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反衬衬托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图中通过哪些事 物?渲染了一种 什么样的气氛? 表现人物怎样的 心理?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如侧 重于场面气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 为“烘托”。烘托本是图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指 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 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 诗画相通,人们通常把那种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 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与 “衬托”有相同处,都是两个“层面”间的主、从相 托,以“从”托“主”,但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 环境来“衬”主;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 来“烘”主。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因此,比起其他衬托手法来,反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衣服的宽大反衬出人物的 什么特点?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正衬
反衬
正衬,指用相同性
质或特点的事物来
概念 陪衬,陪衬事物和主
• 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 的形象,让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 彩照人。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 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 正衬,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陪衬,
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例如: •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 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衬托。 这图片表现的是 叶还是花?
1象征衬托对比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例:在热闹的都市,诗人无心外出,只身在客店里,对着孤灯,抱膝而坐,灯影照着他,只有墙上的影子陪伴他!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例: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例: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4、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例: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用法的区分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只写侧面一面)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三、总结1、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
2、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或对立的条件, 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 形象。 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主体。
•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氛。诗人抓住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 最有代表性的 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事物从正面极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力描写秋寒, 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 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 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侧面 描写,作为陪衬 陪衬,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 事物鲜明突出。 事物鲜明突出。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 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 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 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文学 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 正衬,一种是反衬 反衬例子 反衬。 例子: 是正衬,一种是反衬。反衬例子:王籍的诗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蝉 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 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 至极,以闹衬静。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至极,以闹衬静。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酒肉臭”反衬“冻死骨” 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 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 即是。 巧”即是。
•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 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先从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 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 明突出。 明突出。 • 映衬和衬托可以称为近意词。 映衬和衬托可以称为近意词。 • 烘托和映衬的区别 • “映衬”,又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 映衬” 又称“衬托”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 • “烘托”是“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 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 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 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特定的 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 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 象。 • 映衬 衬托 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映衬=衬托 正衬(烘托) 反衬 对比) 衬托=正衬 反衬(
表达技巧之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答案: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 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 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 形象地烘托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 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
知识积累
2.什么是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
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 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 鲜明突出。 注意点:
渲染与烘托
【例1】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请分析诗歌一二两句写景运用的手法。
答案:
一二两句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 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知识积累
1.什么是渲染?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 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 手法描摹景物营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 人物情感。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 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 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 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 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巩固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 周公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 豪杰,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 雄伟壮丽的同时,为下片写对周瑜的 建立功业之情感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 作用。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
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
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
”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
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
”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本篇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高,但面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衬托
• 衬托的重点是“衬”,是用多个衬体衬出 一个主体,主体是最主要的,衬体是次要 的。 • 笼统分类的话,衬托分为正反两种。 • 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其中用高大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 衬托天姥山的高大。这是正面衬托,实际 操作时,常常用“衬托”或“烘托”表达。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 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 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 出。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 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 明、突出。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甲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 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 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 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 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 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 此而意彼。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 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 都经常用到它。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反衬
• 用于反衬的事物是与主体相反的,它的作用是衬பைடு நூலகம்出主体。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可以看出,这里“百丈冰”和“花枝 俏”并不是对比的关系,而是反衬的关系。 • 比较容易区分的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也是古 诗中常用的一种反衬方式,如:“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 甫) • 此外,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也可以算是反衬。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声、 浣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永中掀起莲叶的动来 表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 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 来反衬夜行蜀道的冷寂。
对比
•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 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 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 也叫对照。 • 对比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
• 对比和反衬很容易混淆,是因为很多情况 下,考点不会加以区分,两个都说得过去, 但有的时候,很明显是反衬的不能加上对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