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

译。[]P3这四条至今仍是我们引进外来语的 "7(5) 基本方法。
第二, 梵语与胡语之间的区 “ 他指出了 别:……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 纯梵语。二雪山
之北是胡。……三亦胡亦梵……。 ” 进而又指出了不辨胡梵而造成的译经“ 三失” 现象: “ 一改胡 为梵, 不析胡开, 胡还成梵, 失也。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三不知有重译, 失也。 当 初尽呼为胡, 亦尤隋朝已 来总呼为梵, 所谓过扰不及也。他认为: ” “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何那?自 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P3 5) "7(5- 4在道安所在的时
Hale Waihona Puke 例:今立新意, 成六例焉。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 一例, 华言稚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1P3 7(5) 这六例是赞宁有关翻译的重要观点, 全“ 篇幅的 1 , 占 论” / 详细论述了佛经翻译应当注意 3 的重大问题, 提出了前人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种种失误, 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首先, 他讨论了如何处理译意和译音之间的关系, 并举例说明:・・ 译字不译音, “・ ・一 即陀
或直接从原作重新译出更加可靠的译本来, 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第四, 粗言细语” 所谓“ 是指佛经中 有两种不同的言辞— “ 沉尔平语言辞” 典正言辞。 和“ ” 陈福康【]P0认为这是指佛经原作文辞有雅俗之分; 5(5) 但赞宁在此例中同时提出, 区别原作言 辞风格的雅俗之分还要看发音是否纯正。 赞宁接着在第五例“ 华言雅俗” 指出: 中 “ 且此方言语, 稚即经籍之文, 俗乃街巷之说, 略同 西城。他认为, ” 译作语言风格同 样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雅非俗, “ 如经中用书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颇等语是。三亦 稚亦 非学士润文, 俗, 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 相投者是。[] 5) "7( 5他虽然没有论述如何处理原作和译文风格雅俗问题的方法, P 但分别举例 说明了不同的现象, 其意不言自 译者应从语义和发音上区别不同风格, 明: 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第六例是关于佛经中“ 直语” 密语” 和“ 的翻译方法。赞宁认为: “ 二种作句, 俗为直, 涉 涉真 为密……”7(5) []P5陈福康对此的解释是: 是指用较通俗的话直译,密” “ 直” “ 是指用较隐秘的
赵老师翻译简史课堂内容小结1

赵⽼师翻译简史课堂内容⼩结1在本次翻译简史课上,赵⽼师主要介绍了⼀位中国东晋时期的佛学翻译家:道安。
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
⼗⼆岁出家,到⼗五岁时,对于五经⽂义已经相当通达,所以转⽽学习佛法。
此后主要组织翻译事业,进⾏了很多佛学著作的翻译。
同时他也著有五失本,三不易等经验之谈,为后来的译经⼯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此次课上赵⽼师选取了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作为课堂学习重点。
以下是《五失本三不易》原⽂: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者,胡语尽倒⽽使从秦,⼀失本也;⼆者,胡经尚质,秦⼈好⽂,传可众⼼,⾮⽂不可,斯⼆失本也;三者,胡语委悉,⾄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以异,或千、五百,刈⽽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覆⾯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删雅古,以适今时,⼀不易也;愚智天隔,圣⼈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死⼈⽽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原⽂理解:1.胡语指的是少数民族使⽤的语⾔。
可以理解为外国语⾔。
2. “秦”指的是中国话。
对应到英语中的Chinese3. “三者”中的“委悉”意思为“表述很具体”;“咏叹”意为“反复强调”;“或三或四”意思为“使⽤不同的措辞表述相似的意义”;4. “有义说”和“乱辞”都是指“conclusion”;“向语”指的是“introduction”“刈⽽不存”是指rewriting.认为翻译就是改写。
5. “将更傍及”是指“说其他的”; “反腾前辞”是指“再重复introduction”6. “雅古”是指当年勇的词。
