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合集下载

几种表现手法的区别

几种表现手法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

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

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

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

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

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

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

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

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

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

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什么是对比和反衬

什么是对比和反衬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与反衬区别

对比与反衬区别

正衬 情景和谐交融 乐景衬乐情
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哀…景…衬哀情


以动衬静
类 反衬 情景、动静相反 以声衬寂
乐景衬哀情
……
注意
•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我们可知:
• 在对比中,从两者的地位来讲,一 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 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 明突出 。
确定了事物的主次,对比与反衬自然也就区 别开来了。而对比虽是事物或情形的正反两 个方面,但他们之间是平行并列的,是“平 等”的,再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强烈对比中,使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正 反两个方面互相比较,不分主次,故而看成
幽静。
什么是对比
•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 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使形 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 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或者修辞 格)。
• 例如 •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对比与反衬,其相同点,都有正反两个 方面的含义,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 但反衬在于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一般 正面为主,反面次之(衬托部分),具 体可分为小衬大,动衬静,乐衬哀,喜 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 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反衬”与“对比”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 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 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 被衬托的一方。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例 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 的是“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环境的

反衬、对比和类比

反衬、对比和类比

反衬、对比和类比这三个艺术技法,是很多老师比较头疼的话题。

一些课文看看这个也像,看看那个也像。

例如部编新教材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的是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以此表现故都的秋“十足的秋意”。

这是算对比,还是算反衬呢?又例如第10课《劝学》,全文以比喻说理,能不能算类比?反衬,一般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与正衬一起同属于衬托,而衬托则是与比喻拟人等同列的概念。

通常,衬托都是有主有次的,上文所举《故都的秋》就是一种反衬。

此说可见于倪宝元先生主编的《大学修辞》一书中。

麻烦在于,某个术语是否属于修辞手法,或一个手法用什么术语,在不同的修辞学专家的阐述中,是不一样的。

在姚殿芳、潘兆明所著《实用汉语修辞》中,就将衬托定名为“映衬”,从术语的涵义阐述来看,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衬托是一个意思。

但在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中“映衬”却又有别的涵义,与姚、潘定义不同。

且陈书并无“衬托”这一术语。

语文教师如果简单机械地以陈说为准,就会产生衬托不是修辞手法的奇怪结论。

从上面这些阐述来看,语文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将反衬默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对比,到底算什么,就更加模糊。

我读过的一些修辞方面的著作,都不提对比;但《实用汉语修辞》则将之明确列为修辞手法;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本面向高中生的《高中语文基本要求》,将对比列入表现手法,引发过一点小争议。

而当代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及较早一些的《辞海》则不作任何归类,只说“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况互相比较”,给人的感觉是它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术语。

我早年听到过一种说法:如果某种手法在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如雕塑、电影、绘画等)中都广泛存在,即可将之视为表现手法。

结合《汉语大词典》的笼统释义,似乎将之视作表现手法,也未必没有根据。

此外,一些修辞著作,虽然没有提“对比”这个术语,但是却有与对比意义相当的概念,例如《修辞学发凡》提了一个术语,叫作“对衬”。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对 比 与 衬 托 是 初 中 语 文 课 本 中经 常
使 用的两种表现手法 , 人们往往 将对比衬 回事 。 其实 , 对 比和衬托还是有区别的,
是次, “ 智叟” 是 用来反衬 “ 愚公” 的。 我 们都知道 《 爱莲 说》 在 写作 手法 上 叟 ” 《 愚公移 山》 中的 “ 京城 氏之子 ” 刚满七八
的“ 同舍 生” 是用来反衬 “ 余” 的。因此 , 语 文教参 上认为 的“ 同舍生 ” 与作 者形成 对 比, “ 曹刿” 的“ 远谋” 与“ 鲁庄公 ” 的“ 鄙” 形
作 用是 不 准 确 的 , 也是不科学的。
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综合 以上 结 论 , 还 是 要 看 双方 有 无 主 次 之分 。 那 么
要 我们面 对问题和 困难 , 冷静思考 , 勇于 实践 , 善于总 结 , 就 能不 断提 高课堂 教学 效 率。 关键词 : 语文 低 年级 高效课堂 当前 , “ 高效课 堂” 的学 习实施正在如 火如荼地进 行 , 但我的课堂教学离高效课
堂还相 差甚远 , 究其原 因为何 , 为 能早 日
实现高效课 堂现做 以下反思 :

