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合集下载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主题鲜明突出。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举例说吧: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他怎
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
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他是个好学生。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
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或对立的条件, 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 形象。 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主体。
•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氛。诗人抓住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 最有代表性的 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事物从正面极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力描写秋寒, 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 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 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侧面 描写,作为陪衬 陪衬,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 事物鲜明突出。 事物鲜明突出。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光线照射⽽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另⼀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种是正衬,⼀种是反衬。

李⽩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兮列如⿇”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天台⼀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但⾯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极,以闹衬静,静境深⼴。

⼜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酒⾁臭”反衬“冻死⾻”,更显⼈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彩相衬:如“万绿丛中⼀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亮”得格外夺⽬惊⼼。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有⼈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罗敷之美;“未免被⼈褒⼥笑,只教天⼦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空⼭不见⼈,但闻⼈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多少、冷暖、远近、⾼低、明暗等等⽅⾯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伏笔和铺垫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伏笔和铺垫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伏笔和铺垫的区别话题:伏笔和铺垫的区别心理活动现代散文贴梗海棠物象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很难弄清。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就弄不清它们的异同。

它们即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以《风景谈》为例,对这四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比较。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再看现代散文《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画面中突出了两对人物形象。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衬托 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 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①用天台 山“一万八千丈”的高峻来衬托(正衬)天姥山 “连天向天横”的高峻。②王维《鸟鸣涧》: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鸟之“惊”、 “鸣”反衬春山“夜静”。
渲染与烘托区别和联系: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 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 其是在借景抒情的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 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 我们说,渲染气氛(物的特点正面营造的),烘托情感 (人的情感侧面表现的)。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 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 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登高》先渲染 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 围烘托内心的或情,前后相 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如李白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 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 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 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 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对周围人物或环境)进行描写,使对 象鲜明突出。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琵琶行》中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 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渲染 是指通过正面(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以突出 形象。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 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首联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正 面极力描写秋寒,渲染思乡的悲哀和前途的迷惘。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手法。

2、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3、艺术手法:(1)语言特色(2)表现手法①修辞手法②抒情手法③描写技巧④其他技巧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5、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6、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乐景哀情、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7、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正衬(“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对比。

(3)白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4)以动衬静:用动态的事物来写静态的事物(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5)动静结合:动态与静态事物相结合来塑造意境。

《山居秋暝》(明月,照;清泉,流)8、修辞手法:(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雎鸠)引起所咏之物(淑女)。

(他物+咏物)(2)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拟人。

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4)夸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双关。

如谐音双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语意双关《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根生”的明指萁豆同一根生长,暗指曹植与曹丕两兄弟,何必互相残杀。

(6)用典。

如“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7)借代:如“巾帼不让须眉”(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和关。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诗中“惊”、“鸣”互文,“(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④问题:“朝晖夕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互文吗?怎么理解?(9)通感: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②“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其他表现手法:赋、抑扬、虚实。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区别1、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

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2、衬托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①用天台山“一万八千丈”的高峻来衬托..(正衬)天姥山“连天向天横”的高峻。

②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衬托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4、烘托是指通过侧面..(对周围人物或环境)进行描写..,使对象鲜明突出。

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

《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5、渲染是指通过正面..(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以突出形象。

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首联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正面极力描写秋寒,渲染思乡的悲哀和前途的迷惘。

6、渲染与烘托区别和联系: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物的特点正面营造的),烘托情感....(人的情感侧面表现的)。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7、“衬托”和“烘托”的区别: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

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8、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属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象征的区别1、比喻打比方,它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的基本结构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琴声高低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人用“急雨”“私语”“大小珍珠”来比喻琴声高低变化的情景。

如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第五、六句中,纯用比喻修辞手法:“露重”“风多”比喻社会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压制。

蝉如此,人也如此,全诗诗人以蝉自喻,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

2、象征借助描写具体形象的外在特征来表现某种抽象深邃的概念、思想、情感的艺术创作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与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艺术定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写,会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某种联想,从而领会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抽象的意义。

象征可以根据人们习惯和约定束成,往往选择人们所熟悉的象征物作为本体,表达一种特定的思想意蕴。

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等。

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复杂的深刻道理浅显化、单一化等。

在诗词中,松竹梅菊、日月星辰、飞禽走兽等自然万象往往被人们赋与某种情感和象征意义,诗人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比喻与象征有着很大的差别①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或者“神似”,象征的象征意义与本体事物间要求“神似”;②比喻是以物比另物,比喻的对象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后者是以物显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明而让读者去联想、领会,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③比喻只限于修饰语句用于一句,博喻用于一段;象征作为文学创作基本手法,它主要立足全文,至少是文章的一层或一个段落。

4、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①将人比作物、②将物比做人,或③将甲物化为乙物。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是拟人。

5、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喻,重在“喻”,喻体一定出现。

比拟,重在“拟”,拟体一定不出现。

例如:岸边的垂柳醉汉(喻体)似的摇晃着(比喻),岸边的垂柳醉(人格化)了似的摇晃着(拟人)。

作点练习练习判断诗歌采用的技巧,并作赏析:一、《菊》(郑谷)《画菊》(郑思肖)王孙莫把比蓬蒿,花开不并百花丛,九日枝枝近鬓毛。

独立疏篱趣未穷。

露湿秋香满池岸,宁可枝头抱香死,由来不羡瓦松高。

何曾吹落北风中。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三、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四、谢亭送别谢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五、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六、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一、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法。

《菊》、《画菊》都是通过对“菊”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

《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

《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二、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三、诗歌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四、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破”使人触目惊心,“深”使人满目凄然。

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并且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

六、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淡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区别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

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

辨别关键: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