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第八章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东华理工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地球科学概论(东华理工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地球科学概论(东华理工大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第一章测试1.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倒置的梨形参考答案:对2.地球的形状是指地球最外表所圈闭的形状。

参考答案:错3.上地壳物质的密度比下地壳的小。

参考答案:对4.地球重力在赤道最小。

参考答案:对5.金属矿床区常出现布格重力正异常。

参考答案:对6.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参考答案:错7.地球有磁场,所以地球内部没有真实的磁体。

参考答案:对8.磁赤道的磁场强度最大参考答案:错9.下面()属于地磁场三要素。

参考答案:磁倾角10.磁轴与地球旋转轴之间有大约()°的交角。

参考答案:11第二章测试1.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参考答案:对2.地球深部上来的物质可以帮助科学家获得地球内部信息。

参考答案:对3.地震波波速不连续面是内圈层分层的重要依据。

参考答案:对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

参考答案:对5.大气圈包括暖层。

参考答案:对6.人属于生物圈参考答案:对7.下面()岩石是组成洋壳的岩石。

参考答案:橄榄岩8.大陆地壳上部岩石成分相当于()。

参考答案:花岗岩9.()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参考答案:古登堡面10.地球的外圈层是以()为共同中心的。

参考答案:地球的地心第三章测试1.地层层序律是指原始产出的地层所具有的下老上新的规律参考答案:对2.目前针对含K矿物常用的同位素测年方法为Ar-Ar法参考答案:对3.界是年代地层单位参考答案:错4.地质年代表反映的仅仅只是是地质年代信息参考答案:错5.埃迪卡拉生物群比蓝田生物群原始参考答案:错6.确定岩层与侵入体之间新老关系的方法是参考答案:切割率7.根据宏观地层的岩石特征及其在地层中的相对位置划分出来的一类地层单位参考答案:岩石地层单位8.古生代可以分为几个纪参考答案:六9.下面哪种测年方可以用来研究盆地、造山带和地貌的演化史参考答案:(U-Th)/He法10.地球上早期生物的演化不包括参考答案:脊椎动物的出现第四章测试1.按力学性质将节理分为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参考答案:错2.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参考答案:对3.在地壳演化的地质历史中,全球构造运动并不是均匀的,而是表现为时而激烈、时而平静的周期性变化参考答案:对4.角度不整合可作为发生构造运动的标志参考答案:错5.整合接触是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时代不连续参考答案:对6.不属于岩层产状要素的是参考答案:走向7.某地区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说明该区存在什么现象参考答案:角度不整合8.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但倾角不等的褶皱称参考答案:直立褶皱9.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参考答案:不整合10.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水平构造的特征参考答案:岩层厚度为顶底面高差第六章测试1.地下50km处发生的地震可称为浅源地震参考答案:对2.地震波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慢参考答案:错3.地震成因类型中占地震总数最多的是参考答案:构造地质4.地震发生时下列哪项不应采取参考答案:乘坐电梯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震特点的是参考答案:延时性6.震源深度为100km的地震属于参考答案:中源地震7.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的连线参考答案:等震线8.一个地震只有一个地震烈度参考答案:错9.大地震是指震级大于7级的地震参考答案:对10.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参考答案:对第七章测试1.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叫火山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类型。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分解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分解

重力)的重力观测值减去正常重力值所得的差。

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纵剖面逐渐演变成为平滑的曲线,称为河流的平衡剖面。

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垂直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牙增长,就可形成巨型石牙,称石林。

指颜色为灰白、肉红色,具块状构造花岗结构其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云母的岩石。

岩套。

坏其结晶格架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的晶体,构成晶体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称同质多象。

绪论地球为地球科学研究对象有以下特点: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研究方法: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大地测量、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历史比较法、综合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将今论古”的含义及其辩证分析。

含义: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辩证分析:历史比较法是一种研究地球发展历史的分析推理方法,它的提出,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一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论”。

均变论认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的演变总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地进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方式和结果都是一致的。

但是,现代地质学的研究证明,均变论的观点是片面和机械的。

地球演变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现在并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前进性。

在地球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地质作用的方式与过程具有一系列与今天不同的特点。

地球演变的过程也并不总是以渐进、均变的形式进行,而是在均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短暂的、剧烈的激变过程。

