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地热的剖3.23
最新整理煤矿矿井热害的防治.docx

最新整理煤矿矿井热害的防治1 井下采掘工作面和机电硐室的空气温度,均应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2 新建、改扩建矿井设计时,应根据井田勘探地质报告及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采用经鉴定的气温预测方法,进行矿井气温预测计算,超温地点应有降温措施。
3 对气温超限矿井,应采取综合降温措施。
4 采用非人工制冷降温,应根据矿井的具体条件,综合采用利用天然冷源、增加供风量或提高作业人员集中处的局部风速、下行通风或同流通风等有利于降温的通风方式、回避井下热源、隔绝或减少热源向进风流散热、疏放或封堵热水、个体防护等措施。
5 采用人工制冷降温,应根据矿井地质条件、开拓开采系统、巷道布置、矿井通风系统、制冷降温范围、采深、冷负荷、矿井涌水量及水质和水温、回风风量和温度、采掘机械化程度、热源及条件类似矿井的经验,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选用井下移动式空调或压缩空气制冷等局部降温措施、地面集中空调系统、地面与井下联合空调系统等降温方式。
6 井下空气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井下空气处理设备、设施,应根据空调系统和需处理的空气量、冷负荷等,综合采用直接蒸发式、水冷表面式、喷淋式冷却器或喷淋硐室;(2)井下空气处理方式可采用集中处理或在各降温地点分别处理;(3)当需处理的空气量较大、冷负荷较大或狭长空间自然空气温度差大于10℃,用单一空气处理设备或设施难以达到效果或不经济时,宜采用综合的空气处理方式。
(4)空气处理设备的处理风量,应根据冷负荷与送风温差确定,但不得大于供给所在巷道处的风量。
对掘进工作面,其处理风量不得超过该工作面全负压供给该处风量的70%。
7 制冷机冷凝热排除方式应根据降温方式、冷凝热量、水源的水质和水量及水温、矿井回风风量和温度、采深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面排除冷凝热时,可采用冷却塔或天然水体;(2)当采用井下集中空调系统降温方式时,如果井下水水质、水量、水温合适或经处理合适,应优先采用井下水排除冷凝热;井下水不适用时,应对矿井回风排除冷凝热、将冷凝器循环冷却水排至地面进行降温处理等排放方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3)井下利用回风排除冷凝热时,回风风流湿球温度不宜高于29℃。
浅析煤矿深井热害及其防治技术

浅析煤矿深井热害及其防治技术煤矿深井热害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由于深层矿井温度升高造成的劳动安全和生产效率下降的现象。
随着深度开采的加深和矿井温度的升高,煤矿深井热害引起了矿业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对煤矿安全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煤矿深井热害及其防治技术进行浅析。
煤矿深井热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地热和工作面的热源。
地热是指由于地壳的热传导导致的矿井温度升高,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条件。
工作面的热源主要来自于矿石的自燃和机械设备的热量,这是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控制来减少的。
对于煤矿深井热害的防治技术,首先需要进行矿井温度的监测和预测。
通过布设温度测点,可以及时了解矿井温度的变化情况,并预测未来的趋势。
还需要借助数学模型来模拟和预测矿井温度的变化。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来降低矿井温度。
通过加强通风系统,增加空气流量,提高矿井的换气效果,以提高矿井的散热能力。
还可以采用水喷淋降温和浸水冲击降温的方法,通过蒸发和水的相变吸收热量来降低矿井温度。
还可以通过控制工作面的热源来减少矿井温度的升高。
对潜在的自燃煤进行防治,通过降低煤的含水量、增加通风量、加强巷道支护以及进行定向钻孔抽放等方式,控制煤的自燃反应的发生。
对于机械设备的热量,可以采用冷却措施,例如增加冷却水的供应量,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等。
对于已经出现的煤矿深井热害,需要采取紧急的救援措施。
对于温度较高的矿井,可以采用临时遮盖物和防热隔热层来减少矿井温度的升高。
对于因高温而无法作业的区域,可以采用降温装备和救援设备进行作业。
还需要加强对矿工的健康监护和防暑降温工作,提高抗热能力。
煤矿深井热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防治。