的方式 方法的学 习 , 精 心备课 , 精 心设计
每一节课 , 向 四十 分 钟 要 质 量 。
问。这就 为后 面的 品读 课文挤 出了时

充分认识儿童心理 , 搞好组织教学
教学过 程 , 有计划 、 有步骤 、 有 目的地上好 间 , 做好 了铺垫。 后来在评课 时 , 其他班级
o YU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对比与反衬的区另 J l
一辽宁省大连市第六十二中学 季宝良
关键词 : 初中语文 对比与反衬 区别 主, 是 以好 的来让坏 的显得更坏 , 或 以坏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 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 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 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文学 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 正衬,一种是反衬 反衬例子 反衬。 例子: 是正衬,一种是反衬。反衬例子:王籍的诗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蝉 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 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 至极,以闹衬静。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至极,以闹衬静。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酒肉臭”反衬“冻死骨” 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 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 即是。 巧”即是。
•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 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先从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 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 明突出。 明突出。 • 映衬和衬托可以称为近意词。 映衬和衬托可以称为近意词。 • 烘托和映衬的区别 • “映衬”,又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 映衬” 又称“衬托”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 • “烘托”是“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 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 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 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特定的 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 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 象。 • 映衬 衬托 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映衬=衬托 正衬(烘托) 反衬 对比) 衬托=正衬 反衬(

最新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最新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摧黄鸟,晴光转禄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以眼前的美景、明丽的颜色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情
的沉重、痛苦,这就愈显出其苦。
• 四、以有衬无。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
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
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正衬:红花还要绿叶衬,越发衬得红花 娇艳,绿叶青翠。
反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见花儿 楚楚动人,牛粪粗糙熏人。
• 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动衬静。

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像
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这
里作者用蚕吃桑叶,马驰平原等四个比喻写出声响,
• 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 “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 面气氛来“烘托”另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 手法。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 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 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 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 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 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 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

反衬与其他衬托方法相比,能更好地突出和表现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1、二者读音不同。

对比: duì bǐ ;反衬:fǎn chèn。

2、二者用法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反衬可以明显的分
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3、对照常用于阐释,凸现常用于描绘。

1、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
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
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对照促进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

如: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并使人进步,自豪并使人滞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2、凸现,指利用与主要形象恰好相反、雷同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要事物(本体)与点缀事物(衬体)存有恰好相反的特点或相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
托本体。

促进作用:通过对照更加独特地整体表现主题。

引证解释
指反面的衬托;衬托。

王西彦《病人》:“山脚下的田塍边,正滋长着细小的红蓼花,焕发出青春的姿态,和山上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反衬。


许杰《两个青年》二:“他的两手,被铁枷锁着,雕在前面,在白色的纱笼外面,
愈加凸现得显著。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其外在结构都一样,都由两个性状相反的元素构成,因而不易区别,许多人或张冠李戴,或把它们混为一谈。

其实,它们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在对比结构中,这两个性状相反的元素是并列的,并无主次轻重之分,它们各以自己的性状凸显对方的性状,即是说,作者既要表达正方所昭示的意义,又要表达反方所昭示的意义,正方所昭示的意义与反方所昭示的意义在结构上地位相等,无主次之别。

如“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新”和“旧”,“人”和“鬼”都是性状相反的两个元素,但因为作者的表达,既有对旧社会的批判,又有对新社会的赞美,因而“新”和“旧”,“人”和“鬼”即无主次轻重之分。

这便是十分经典的对比。

反衬在结构上也是由两个性状相反的元素构成。

但在反衬结构中,这两个性状相反的元素有一个是主要的,另一个是次要的,次要元素以自己的性状凸显对方的性状,即是说,作者的表达偏向其中一个元素所昭示的意义,而另一个元素所昭示的意义只起到陪衬垫高主要元素的作用。

如“以刀疤的神勇,一掌盖过竹竿瘦脸,受击一面立即发福膨胀如半个皮球,与瘦削一面构成鲜明对比”,作者的意图是表现刀疤的神勇掌力,神勇掌力要靠那面肥大肿胀的脸来表现,因而,在“肥脸”和“瘦脸”这两个元素中,“肥脸”是主要元素,“瘦脸”是次要元素,“瘦脸”陪衬垫高“肥脸”,这样,“肥脸”所昭示的“刀疤的神勇掌力”就被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可见这是典型的反衬。

句中的“对比”如何解读?此处的“对比”只是说具有性状相反的对比的外在特征(反衬也具有此外在特征),不是说两个性状相反的元素地位相当,考生必须辨识清楚,避免“上当受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