讨论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

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问题的最后解决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研究。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修订单位:**学院化学系环境科学教研室执笔人:一、课程的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地球科学概论2.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3.课程类别:选修课4.适合专业:环境科学专业5.总学时:32学时6.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地球科学概论》是面向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方向、固体矿产方向)、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地下工程方向、道桥工程方向)、环境科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方向)等专业设立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双重任务。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行星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掌握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为后续系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序论(1学时)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球科学2、地球科学的特点和工作方法3、地球科学的分科4、为什么要学习地球科学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学时)教学内容:1、宇宙2、银河系与太阳系3、地球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夭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学时)教学内容:1、太阳系的起源2、地球的诞生3、地质年代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太阳、地球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重点掌握: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 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第三章大气圈(2学时)教学内容:1、大气圈的作用2、大气圈的物质组成3、大气圈的分层4、大气圈的物质转换5、大气的运动和多变的气候6、气候及其变迁的原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大气组成结构、大气运动的规律、大气运动与大气污染物的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章地质学、地球科学的概念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2、地壳均衡的含义;3、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4、地震波不连续面;5、重力异常(布格校正)、地温梯度、磁场三要素第三章1、地壳表面的形态特征(大陆的地形特征、海底地形)2、克拉克值;3、三大类岩石及其特点第四章一、相对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二、熟记地质年代表三、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种类、含义和特征、标准化石的概念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五、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第五章1、构造运动的概论及类型2、岩层的接触关系及表示方法3、岩层的产状要素(含义及表示方法)4、褶皱概念、类型、褶皱要素、褶皱形成时间的确定5、断层的概念、类型、要素、识别标志、断层时间的确定第七章的相对含量)1、岩浆的类型(依据SiO22、火山作用的类型和产物3、侵入体的概念和类型4、各类岩浆的侵入岩和喷出岩代表岩石第八章1、变质作用的因素;2、变质作用的方式;3、变质作用的类型第九章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2、风化壳、古风化壳的概念、组成及其研究意义;3、岩石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第十章1、流水运动状态分类2、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作用、河流的袭夺3、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形成条件及结果4、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三层构造研究其对油气的意义5、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第十一章1、孔隙度、渗透率、透水层、含水层、隔水层、包气带、饱水带、自由水面、潜水、承压水等概念2、发育于地表和包气带中的岩溶地形类型 T3、溶洞沉积物主要类型4、古岩溶的研究意义第十二章1、冰川类型;2、冰蚀作用方式;3、冰蚀作用的产物T;4、冰碛物的特征第十三章1.风蚀作用;2.风的沉积作用第十四章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的要素2、海洋的环境分区3、滨海区沉积物的一般特点、滨海带进一步分区及划分依据(要求绘图说明)4、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及特征5、海洋沉积物的来源6、潮坪沉积物特点第十五章1、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湖泊的成因分类2、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及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特点3、沼泽的沉积作用及其产物第十六章1、负荷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2、滑坡形成的要素及其发育过程3、泥石流的特征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十七章1大陆漂移的证据2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全球岩石圈划分的六大板块3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 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 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1、选择题:构成恒星的主要气体为氢、其次为氦,其他元素较少。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选择题:陨石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三类,大部分陨石在通过地球大气圈时都会发生燃烧。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选择题:对流层上部存在含臭氧的层,能吸收紫外线,因而是生物的保护伞。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4、选择题:上地幔上部的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为刚性,有强度。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选择题: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 )。

选项:A:太阳能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C:重力分异能D:构造作用能答案: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1、选择题:风化作用包括哪些类型?选项: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C:生物风化D:太阳风化答案: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2、选择题:成岩作用包括以下哪些作用?选项:A:压实作用B:胶结作用C:重结晶作用D:沉积作用答案: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3、选择题: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选项:A:气候B:地形C:地质D:构造答案: 【气候地形地质构造】4、选择题:下列哪些岩石属于陆源碎屑岩选项:A:砂岩B:砾岩C:硅质岩D:粘土岩答案: 【砂岩硅质岩粘土岩】5、选择题:下列哪些岩石属于化学沉积岩?选项:A:砂岩B:石灰岩C:硅质D: 硫酸盐岩答案: 【石灰岩硅质硫酸盐岩】1、选择题:河流的侧蚀作用,可使河谷的横剖面逐渐发展成“U”形谷。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选择题:河水中所搬运的物质,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选择题:河流不仅有机械碎屑沉积,同时也有丰富的化学沉积。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4、选择题: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河流的下蚀作用随之而加强。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选择题:平直河段的心滩是形成于( )。

