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第十章 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
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
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
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
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
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
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
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
不是绝然区分了。
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
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
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
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
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
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
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
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讲是少阴阳虚。
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
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
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
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
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
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
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
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
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
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
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
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方剂学ppt10 温里剂

1961年7月,当笔者救治一例60岁垂死老妇时, 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 口微湿,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附子150克 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 后终于起死回生。按理代药理实验研究,附子武 火急煎1小时内,正是其毒分解的高峰。由此悟出, 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剧毒,正是救命 的仙丹。我一生所用附子超过五吨之数,经治病 人在万例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附子500克 以上者,从无一例中毒。《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 实录 》李可
配伍要点: 附子+干姜
·四逆汤 ·
一、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 《名医论方》
二、辨证要点:
四肢厥冷,恶寒惓卧,神衰欲寐,脉沉微细
【运用】
·四逆汤 ·
三、临证加减:
➢ 体壮之人,可用生附子12克 ➢ 气虚者,加人参
四、现代运用: ·四逆汤 ·
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 休克等属亡阳虚脱者;胃肠炎、肾炎、尿毒 症等属脾肾阳气虚衰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
二
五
规
划
教
温
材
里
剂
概念
组成:温热药为主
功效: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 治证:里寒证
适应证及代表方
外寒直中 寒从内生
寒邪在里
损伤中阳 凝滞经脉 阴盛阳衰
1、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
2、回阳救逆—阳衰阴盛证: 四逆汤、参附汤
3、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 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主治】 脾胃虚寒证或阳虚失 血或小儿慢惊等。
中焦虚寒
阳虚寒凝:脘腹冷疼,不渴,畏 寒、肢冷,舌淡苔白, 脉沉细。
阳虚失摄:失血。 运化失司:食少 ,呕吐焦虚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章节考点:温里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章节考点:温里剂总论一、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位温里剂。
二、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
三、配伍使用随证而配伍,有时亦须配伍酸寒收敛的药物,酸寒、甘寒护阴,以达到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四、使用注意温里剂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适用于阳虚的里寒证候。
运用时当辨别寒证所在的部位,尤其应注意辨清寒热之真假。
若平素火旺注意小儿的“三有余,四不足”:心、肝、阳常有余;肺、肾、脾、阴常不足。
之人,或属阴虚失血之体,或夏天炎暑之季,或南方温热之域,剂量一般宜轻,且要中病即止;若冬季气候寒冷,或素体阳虚之人,剂量可以适当加大;若素体阳气虚弱,经温里剂治疗,里寒去而阳气仍虚者,可另谋温补之剂;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口即吐者,此为格拒,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冷服,以免格拒不纳,此即“寒因寒用”反佐之法。
第一节温中祛寒温中祛寒剂主治中焦虚寒证。
脾胃属土,位居中州,主运化而司升降。
若脾胃阳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升降失职,势必导致寒湿内生,出现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或腹痛下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症。
常用温中散寒药如干姜、吴茱萸等配伍益气健脾药如人参、白术、饴糖等。
理中丸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g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
方解: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归经脾胃,温中祛寒,扶阳抑阴。
病属虚证,虚则补之,故以人参为臣,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气旺而阳亦复。
脾胃湿土,中虚不运,必生寒湿,故又臣以甘苦温燥之白术,燥湿健脾,健运中州,是为佐药。
炙甘草性温具补,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用之为使。
附方:1、附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附子各9g。
第十章 温里剂

