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合集下载

对比和衬托

对比和衬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广东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壶口的瀑布》(肖铁)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关于这段话命题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可是很多学生却不会答“对比”的手法,就连班上的语文高材生对了答案后也表示答错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学生对”对比”、“衬托”,这两种写作手法混淆不清,而这两种手法在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两种手法,自己都混淆不清,学生当然也就无法搞清楚了,现就这两种手法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语言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1、一体两面的对比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新课标)《济南的冬天》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共26张PPT)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共26张PPT)

答题思路: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 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何以见 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结合人物、中心等,简述该 手法的具体作用。
百炼成钢(一):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运用什 么手法刻画菲利普夫妇,有何作用?
对比。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 度的变化,突出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 私贪婪、冷酷无情的性格;突出了资 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 关系。
衬托 与藤野先生关心我的学习、生 活形成正面衬托。表现了藤野先生 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正衬)
《藤野先生》中写日本“爱国 青年”的无理挑衅有什么作 用?
用日本“爱国青年”的自私狭隘反衬 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反衬)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区别一: 对比:并列关系,造成反差。 衬托: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区别二: 对比:双方类属相同。(如人与人的对比) 衬托: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
有什么效果? 有什么作用?
《故乡》一文使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刻画闰土这一形象的?有什 么作用?
变化 少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 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 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 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 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 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 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 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 皮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 考查要求是: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 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 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启示。
对比:
•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 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 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
知己知彼
考查方式: 1、判别手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说明作用:有什么好处?

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odern chinese M157XIANDAI YUWEN2011.06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有5个省份考到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学生搞不清二者的区别。

而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

现实中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

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

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请参看下面几例:(1)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高适的《燕歌行》)(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5)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说说对比与衬托的那些事儿》咱今儿就来唠唠对比和衬托这俩家伙的区别,可别小瞧了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里都可常见啦!先来说说对比吧。

对比就像是一场“争斗赛”,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块儿,让它们“当面锣对面鼓”地较量一番。

比如说,胖哥和瘦猴站一起,那身材的差异一目了然,这就是对比。

对比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就像是把它们的特点放大了给你看。

举个例子哈,比如说“小红考试每次都考100 分,而小明却总是在及格线徘徊”,这就是用小红和小明的成绩对比,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小红学习好,小明学习不咋地。

对比就是这么直接、这么明显,没啥弯弯绕绕的,就是让你清楚地看到差异。

再说说衬托。

衬托就像是一个“绿叶”,专门来突出“红花”的美。

它不是两个东西直接比,而是通过一个东西来衬托另一个东西。

就好比说,一朵娇艳的红花在一堆绿叶中,那绿叶就是为了突出红花的漂亮。

比如说在一个故事里,坏人特别坏、特别邪恶,那好人就显得更加善良和正义了。

这坏人就是用来衬托好人的呀,让好人的形象在坏人的反衬下显得更加高大。

又或者说,描写一个环境特别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这安静的环境就是为了衬托出某种紧张或者重要的氛围。

相比对比,衬托总是有一种“烘云托月”的感觉。

它不是简单地把两个东西摆出来比,而是通过巧妙地安排,让你在感受一个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就感受到了另一个东西的特点。

其实在生活中,咱也经常用到对比和衬托。

比如说你说“我这朋友可好了,不像那谁谁谁整天就知道捣蛋”,这就是对比。

又比如你夸一个女生漂亮,说“她往那一站,周围的花都黯然失色了”,这就是用花来衬托女生的美呀!总之呢,对比和衬托都是很有意思的文学手法,也都是咱表达和感受世界的好帮手。

它们就像是一对好兄弟,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能让我们的文字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下次再看到它们,咱可就能分得清啦!哈哈!。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衬托和对比

衬托和对比

题型之二: 题型之二:内容分析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 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对象是什么?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对象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 面来写的? 面来写的? 答案:是梅。从花开的季节、花的颜色、花的香气、 答案:是梅。从花开的季节、花的颜色、花的香气、 花的姿态以及种植的地方等方面来写梅花的。 花的姿态以及种植的地方等方面来写梅花的。
两者区别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陪衬事物都是为被陪衬事 物服务,都是为突出被陪 物服务,都是为突出被陪 衬事物; 衬事物;对比重在表明对 立关系,对立的双方没有 立关系,对立的双方没有 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 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
基本题型之一: 基本题型之一:词语理解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 诗眼” 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诗 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 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自” 诗眼”分别是“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和“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而着一“ 而着一“自”字、“空”字,便 凄清之极, 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和 寂寞。 寂寞。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 由此而生发的, 由此而生发的,我们才能体验到 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 的情怀。) 的情怀。)
衬托

初二散文阅读小贴士一:对比和衬托

初二散文阅读小贴士一:对比和衬托

对比和衬托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

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对比举例: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如: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衬托举例: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结尾段的作用一、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深化中心、点明主旨、呼应开头。

二、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三、解题思路: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厘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情感。

诗歌鉴赏中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诗歌鉴赏中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都是古典诗歌中“以声衬寂”的典型描写。
明暗相衬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遥远的江面上一盏忽明忽暗的如 豆渔火都看得清楚,这就使“野径云俱黑”的“黑”显得更加分明。又 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日色不但未 给青青的松林带来温暖和光线,恰恰相反,使青松变“冷”了,这就 更衬托出松林的幽暗和阴冷。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沾湿。 阑干,纵横的样子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 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云俱黑白,江居船易火独《明。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 水天绕未陂 放田亮竹,色绕星篱斗”,纵“榆横钱,后落分尽外宫槿明佳花亮稀,丽。反衬三夜千色之人暗;,三千宠爱在一身”
李约
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阑干,纵横梅的样尧子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 大厦。”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老桑牛条自 无行叶归土高来生,烟适寒,《鸦箫站管燕立迎牛龙歌背水行,庙寒前》鸦。之:静“附于战牛之士动军,牛前之动半包含死了生寒鸦,之静美,人动静帐相衬下,犹构成歌了新舞颖”的画面。
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选自高适《燕歌行》
兵士们奋不顾身浴血奋战, 而统帅、将军却还在营帐内饮 酒行乐,看美女唱歌跳舞。 通过对比深刻地揭露了这 些所谓的将军们只知作威享福, 而不顾国家利益,不体恤部下 的昏瞆腐朽;
制作人:屈 炜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本节内容
第一讲
如何区分 “对比”与“衬托”?
制作人:屈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对比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 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 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 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制作人:屈
制作人:屈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衬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选自李白《赠汪伦》
化抽象为具体,巧用 水流之深衬托诗人与友 人之间的感情之深。
(正衬)
制作人:屈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衬托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选自王籍《入若耶溪》
此诗以躁衬静,以鸣衬幽。
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蝉噪”、
“鸟鸣”,可令人从心灵深处感 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运用对比深刻地反映了 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形象 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 实。
制作人:屈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衬托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 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 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 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 托一事物,称反衬。
制作人:屈

(反衬)
制作人:屈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思考】 对比和衬托有什么区别?
对比:无明显主次之分
制作人:屈
衬托:有鲜明主次之分
炜或句子是属于对比还是衬托? 1.众星捧月; 衬托 2.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对比 3.春天的雨细腻柔媚,夏天的雨粗犷热烈。 对比 4.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衬托 5.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