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比和反衬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图中通过哪些事 物?渲染了一种 什么样的气氛? 表现人物怎样的 心理?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如侧 重于场面气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 为“烘托”。烘托本是图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指 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 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 诗画相通,人们通常把那种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 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与 “衬托”有相同处,都是两个“层面”间的主、从相 托,以“从”托“主”,但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 环境来“衬”主;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 来“烘”主。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因此,比起其他衬托手法来,反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衣服的宽大反衬出人物的 什么特点?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正衬
反衬
正衬,指用相同性
质或特点的事物来
概念 陪衬,陪衬事物和主
• 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 的形象,让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 彩照人。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 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 正衬,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陪衬,
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例如: •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 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衬托。 这图片表现的是 叶还是花?
反衬和对比举例说明

反衬和对比举例说明反衬和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不同之处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下面是以反衬和对比为题材的一些例子。
1. 职场中的乐观和悲观心态乐观心态的人总是积极向上,充满信心和希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积极应对和解决。
而悲观心态的人则总是消极压抑,对未来充满担忧和焦虑,遇到问题就很容易放弃或逃避。
乐观和悲观心态的人在职场中的表现迥然不同,前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而后者则常常陷入困境和失败。
2. 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对比。
在城市,人们繁忙而快节奏的生活,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交的多样性。
而在乡村,人们过着宁静简朴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生活注重个人的成就和竞争,而乡村生活则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和谐与互助。
3. 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异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
而传统教育则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成绩,强调学生的听课和背诵能力。
现代教育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传承。
4. 健康饮食和不健康饮食的影响健康饮食包括多样化的蔬菜水果、粗粮和蛋白质的摄入,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而不健康饮食则包括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容易导致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健康饮食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免疫力,而不健康饮食则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5. 乐观和悲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乐观的人总是积极向上,对事物充满希望和信心,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而悲观的人则倾向于消极抱怨,对未来充满担忧和焦虑,容易陷入情绪低落和抑郁。
乐观的心态能够提高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而悲观的心态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健康风险。
6. 个人发展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个人发展注重个体的能力和成就,追求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而团队合作则注重集体的力量和协作的效果,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或对立的条件, 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 形象。 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主体。
•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氛。诗人抓住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 最有代表性的 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事物从正面极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力描写秋寒, 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 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 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侧面 描写,作为陪衬 陪衬,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 事物鲜明突出。 事物鲜明突出。
对比与反衬区别

