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与衬托

合集下载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两种人物)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两种事物,矛盾对立)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 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 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 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 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 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 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 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 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 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 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 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 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 的作用。如: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落寞。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 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 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 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 还是比较明显的。

对比和衬托

对比和衬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广东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壶口的瀑布》(肖铁)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关于这段话命题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可是很多学生却不会答“对比”的手法,就连班上的语文高材生对了答案后也表示答错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学生对”对比”、“衬托”,这两种写作手法混淆不清,而这两种手法在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两种手法,自己都混淆不清,学生当然也就无法搞清楚了,现就这两种手法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语言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1、一体两面的对比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新课标)《济南的冬天》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诗歌表达技巧—衬托、对比

诗歌表达技巧—衬托、对比

3、对比: 对比:
是把两种对立。 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 白梅》 反衬与对比的区别: 反衬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 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 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 偏正之分。 偏正之分。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衬托: 衬托: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 衬体从正面作背景, 月。衬体从正面作背景,突 出主体。 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 种技法, 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 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 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 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 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侧面着意描写,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 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 出。
——《琵琶行》 ——《琵琶行》
烘托—— 烘托 1、以人烘托人; 2、以景物烘托人物 情、境) 、以人烘托人; 、以景物烘托人物(情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试作简要分析。

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对比和衬托是文学和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们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

一、对比
对比是一种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比,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贾宝玉和薛宝钗两人的性格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贾宝玉热情、叛逆,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而薛宝钗则冷静、保守,追求恪守礼教和安稳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两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此外,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如祥子和虎妞、小福子和夏太太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同阶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衬托
衬托是一种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

通过衬托,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鲜明,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月色来衬托荷塘的美景。

月色的朦胧和柔和的光线,使得荷塘的景色更加美丽动人,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

此外,在诗歌中,衬托也经常被用来表现情感和意境。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用明月来衬托诗人的思乡之情,使情感更加浓郁、深刻。

综上所述,对比和衬托都是文学和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修辞之三对比与衬托

修辞之三对比与衬托
一体两面: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
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
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对比欣赏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 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 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 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被中国的冬天,而能有 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算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老舍)
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能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 更加突出,形象。
文有正衬(烘托),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 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喻写 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 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 悟文章相衬之法。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 者》)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衬托简介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
性;衬托则有主次之分,侧重于一方面为另外一方面服务。 (二)对比一般出现在议论性的词句中较多,表达出作者对某些
景色与现象的哲理性的认识;而衬托则一般出现在写景的词句 中。
——清·毛宗岗《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一体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说说对比与衬托的那些事儿》咱今儿就来唠唠对比和衬托这俩家伙的区别,可别小瞧了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里都可常见啦!先来说说对比吧。

对比就像是一场“争斗赛”,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块儿,让它们“当面锣对面鼓”地较量一番。

比如说,胖哥和瘦猴站一起,那身材的差异一目了然,这就是对比。

对比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就像是把它们的特点放大了给你看。

举个例子哈,比如说“小红考试每次都考100 分,而小明却总是在及格线徘徊”,这就是用小红和小明的成绩对比,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小红学习好,小明学习不咋地。

对比就是这么直接、这么明显,没啥弯弯绕绕的,就是让你清楚地看到差异。

再说说衬托。

衬托就像是一个“绿叶”,专门来突出“红花”的美。

它不是两个东西直接比,而是通过一个东西来衬托另一个东西。

就好比说,一朵娇艳的红花在一堆绿叶中,那绿叶就是为了突出红花的漂亮。

比如说在一个故事里,坏人特别坏、特别邪恶,那好人就显得更加善良和正义了。

这坏人就是用来衬托好人的呀,让好人的形象在坏人的反衬下显得更加高大。

又或者说,描写一个环境特别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这安静的环境就是为了衬托出某种紧张或者重要的氛围。

相比对比,衬托总是有一种“烘云托月”的感觉。

它不是简单地把两个东西摆出来比,而是通过巧妙地安排,让你在感受一个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就感受到了另一个东西的特点。

其实在生活中,咱也经常用到对比和衬托。

比如说你说“我这朋友可好了,不像那谁谁谁整天就知道捣蛋”,这就是对比。

又比如你夸一个女生漂亮,说“她往那一站,周围的花都黯然失色了”,这就是用花来衬托女生的美呀!总之呢,对比和衬托都是很有意思的文学手法,也都是咱表达和感受世界的好帮手。

它们就像是一对好兄弟,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能让我们的文字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下次再看到它们,咱可就能分得清啦!哈哈!。

《对比与衬托》课件

《对比与衬托》课件
对比的运用
在PPT中,可以通过颜色、字体、大小、 位置等元素的差异来形成对比。
衬托的定义
衬托
通过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 ,以突出其重要性或优势