寒邪深入少阴 ---四逆汤
素体阳虚,外受寒邪,正不御邪, 寒邪直中三阴 ---回阳救急汤
二、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3. 温经散寒
寒凝经 脉证 素体血虚, 阳气不足 素体营卫虚弱 ---当归四逆汤
寒邪凝滞经脉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三、使用注意
1. 辨清病位,依据寒邪所在脏腑经络之不同,
小建中汤
【方解】
1. 君 饴糖(甘温质润) — 温中补虚,益阴润燥,缓急止痛 2. 臣 桂枝 — 温阳散寒,合饴糖辛甘化阳,复建中焦阳气 白芍 — 倍用,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桂枝合饴糖辛甘化阳,复建中焦阳气; 芍药合饴糖酸甘化阴,扶阴血之虚。
小建中汤
3. 佐 生姜 — 温中散寒,助桂枝以温中
大枣 — 滋脾和营,辅白芍以养血
回阳救急汤
脏腑肢体失于温煦:恶寒蜷卧,四肢厥冷 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真阳 衰微 脾失温运:吐泻腹痛,口淡不渴 神失所养:神疲欲寐
阳不化水,浊阴上逆:口吐涎沫
厥阴寒厥,经脉气血不得温行:身寒战栗,唇甲青紫
回阳救急汤
【方解】
熟附子、肉桂、干姜(大辛大热)—破阴回阳,温中祛寒
人参、白术、炙甘草 — 半夏、茯苓、陈皮 — 大补元气,固守中州 祛湿化痰
4. 佐使
大枣 — 重用,养血和营
炙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炙甘草与大枣相合,健脾以资化源,助君臣药 补营血、通阳气。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桂枝五物汤
【功效】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主治】营卫虚弱之血痹。
卫虚失固 血虚 寒凝 肢节疼痛,麻木不仁 脉微涩微紧
方剂学之温里剂

方剂学之温里剂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1、理中丸【组成】人参(9g)干姜(9g)甘草(9g)白术(9g)【功效】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方歌】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2、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24g)人参(9g)生姜(18g)大枣(12枚)【功效】温肝暖胃,补虚降逆。
【主治】肝胃虚寒证。
【方歌】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3、小建中汤【组成】桂枝(9g)芍药(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胶饴(70ml)【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证。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二节回阳救逆4、四逆汤【组成】附子(5g)甘草(6g)干姜(4.5g)【功效】破阴逐寒,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阳微阴盛证。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脉微吐利阴寒盛,救逆回阳赖此方。
5、回阳救急汤【组成】熟附子(9g)干姜(6g)人参(6g)甘草(9g)白术炒(9g)肉桂(3g)陈皮(6g)五味子(3g)茯苓(9g)半夏(9g)【功效】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主治】真阳虚衰证。
【方歌】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寻;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津奇勋。
第三节温经通脉6、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9g)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方歌】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草木通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行经脉最相宜。
7、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9g)芍药(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12枚)【功效】益气和营,温经通痹。
【主治】气血不足,营卫虚滞之痹症。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营卫俱虚风气袭,血痹服之功效良。
方剂学-温里剂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 :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5)唾涎沫:+益智仁、山药 (6)兼风寒表证: +桂枝(桂枝人参汤)
使用注意: • 湿热内蕴中焦或阴虚者禁用。
趣味记忆法:
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肾 阳 衰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神衰欲寐
肾虚及脾,火不生土
下利清谷
寒凝气滞 升降失常 呕吐,腹中冷痛 舌、脉 舌淡苔白,脉微细
• 证治要点:
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 白,脉微细。
附 子
炙 甘 草
干 姜
四逆汤--治法与方解 君 回 阳 救 逆 佐 甘草 臣 干姜
主治证 手指微温或冷在 四肢厥逆,冷
肢端,不过腕踝, 过肘膝,并见 身热,脉弦 一身虚寒之象
治法 组成
透邪解郁 疏肝理气 柴胡枳实 白芍甘草
温脾肾阳气 回阳救逆 附子干姜 甘草
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
桂枝汤-生姜,倍 大枣加当归、通草、 细辛
附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 主治:血痹证。(多发性末梢N炎)
• 病机:气血不足,寒侵血脉,血脉涩
温补并行,以温为 主
加减变化及附方:
(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加山楂、麦芽、神曲
(2) 纳 运 升 降 失 常
胃不纳谷:不思饮食
楂曲理中汤
脾不升清:腹泻 胃不降浊:呕吐 加山药、升麻、诃子、茯苓 加砂仁、半夏
砂半理中汤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每日考点】方剂学——温里剂