正衬 情景和谐交融 乐景衬乐情
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哀…景…衬哀情
托
分
以动衬静
类 反衬 情景、动静相反 以声衬寂
乐景衬哀情
……
注意
•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我们可知:
• 在对比中,从两者的地位来讲,一 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 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 明突出 。
确定了事物的主次,对比与反衬自然也就区 别开来了。而对比虽是事物或情形的正反两 个方面,但他们之间是平行并列的,是“平 等”的,再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强烈对比中,使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正 反两个方面互相比较,不分主次,故而看成
幽静。
什么是对比
•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 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使形 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 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或者修辞 格)。
• 例如 •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对比与反衬,其相同点,都有正反两个 方面的含义,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 但反衬在于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一般 正面为主,反面次之(衬托部分),具 体可分为小衬大,动衬静,乐衬哀,喜 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 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反衬”与“对比”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 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 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 被衬托的一方。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例 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 的是“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环境的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对 比 与 衬 托 是 初 中 语 文 课 本 中经 常
使 用的两种表现手法 , 人们往往 将对比衬 回事 。 其实 , 对 比和衬托还是有区别的,
是次, “ 智叟” 是 用来反衬 “ 愚公” 的。 我 们都知道 《 爱莲 说》 在 写作 手法 上 叟 ” 《 愚公移 山》 中的 “ 京城 氏之子 ” 刚满七八
的“ 同舍 生” 是用来反衬 “ 余” 的。因此 , 语 文教参 上认为 的“ 同舍生 ” 与作 者形成 对 比, “ 曹刿” 的“ 远谋” 与“ 鲁庄公 ” 的“ 鄙” 形
作 用是 不 准 确 的 , 也是不科学的。
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综合 以上 结 论 , 还 是 要 看 双方 有 无 主 次 之分 。 那 么
要 我们面 对问题和 困难 , 冷静思考 , 勇于 实践 , 善于总 结 , 就 能不 断提 高课堂 教学 效 率。 关键词 : 语文 低 年级 高效课堂 当前 , “ 高效课 堂” 的学 习实施正在如 火如荼地进 行 , 但我的课堂教学离高效课
堂还相 差甚远 , 究其原 因为何 , 为 能早 日
实现高效课 堂现做 以下反思 :
一
的方式 方法的学 习 , 精 心备课 , 精 心设计
每一节课 , 向 四十 分 钟 要 质 量 。
问。这就 为后 面的 品读 课文挤 出了时
、
充分认识儿童心理 , 搞好组织教学
教学过 程 , 有计划 、 有步骤 、 有 目的地上好 间 , 做好 了铺垫。 后来在评课 时 , 其他班级
o YU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对比与反衬的区另 J l
一辽宁省大连市第六十二中学 季宝良
关键词 : 初中语文 对比与反衬 区别 主, 是 以好 的来让坏 的显得更坏 , 或 以坏
浅谈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能 。然而 ,诗 歌作为一种 唯美 的艺术 形式 ,无 论是诗歌 的
形象 、语言 ,还 是诗歌 的艺术技 巧,都是十分 讲究的 。尤
其 是 诗歌 的艺 术 技巧 ,经 过 历代 大师 的尝试 、积 累和丰
富 ,形成 了各种 各样 的表现 手法 ,在 众多 的表 现手法 中, 反衬 和对 比尤其受到诗人 的青睐 ,也 留下众 多的名篇 。但 许 多学生对这 两种表现 手法容易混淆 ,辨别 不清 。笔者试 着对 新教材 诗词单元 的相 关篇 目作 了一些简要 的分析 ,让 学 生更好地 了解和掌握 这两种表现 手法在诗 歌中 的具体运 用 ,以提高其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 ,要 明晰 概念 。在诗 歌 教学 中,这 是 两种 经 常
冲 击 ,让 人 生 出无 限 感慨 和 惆 怅 。
5 收放相衬 。如王维 的 《 元二使安西 》中 “ . 送 劝君更 尽一 杯酒 ,西 出阳关无故人 ”即此意;后三句说 ,哪里还 要饮 什么送别 的酒 啊,酒没饮 ,心早 已如痴如醉 了,眼泪 流尽继之 以血 ,心却如死灰 , 由前面的暂 时宽慰 又转到痛
这两种表现手法在具体诗歌中的运用 。以此可 以更准确地解
读诗人的情感价值取 向, 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
新 教材 中 ( 选修与必修 )古代诗 词篇 目大 幅度增加 ,
高考 古代诗词试 题也要求 学生真 正进 入到鉴赏 的状态 。因
此 ,我们有 必要给学生提供 赏析诗歌 的基本方 法和基本技
官 非 老 病 休 ” 。 上 句 的 “ ” , 只 是 作 为 烘 托 , 下 句 的 名
“ ”,才 是正意所在 :休 官原 因不是 老病 ,而是不 受皇 官
帝 重 视 , 又遭 同列 排 挤 。 胸 中 块 垒 ,不 吐 不 快 ,却 又 不 能 直 吐 ,只 好 采 用 这种 含 蓄 的表 达 方 式 。 最 后 ,要 认 清 区 别 。 以 上 可 以看 出 ,对 比与 反 衬 的 区
古典诗表现手法对比与反衬

定义
• 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 对比: 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 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 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 •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 衬托: 立的条件, 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 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不 对比: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 分主次,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 分主次,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 • 反衬: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 反衬: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 突出主体,两者主次分明。 突出主体,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对比: 对比: •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反衬: 反衬: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意:
• 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一首诗所用的表现 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 手法往往不是单一的, 手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不同的表现手法 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作具体分析时, 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作具体分析时, 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 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 的表现手法,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 的表现手法,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 出道理来。 出道理来。
练习: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词牌名。 断雁:失群孤雁。 ①虞美人:词牌名。 ②断雁:失群孤雁。 ③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 生当宋、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当宋、元 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 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 1。试从一个角度,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试从一个角度,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 “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 这里衣服衬托人物怎样的特点?
2020/5/29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 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 衬静,静境深广。
概念
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 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
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的事来自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
种方法。
画面是 否独立
两幅画面缠合在一起,不能独 立开来分析,一者是主景,另 一者是背景,两者相互映衬
两幅画面可以独立看待
情形有 无主次
描是用述主次这要要两的的种,来情另辅形一助时方主,面要有是的一次方要面的,两作主中种者次感不在之受同描分,的述,形事时让成物主读自或观者己情上自的形没行理,有从解
• 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 “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 面气氛来“烘托”另一层面。
渲染
烘托
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
烘染物象,是指通过对
概念
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 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
突出形象,(正面)加
强艺术表达效果。
• 三、渲染和烘托
•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 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 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 观罗敷。
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渲染 *****,烘托****,****的感情
•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又如: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
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
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李瑛《雪夜》)
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
例②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
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
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例③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
例④用“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
综上所述,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
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或“映衬”。
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见的。
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
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于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
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
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
”“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
……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
”可见,从修辞的角度讲,对比与衬托是不同的。
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 事实也确实如此。
例如《纳谏与止谤》一文,把虚稀纳谏之利和止谤之害,两者并无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亦此。
而《天山景物记》一文,写天然湖的景色,“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
”以天鹅的洁白衬托湖水的明净,以天鹅的叫声衬托湖面的幽静,两者显然有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指彼。
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
”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
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