课堂译⽂:There are five translation methods, which are inappropriate.First, change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to fit the target language usage. That is inappropriate;Second, target language focuses on quality, while source language aims at words polishing. If translators take the reader orientation, and change content into word-centered, misappropriation occurs.Third, user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pply exact words to explain in details for emphasis. They use similar words to repeat their one meaning three or four times. The translator gives all these repetitions up, which is inappropriate.译⽂分析:在经过赵⽼师讲解后发现译⽂中的严重问题是将胡语和秦译为了source language和target language是不合适的。
【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

【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第一次经典结集时间:佛陀入灭(公元前544年)后三个月。
缘起:当佛陀在古西那拉城(Kusinārā)入灭的时候,有一个名叫苏跋达(Subhadda)老年出家人听到佛陀入灭的消息感到很高兴,说道:“够了,贤友们,你们不要忧愁、不要悲伤,我们已摆脱那个大沙门了,他常使我们起烦恼:‘允许你们这样,不允许你们这样。
’现在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马哈咖沙巴尊者听了之后,决定在非法兴盛、法衰落之前,非律兴盛、律衰落之前,在非法说者强、法说者弱之前,在非律说者强、律说者弱之前,举行法与律的结集。
结集:于是,在佛陀入般涅槃(公元前544年)的三个月之后,在马嘎塔国(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Rājagaha)进行了圣典的结集,由未生怨王(Ajātasattu)护持。
结集的主持人是佛陀的大弟子马哈咖沙巴尊者(Mahākassapa),一共有五百位阿拉汉参加(阿难尊者在结集开始的前夜通宵修习身至念,并在凌晨时分于头未至枕、脚已离地之际证悟了阿拉汉道果。
)。
这些参加者都已经断尽烦恼,佛陀在世的时候,他们都亲闻过佛陀的教法,都具足四无碍解智,对佛陀所教导的法,无论是从辞、从字、从意义上都精通了解。
当时,先由伍巴离(Upāli)尊者诵出《律藏》,然后再由阿难(ānanda)尊者诵出《经藏》。
第二次经典结集时间:佛陀入灭后一百年。
缘起:当时,有位西方的长老亚萨·咖甘哒咖子(Yasa kakandakaputta)来到韦沙离城,见到住在韦沙离城的瓦基族比库们向在家人要钱。
于是亚萨尊者邀请了许多长老、上座一起来到韦沙离城,共同裁决这件事情。
刚开始时由于人数众多,讨论没有结果,于是双方各选了四位大长老作为代表,在韦沙离城的瓦离咖园(Vālikārāma)中共同判决瓦基族比库们提出的“十事”到底符不符合戒律。
在会议上,由雷瓦德(Revata)长老逐一询问,再由萨拔咖弥长老依律逐一作答,结果,大长老们一致认为瓦基族比库所作的这十种行为是邪法、邪律,偏离导师的教导(Itipimāni dasavatthuni uddhammāni,ubbinayāni, apagatasatthusāsanāni.)。
翻译导论 翻译史佛经翻译

要者哉!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 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往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 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 益,共广闻焉。
佛经翻译前期的特点:
翻译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汉族知
识分子信徒为辅助力量。
翻译往往全凭口授,即由外僧背诵经文,一人译成汉
法句经序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 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 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 各有本末,布在众经。 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 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 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 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 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 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诸经
公元四、五世纪之交是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重大转折时