选项:A:洪水期B:平水期C:枯水期D:涨水期答案: 【洪水期】1、选择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盐度将会稳定的增加。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为了保护它,人类做出了种种努力,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地球。

但是,这些行为都必须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并且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

一、自然环境资源系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致使环境污染和破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因此,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

1、自然环境资源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因素。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工业迅速发展,各类污染排放量越来越多,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加上不合理地开发,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各类矿山及尾矿的贮量也越来越大,并将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工业废气、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中藻类等植物疯狂滋长,水面发臭,鱼虾死亡,水生动物的生命受到威胁;许多城市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卫生垃圾的处理设施,任其随意倾倒,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农田施用农药,杀死了害虫,破坏了天敌,而杀伤了益虫。

土壤的污染更为普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超标的农田减产几乎达到50%。

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极大关注。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把眼睛紧紧盯着自然资源,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目前,地球上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者数量减少。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世界上很多物种就会灭绝。

地球承载着人类,承载着生命,它的资源总有用尽的时候,然而,为了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她。

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有充足的食物,更能满足我们的生存。

四、社会调控系统。

人类通过调节可控制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

一般说来,可分为两种方式: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实施的干预和调节。

它通过法律、法规来协调社会各部门的利益关系。

在自然环境问题上,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行政管理。

例如对水、大气、海洋、森林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耕地、矿产、水流、交通等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实施等,都要受到宏观调控的制约。

地球科学概论序论

地球科学概论序论
的速度增加
4、现在是过去的钥匙
—— “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
现今的地质作用和规律 与过去的地质作用和规律相同
《地质学原理》
自然规律不会改变-但作用的速 度和强度可能改变。
通过对现今发生的地质作用和自 然规律的观察与认知,推断过去 发生的地质作用及其规律。
河流沉积的机械分异作用

粉砂和泥

物源区
年份
温室效应
长波辐射被 捕获下来
玻璃允许短 波辐射通过
温室效应
• 一部分长波(红外)辐射被气体吸收,引起升温
入射的太 阳辐射
短波
太空 大气圈
被空气 散射
被水蒸气、
灰尘和O3 吸收
被云和灰 尘反射
被云吸收
被陆地和 水吸收
被陆地、水、冰、雪反射
陆地、冰、海洋
出射的辐射
长波
由水蒸气和 CO2发射
由云发射
• 现今的CO2含量远高于历史变化趋势,且正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上升。
新 的 冰 河 时 代 ?
3、时间,时间,时间
• 时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 时间,与能量一道,塑造了我们在地球上所见到的一切。 • 地质过程的速度几乎总是慢于人类对环境影响的速度 • 这就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
– 地球一般不能从人类的影响自我恢复至原状
第十章 板块构造学说 第十一章 大气圈 第十二章 水圈 第十三章 地震 第十四章 火山作用 第十五章 矿产资源 第十六章 能源资源
序论
序论
• 什么是“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的主要领域 • 时间,时间,时间 • 现在是过去的钥匙 • 科学方法
序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传统地质学
固体地球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地球的过去、现在 自然营力导致的地球活动与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磁场及其基本要素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

地磁场三要素: 磁感应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磁感应强度为某地点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磁场强度)是一个具有方向(磁力线方向)和大小的矢量一般在磁两极附近磁感应强度大(约为60μT(微特拉斯);在磁赤道附近最小(约为30μT )磁偏角是磁力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同。

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

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角为西偏,甘肃酒泉以西地区为东偏。

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现在约为11.5度,1980年实测的磁北极位于北纬78.2度、西经102.9度(加拿大北部),磁南极位于南纬65.5度,东经139.4度(南极洲)。

长期观测证实,地磁极围绕地理极附近进行着缓慢的迁移。

磁倾角是指磁针北端与水平面的交角。

通常以磁针北端向下为正值,向上为负值。

地球表面磁倾角为零度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地磁赤道;由地磁赤道到地磁北极,磁倾角由0°逐渐变为+90°;由地磁赤道到地磁南极,磁倾角由0°变成-90°。

