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根性,底蕴]“根性”文化:民族民间舞蹈的底蕴简析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学习的重要性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学习的重要性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对民间舞蹈学习具有重要性。
通过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和风格,这些舞蹈反映了民族的历史、生活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增进对其他民族的了解与尊重。
其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民族认同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可以表达民族的情感和身份认同。
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可以增加个人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培养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
同时,它也可以增强个体对整个社会的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
此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于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舞蹈是一种身体和音乐的艺术结合,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舞蹈技巧和音乐感知能力。
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可以培养个人对音乐和舞蹈的欣赏能力,并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水平。
同时,舞蹈学习也可以锻炼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对于身体的塑造和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于传承和保护优秀民间舞蹈作品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民间舞蹈作品逐渐被遗忘和淡出舞台。
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欣赏这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并通过学习和演绎,将其保护和传承下去。
同时,通过学习民间舞蹈,我们也可以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表达,更是培养个人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此外,它还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优秀的民间舞蹈作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积极参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与传承,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舞蹈价值和意义。
中国民间舞文化结构及内涵

中国民间舞文化结构及内涵中国民间舞融合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间舞的文化结构及其内涵。
一、文化结构中国民间舞文化的结构是多层次、多元化的。
它包括了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也吸收了现代舞蹈的一些创新元素。
其主要特点如下:1. 传统元素中国民间舞融入了传统的戏曲、民间乐器和服饰等元素。
例如,《丝绸之路》舞蹈中的扇子舞、《茉莉花》舞蹈中的情感表达,都借鉴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形式和动作。
这些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也增添了舞蹈的视觉美感。
2. 地域特色中国广袤的土地孕育出了丰富的地方民间舞。
不同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例如,云南的《泼水节》舞蹈,西藏的《雪山祈雨舞》,都展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3. 历史背景中国民间舞受历史背景的影响较深,尤其是在战争、革命时期。
许多舞蹈作品表达了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
例如,《红色娘子军》舞蹈通过舞姿和音乐,展现了女性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形象。
4. 现代创新近年来,随着现代舞蹈的发展,中国民间舞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创造了更具创新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和技术上更加先进,同时传达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体验。
二、文化内涵中国民间舞的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点。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 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民间舞经常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比如,《牧民新娘》舞蹈中,舞者以自然的姿态和动作展示了牧民生活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种和谐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珍惜。
2. 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中国民间舞是中国社会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舞蹈形式来展示社会习俗和民间文化。
比如,婚庆舞蹈如《踏岚山》、节日舞蹈如《舞狮》等,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喜庆和团结精神。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作者:王静来源:《牡丹》2019年第03期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各民族的重要艺术文化,也是在长时间生活中形成的艺术形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日臻完善,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文化,也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人们需要把握舞蹈文化内涵,做好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方向。
一、舞蹈类型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多种类型,其大致分为四类。
一是宗教信仰舞。
很多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其往往通过不同类型的舞蹈来表现信仰。
例如,藏族的跳神活动即是其通过舞蹈表达信仰的一种方式。
二是节日习俗舞。
该类舞蹈通常会在较为特殊和民族重要的日子表演,以苗族的“反排木鼓舞”为例,它是在苗族节日中才会表演的舞蹈。
三是生活习俗舞。
这种舞蹈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的一类舞蹈,能够全面反映地方的社会习俗。
以土家族的“花鼓子”舞为例,它是一种不需要过多肢体语言、以即兴方式跳唱的舞蹈,较为欢快,适用于休闲和喜庆场合,能够调节气氛。
四是利益习俗舞。
该类舞蹈同各地的礼仪具有密切的联系,通常应用在祭祀、婚丧等活动中,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反映当地的民族禮仪。
例如,四川藏族会在新年通过舞蹈向山神祭祀,祈求这一年中能获得平安与丰收,体现出礼仪性。