期。这一转折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佛教由外来佛教输入 、接受、扎根的阶段迈入独立发展的阶段,也可以说 是由主要是移植印度佛教进展到建设“中国化”佛教 的阶段。
释道安(314-385)
道安法师(西元312年 ̄西元385年)俗姓卫,常山扶
柳人(河北省正定南)人,其家族原来世代业儒。及 道安出世时,他幼年而孤,家道中落,为外兄孔氏所 收养,因而道安至十二岁时便出家,迈上了他奉献于 佛教事业的人生旅途。据《高僧传》卷五所载,道安 “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因而在 他出家之后,“驱役田舍,至于三年”,而道安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此后 ,道安法师才敢向他的师傅提出阅经的要求,而道安 当年的读经,只能“赍经于田,因息就览”。
34宁玛教法增盛祈请颂

34宁玛教法增盛祈请颂--法王欢喜教言旧译教法兴盛发愿文,名为“法王欢喜言教”。
于末世时,仅一次恭敬祈请,激励三根本圣众之心续,祈愿教法心要妙宝兴盛,如是皆具无量福德。
佛子愿望皆圆满已,生生世世皆遇佛法及甚深法要,执持增长教法,故能速证遍智。
以此利益,诸具福善者,尤以多人汇聚时,如是发愿!那摩曲久逮瓦协巴色唐佳开巴酿美夏杰嘉波唐南无十方善逝及诸心传子最胜释迦法王无等伦嘉色结唐内丹帕贝措钦哉达涅曲喃贡苏所八大菩萨诸声闻会众如是具悲智者请垂念盼逮炯内丹巴仁波且东唐森巴帕巴曲喃几利乐之源佛法妙珍宝大圣佛陀至上菩萨众仰仰嘎为匝辛那贝顿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辗转艰辛心想且寻伺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堪洛却嘉朱贝洛班唐嘎逮仁增举巴意当喇堪布莲师法王大学者法藏持明传承诸本尊玛贡啥多举松哉贝措额久扎松喇措贡苏所三种传承威猛护法众旧译三根本众请垂念图丹朵唐额几初他达刚坚宗苏哉为章举巴如是显密所有之教法慈爱雪域地方故传入且且贝为多吉当贡内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弘扬广大具誓金刚乘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曲堆嘉为古松吐多吉利松森贝久初若摩依十方诸佛身口意金刚幻化乐器三种姓菩萨刚坚盼逮尼玛萨瓦哉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雪域利乐如日之明显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嘉唐嘉色帕巴钦贝措三辛朱贝朵嘎涅松内佛及佛子诸圣众汇集意乐化现美妙之歌舞几美嘉丹诺贝嘉参占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树立无垢教法珍宝幢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吞蒙吞敏雄衮让旺几玛诺久修丹拉帕巴依共及不共典籍悉自在论义校译无误而确定刚宗喃为果钦妥玛且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光显最初雪域之大门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嘎桑都且朵唐额几初酿苏连拉贤金米交巴如是福善显密化有情如法修持无需依他教嘎唐贡巴哉为雄衮卓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于诸显密典籍广注释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丹松嘎依嘉措钦波拉啥美却逮诺贝恩巴哉三藏教法广大海洋中甚深法藏庄严之珍宝朵唐额几郎桑松都哉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以及显密双融之善道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美炯啥火堪贝觉巴唐充美巴丹鲁依答瓦尼殊胜萨霍堪布诸智行无间具善龙树之正见松哉举贝嘎所恰嘉答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显密传承教言得增盛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啥美喃举逮松贡贝举吞敏曼额桑为朗曲内甚深内续三部之精要不共秘密口诀殊胜道嘉略却古协贝我叉巴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希有善逝虹化之法身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饶将喜翠恰达朱逮结嘎巴仁增所随贡举唐无边寂怒广大八修部受命持明种种诸密要衮堆贝美嘎所几都起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总集汇聚莲花教法者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举唐扎布桑额太巴且仓拉玛诺仁增举贝轮大乘真言密宗因与果具足无误持明传承教扎给夏几卓朗妥列瓦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空行密法亲口密授之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多吉强几贡顿堆即举开珠且为夏内年都举金刚持尊甘露心要意无数圣贤口耳之传承朵给岸贝让所玛拉巴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不杂干慧恶人之臆说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塞辛诺贝哉贝元几江米古英