地磁倾角地球的磁场强度矢量余地磁要素(二)地磁场的组成地磁场由基本磁场、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个部分组成。

在地球中心假定的磁柱被称为磁偶极子,由它产生的偶极子磁场占地磁场成分的95%以上,是构成稳定地磁场的主体,即地球的基本磁场。

基本地磁场的强度在地表附近较强,向上在空气中逐渐减弱。

说明它主要为地内因素所控制。

变化磁场表现为日变化、年变化、多年(短周期或长周期)变化以及突发性变化主要由于来自地球外部的带电粒子的作用(非偶极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上)太阳是这些带电粒子流的主要来源,而当它的表面出现黑子、耀斑(活动特别强烈的区域)并正对着地球时,便会把大量带电的粒子抛向地球,使迭加在基本磁场上的变化磁场突然增强,使地磁场发生大混乱,出现磁暴。

地球两极常在随后出现奇异的极光,这也是太阳抛射来的带电粒子流为地磁极吸引。

地球磁层仪器探测证实了地磁场形成一个在高层大气之外,形状类似慧星的磁性包层,这就是地球磁层。

太阳风与地磁场相持不下所形成的曲面是磁层的边界,叫做磁层顶.在朝太阳的一侧,磁层顶离地心约有5万多到7万多km远;背着太阳的一侧,可能是这些数字的100倍以上。

磁层的形成,使地球磁场拦截了太阳辐射来的带电粒子,还有来自宇宙的射线,使它们未能冲到地面,而是留在高空,环绕地球流动,这对于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磁场中的非偶极子磁场,主要就由这种流动的电磁感应作用而产生磁异常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一个地点的磁异常可以首先通过对实测磁场强度进行变化磁场的校正,然后再减去基本磁场的正常值来求得。

如所得值为正值称正异常,为负值称负异常。

地壳内含铁较多的岩石和富含铁族元素(Fe 、Ti 、Cr 等)的矿体常可引起正磁异常。

而膏盐矿床,石油、天然气储层,富水地层或富水的岩石破碎带则常引起负磁异常。

Top第二节 地球历史上的磁场居里点:磁性材料失去磁性的温度临界点。

当磁性材料的温度达到居里点后,材料失去磁性,但温度降低后磁性又出现。

图8-4 磁性材料的磁性特征不同的物质各有自己的居理点地壳岩石的居里点温度一般为500~600℃。

地壳内达到此温度的深度一般在20~30km (近代火山活动或喷泉地区,达到居里点的深度仅为5km 左右)。

在居里点深度之下,地内温度越来越高,因而岩石磁性消失。

在地质时期中,地表附近的岩石(处在居里点温度之下)都被当时的古地磁场所永久磁化。

岩石中的这种磁性就称为剩余磁性。

借助于各地质时期的岩石剩余磁性,我们就可能恢复不同时期的古地磁场。

利用岩石在形成时期所产生的剩余磁化方向就可以用来大致确定古经线方向,用古磁倾角就可确定当时所处的古纬度。

地磁极翻转在测定岩石的剩余磁场时,发现相当一批岩石的磁化方向与现在的地磁场方向相反,于是认为地磁场发生了180°的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地磁极翻转或地磁场翻转。

事实证明,这种变化一再地发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发现以大洋脊为中心,两侧对称地交替分布着正磁极性(磁极与现代的一致)与反磁极性(磁极与现代相反)的两类岩石;离扩张中心越远,岩石年龄越老。

由此得到了海底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速度在扩张的认识。

以不同时期地磁极翻转为主要特征建立了地磁年代表。

在磁化岩石中具正极性的与反极性的大致各占一半。

一种地磁极性期平均可持续22万年(短的仅持续3万年,长的可达(500万年)。

每次磁极倒转过程仅持续数百年到上千年。

此时表现为磁场强度大幅度减弱,磁极缓慢转动,直到完全翻转,才达到稳定。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发现以大洋脊为中心,两侧对称地交替分布着正磁极性(磁极与现代的一致)与反磁极性(磁极与现代相反)的两类岩石;离扩张中心越远,岩石年龄越老。