通过监测和预测矿井温度,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控制矿井温度的升高,并对矿工进行健康监护和防暑降温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煤矿深井热害的发生,保证煤矿的安全和高效生产。
浅析煤矿深井热害及其防治技术

浅析煤矿深井热害及其防治技术1. 引言1.1 煤矿深井热害的定义煤矿深井热害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深井工作面煤层采空导致地下煤体自燃或因采空区域通风不畅引起煤矿深井热量聚集,导致矿井温度升高,并产生一系列有害效应的现象。
矿井深埋在地下,缺乏自然散热条件,加之采空空间内的煤炭经过长时间的热量积累,容易形成煤体自燃的隐患。
煤矿深井热害不仅会对矿井内的工人造成身体健康影响,还会对矿井设备和采煤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煤矿深井热害,对于保障矿井生产安全和提高采煤效率至关重要。
为了避免煤矿深井热害带来的严重后果,深入了解煤矿深井热害的定义以及其危害和防治技术显得尤为必要。
1.2 煤矿深井热害的危害煤矿深井热害对矿工健康和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煤矿深井热害导致矿工体温调节障碍,引起体温过高。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会导致矿工大量出汗,从而使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出现中暑、脱水等症状。
严重时,甚至会发生中暑晕厥,威胁矿工生命安全。
煤矿深井热害会影响矿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容易导致疲劳、头晕眼花、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容易发生操作失误,影响了生产质量和安全。
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会对矿工的身体健康造成长期损害。
高温环境会加重矿工的心脏负担,容易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长期吸入高温下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还会损害矿工的呼吸系统,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煤矿深井热害的危害不容忽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保障矿工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1.3 煤矿深井热害的研究现状煤矿深井热害是矿井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煤矿深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对矿井热害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煤矿深井热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热害成因分析: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模拟实验,深入分析了煤矿深井热害的成因,包括温度梯度、地质条件、采煤方式等因素对矿井热害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
浅析矿井热害的治理

浅析矿井热害的治理摘要:本文介绍了矿井热害的成因,分析了高温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现阶段热害治理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矿井热害1矿井高温的成因1.1围岩散热当流经井巷风流的温度不同于初始岩温时,就要产生换热,即使是在不太深的矿井里,初始岩温也要比风温搞,因而热流往往从围岩传给风流,围岩温度随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深井里,这种热流是很大的,甚至超过其他热源的热流量之和。
1.2井下热水放热对于大量涌水的矿井,涌水可能使井下气候条件变得异常恶劣,因此,在有热水涌出的矿井里,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超前疏干、阻堵、疏导等措施,或使用加盖板水沟排除,杜绝热水在井巷里漫流。
1.3机电设备的放热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煤矿中采掘工作面机械的装机容量急剧增大。
机电设备所消耗的能量除了,部分用于做有用功外,其余全部转化为热能并散发到周围的介质中去。