衬托的作用
使主要内容更加突出、醒 目,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衬托的运用
在PPT中,可以通过降低次 要内容的亮度、大小、颜 色等方式来衬托主要内容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与联系
02
对比的运用
对比在文学中的运用
总结词
突出差异,深化主题
详细描述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常被用来突出不同人物、情节或场景之间的差异,以强 调主题或加深读者的理解。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用对比来展示主人公和 其他角色之间的性格差异,或者通过对比不同情节来强调故事的主题。
对比在艺术中的运用
总结词
05
对比与衬托的效果分析
对比的效果分析
01
02
03
突出差异
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两个 或多个元素之间的差异, 使观众更加清晰地看到它 们之间的不同点。
强调重点
对比可以用来强调某个元 素或观点的重要性,使其 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
引导注意力
对比能够引导观众的注意 力,使他们在比较中更加 关注某个特定的方面。
衬托在艺术中的运用
9字
在艺术创作中,衬托手法也 经常被运用。
9字
在雕塑中,雕塑家可能会通 过不同的材质、形态等手法 来衬托主体形象的特点和意 义。
9字
例如,在绘画中,画家可能 会用明暗、色彩、线条等手 法来衬托画面的主体部分, 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9字
衬托手法可以使艺术作品更 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 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的 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衬托(烘托)的写法。以超市粽子虽 好,但缺少一份天然玉温情,来突出母亲 包的粽子非同一般的美好。
2012年浙江丽水中考《散步》中3题: 第⑾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 声”有什么用意?(3分)
文中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 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 “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
中考常见题型
(二)指出文中某个段落或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 及品味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表现 的内容;第二步理解这是什么写法;第三步体 味这种写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衬托的答题格式:运用衬托的写法,以……来衬 托(烘托)……,表达(表现)……的思想感 情(特点)。
对比的答题格式:运用对比的写法,文中…… 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的思想 感情(或特点)。
• 衬托的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 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 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深化。
中考常见题型
(一)找出运用表现手法的地方,然后品味 其表达作用。
如: 2012年广东中考《淡淡的深情》中15 题: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 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2014年广东中考《怯懦》中16题:第③段多 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4分)
2012年广东中考《淡淡的深情》中15题: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 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①第一段“我”考上大学后,将父亲的到处炫耀、 一醉方休和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多喜不见多愁 进行对比,写出母亲的爱子深情不易被发觉。 ②第三段母亲为“我”入学送行,将其他父母的 依依惜别、千叮万嘱与母亲淡淡的转身就走进行 对比,以母亲的淡淡表现来突出她隐藏在内心强 烈的爱子之情。 ③入学送行时,母亲是淡淡的;但作者走后,母 亲作了一个噩梦,一哭哭了个没气,突出表现母 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赏析表现手法
对比
定义: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人物的行为、 态度等作对照,相互比较,突显对象的 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表达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对比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用百草园 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枯燥无味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 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 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对比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2、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 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衬托(反衬)
3、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 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 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 起来了。
衬托(正衬)
• 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 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 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 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 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 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如: 2012年江西南昌市中考《槭树下的家》中16 题: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6分)
又如,2012年泸州市中考《又是一年粽飘香》中13 题:既然作者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为什么还 要花笔墨进行细致描写?(4分)
还有2012年浙江丽水中考《散步》中3题:第⑾节 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 意?(3分)
2012年江西南昌市中考《槭树下的家》中 16题: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 树?(6分)
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 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 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
2012年泸州市中考《又是一年粽飘香》中 13题:既然作者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 为什么还要花笔墨进行细致描写?(4分)
中考常见题型
(一)找出运用表现手法的地方,然后品味 其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第一步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 第二步根据要求概括内容(表达格式:什 么事物哪些方面形成对比);第三步体味 对比写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表达格式: 表现了什么中心或人物怎样的性格、思想 感情)。
中考常见题型
(二)指出文中某个段落或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及 品味其表达效果。
中考常见题型
(三)找出并分析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如:2012年日照市中考《孤独的舞者》中22题: 试指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文章内 容作简要分析。(4分)
①衬托手法。用秋天的寂静、清冷,衬托出孤独 的舞者的坚强。
②对比手法,人生舞台上“孤独的舞者”与“随 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的 人形成对比,突出孤独的舞者其牺牲精神和坚强 的品格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一)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衬托中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偏正之 分。
(二)内容是否一致:
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 度的不同侧面 。
衬托既可以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也可以是同一性 质的事物。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1、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 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 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 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 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014年广东中考《怯懦》中16题:第③段 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 析。(4分)
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 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 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2分)。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 对比(2分),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2分)。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 看她,形成对比(2分),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 虚荣(2分)。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 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陈父的怯 懦(2分)。
衬托
表达作用: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 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如《爱莲说》中运用衬托写法。文中以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是反衬, 以“菊之爱”衬托“莲之爱”,是正衬。 通过衬托突出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 想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 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 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中考常见题型
(三)找出并分析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调动所掌握 的有关表现手法的知识,对文章内容作判 断;第二步:明确指出表现手法,结合内 容分析(分析与上面的要求一样)。
总结
对比和衬托是文学作品中两种不同 的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考 点。平时阅读时,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 感知品味其写法和表达效果,学会举一 反三,灵活运用到阅读文学类作品中去, 就会得高分。
(两体对比)
又如,鲁迅《社戏》中, “我”白天不能去 看社戏的沮丧心情与去看社戏时的高兴心情 形成鲜明对比。(一体两面对比)
衬托 (侧面烘托)
定义:用次要的事物使主要的事物显得 更突出、更明显。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陪衬):利用相类的事物来衬托。 反衬:利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烘托。 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