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对比、衬托、烘托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主题鲜明突出。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举例说吧: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他怎
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
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他是个好学生。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
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或对立的条件, 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 形象。 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主体。
•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氛。诗人抓住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 最有代表性的 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事物从正面极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力描写秋寒, 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 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 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侧面 描写,作为陪衬 陪衬,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 事物鲜明突出。 事物鲜明突出。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衬托 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 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①用天台 山“一万八千丈”的高峻来衬托(正衬)天姥山 “连天向天横”的高峻。②王维《鸟鸣涧》: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鸟之“惊”、 “鸣”反衬春山“夜静”。
渲染与烘托区别和联系: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 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 其是在借景抒情的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 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 我们说,渲染气氛(物的特点正面营造的),烘托情感 (人的情感侧面表现的)。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 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 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登高》先渲染 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 围烘托内心的或情,前后相 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如李白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 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 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 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 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对周围人物或环境)进行描写,使对 象鲜明突出。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琵琶行》中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 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渲染 是指通过正面(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以突出 形象。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 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首联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正 面极力描写秋寒,渲染思乡的悲哀和前途的迷惘。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
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
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
”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
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
”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共24张PPT)

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作用:突出形象,营造意境,加强气氛,深化主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①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①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问: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分析一下文章的表达效果。
8
对比: 南方的雨:缠绵温柔,像少女的爱,静谧、 闲适很有情趣。 北方的雨:好爽粗犷,像小伙的情,热烈 奔放、厚重激情。
答案: 本文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南方的雨和北 方的雨的特征。在对比当中,感情抒发更加细腻、 真切,流露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找出上面文段中的衬托,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15
作用: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16
3.烘托 画: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鲜明突出。
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17
陪衬
陪衬
陪衬
陪衬 主要内容
陪衬
我写的就是陪衬
陪衬 陪衬
陪衬
18
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 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 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 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的叫 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_ppt(1)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问: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 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 杰,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 千堆雪”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雄伟壮丽 的同时,为下片写对周瑜的建立功业之情 感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1、以物烘托人。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 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 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 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 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 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 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 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渲染,是意象描写对意境营造而 言; 烘托,主要是景物之描写对情感 抒发的烘托。 对比和衬托则是两个对立或相近 的意象之间的关系。
烘托
烘云托月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 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 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就是不说本意, 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 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 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衬托是将两个事物作对比,用 一事物突出另一事物。
答题是应包括“以…… 正(反)衬出……,其作用 (目的/动机)是为了突出 (突显)……”。反衬手法运 用的同时自然就包括对比手法 了.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情 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相反关系,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双方相互依存,无主次之分。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对立的双方,显示两者的反差,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例如: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受束缚的憎恶与对自由的赞美。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其目的是突出主要一方,使其特点更鲜明。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近似的事物来衬主体事物,例如李白的《梦游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以高大的“五岳”,“赤城”和“天台”被天姥超过,极言天姥之高。
反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衬托主体事物。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人以“蝉噪”“鸟鸣”之音可闻,倍显山林的幽静。
这是以动衬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例如:①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以物烘托人)
②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以人烘托人)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也就是说只写一种事物。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练一练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