1.4运输中煤炭及矸石的散热运输中的煤炭以及矸石的散热量,实质上是围岩散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在连线式输送机上的煤炭的散热量最大,致使周围风流的温度上升。
1.5流体的自压缩矿井深度的变化,使空气受到的压力状态也随之而改变。
当风流沿井巷向下流动时,空气的压力值增大。
空气的压缩会放热,从而使矿井温度升高。
风流如果没有和其周围介质进行热、湿交换时,没垂直向下流动100m,其温升约为1℃,则千米井筒里流动的风流的自压缩温升可达10℃。
在进风井筒里,风流的自压缩是最主要的热源,且往往是惟一有意义的热源。
1.6氧化放热正常情况下,一个采煤工作面的煤炭氧化放热量很少能超过30KW,所以不会对采面的气候条件产生显著的影响。
但当煤层火气顶板中含有大量的硫化铁时,其氧化放热量可能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
2高温的危害2.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经过大量的现场调查研究得出有效温度对劳动人员生理上的影响:当井下的有效温度大于32℃时,劳动人员在生理上就有不适感,这表现为心跳加快,出汗量增加,当井下温度大于35℃时,人体心脏负担加重,出汗量急剧增加,水盐代谢也急剧加快,面临着极大地热伤害,身体健康将受到非常大的损害。
地热对煤矿安全生产有哪些危害安全生产

地热对煤矿安全生产有哪些危害1、地质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有什么影响有,地质构造不稳定会出现坍塌、突出等等,会导致事故发生……2、煤矿下面热对工人有哪些危害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8℃.机电设备工作环境湿度95%以下。
人在闷热的环境中工作,中枢神经产生抑制,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减移,精力不集中,好睡觉出汗易发生事故。
另外,易大量,水分和盐分流失,如不及时补充,会导致肾脏功能不全或休克。
3、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地质因素有那些?自己把下面的内容整合一下,再找一两个实践中的例子,一凑合就两千字了。
不要指望别人包办,朋友们给你搜集一些资料就够意思了,给你娶个媳妇,还指望大家给你把孩子生出来?做人别太懒了!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煤层厚度变化煤层厚度变化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
煤层发生分叉、变薄、尖灭等厚度变化,直接影响煤矿正常生产。
一、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变化特征煤层厚度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成因来说,可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是指泥岩层堆积过程中,在形成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覆盖以前,由于地壳活动,沉积环境变迁等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
原生变化主要包括地壳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分叉、变薄、尖灭、泥炭沼泽古地形对煤层形态和煤厚的影响、河流同生冲蚀、海水同生冲蚀等四种原因。
(二)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是指煤层被沉积物覆盖以后,或煤系形成以后,由于河流剥蚀、构造变动、岩浆侵入、岩溶陷落等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
二、煤层厚度变化对煤矿生产的影响煤层厚度变化对煤矿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采掘部署2.影响采煤工艺3.影响计划生产4.掘进率增高5.采出率降低三、煤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和处理(一)煤层厚度变化的观测和探测1.煤层的观测1)煤层的观测内容2)煤层的观测方法2.煤层的探测1)煤层厚度的探测(1)煤巷掘进中的探煤厚工作。
浅析煤矿深井热害及其防治技术

浅析煤矿深井热害及其防治技术煤矿深井热害是指在煤矿深部开采过程中由于地温的升高、辐射热和通风造成的高温环境,对矿井工人身体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煤矿深井热害不仅影响了矿工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对煤矿深井热害的防治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实际生产中的有效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来分析一下煤矿深井热害的成因。