几康卓图卓却有如金色庄严之妙宝难得法界空行意宝藏哉为近久嘎巴廓那章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慈爱仅传有缘追随者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我沃嘎内达贝耶协拉让辛轮几朱贝当夏为体性根本清净之智慧自性任运成就之力现轮贡森列逮贝卓巴且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远离痴修思维大圆满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越美曲列贤贝米逮喜他增答为增当中内群灭除执着有无之所缘根除执着边见及法执西朗扎布喃东松都久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以及相空双融基道果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堆松嘉为贡巴他图顿啥喜最扎沃萨堆玛且三世诸佛究竟之心意甚深离戏无为之光明利东米西多吉朱贝他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修持明空不坏之金刚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芒都妥巴轮几真赤辛帕若果炯利贝洛参巴多闻法要如密云普遍炽燃闪电明慧以驳他曼额内几堆即宁拉辛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诀窍精要甘露渗入心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美炯阿帝育给森郎内玛略嘉瓦衮几耶协古殊胜阿底瑜伽之捷径所有诸佛无余智慧身恰达将巴多吉饶朱巴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极修遍主文殊金刚尊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仰达采玛松几额若依答曼利达措喃扎哉巴乃以三种净量之吼声周匝邪见野兽悉怖畏太曲森给扎仰萨松恰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胜乘狮子吼声遍三界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嘉丹用苏卓贝果桑哉沃萨多吉宁贝朵哉巴所有教法圆满胜妙衣最胜光明金刚之心髓曲列喃巴嘉为嘉参妥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胜过一切佛法幢高树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达所丁内卓瓦起西都丹唐丹贝宁波用卓巴我等今至轮回未空前圣教所有一切法要等卡恰辛都增炯贝瓦依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播撒无尽尘刹诸世界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朵那开尊朱贝喃他几嘉丹贝为春列卡恰贝复次成就智者之行仪佛法传播事业遍虚空丹增当贝萨丁用康内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正士善友遍及大地上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巴丹喇美古采饶丹金丹贝金达额唐达瓦依具德上师寿命长如劫圣教檀越权势乃增长却西米努诺贝嘉参占措结嘉为丹巴结久几法政不衰宝幢高树起唯愿莲师教法恒兴盛具足诸佛体性无死海生王莲花生大士为具足一切佛法之初祖。
对外汉语教学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概说(一)几个基本概念教学原则:指导语言教学的法则,它反映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用以指导和规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
处理好6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理论讲解与言语操练的关系;目的语与媒介语的关系。
教学路子:经过人工设计的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途径和方式。
例如,以字为基本单位还是以词为基本单位;综合教学、分技能教学、综合与分技能相结合。
教学路子由所教语言的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所决定。
教学路子不同于教学原则:(1)教学路子是相关教学原则的具体化;(2)教学原则全面反映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教学路子要经过人工设计,要更加重视针对所教语言的特点。
教学方法: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组织教学内容的方法,讲解语言点的方法,训练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路子不同(1)教学路子指导教学内容的分类和组织,并通过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加以落实。
教学方法主要指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具体方法。
(2)教学路子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的指导和规约具有统一性。
教学方法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和创造。
