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一、归类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按照主要成因,将下列物质归入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类型中。

土壤、断裂、片麻岩、铝土矿、花岗斑岩、背斜、熔岩被、高岭石、张节理、地震、安山岩、花岗岩、坡积物、流纹岩、糜棱岩、矽卡岩1.风化作用:土壤、坡积物、铝土矿、高岭石。

2.构造运动: 张节理、背斜、地震、断裂。

3.岩浆作用: 安山岩、花岗岩岩、流纹岩、熔岩被。

4.变质作用: 花岗斑岩、矽卡岩、片麻岩、糜棱岩。

二、判断是非(每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科里奥利力在赤道处最大,在两极处最小。

(×)2.第四纪冰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依次是氧、硅、铝等。

(√)4.在同一纬度和相同高度上测得的重力值通常海面的比陆地的大。

(√)5.陆壳与洋壳的边界在大陆架边缘处。

(×)6.在花果山见到的侵入岩的SiO含量为61%(质2量百分比),它属于中性岩浆岩类。

(√)7.通常情况下,泥质岩石在区域变质作用下,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可以形成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

(√)8.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

(×)9.地磁轴与地球极轴之间的夹角为磁偏角。

(×)10.在褶皱中,背斜两翼的年龄比核部新。

(√)11.只有进入河谷中的水体才产生流水的地质作用。

(×)12.岩浆岩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都可以形成石灰岩。

(×)13.通常情况下,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小。

(×)14.磁异常是由于太阳将大量的带电粒子抛向地球,所引起的局部磁场的变化。

(×)15.野外调查是地球科学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地球的形状为( D )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题库及
1 [名词解释]天穹
参考答案:
人们所能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型的天空。

2 [问答题]简述沉积作用及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成为沉积作用。

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沉积方式根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机械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化学沉积作用: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称化学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成为生物沉积作用。

3 [问答题]试述地质作用的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
4 [问答题]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哪几种典型的变质岩它们的原岩是什么
参考答案:
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岩石有斑点板岩和角岩,原岩为泥岩;大理岩,原岩为石灰岩;石英岩,原岩为石英砂岩。

5 [单项选择题]诱发海啸的原因是〔〕
A.台风
B.龙卷风
C.海底地震
D.大陆地震
参考答案:C。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与练习题答案3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与练习题答案3

思考题及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 简称地学, 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

是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地质学: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 是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或岩石圈, 研究内容包括物质组成、结构构造, 以及地壳和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变历史。

二、填空题1.地质学发展经历了18世纪前古代地质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中叶地质学的创立阶段、近代地质学发展阶段三个阶段。

2.地质学发展初期, 学术界展开了水成论与火成论和渐变论与灾变论两场争论, 对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判断题(正确∨, 错误×)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

地球概说一、名词解释磁异常: 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 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 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 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重力异常: 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 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 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

岩石圈: 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二、填空题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 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

2.大陆表面按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及盆地等五种地形地貌单元。

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

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

5.大陆边缘分为大西洋、太平洋两种类型。

6.大陆边缘由⑴大陆架;⑵大陆坡;⑶大陆基;⑷岛弧;⑸海沟五部分构成。

7、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有利于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降水量小的地区出现干旱气候,物理风化作用显著;以降雪为主的寒冷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地形的影响:朝阳面温差大,风化强,而背阳面则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来说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机械风化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为主。

岩性的影响:岩石的成分不同,风化速度不同,比如石英的抗风化能力最强,而基性的橄榄石最易风化;岩浆岩比变质岩、沉积岩易风化;非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易化学风化,难物理风化;不等粒或粗粒的晶质岩石易物理风化,而难于化学风化;节理或裂隙发育的岩石比块状的岩石更容易风化。

4、简述河漫滩形成过程。

答:在弯曲河段,流水由于惯性力的作用首先直接冲向凹岸,凹岸受到流水的冲刷和磨蚀,下部岩石被掏空,上部岩石因失去支撑而跨塌,于是凹岸便逐渐向下游方向后退;表层河水受到的摩擦力小、运动速度快,不断涌向凹岸,使凹岸水位升高,底部水流因受到摩擦力作用,流速低于表层,与此同时凸岸水位相对较低;在重力作用下,凹岸底部的水便携带着凹岸破坏的物质向凸岸运动,在凸岸的下游侧积起来,使凸岸不断前伸,从而形成边滩沉积。

边滩上在平水期无水,洪水期河水越过天然堤,在边滩上形成沉积,沉积物以细粒的粉沙、泥质物质为主。

由于其下部为粗粒的边滩沉积,因而纵向剖面上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

5、简述河流的侵蚀作用。

答: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又分为地壳稳定期的地质作用和地壳抬升期的地质作用两种情况。