二、文化内涵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性舞蹈具有悠久的发展史,人类发展初期即有了舞蹈,无论是哪一种舞蹈,都同各民族特有的民族活动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体现,其受到观众的喜爱,不同的节日将出现不同的舞蹈,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色。
例如,土家族在节日中会表演摆手舞活跃气氛,生子、祝寿和结婚等活动也都有舞蹈的身影。
在“绕三灵”等节日中,云南白族使用八角鼓、霸王鞭。
这都是各民族民俗性的独特体现。
(二)文化性民族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创作的,在形成后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突出的文化性。
论中国民族民间舞

论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从北方的蒙古舞、藏族舞、到南方的广场舞、歌舞,每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舞蹈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所在,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们的舞蹈形式、音乐韵律、服饰饰品等,都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劳动、娱乐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形成了多姿多彩、千姿百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
广场舞是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集舞蹈、健身、交际于一体的娱乐方式,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
中国还有很多地方性的特色舞蹈,比如云南的哈尼舞、西藏的藏族舞、江苏的秧歌舞等等,每一种舞蹈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多样,音乐韵律也各具特色。
比如哈尼舞是云南哈尼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它的音乐节奏明快、欢快活泼,而藏族舞则更加严肃庄重,代表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
在不同的地域,民族民间舞蹈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韵律,有的欢快活泼,有的庄重悠扬,但都反映出了当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还注重服饰饰品的表现。
在中国的民间舞蹈中,服饰饰品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比如在云南的哈尼舞中,舞者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头戴饰有百花的花环,手持艳丽的彩绸,整个画面色彩斑斓,充满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中国的每一个地域,人们都会根据当地的习俗和习惯,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穿戴不同的服饰饰品,体现出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代表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扎实的历史渊源。
中国民间舞文化结构及内涵

中国民间舞文化结构及内涵中国民间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结构和内涵。
它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向往,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舞蹈类型、艺术特点等方面介绍中国民间舞的结构及内涵。
一、历史渊源中国民间舞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宴会和庆典活动,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早期的民间舞融合了神话传说、自然景观和人类生活的元素,表现出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舞逐渐发展演变,形成了多样化的舞蹈类型。
二、舞蹈类型中国民间舞包括了广泛而多样的类型,如龙灯舞、扇子舞、绣球舞、踩高跷等。
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演形式。
其中,龙灯舞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它寓意着吉祥和团结。
扇子舞则以扇子为道具,通过舞者手中的扇子的开合、翻转等动作表现出优美的舞姿。
绣球舞则是舞者手持彩绸制作的绣球,在舞动中展现出华丽多彩的艺术效果。
踩高跷舞则是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者穿着高跷在特定的乐曲伴奏下完成各种高难度的舞步动作。
三、艺术特点中国民间舞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中之一是注重形象的表现。
舞者通过优美的舞姿、动作和表情,展现出不同主题和情感的形象,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意义。
其次,中国民间舞鲜明的色彩也是其艺术特点之一。
舞者的服饰和道具常常采用鲜艳、亮丽的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愉悦感。
此外,中国民间舞还注重舞蹈技巧的传承和创新。
舞蹈技巧的传承保留了古老的民族舞蹈元素,而舞蹈技巧的创新则使得中国民间舞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总之,中国民间舞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历史渊源、舞蹈类型和艺术特点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民间舞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通过持续的传承和创新,相信中国民间舞会在未来继续繁荣发展,为世界文化艺术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舞蹈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赏析,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包括了广泛的舞蹈形式,如古典舞、民间舞、少数民族舞等。
其中,古典舞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古典舞以其优雅、繁复的动作和精致的服饰而著称。
例如,经典的古典舞作品《仙女下凡》以中国古代神话为题材,讲述了仙女下凡与人类相爱的故事。
舞蹈中,舞者们通过流畅的身体动作和舞台表演,将仙女的柔美和恬静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民间舞是中国民族舞蹈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形态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而闻名。
例如,东北民间舞《锅庄舞》是中国东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
这个舞蹈以锅庄为道具,舞者们手持锅庄,通过翩翩起舞的动作,表达出东北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舞蹈中,舞者们的身姿优美,动作矫健有力,给人一种欢快和活力的感觉。
这种舞蹈形式既展示了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又传递了东北人民的精神风貌。
少数民族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表达方式。
例如,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傣族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丰富多彩的服饰而闻名。
这个舞蹈以傣族文化为背景,通过舞者们舞动的身姿和手势,展示了傣族人民的纯朴和热情。
舞蹈中,舞者们优美的动作和多彩的服饰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也让观众更加了解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于世。
这些舞蹈作品通过优美的动作和精致的表演,展示了中国民族舞蹈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
