,
个性更加突出。
在艺术作品中,衬托可以使主 要对象在色彩、形状、大小等 方面更加突出,从而更好地表
示例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使用衬托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英勇无畏,通过描绘敌人的凶猛 来衬托主人公的勇敢。
烘托的应用场景与示例
应用场景
烘托主要用于营造氛围和情感,通过描写周 围环境或情境来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或性格 特点。
示例
在绘画中,艺术家使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来 烘托画面的氛围,如用暖色调来表现温馨的 氛围,用冷色调来表现冷漠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映衬可以通过对比描写、反衬手法等手段,突出主题,强化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具感 染力和艺术性。
衬托、对比、烘托的区别

• 衬托也是修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 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分为 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 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 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 衬主要人物。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 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 住悲凉起来。”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 者悲凉的心情。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 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简言之就是“以乐景 衬哀情”。《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 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典型例句。古代诗文中有很多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 法写出的句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反衬。如南朝梁 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作者用蝉 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 境表现出来了。
衬托、对比、烘托的区别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 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 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 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 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 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 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 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 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 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对比、烘托的区别
•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 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 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倾。”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衬托与对比的区别?“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1、映衬辞格之一,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比较,也叫“对比”“对照”。
它的作用在于使对比显得更加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给人深刻印象。
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将两种不同的人作对比,相互映衬,使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产生了鲜明的对照,褒贬分明。
又如荀子《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也是典型的对比、映衬。
2、衬托也是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衬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文中运用较为广泛。
3、衬托与映衬相比有明显不同:映衬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偏正之分。
4、烘托除指国画的一种画法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陪衬,使主色调明显突出。
如蓝天衬着白云,绿叶衬着红花;一是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衬托和烘托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 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 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 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 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 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 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 “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 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一、以物烘托人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 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 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 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 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 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 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 音乐的神妙动人。
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
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衬托和对比不同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
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 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 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 用于描写。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1.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2.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 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 加鲜明。
例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
们劳动群众。 例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 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 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设问作用详解
设问可用作题目,如《怎样读懂一篇课 文?》;或用于文章的开头,如“世界上 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以设问 为题,概括全文的中心,很有启发性,能 引起读者的兴趣。以设问开头,可以引起 读者的注意与思考,紧接着给予解答,能 加深读者的印象。设问还可以放在文中的 段首,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 凑,前后贯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衬托的意思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也可以是相反的事物间进行对比。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同样的道理也用在音乐的编曲上。
目的就是要突出主题。
映衬和衬托的意思有相似之处,它们可以称为近意词。
烘托和映衬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不是很大,细分还是有的。
“映衬”,又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让它们之间相互对比衬托,或相得益彰。
而“烘托”是“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
一般是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象。
这样看来: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注意:
1反衬和对比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作比较的一方,后者表现的是作比较的两方。
2正衬通常就叫做衬托,衬托指甲事物对乙事物的表现作用,烘托主要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
3映衬可以是相互的,而烘托一般指单方面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