地壳稳定期河流的下蚀作用形成V字形峡谷、瀑布,向源侵蚀作用造成河流的袭夺,形成断头河和袭夺湾;地壳活动期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增强,形成河流阶地、深切河谷、夷平面。

侧蚀作用使河流变得弯曲,河谷加宽,曲流河高度发展形成蛇曲河,并最终导致河流截湾取直现象的发生,形成牛轭湖。

第十一、十四、十五章地下水、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岩溶作用:指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_北京_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分类汇编)附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_北京_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分类汇编)附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分类汇编)一、归类题(每题2 分,共8 分)按照主要成因,将下列物质归入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类型中。

玄武岩、剪节理、板岩、土壤、残积物、片岩、位移、闪长玢岩、片麻岩、铝土矿、地震、熔岩流、高岭石、褶皱、辉长岩、糜棱岩1. 风化作用:土壤、残积物、铝土矿、高岭石。

2. 构造运动: 剪节理、位移、地震、褶皱、张节理、背斜、断裂3. 岩浆作用: 玄武岩、闪长玢岩、熔岩流、辉长岩、安山岩、花岗斑岩、熔岩被、闪长岩、4. 变质作用: 板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千枚岩、糜棱岩将下列各种地质现象相对应地归入矿物、岩石、构造变形中。

贝尼奥夫带、方解石、钾长石、灰岩、白云母、花岗岩、正断层、角闪石、片岩、泥岩、斜长石、褶皱、地震、金刚石、大理岩、石英、应力、脆性变形、玄武岩、节理。

1. 矿物:方解石、钾长石、白云母、角闪石、斜长石、金刚石、石英。

2. 岩石:灰岩、花岗岩、片岩、泥岩、大理岩、玄武岩。

3. 构造变形:贝尼奥夫带、褶皱、应力、地震、节理、脆性变形、正断层。

下列岩石圈变位判断的依据哪些可能属于水平变位判断的依据,哪些可能属于垂直变位判断的依据?1 .垂直变位判断依据为:河流阶地、夷平面、平行不整合接触;2 .水平变位判断依据为:沉积物的厚度与环境变化、古地磁。

二、名词解释(每题2 分,共20分):1.风化壳: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岩基面上的不连续薄壳。

2.矿物: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份和内部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和外部形态。

3.岩石: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

4.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后,在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溢出地表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成份不断变化,并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

5.变质作用: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份、结构与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完整word版)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及地球科学知识竞赛题库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及地球科学知识竞赛题库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考试会从中选5题)1.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

是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2.重力: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叫做重力。

3.重力场:地球周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为重力场。

4.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它有两个磁极,其S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N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但不重合。

5.磁倾角:磁针指北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6.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7.纵波: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又称P波8.横波: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横波,又称S波9.地壳的重力异常:在地面某点用重力仪获得的实际重力观测值与该点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10.地壳的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称之为地壳的重力均衡。

11.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12.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13.晶体:晶质矿物在有利的条件下能生长成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外形,这种几何多面体称为晶体。

14.气压:从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15.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其大小为这个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量。

16.锋:不同性质冷热气团的交界区。

17.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平均气温的综合指数。

18.片流:是指沿着山坡流动的面状暂时性流水。

19.洪流:是指沿着沟谷流动的面状暂时性流水。

20.水系:支流和主流所构成的流水运行网络。

21.冰川: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它是陆地上以固体形式存在的水。

22.雪线: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

二、填空题(考试从中选15空)1.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大气圈)、(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二、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

第二章地球一、名词解释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

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

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二、填空题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3、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

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5、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

6、地球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四、选择题1、岩石密度越(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 C )。

A、大B、小C、横波D、纵波2、地震波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说明地球有(A);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B)。

A、弹性B、塑性五、简述题1、简述水圈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答:水体在流运过程中侵蚀、溶解岩石,并将被破坏的物质带到海洋、湖泊及其它低洼地沉积下来并可形成新的岩石。

水体的地质作用不断改造地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同时为生物的生存、演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章地壳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粗细及均匀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层理构造:是由于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的不同而在垂向上显示的成层性质。

二、填空题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

2、大陆表面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六种地形地貌单元。

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

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

5、大陆边缘由⑴大陆架;⑵大陆坡;⑶大陆基;⑷岛弧;⑸海沟五部分构成。

6、固体矿物按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晶质和非晶质两类两类。

7、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

8、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

9、常见胶结物有钙质、铁质、硅质和泥质。

10、沉积岩的碎屑结构可分为砾状结构、砂状结构和粉砂状结构。

11、火山碎屑结构可分为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和火山凝灰结构。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