无论是古典舞、民间舞还是少数民族舞,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美妙的艺术表达,还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浅谈民间舞蹈教学中的舞蹈形态及其文化内涵

浅谈民间舞蹈教学中的舞蹈形态及其文化内涵作者:黄泽仪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10期闻一多先生曾对舞蹈作出了精辟的阐释:“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单纯而又最充实的表现。
” 即是说,舞蹈文化是最贴近人类生命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它作为某种文明与精神的具体表现方式,是某个民族生存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反映,它维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生活。
民间舞蹈自身含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是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涵盖两个层面:一是外部的载体和媒介,即表达方式。
舞蹈借助了人类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观念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舞蹈形态,来表达对生命、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地方色彩、民俗意味,而且得到当地人民认可的文化形态;另一层面是内涵,即是这种文化形态所包含和体现的那些民族精神、情趣、风情、民俗等多种因素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这两个层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而形态又反过来反映文化的内涵。
因此,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
舞蹈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特征,在传承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拓宽思维,将单纯的舞蹈形态的传授,拓展为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传承,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保持和发展民间舞蹈的个性,促使学生不仅能用优美的体态、灵活协调的动态和高难的技巧去表现舞蹈,还能从历史的走向、生活的积淀和文化的理解等方面来领会舞蹈的真谛,达到心灵与肢体的共鸣。
那么,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如何从民间舞蹈文化中去体会民间舞蹈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抓住民间舞蹈风格,保持民间舞蹈的特征呢?这始终是民间舞蹈教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解和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即其文化内涵,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1.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要保持各民族舞蹈的风格,体现各民族精神,将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由于舞蹈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技术、技巧的训练和动作形态的教学,而忽视动作内涵的讲授,造成学生只有形似,而缺乏神似。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赏析与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赏析与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间舞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风采,被誉为“活化石”,在传承和发扬中,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和审美情趣,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魅力,探讨其传承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种类繁多,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色。
从东北的锡伯舞、藏区的藏舞、蒙古族的草原舞,到西南的彝族舞、壮族舞、傣族舞等等,每一种舞蹈都蕴含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展现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风土人情。
民族民间舞在舞蹈动作、舞姿神态、服饰音乐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比如锡伯舞动作开朗豪放、轻松自在,蒙古族的舞蹈则以雄壮豪放、奔放狂野为其特点,壮族的舞蹈则以刚健豪放、激情澎湃著称。
这些不同的舞蹈在形态和风格上各具特色,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民间舞还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
比如《拉祜族梨花女》舞蹈以拉祜民族的传统故事为题材,通过舞蹈表现手法展现了拉祜族女子细腻、温柔的一面。
而《白族舞》则展现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奔放,豪放的性格特征。
这些舞蹈通过舞者的身姿、动作、表情等,生动地勾勒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至关重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要想传承好中国民族民间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要加强对舞蹈作品的保护和收集,将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进行整理和保护,让这些舞蹈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是要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和培养,培养更多的民族民间舞蹈师资,加强对舞蹈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提高舞蹈艺术水平。
要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参与到民族民间舞蹈中来,从而推动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还要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和保护,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保护,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艺术魅力,让世人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性”文化:民族民间舞蹈的底蕴简析
摘要:各民族民间舞蹈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凝结为民族生产生活、思想信仰的交织综合体,体现出一种“根性”文化。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民间舞蹈体现出民族特色,传承了民族精神,是文化内涵的厚重载体。
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分析之后不难发现,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表现于艺术风格,蕴含其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性,需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根性”文化;民族民间;舞蹈
0 引言