【每日考点】方剂学——温里剂
来源:青竹执医专长导语
方剂学——温里剂
理中丸主治
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土不容木之小儿慢惊等
茱萸汤主治
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
小建中汤主治
中焦虚寒,脾胃失调,阴阳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大建中汤主治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沉紧,甚则肢厥脉伏
天
天
练
【单选题】理中丸的配伍特点是
A、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B、辛热甘苦合方,温补并用,补中寓燥
C、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
D、温清消补并用,但以温经化瘀为主
E、温补脾阳与攻下寒积并用
答案
B
【单选题】不适宜吴茱萸汤所治的病证是
A、胃中虚冷,症见食谷欲呕者
B、肝寒上逆,症见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C、肾阳不足,寒气内甚,症见吐利、手足逆冷者
D、肝寒犯胃,症见脘腹冷痛、呕吐酸水者
E、脾胃阳虚,阴寒上乘,症见胸满而痛,甚至胸痛彻背者答案
E
【单选题】暖肝煎中以肉桂、小茴为君药的配伍意义是
A、行气散寒止痛
B、疏肝理气止痛
C、温肾暖肝散寒
D、健脾温胃止呕
E、温肾健脾行气
答案
C
【单选题】回阳救逆的基础方是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半夏泻心汤
E、四逆散
答案
B。
中药的方剂——温里剂

中药的方剂——温里剂
温里剂以温里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的统称。
有温中祛寒,暖肝散寒,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主治里寒证。
造成里寒证的原因有多种: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直中,深入脏腑经络者;有因误治损伤阳气者。
故里寒证大体可分为中焦虚寒、寒犯厥阴、经脉受寒、心肾阳衰等4类。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的原则,治疗里寒证常用温里祛寒法。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温里剂可分为温中祛寒剂、暖肝散寒剂、温经通络剂、回阳救逆剂4类。
广泛用治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滞肝脉,少腹冷痛,寒疝作痛,经寒腹痛;寒气攻冲,胸痹心痛,肢寒冻疮,阴疽流注;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厥脱等证。
使用时需注意的:使用温里剂首先要辨别寒热真假,内真热外假寒者切不可用温里剂,以防火上加油,变生他端。
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热药冷服或少佐寒凉之品,以反佐为用。
温里剂的药多辛温燥烈,对平素火旺、阴亏血虚的里寒证患者,可减少用量,防止劫阴动血,复生他证。
回阳救逆剂中多用附子、乌头之类,须使用炮制品,且要久煮,以沸煮45~60分钟为宜,并不得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配伍使用,以免中毒。
服药饮食禁忌生冷固硬、难以消化的食物。
【代表方剂】
温里剂作为常用方剂,有着较大的篇幅,所常用的方剂非常多,其中包含不限于暖肝散寒剂、温经通络剂、回阳救逆剂等。
常用的温里剂有:四逆汤、桂附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药科大学教案(第十章首页)
教学目的
1、理解温里剂的概念、分类和使用注意。
2、重点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的组成、功用及主治。
本章讲授提纲及学时分配
共2学时
第十章温里剂
一、定义二、分类及适应证三、注意事项
第一节温中祛寒
理中汤、小建中汤
第二节回阳救逆
四逆汤
第三节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本课程学科的新进展
1、理中汤的现代研究:如理中丸加附子能增强小鼠的耐寒能力。
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对家兔离体肠管活动的影响比较复杂,可明显拮抗肾上腺素所致的回肠运动,抑制乙酰胆碱所致的回肠痉挛等。
2、四逆汤现代常用作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出而见休克,属亡阳虚脱者的急救方剂
教学参考书
方剂学江平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方剂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
本章内容的重点
1、温里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意义及配伍特点。
本章内容的难点
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的组成意义及配伍特点。
本章内容及讲授的改进意见
结合本章方剂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讲授。
复习思考题
1、理中汤的组方特点及功用主治?
2、比较桂枝汤和小建中汤的功效主治及配伍特点。
教具及教学设备要求
多媒体课件及设备
授课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