教学技巧: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技巧。
虽受教学原则、教学路子、教学方法的制约,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例如,课堂教学中怎样引进新的语言点,怎样板书,怎样使用直观教具,怎样运用表情动作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样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怎样调节课堂气氛,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等,都属于教学技巧方面的问题。
没有好的教学技巧,再好的教材也不能吸引学生;教学技巧也不能背离教学原则。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语言学原理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兴替;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法的特点和原则与都与相应的语言学理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什么是佛教中“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

什么是佛教中“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2012年08月27日 09:30来源: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作者:佚名庐山诺那塔院之白塔(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诺那塔院)佛教中有“正法、像法、末法”: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略称。
又称“正像末三时”或“三时”。
亦即将佛法住世之时期划分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个时期。
如果将历代佛法的施行,分为教(教义)、行(实践)、证(开悟)三方面来衡量,则正法时期即指教、行、证具现的时期。
像法时期是虽无得证者,但仍存教、行的时期。
至于末法时期则是仅存教法而缺乏行、证的佛教衰微期。
经过此三时期之后,即进入教、行、证均无的法灭时代。
关于正法、像法的时限,诸经论有四说,即(1)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2)正法一千年,像法五百年;(3)正法、像法皆五百年;(4)正法、像法皆一千年。
但对末法的年限为一万年此点则无异议。
又,一般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在中国,南岳慧思的《立誓愿文》最早载明正像末三时期的区分,此后末法思想即广为流行。
礼佛(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诺那塔院)◎附:盐入良道著·余万居译〈中国佛教的形成〉(摘录自《中国佛教史》)正、像、末法思想的成立:正法、像法的年限之说虽然各家皆有差别,然而,不管各家说法分歧的程度如何,若不以佛灭做为其年限之起点,则末法的思想不能成立。
中国佛教因为受老子化胡说的影响,老子与释迦的诞生皆被捏造,引起许多烦琐杂乱的说法。
隋朝的费长房编了《历代三宝纪》,其中即载有当时传说的六种佛的生辰:(1)根据鲁春秋为周庄王(译者注:周庄王应为“姬佗”西元前696~682年)十年甲午(西元前687年)。
(2)根据法显所传之殷武乙二十六年甲午(西元前1167年)。
(3)根据沙门法上答高句丽国王问,为周昭王瑕二十四年甲寅(西元前1027年),佛灭为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西元前949年)。
(4)依《像正记》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西元前723年)。
噶陀寺十明佛学院修建缘起

前译教法之源--噶陀金刚座十明佛学院修建缘起前译教法之源--噶陀金刚座噶陀寺位于四川省西部、金沙江流域的白玉县河坡地区白龙沟朵念山的山腰,海拔4800米,因寺址上有一巨大白石,天然形成了一藏文字母“噶”而得名。
在悠久的西藏历史进程中,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藏传佛教即进入白玉县的噶陀地区。
史料记载:莲花生大师王臣曾在此留驻修行二十五天,并且莲师亲自为此地开光加持十三次。
莲师王臣留于此地的手足印迹及化身神变的种种圣迹,使噶陀圣地具足莲师邬金净土般的殊胜。
公元755年,大译师毗卢遮那到嘉绒时,曾在噶陀修行一月,并为有缘弟子讲经传法,所建之镇肢佛塔遗迹至今尚在。
这与“四川甘孜州档案馆康区史料”记载唐玄宗时期公元700年前噶陀即已有长净仪轨修法的历史基本一致。
公元1159年(藏历第三生土兔年),旧译宁玛经、幻、心根本传承大成就者藏•卓维贡布的心传弟子、文殊菩萨的化身噶当巴德协,来到大译师毗卢遮那修行过的圣地噶陀寺,创建了康藏第一座寺院--显密讲修之基、具有“宁玛六大殊胜”的大密旧译宁玛教法之源噶陀金刚座,被誉为雪域圣地之最,第二不动金刚座(上即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地印度金刚座,下即文殊菩萨道场中国五台山,中即莲花生道场噶陀金刚座)。
大持明达香•乃丹多杰之伏藏预言:“由此向东名称噶陀之圣地,系莲花生狮吼教法之基地,莲花生师亲临加持十三次。
在如雄狮般威仪之山顶间,为成就未来善缘埋藏深密伏藏法,莲花生佛父母利生事业此地兴。