民族民间舞蹈表现一个民族的生产劳作、传统风俗、个人生活情感和社会生活状态,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性格特点和道德观念,是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那些曾经为祈求丰收、唱诉历史、教育后代、歌唱家乡的舞蹈,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经过千年的演进,凝结为民族生产生活、思想信仰的交织综合体,体现出一种“根性”文化。
1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
民族民间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洪荒时期,这一时期,超越了人类文字的记载时间,人们通过身体动作展现民俗活动的全貌,其“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结晶。
这些来源于人们日常劳作、交往、祭祀的舞蹈,展现出人们生产生活的过程,具有浓厚的民族性,是生活的精炼缩影,其所包含的内涵韵味,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民族民间舞蹈多数涉及对生活状态的展现,通过个体或是集体的呈现,表现出地域文化模式,其所具有的质朴、生动、形象的特性,利于记忆,易于传播,且舞蹈的内容多半和现实的环境相结合,如藏族舞蹈“弦子”中含胸前倾的基本体态、连绵起伏的步伐特点、优美舒展的姿态动作,充分体现出了藏民的民族性格及生活习性。
民族民间舞蹈表达质朴生动、形象简练,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够融合现在的艺术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汇集了民族的共同特性,通过不断地改变,不断融入、积淀新的舞蹈元素,展现出各民族的生活状态。
2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
用通俗的话语来说,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展现出了人们生活的情态。
例如,蒙古族的《牧马舞》、壮族的《扁担舞》、布依族的《织布舞》、黎族的《打柴舞》等,均源自人们的劳作中,代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的舞蹈具有浓厚的地域代表性。
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多生根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
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通过祭祀祈求上天的保佑,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舞蹈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未消失,如今仍遗存在民族信仰中的祭祀歌舞,如壮族的《师公舞》、侗族的《多耶舞》、瑶族的《盘王舞》等,都承载着人们对鬼神的信仰、对生活的领悟和对未来的期待。
又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具有浓烈的宗教体验,表现彝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寄望。
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生发于由信仰所支撑的日常生活,通过肢体语言反映现实生活,通过复杂或者是简单的舞蹈动作,展现出对信仰的虔诚信奉。
3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表现于艺术风格
如前所述,民族民间文化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情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且大众的参与度高,能够让民族民间舞蹈融入生活,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修养身心时必不可少的活动。
一直以来,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因其特有的艺术性,得到了民俗专家、舞蹈专家的大力推崇,具体表现在:
第一,概括性。
民族民间舞蹈是对日常生活情景的模仿,如彝族的《烟盒舞》、瑶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花环舞》。
第二,质朴性、通俗性。
民族民间舞蹈是生活场景的再现,它通过艺术形式再现生活情景,如汉族的《打麦舞》、维吾尔族的《摘葡萄舞》、彝族的《乐作舞》。
第三,生动性、形象性。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动作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如傣族的《孔雀舞》、汉族的《狮子舞》、藏族的《牦牛舞》等。
第四,节奏欢乐,具有抒情性。
这是舞蹈情感的表现方式,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主要展示现实情况、祈求祝福,如土家族《摆手舞》。
第四,具有宗教信仰的艺术性。
民族民间舞蹈展现出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称颂,对未来生活的祝福,以及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展示自身的信仰,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之时,人们会通过舞龙的形式寄寓吉祥,以及对龙的崇拜、赞颂。
4 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根性”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容易遭遇现代际遇的影响而具有变异性,我们需要注意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特殊保护,以传承民族舞蹈之根。
第一,推陈出新的继承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缩小了世界的范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这意味着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特性在逐渐弱化。
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应该在保留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基础上融入一定的现代意识,将民族民间舞蹈发扬光大。
例如,藏族群舞《翻身农奴把歌唱》、傣族独舞《孔雀舞》、羌族群舞《上房梁》等,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这些作品所展示的内容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且具有时代的气息。
第二,营造相对应的文化氛围。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大众参与性,需要人们参与其中,展现出文化的魅力所在。
因此,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应该重视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规划出保护的区域中心,且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到其中,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提高大众的参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力,保护和继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斯琴高娃.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及其民族性[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6):191-192.
[2] 吕艺生.民间舞在现代社会中――从逻辑界定看民间舞的现代发展趋向[A].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孙永刚.论谈民间文化对民间舞课堂教学的重要性[J].青春岁月,2014(18).
[4] 冯骥才.守护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4):6-7.
[5] 侯玉林.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民族性[J].北方音乐,2014(7):179-180.
[6] 明文军.再谈中国民间舞的“民族性”――兼谈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民间舞认识论
[A].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