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环保意识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我们 人 教 版 的初 中语 文 教
蟋蟀 声 中更寥 阔 了,溪水 因枯 涸 见石 更清冽 了” 。有 写冬景 的 , 如
材 ,有不少课 文是渗 透环保教 育 的好材料 。 有写 自然 风景的课文 ,
毛泽东 的 《 沁 园春 ・ 雪》 : “ 千里 冰
封……看红装素裹 ” 。 有写 山川 之 景的 ,如吴均 的 《 与朱元 思书 》 : “ 风烟俱净 ,天 山共 色” , “ 水 皆缥 碧……有 时见 日” 。 有 写湖泊之 景 的, 如范 仲 淹的 《 岳 阳楼记 》 : “ 至
后, 水 到渠 成 , 引 出结论 ( 人 为 的 破 坏生态 环境 ,必 将遭到 大 自然 的惩罚 ) , 然后顺 势教育学 生敬畏 自然 , 保护 自然 , 合 理利 用 自然 , 反对破坏 生态环境 。 这样 , 学生将 欣 景 的课 文 , 教 育 学 生 热爱大 自然 , 保护 大 自然 。 写景的
衷, 他们将 激动不 已 , 油然而生 起
对 大 自然 的喜 爱之情 。 有 了爱 , 自
为我们 初 中语文 老师又应 如何对 课 文在教材 里安排 比较多 ,有写
鹊 ……两三点雨 山前” 。 有写秋景
课文 学习自然渗透
的, 如 何其 芳的 《 秋天 》 : “ 草野在
渗 透保护动物 、与动 物和谐共 处
学教 育
的教育 , 却是很好 的文章 。 如冯骥 才 的《 珍珠鸟 》 , 写珍珠 鸟的可爱 ,
你 爱它 , 它爱 你 , 与你 亲 近 , 给 你
容及特点 ,设置相应 的环保 教育
识。 加强 国民的环保教育 , 须从娃
娃抓起 ,因为他们 是 国家 的花朵
内容进行渗 透 ,便可达 到我们 的
初中语文教材所体现的生态价值观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所体现的生态价值观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教材,在其中所体现的生态价值观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教育的重视日益增加。
研究初中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生态价值观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生态题材的呈现、生态价值观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以及生态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
关于生态主题作品的阅读与解读以及生态题材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初中语文教材对生态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作用,为推进生态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初中语文教材所体现的生态价值观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教材中生态题材的呈现形式,生态价值观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方式,以及生态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程度。
通过研究生态主题作品的阅读与解读,以及生态题材对学生的影响,我们希望能够发现初中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的重要性,以及生态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提出一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生态价值观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为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提供一些可行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3 意义生态文化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中体现的生态价值观更是影响深远。
研究初中语文教材所体现的生态价值观,有助于深入探讨生态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
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做出积极贡献。
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生态价值观的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丰富生态教育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还能为构建良好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初中学校环保工作总结(4篇)

2024年初中学校环保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我们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开展环保工作。
通过一年的努力,学校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注重环保教育的开展,加强环境管理和资源节约,积极推动学校环保的全面发展。
二、环保教育1.开展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学校积极组织各类环境保护主题活动。
在每个学期的主题教育周,设置了“环境保护”专题,开展了座谈会、讲座、宣传展览等活动,提高师生们的环保意识。
同时,学校还联合相关社区组织举办了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宣传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习惯。
2.开设环保课程学校针对环保专题开设了相关课程,如“环境保护知识概论”、“垃圾分类与处理”等。
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三、环境管理1.加强环境监测学校设置了环境监测团队,定期对学校的空气质量、水质量进行检测,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通过监测结果,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2.改善校园环境学校注重校园绿化和美化工作,增加绿植的种植面积,提升校园环境的美观度。
同时,学校设置了回收物分类处理区域,提供了相应的垃圾分类桶,引导师生们养成垃圾分类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习惯。
四、资源节约1.加强资源管理学校制定了具体的资源管理方案,对教室、宿舍、用水、用电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
制定了经费使用、物资采购等方面的规定,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2.推行绿色出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鼓励学生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鼓励学生减少机动车出行的次数,减少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
五、环保项目1.建立太阳能发电系统学校引进了太阳能发电技术,建立了太阳能发电系统。
这不仅为学校提供了清洁的能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也培养了学生对新能源的认识和理解。
2.垃圾分类回收项目学校开展了垃圾分类回收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将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分类,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作者:郑兰竹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年第30期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
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让学生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通过讨论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
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启发引导学生: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
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
而学校教育首先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倡导低碳生活》语文教学PPT课件(2篇)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理解低碳生活的概念,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知道怎样践行低碳生活。通过学习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热爱与保护环境,践行低碳生活的良好品质,树立主人翁意识。鞭策自己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低碳理念的传播者,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懂得倡导低碳生活就是保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再如,调低空调的温度,减少汽车的出行等,既可以节约能源,也有利于身体健康。习惯于低碳生活的人士都认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摒弃奢华的物质追求,能带来心灵的宁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碳生活是一种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6.作为班长,你向同学们提出哪些建议,以实现“低碳生活”?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一旦不用电灯、空调,就随手关掉;选择晾晒衣物,尽量少用滚筒式干洗机。
