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 烘托 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

02
烘托可以通过对人物、环境、 情节等的描绘,将作品的主题 呈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03
烘托可以通过对比、反差等手 法,突出作品中的主题和中心 思想,使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 涵。
05 映衬的作用
对比突
通过对比映衬,可以将事物的特点、本质、形象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事物。
营造氛围
1
烘托通过描绘环境、人物、情节等,营造出一种 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 和情感。
2
烘托可以借助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 具象化,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 情感和主题。
3
烘托可以借助对比、反差等手法,突出作品中的 矛盾和冲突,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增强情感表达
衬托与映衬的区别
衬托是通过描绘一个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通常用于强调对比。
映衬则是通过与主体形成对比的事物来突出主体,通常用于强调对比。
03 衬托的作用
突出主体
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使主 体更加突出、显眼。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衬托可 以使得主角的形象更加鲜明,
个性更加突出。
在艺术作品中,衬托可以使主 要对象在色彩、形状、大小等 方面更加突出,从而更好地表
示例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使用衬托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英勇无畏,通过描绘敌人的凶猛 来衬托主人公的勇敢。
烘托的应用场景与示例
应用场景
烘托主要用于营造氛围和情感,通过描写周 围环境或情境来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或性格 特点。
示例
在绘画中,艺术家使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来 烘托画面的氛围,如用暖色调来表现温馨的 氛围,用冷色调来表现冷漠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映衬可以通过对比描写、反衬手法等手段,突出主题,强化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具感 染力和艺术性。

映衬、衬托、烘托的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的区别

衬托烘托映衬衬托和烘托的区别衬托也是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文中运用较为广泛。

烘托除指国画的一种画法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陪衬,使主色调明显突出。

如蓝天衬着白云,绿叶衬着红花;一是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映衬辞格之一,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比较,也叫“对比”“对照”。

它的作用在于使对比显得更加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给人深刻印象。

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将两种不同的人作对比,相互映衬,使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产生了鲜明的对照,褒贬分明。

又如荀子《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也是典型的对比、映衬。

衬托和烘托的区别:衬托和烘托都是文章技法之一,衬托中的正衬手法可以用烘托中的陪衬之意来解释,都是一主一次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主次事物都要出现。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ppt课件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ppt课件

• 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 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 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 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 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哪种衬托,强 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 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 的事物进行对照。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精选编辑ppt
1
•一、正衬和反衬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格式:通过****衬托*****,写出了*****的****的 特点或通过****反衬出*****,****的特点
精选编辑ppt
2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 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衬托。
• 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 “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 面气氛来“烘托”另一层面。
Page 2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 手法。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 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 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 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 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 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 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
Page 23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写 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景 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后烘托, 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 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 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高,但面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8
• 三、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 • 如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后四句:“淑气 摧黄鸟,晴光转禄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以眼前的美景、明丽的颜色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情 的沉重、痛苦,这就愈显出其苦。 • 四、以有衬无。 •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 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 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 反衬与其他衬托方法相比,能更好地突出和表现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因此,比起其他衬托手法来,反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 “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 这里衣服衬托人物怎样的特点?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6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 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 衬静,静境深广。 正衬:红花还要绿叶衬,越发衬得红花 娇艳,绿叶青翠。 反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见花儿 楚楚动人,牛粪粗糙熏人。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1
•一、正衬和反衬
•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格式:通过****衬托*****,写出了*****的****的 特点或通过****反衬出*****,****的特点
越努力越幸运
图中通过哪些事 物?渲染了一种 什么样的气氛? 表现人物怎样的 心理?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教材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教材

渲染 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 烘染物象,是指通过对 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 概念 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 突出形象,(正面)加 强艺术表达效果。
烘托 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 物象“外廓”层层着墨, 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 方法。着意从侧面描写, 制造气氛,以求突出所写 之物象。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 充分利用场面气氛来“烘 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 托”另一层面侧面着意刻 特点 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 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 描写、形容、修饰,来 物、事鲜明突出,收到 突出形象,表现中心。 “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答题格式:用***的***衬托****的*****(感情)----衬托 通过描写***,***,****等景物,渲染*****的气氛, 烘托******的(感情)
• 烘托: •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 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 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 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图中使用粉红朦胧 的灯光,渲染了什 么气氛?
• 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以动衬静。 • 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 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这里作者用蚕吃桑叶,马驰平原等四个比喻写出声响, 以此来衬托山中夜的寂静,使人更觉其静。 • 二、以丑衬美。 • 如《苏武》一文,为了突出苏武的崇高品格, 作者特意用张胜、卫律、李陵这三个叛徒来反衬,鲜 明地突出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利禄不能诱、私情不能 移的民族气节。从而使苏武这一历史人物更加光彩照 人。
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 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 者相互映衬一对一的映衬, 特点 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必须采用 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 心境十分寂寞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的《别董大》
•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 别恨的低沉气氛
•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以人烘托人
•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 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 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以物烘托物
• 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 声。”
•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
• 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 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 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
•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 映衬。
• 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 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 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以物烘托人
•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 葭采采,白露未已”
青花欲燃。今春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 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 「高的」,用「坏的」衬托「好 的」。
•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 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 逾静,鸟鸣山更幽”,
•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 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 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 方不分主次;
•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 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 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 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 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
• 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 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 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 两种手法可以通用。
衬托(映衬)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 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 作陪衬.
•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 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 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春冰薄,人情更薄;登天难,求人
更难” •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 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 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 的,两者主次分明。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 依靠群众撼山易,脱离群众折木难。
• 他赞赏高山上傲然挺拔的青松,而鄙 夷湖畔娇弱的杨柳。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 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 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 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