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和衬托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主题鲜明突出。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举例说吧: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他怎
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
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他是个好学生。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
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烘托和衬托

烘托和衬托烘托和衬托是一对重要的修辞手法,用于加强描述中的效果,促使读者对文本中的内容产生更强的感受和共鸣。
这两个概念经常用于文学作品、艺术绘画和电影等艺术领域,它们经常一起使用,但在功能和目的上却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烘托和衬托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 烘托烘托是指通过对比或突出一事物,以凸显另一事物或情感。
它是在描述的过程中将某个元素或情节与其他元素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表达出所要传达的意思。
烘托可以通过对形象、语言、音乐和情节的运用来实现。
1.1 形象烘托在文学作品中,形象烘托是通过使用生动的形象描写来增强读者对某个事物的印象。
例如,在描写一个美丽的景色时,作家可能使用丰富的比喻、细腻的描写和饱满的词语,使读者感受到景色的美丽和宏伟。
形象烘托的目的是使读者对描述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感受和记忆。
1.2 语言烘托语言烘托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来增强描述的效果。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物时,作家可能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夸大、夸奖等,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通过精巧的语言烘托,作家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1.3 音乐烘托音乐烘托是指通过音乐的运用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在电影中,音乐常常被用来加强场景的氛围、衬托角色的情感。
例如,当一位主角遭遇困境或面临挑战时,配乐可能会变得紧张、悲伤或激动,从而增强观众对场景的感受和理解。
1.4 情节烘托情节烘托是指通过剧情的设定和安排来突出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在小说和电影中,离别、冲突和高潮等情节常常被用来烘托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情节烘托的目的是通过扭转情节发展的方向和展示人物之间的冲突,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关注故事的发展。
2. 衬托衬托是指通过对比或突出一事物,以凸显另一事物的特点或优势。
与烘托不同的是,衬托通常是为了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而使用的。
衬托可以通过形象、语言和情节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2.1 形象衬托在文学作品中,形象衬托是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形象来突出其中一个的特点。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

02
烘托可以通过对人物、环境、 情节等的描绘,将作品的主题 呈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03
烘托可以通过对比、反差等手 法,突出作品中的主题和中心 思想,使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 涵。
05 映衬的作用
对比突
通过对比映衬,可以将事物的特点、本质、形象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事物。
营造氛围
1
烘托通过描绘环境、人物、情节等,营造出一种 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 和情感。
2
烘托可以借助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 具象化,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 情感和主题。
3
烘托可以借助对比、反差等手法,突出作品中的 矛盾和冲突,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增强情感表达
衬托与映衬的区别
衬托是通过描绘一个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通常用于强调对比。
映衬则是通过与主体形成对比的事物来突出主体,通常用于强调对比。
03 衬托的作用
突出主体
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使主 体更加突出、显眼。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衬托可 以使得主角的形象更加鲜明,
个性更加突出。
在艺术作品中,衬托可以使主 要对象在色彩、形状、大小等 方面更加突出,从而更好地表
示例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使用衬托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英勇无畏,通过描绘敌人的凶猛 来衬托主人公的勇敢。
烘托的应用场景与示例
应用场景
烘托主要用于营造氛围和情感,通过描写周 围环境或情境来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或性格 特点。
示例
在绘画中,艺术家使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来 烘托画面的氛围,如用暖色调来表现温馨的 氛围,用冷色调来表现冷漠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映衬可以通过对比描写、反衬手法等手段,突出主题,强化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具感 染力和艺术性。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烘托和衬托在文学创作中都是突出主题的手法,但它们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效果。
渲染是一种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旨在突出形象和营造意境。
例如,XXX的《约客》中的“家家雨”和“处处蛙”就渲染了一种夜晚的深和静,衬托了夜晚的气氛。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XXX在《艺概》中提到:“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这种烘托的手法被引入诗歌创作中,通过侧面的描写和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XXX的《早梅》中的“禽窥素艳来”一句就是通过烘托的手法,突出了XXX的素艳。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正衬和反衬是衬托的两种形式。
正衬通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
例如,XXX的《钱塘湖春行》中的“绿杨阴里白沙堤”就是以西湖生气勃勃的景色来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反衬则是通过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例如,唐代XXX的《谢亭送别》中的“红叶青山”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恨。
XXX的《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则通过鸟之“惊”、“鸣”反衬出春山的夜静。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让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突出,但它们的着眼点不同。
渲染是从正面入手,直接描绘;而烘托则是从侧面入手,通过暗示和衬托来突出主体。
烘托和衬托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烘托是通过暗示其他事物来表达想要表达的事物,而衬托则是用类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
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分别用类似或相反的事物来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对比和衬托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手法。
对比是将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以表达某种思想或意境,而衬托则是用次要的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主次分明。
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则常用于描写。
总的来说,渲染、烘托、衬托和对比都是不同的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烘托与衬托

区别3.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 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 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 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 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 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烘托与衬托的类别:
烘托类型2:
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 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 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烘托类型3:
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 涧中”,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轰隆隆的雷声把 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 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 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 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 敢。)
总结: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 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 烘托。运用烘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 托。 乙事物由于甲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 更鲜明,更突出,更易懂。
衬托类别1:
烘托与衬托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区别1.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 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 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 事物都写。
区别2
衬托是指有两个事物,其中一个事物强调 出了另一个事物的好与坏。其中这件事物 的好为正衬,坏为反衬。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我们逐渐会接触到语文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
很多小伙伴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傻傻分不清楚,很容易就混淆。
其中,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象征、照应、反衬、烘托、渲染等。
那么,烘托和衬托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起来看看!衬托和烘托的区别举例如下:一、区别1、烘托指的是通过另外的事物来描写想要表达的事物,也就是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
2、衬托指的是用一个事物的优缺点来强调另一件事物的好与坏,如果衬托的是好的一面,那么就是正衬;如果衬托的是坏的一面则为反衬。
3、烘托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出想要表现的事物,一般只会详细描写一个事物;衬托主要通过详细描写两个事物的优缺点来让其中一个事物成为陪衬,以此来突出主体事物。
4概念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手法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
5、强调不同:衬托是指有两个事物,其中一个事物强调出了另一个事物的好与坏。
其中,这件事物的好为正衬,坏为反衬。
而烘托在语文中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通过侧面描写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二是泛指陪衬。
6、侧重不同:“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二、举例衬托:1、花朵上那艳丽的色彩在她那天使般的笑颜中也稍落下风。
2、小明的数学成绩不怎么样,考了9分,不过小红的数学成绩更差,考了3分,这就是天天靠别人,不好好学习的下场。
烘托:1、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来表示出琵琶的声音;2、渐近故乡的时候,天气又阴晦了一些,冷风吹着呜呜的响,往外面一望,在苍黄的天空下,远处有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生气。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烘托和衬托的区别
烘托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一、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三、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
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
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
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
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
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①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②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
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1.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2.反衬: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
区别: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小练习: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