2.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走进社区,进行现场采访。下面是对普通居民的采访记录。请你从这些记录中找出一条不属于低碳生活的做法(答出序号即可),并简单阐述理由。(1)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以满足人们的出行所需。(2)鼓励居家使用电磁炉烧菜做饭,使厨房更加清洁。(3)根据我国地形环境的特点,使用风力发电的前景相当广阔。(4)把庄稼的秸秆全部烧成灰,做到秸秆还田,增加土地肥料。(5)废弃的书、报纸卖给回收废品的,可以造出更优质的印刷纸。(4)因为焚烧庄稼的秸秆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这种做法不属于低碳生活。
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
初中语文教学应实施环境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应实施环境教育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实施环境教育,文章从环境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二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环境教育;关系;方法;途径【中图分类号】g633.3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环境意识是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指出:“环境教育是各级环保、宣传、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环境教育工作中,教育部门要起主导作用,环境部门要积极配合。
”目前,我国已经把环境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显突出。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作了有效的尝试。
一、环境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环境教育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
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
其本质是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美。
通过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懂得如何用心去感悟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审美教育和环境教育。
因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考试的束缚,语文课游离于语文环境、作品意境、作家风格之外的纯知识的机械训练,使本来内涵深邃丰富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失去审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
这样语文的美与社会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的魅力也无从感受。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在教材中挖掘环境教育资源。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发挥美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体验自然美的过程,更是学生创造环境美的过程。
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无论是“文”还是“道”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渗透了环保教育的因素,可以进行环保审美教育,这些课文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大自然的美景。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老山界》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老山界》教学反思《老山界》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六课,是一篇以描写树木为主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曾经在山区生活的经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同时也明白了人类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来对待大自然。
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反思。
一、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教育学生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家园。
课堂中可以设计多种互动游戏,比如组成小组,设计自己的环保计划;带领学生到自然环境中做调查,绘制生物群落的分布图,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奇妙和自然生态尤其重要。
二、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考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用感性的话语和文字构建的细致而夸张的自然风景,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神秘,增强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理性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
课堂可以运用PPT或者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分析、解读文章中的语言、词汇及表达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注重带领学生了悟自然,感悟生命本文的教学还应该带领学生体验自然山林壮美辽阔的景色和感知生命力的气息,从而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
我们可以利用社区活动或者校外教学的机会,带领学生去山区进行露营、拔山、观鸟等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奥妙和生命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自我认知和人生智慧。
总之,我们可以把《老山界》作为教学的一篇经典之作,并结合时下的教学手段和多种形式的互动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多元化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定量化的语言表达和定性化的思考能力,从而实现更具质量、更面向未来的语文课堂教学。
四、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老山界这篇文章采用了描写的手法,通过文字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人教版初中语文环保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环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环保文章,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环保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环保的文章,如《草原》、《小石潭》等。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环保观点,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环保意识的。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环保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环保文章,了解文章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环保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环保观点,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4.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文章中的环保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的环保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环保行为,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环保。
6.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明确环保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环保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制定一个环保计划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看是否能够将所学环保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学生环保行为: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评估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参与环保工作,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