由此得到了海底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速度在扩张的认识。

以不同时期地磁极翻转为主要特征建立了地磁年代表。

在磁化岩石中具正极性的与反极性的大致各占一半。

一种地磁极性期平均可持续22万年(短的仅持续3万年,长的可达(500万年)。

每次磁极倒转过程仅持续数百年到上千年。

此时表现为磁场强度大幅度减弱,磁极缓慢转动,直到完全翻转,才达到稳定。

Top第三节地磁场的成因地核的外部是液态,给地球中心具有电磁场的假设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只要地核内原来存在着微弱的磁场,这些液态铁的非均匀运动就会发生扰动、旋涡,产生感应电流,不断增强原有电磁场,逐渐形成较稳定的地电磁场。

铁质的地核固然不能成为一块磁铁,但可以相当于一个发电机系统。

这个“非稳定磁流体发电机”假说在二十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形成,并成为现今占主导地位的地磁成因假说。

按照这个假说,“发电机”在地核内还可能有好多部。

因而,地磁场不大稳定。

“双耦合发电盘”模型70年代初,许多学者用“双耦合发电盘”作出了解释联通的直流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旋转角速度不同,便会系统电流也将发生变化,当电流扰动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反向流动,从而造成磁场的翻转Top 第四节重力的特征重力: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的合力为地球的重力。

为了纪念世界上第一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物理学家伽利略,重力的大小(强度)的单位为伽(Ga)(1伽 = 1cm/s2 = 103 毫加。

在国际单位制(SI)中,为 m/s2 ,即“g.u.”;1mGa1 = 10g.u.)。

图3.4 地球引力、惯性离心力和重力的关系示意图影响重力大小的不是整个地球的总质量,而主要是所在深度以下的质量。

由于地壳与地幔的密度都比较小,从地表到地下2885km的核幔界面,重力大体上是随深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在核幔界面上,重力值达到极大(约1069伽),再往深处去,各个方向上的引力趋向平衡,重力值逐渐减少,直至变小为零。

在地球表面又是另外一种状况:重力要受到地势高低的影响。

在珠穆朗玛峰顶,到地心的距离比华北平原要多8000多米。

引力自然要小一点。

重力的大小还要受到离心力的影响。

在赤道上,离心力最大;向两极去,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少,南北极上的离心力等于零,同一物体的重量,赤道上比在两极要轻1/290(地球赤道部分凸出,就是因为离心力的作用)。

在地面上,离心力变化的最大值,不超过引力的1/288,重力的方向仍大体是指向地心。

现已计算出地表不同纬度上的理论重力值,如赤道重力值一般为978.03伽(离心力可达3.4伽),两极为983.22伽,两者相差5.19伽。

Top第五节重力研究大地水准面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假设曲面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重力异常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测点位置越高,实测重力值就越比理论重力值小。

因此实测的结果需要校正,换算成为大地水准面上的数据。

这种校正就称为自由空气校正或高度校正。

校正后的重力异常称为自由空气重力异常。

布格重力异常:在陆地上测量时,测点与海平面之间并非空气,而是岩石。

考虑了测点高度及与大地水准面之间岩石密度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称为布格校正。

经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均衡重力异常:从地下某一深度算起,相同截面积所承载的表面岩石柱体的总质量应趋于相等,这一概念就称为重力均衡。

从重力均衡的角度对布格异常进一步进行校正,即均衡校正。

通过均衡校正就得到均衡重力异常。

重力均衡补偿假说a - 普拉特假设b - 艾里假设如果均衡异常值很小,表明该处地壳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

正均衡异常是指山脉下部较轻岩石的增多对地表山脉隆起的质量补偿不足,存在着质量亏损,也即莫霍面在山下凹陷得还不够,还不足以补偿山脉的隆起,这也就意味着山脉正在隆升、并将进一步隆升。

负均衡异常是指莫霍面凹陷过深,浅部岩石过多地补偿了地形的隆起,这意味着该区正在下沉,并将继续下沉。

Top第六节重力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重力对地球各圈层的形成与演化,主要起到了趋向平衡与稳定的作用,但同时又会在趋向均衡的过程中造成一些圈层间或圈层内部的相互作用。

地磁场的三要素地磁场的组成地磁极反转重力异常与布格重力异常重力均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