矿井的深部地层温度通常高于地表温度,每往下深入100米,温度就会升高约3-4摄氏度。
矿井深部地温的升高主要原因是地热和矿体自身热量的影响。
矿体因为含有煤、瓦斯和水等热源,在开采过程中易造成地下温度的升高。
地下水的渗漏和地下大地的热传导也是导致矿井深部地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煤矿深井热害给矿工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会影响到矿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高温环境容易导致矿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
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还会引发中暑、晕厥、中风等严重的身体疾病。
煤矿深井热害的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为了有效地防治煤矿深井热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建设和改造。
通风系统是控制矿井温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优化通风系统,冷却矿井内部空气,是有效防治煤矿深井热害的关键。
二是加强对矿工的健康监测和防护措施。
通过对矿工进行身体健康的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矿工身体健康状况,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可以减轻矿工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压力。
三是加强煤矿深井热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科研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优化煤矿深井热害防治技术,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煤矿深井热害的防治工作不仅仅是科研技术和设备的改良,更重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宣传推广。
只有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矿工个人都能够加强合作和交流,才能够真正做到煤矿深井热害的全面有效防治。
通过对矿工的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矿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是防治煤矿深井热害的重要手段。
关于矿井地热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分析

工作和 生命 安全提供 保障。本文主要通过 分析矿 井地热产生的各种 原 因。帝 J 定有效治理的措施方案 ,保证矿 井开采作业 高效 、顺利的 进 行 , 以适 应 国 家 经 济 的发 展 。
【 关键词 】 矿 井;地 热;原 因 ;治理措施
地热是产 生矿 井热害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 由地 下的岩浆活动等 相关作用产生 的,随着挖 掘的深度加深 ,地热产生 的温度 就越 高, 工人处在高温 的环境 中极不舒服 ,容易 出现安全 问题 的同时,又不 利于采矿工作 的有效 进行。因此 ,分析地热产生 的原 因及 采取有效
的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 的。 1矿 井地热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 . 1矿 井地热产生 的原 因
矿井地热主要 是由地质构造 中的岩浆活动 、岩层 结构的导热功 能和地下水流动 的相 互作 用形成的 。并且随着挖掘深 度的增加,释 放的温度就越高 。当地下水通过缝隙与热源互相碰撞 时,就会形成 局部放热,而其 中的岩温 放热和热水大量涌 出现象 ,直接 危害工人 的安全 ,影响工程 的进度 。 岩层温度是形成矿井地 热的一 方面原 因。 岩层 可分为三个部分, 包括变温带、恒温带和增温带 。变温 带距地表 2 0米左 右,其温度 随 着地面季节温度变化而变化 ;恒温带在地 表 2 0 至3 O米的距离,岩 层温度基本常年处于 稳定状态;而增温带距离地表更远 ,当挖掘深 度每增加大约 5米时 ,会令其地热温度增加 i 摄 氏度 。 岩浆活动作用 使得岩浆 体侵入地表浅层 ,散发 的余热和放射性 元素容 易产生不 同规模 的热异常现象。关于岩石 的导 热性 ,表层 坚 硬的结 晶质岩石 的导 热性较 强、热传导速度快 ,但是形成 的地 热增 温率相对较小 ;而非 晶质 岩石,如煤的导热性就相对 弱一 些,热传 导速度也 比较慢 ,但 是带 来的地热增温率较大 。