2、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变(×)。

3、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则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

4、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

5、石英、长石和云母属于浅色矿物(×)。

6、泥裂的尖端指示岩层的底面(∨)。

7、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负变质岩(×)。

8、具有变晶结构变质岩的变质程度高,具有变余结构的变质岩变质程度低(∨)。

9、石灰石和白云石都是碳酸岩盐矿物(∨)。

四、选择题1、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为(A);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为(C)。

A、500米B、1000米C、200米D、300米2、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地形可分为()种类型;根据海底地形的总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 C )个大的地形单元。

A、6、2B、2、2C、6、3D、3、24、大陆架的坡度(B);大陆坡的坡度(A)。

A、大B、小5、流水波痕指数(A)浪成波痕指数,风成波痕指数(A)流水波痕指数。

A、大于B、小于五、简述题1、简述纹层、层系和层系组形成的水动力条件。

答:细层又称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常以毫米计,同一纹层是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同时形成的。

其产状有水平、倾斜、波状等。

细层之间的界面是短暂的无沉积间断面。

层系是由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相似的同类纹层组成,是在同一环境的相同水动力条件下,不同时间形成的。

层系组是由两个或多个成因上有联系的相似层系叠置而成,是在同一环境下相似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

2、简述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形成的环境以及物质成分上的差异。

答:细层界面平直且互相平行,并平行于层面。

水平层理由细粉砂和泥质物组成,是在较稳定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垂直降落形成的;平行层理外貌与水平层理相似,细层相互平行,且平行于层面。

由砂级颗粒组成,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砂粒连续滚动沉积形成。

平行层理多形成于河道、湖岸、海滩等高能环境。

3、简述交错层理的类型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

答: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3cm)、中型(3-10cm)、大型(10-200cm)、特大型(>200cm)三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板状交错层理的细层界面相互平行,纹层的厚度相等,大型的板状交错层理常形成于河流沉积中,层系的底界为冲刷面,纹层内部具有下粗上细的特点。

楔状交错层理的细层界面为平面,但互不平行,纹层的厚度不等,往往是上部厚度大,向下呈楔型缩小。

常见于河流、海湖浅水和三角洲沉积。

槽状交错层理的纹层呈槽状与层面斜交,槽型的纹层面为流水冲刷形成,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常见于河流沉积。

4、简述透镜状层理与压扁层理形成的环境条件及之间的区别。

答:透镜状层理与压扁层理形成的环境为水动力条件变化的环境,当水体能量弱时有利于泥质沉积,当水体能量强时有利于砂质沉积,常见于波浪能量弱的潮汐环境。

在水流或波浪作用弱、砂质供应不足、对泥质沉积与保存有利情况下,可形成“泥包砂”的透镜状层理;当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有利于砂质沉积与保存的情况下,因波峰处泥质缺乏或较薄,形成“砂包泥”的压扁层理,也称脉状层理。

5、简述韵律层理和沉积旋回形成机理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答: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

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

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

如由潮汐变化产生的潮汐韵律,季节变化形成的季节韵律。

季节韵律层颗粒细,韵律层主要通过颜色显示,平面展布范围大;潮汐韵律层理通过砂泥互层交替显示,主要通过粒径变化区别,平面展布范围小。

沉积旋回往往表现为水进和水退旋回。

水进旋回代表地壳下降形成的沉积,剖面上由下至上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沉积物显示正韵律;水退旋回代表地壳上升形成的沉积,剖面上由下至上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粗,沉积物显示反韵律。

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概述一、名词解释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相对地质年代: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地层层序律:是指在岩层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地壳运动影响而颠倒,那么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并保持近于水平状态的现象。

简单地讲:未经构造变动而倒转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古生物化石或其组合形态结构越简单,地层时代就越老,反之越新。

地层切割律:指岩层、侵入体、断层之间的穿插和切割关系。

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组: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又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二、填空题1、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四个大的时代单位。

2、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四个大的地层单位。

3、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纪六个时代单位。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古生物组合形态简单,地层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态组合越复杂,则所代表的地层一定较新(×)。

2、因为古生物发展是由水生到陆生,所以当地层中含有陆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层老;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为水生的生物时,指示地层新(×)。

3、如果地层未发生倒转,则上部地层新,下部地层老(∨)。

4、当地质体发生穿插切割关系时,判断的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5、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是均匀等速向前发展的,即每隔一定时间,生物就向前发展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