我益西措嘉将化身成当巴仁波切,密教阿底瑜伽教法边地存。
有时衰微但终有善缘护者使渐兴,措嘉教化众生最终将于此。
”德庆林巴法王的《深密伏藏康地二十五大圣地史略》记载:“功业圣地之首噶陀金刚座。
此系金刚橛受命空行母益西措嘉修行地,功业为五圣地之首。
”又《噶陀史略》中载:“瞻部洲之边远地,雪域大地之中心,噶陀不动金刚座,具五法轮静猛地,吾虽有许多修行处,惟此系众地之主”,“尤其虹化身空行成就之圣地,与印度金刚座同庄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于末法之时,仅仅一次诚心敦请三根本圣尊,祈愿教法精华如意宝兴盛,亦具无量福德,且佛子宏愿圆满之后,能于生生世世值遇佛法乃至甚深密乘,并受持、护持、弘扬正法,速得遍知智慧,具此等必要故,诸位善缘者,应当经常尤其于大众聚会时如是发愿。
南无
祈祷十方善逝及佛子,尤其无与伦比释迦佛,八大菩萨十六圣尊众,智悲尊主胜众作垂念,利乐源泉教法如意宝,殊胜本师勇士诸圣众,历尽千辛万苦求觅义,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师君堪布1应化译智者,教藏2持明传承诸本
尊,
师君堪布:师即莲花生大士,君即国王赤松德赞,堪布即菩提萨埵尊者。
教藏:教即佛所宣说的教法,藏即外岩伏藏及内意伏藏。
三续玛衮3三大护法众,前译三根本众请垂念,玛衮:怙主玛哈嘎拉护法神。
佛陀一切显宗密宗法,以慈悯心引入雪域境,
广弘金刚誓言忆念已, 遍时空佛身语意金刚, 从而明现雪域利乐日, 佛与佛子诸大圣者众,
树起无垢佛教之宝幢,
一切共同不共诸教典,
首启雪域照耀之大门,
善缘所化众生实修持,
经及注疏诸论皆圆满,
谛语佛教经典大海中,
显宗密宗汇融之妙道,
希奇萨霍堪布之行为,
钦定双融传承之教规,
甚深内续三部密意髓,
成就虹身法身极希奇,
浩翰寂猛遍主八修部,
总集汇于莲师一教规,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三部勇士幻化游舞力,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随意幻化住于游舞相,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自在无误翻译校定故,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显密法义无需随他转,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庄严甚深法藏如意宝,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无比具德龙树之见二,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依靠不共窍诀胜密道,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秉承持明各自心要法,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因果显宗密宗广大乘, 空行加持暖气未消散, 金刚持之密意甘露要, 未被恶劣寻思臆造染, 严宝黄金为偿作勾召,
慈悯唯传随学具缘者,
本体本来清净智慧中,
超离盲修心之大圆满,
远离偏袒耽著有无缘,
基道果三现空皆双运,
三世佛陀究竟之意趣,
觉空不坏金刚之宗派,
多闻教法浓云极密布,
窍诀精要甘露融入心,
经胜阿底约嘎之捷径,
遍主胜妙文殊金刚尊,
依靠真实三量大吼声,
胜乘狮子妙音遍三地, 圆满无误持明请承教,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无数成就口耳相传授,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无法得之空行心藏法,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显现自性自成力现故,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彻底根除边见执著法,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摧毁邪道正理闪电现,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成就一切佛陀智慧身,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令住劣见群兽皆惊怖, 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佛法圆满妙衣之顶端,光明金刚藏之顶珠严,
胜伏诸方佛幢高耸竖,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我等今至众生未空际,一切圆满教法及精华,于遍虚空刹中持护增,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总之依于贤智圣事迹,弘法事业周遍虚空界,持教大德遍布世间界,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具德上师长久住世间,教法施主福禄极广茂,高擎法政不衰之宝幢,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诸佛之本体具德如来莲花生大士诞生于无生湖,所谓前译宁玛教法即是圆满一切佛法之根本;具有众多优越深要之特法,且见修清净,佛陀所喜之无误妙道。
认清此点后如拭摩尼宝并将其供于胜幢顶上般,诸位具缘者担负讲辩著之广大事业并兴盛于诸方之重任,如意成就所愿之此缘起愿词,乃为于旧教有殊胜纯净意乐之麦彭嘉扬南嘉嘉措于圣地吉时缘起贤妙午座时,不假思索,径直书出。
贤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