而地 下水 的热容量 高,流动过程 中易携 带岩 浆活动和岩体导热产生 的热量 ,形成 局部 地热。为矿 内热害埋下隐患 。 高温水源 同样是在地热基础上造成 的热害源 头之一 。 水温过 高, 加上水质很差,对工作 环境造 成严重破坏,不利于现场施工 的进行 , 而其散发的热量又不 断的进入 到各个工作区域 ,使得地热危 害愈演 愈烈。 1 . 2矿井地热现象带来 的危害 当空气中的温度超过 2 5摄 氏度时 ,产热 量由于不能及 时散发 , 而是蓄积在人体 内,加剧 的地热温度会令人体的各个功能逐渐 发生 改变 ,包括新陈代谢 、消化等 功能。当超过人体承受 能力 时,加重 各个器 官的承受压力 ,甚至 导致从 体外吸热, 引起高温 中暑 。高温 的工作环境会给人 的正常排汗 和降温功能秩序造成紊乱 ,影 响人的 身体健康状况 ,在这种环境 工作 的人,会感到异常 的难过 ,严 重时 会使汗腺功能衰竭 ,令人 呼吸困难 ;人的中枢神经在 闷热 的环境 中 会产生抑制反应 ,大脑处 于疲劳状态,条件反射潜伏 期较长 ,会 造 成人体协调性紊乱 ,反应迟钝 ,昏 昏沉 沉,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很 容 易引起事故的发生 。同时 ,大 大减 低矿 井开采的工作效率 ,不利 于 采矿事业的有效进行 ,严重制约 国家经济长期有效 的发展 。 2矿井地热 的防治措 施 针对温度过高 的矿 内环 境对 工人的影响 ,结合实 际总结 了以下 防治措施: 通风降温是解决矿井 内地热高温最直接、简单 、方便 、有效的 途径 。通过适当的加大风 量,选择 合理的通风方式 ,可 以达到较好 的降温效果 ,这种情况一般适 用在一级热害的情况下 将井 下各个 作业位 置的空气温度 、湿度和风速 做好充分而有效的调配 ,创造一
煤矿矿井热害的防治(2篇)

煤矿矿井热害的防治1井下采掘工作面和机电硐室的空气温度,均应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2新建、改扩建矿井设计时,应根据井田勘探地质报告及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采用经鉴定的气温预测方法,进行矿井气温预测计算,超温地点应有降温措施。
3对气温超限矿井,应采取综合降温措施。
4采用非人工制冷降温,应根据矿井的具体条件,综合采用利用天然冷源、增加供风量或提高作业人员集中处的局部风速、下行通风或同流通风等有利于降温的通风方式、回避井下热源、隔绝或减少热源向进风流散热、疏放或封堵热水、个体防护等措施。
5采用人工制冷降温,应根据矿井地质条件、开拓开采系统、巷道布置、矿井通风系统、制冷降温范围、采深、冷负荷、矿井涌水量及水质和水温、回风风量和温度、采掘机械化程度、热源及条件类似矿井的经验,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选用井下移动式空调或压缩空气制冷等局部降温措施、地面集中空调系统、地面与井下联合空调系统等降温方式。
6井下空气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井下空气处理设备、设施,应根据空调系统和需处理的空气量、冷负荷等,综合采用直接蒸发式、水冷表面式、喷淋式冷却器或喷淋硐室;(2)井下空气处理方式可采用集中处理或在各降温地点分别处理;(3)当需处理的空气量较大、冷负荷较大或狭长空间自然空气温度差大于10℃,用单一空气处理设备或设施难以达到效果或不经济时,宜采用综合的空气处理方式。
(4)空气处理设备的处理风量,应根据冷负荷与送风温差确定,但不得大于供给所在巷道处的风量。
对掘进工作面,其处理风量不得超过该工作面全负压供给该处风量的70%。
7制冷机冷凝热排除方式应根据降温方式、冷凝热量、水源的水质和水量及水温、矿井回风风量和温度、采深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面排除冷凝热时,可采用冷却塔或天然水体;(2)当采用井下集中空调系统降温方式时,如果井下水水质、水量、水温合适或经处理合适,应优先采用井下水排除冷凝热;井下水不适用时,应对矿井回风排除冷凝热、将冷凝器循环冷却水排至地面进行降温处理等排放方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3)井下利用回风排除冷凝热时,回风风流湿球温度不宜高于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井下地热危害及与防治技术摘要: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由此出现的机械散热也愈来愈大。
高温高热等热害问题将显得越来越突出。
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安全和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很可能导致一些矿井恶性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地热健康防治
1地热产生的原因
1.1地热指储存于地球内部的热量。
这部分热量一方面来源于地球深处的高温熔融体,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放射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
矿井
(1)围岩散热:围岩向井巷传热,有两种途径:一是借热传导自岩体深处向井巷传导;二是经岩体裂隙水借对流将热传给井巷。
(2)井下电气设备多,容量大,机电设备的输入功率中有效功率克服摩擦所耗能量转化为热能,其无效功率也转化为热能。
(3)井下的煤炭与矸石在输送过程中大量放热,在煤层中或者顶底板里含有大量的硫化铁氧化放热。
(4)采区准备随着走向的变长,通风距离的加长,温度逐渐增高。
经过实践证明,采区准备期间,掘进长度每增加300—500米,温度增加1℃-2.7.℃,掘进超过700米时,空气温度达到27℃以上,掘进1000米时,温度达到33.4℃甚至35.℃
(5)空气下行压缩升温:在井筒中空气受重力作用被压缩产生热量,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1.2矿井地热现状
目前,许多矿井开采深度已达900—1300米,有73.2%的储量深埋在1000米以下,预测围岩温度39℃-45℃,处于二级热害区。
2地热对人和设备的危害
2.1据专业规定,超过30℃叫高温,相对湿度80%以上叫高湿。
矿山安全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8℃.机电设备工作环境湿度95%以下。
人在闷热的环境中工作,中枢神经产生抑制,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减移,精力不集中,好睡觉出汗易发生事故。
另外,易大量,水分和盐分流失,如不及时补充,会导致肾脏功能不全或休克。
案例一:1984年8月30日,鹤壁六矿一采区工作面风湿高达32℃,相对湿度99%以上,一个班就有4名矿工中暑倒在工作地点。
案例二:平顶山煤业集团五矿,1997年6月一采面回风顺槽的电缆,由于环境气温35℃,相对湿度96%,致使其绝缘漏电,导致2人死亡。
3地热综合治理措施
3.1.1增大风量,减少风阻,防止漏风,加大扇风机能力,合理分风与辅助风路通风。
3.1.2避开局部热源,井下局部热源有机电设备散热,热水散热,矿物氧化放热以及采空区的漏风
3.1.3隔绝高温围岩,采区某些隔热材料喷涂岩壁。
3.1.4充填采矿法降温,可以减少采空区岩散热的影响,同时,采区漏风量也大大降低,充填物还可大量吸收热量,可起到冷却井下空气的作用。
3.1.5上山开采,采用上山开采方式尽量避免剔头开采。
实践证明,上山开采方式比剔头开采方式在同等条件下可降低2℃。
3.1.6顺拉工作面W型通风,由工作面上、下口进风,中间腰巷回风。
这种方式不仅会缩短风路也降低风阻。
3.1.7上行风改下行风,下行通风时,运输机布置在回风巷道,煤矸在运输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水蒸气及运输机电设备的放热不再返回工作面,并且新鲜风流从围岩温度较低的上部水平进入采区风流,从围岩获得的热量少。
此外,这种方式工作面的煤尘也较少。
根据国内外的实验表明这种通风法一般可使工作面入口处的气温降低3℃左右。
3.1.8人文关怀;安排专人给井下高温作业点工作人员送绿豆水和茶水来缓解他们的疲劳。
3.1.9地热新方法、新技术及利用
(1)利用地面热泵系统冬季为井下供暖,夏季利用热泵制冷降低矿井进风温度,经过千米立井压缩后,温度由34℃降低到30℃总进风降低4℃.
(2)利用低温进风降低工作面气温,对于斜井和立井开拓相结合的老矿井利用浅部矿井地温低进风与低温巷道进行热交换特点降低进风温度。
(3)对矿井回风余热进行回收利用,矿井回风无论冬季或夏季温度在22℃左右,利用喷淋水和回风进行热交换提取回风余热。
(4)工作面及回风巷同时采用裸管进行降温,针对回风巷温度高,维护人员施工工作实际和冷量大小工作面进风巷采用裸管和空气
冷却器相结合进行散冷降低工作面温度。
(5)人体防护:
在矿工分散的井下高温工作点,不便采取集中降温措施时可采用个体防护措施。
例如:澳大利亚分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研制成功两种新型冷却工作服。
实验结果表明,当便使用水冷却工作服时,人体出汗率可减少25%;当使用空气冷却工作服,人体出汗率可减少35%,即使温度高达40℃,这种工作服仍可将温度调节到适合人体的温度。
(6)新制冷空调降温
当采用非空调降温措施仍无法达到所要求的工作环境标准或不经济时,应考虑使用空调降温技术。
结束语: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及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采掘工作面的热害将进一步加剧,采取降温措施势在必行。
要充利用企业自身的能源和经济优势,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一套符合高温矿井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只有正确处理与对待高温热害问题,才能将高温热害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