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

课程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X》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X领域的背景知识,掌握XXX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XXX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XXX领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X领域的背景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大纲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安排,每个章节都会有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规定。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第1章:XXX领域的背景知识第2章:XXX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3章:XXX的应用案例分析第4章:XXX的实验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具体的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XXX》作为主教材,提供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
2.参考书:推荐《XXX》等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程改革论文最新5篇

课程改革论文最新5篇浅谈新课程论文篇一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二、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优质的教学情境,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多媒体具有声形并茂的特征,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找春天》一文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春天风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迷人的春光,并配上学生爱听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自然点题,引出《找春天》一文。
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在美景和音乐的渲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效果甚佳。
三、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导火索,而兴趣则是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
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旁征博引”等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眼前的。
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不仅兴趣未减,而且情趣高昂,争先恐后地回答。
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体验、自由探索、自由展示才华的大舞台。
因此在进行新课前,我总是鼓励学生去寻找和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资源共享。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参与兴趣非常浓厚,久而久之,课前寻找便成了学生的习惯,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课程论文 评分标准

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一、内容完整性。
课程论文评分标准的第一项是内容完整性。
论文应包括清晰的引言、具体的论
点和合理的结论。
引言部分应简要介绍论文的主题,并提出论点。
论点部分应围绕主题展开,提供充分的论据和案例支持。
结论部分应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或建议。
二、论证逻辑性。
论文的评分还将考察论证的逻辑性。
论文应当有清晰的逻辑结构,论据应当有
力地支持论点,避免出现无关的信息或逻辑错误。
论文的论证过程应当严密、连贯,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观点独特性。
观点独特性是评分的另一项重要标准。
优秀的论文应当有独到的观点,能够引
起读者的兴趣。
作者应当对论文的主题有深入的思考,提出新颖的见解,而不是泛泛而谈或者直接引用他人观点。
四、文献综合运用。
评分标准还将考察文献的综合运用。
优秀的论文应当能够充分运用相关的文献
资料,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网络资源等。
作者应当能够准确引用文献资料,并能够对文献资料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综合运用。
五、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评分标准还将考察论文的语言表达能力。
优秀的论文应当具有清晰、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避免出现语法错误、逻辑混乱或表达不清的情况。
作者应当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精准性,使论文更易读、易懂。
综上所述,课程论文评分标准包括内容完整性、论证逻辑性、观点独特性、文献综合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撰写论文时能够严格按照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取得更好的成绩。
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
虽然这两种论文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论证方法,但它们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
本文将分别就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进行1200字的阐述。
课程论文通常是短期内完成的作品,其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果。
与毕业论文相比,课程论文的长度较短,一般要求在2000字以内。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论文题目和主题。
要全面理解作业要求,确定清晰的论文主题,使得论文内容有针对性。
2.合理安排时间。
由于课程论文编写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前提下,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作业并达到优秀的成绩。
3.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查找。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地查找和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有效地减少编写过程中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4.简洁明了的论述和结论。
在写作过程中,面对篇幅短小的要求,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论述和结论来达到优秀的成绩。
而毕业论文则是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被看作是门槛之一,对未来的学术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对于课程论文而言,毕业论文更为长篇,一般要求在10000字以上。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认真选择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的题目选择应当注重实用性,以及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理论创新性,需对研究领域具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掌握。
2.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要注重逻辑思维,正确的展示出论文的层次结构和论证思路,更需要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能力。
3.充分利用文献资源。
毕业论文涉及面广、量大,更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来支撑所论证的观点和结论。
4.严谨的论文语言和表述。
毕业论文中语言的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表现出学术的实际和严谨性,还得贴切、生动、易懂、锐意,使读者能够明确、精辟的了解论文的主题和结论。
总之,无论你是写课程论文还是毕业论文,都需要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法,多查阅相关文献,尽可能地多学习解题思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任务。
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课程论文评分标准一、课程论文的基本要求(一)选题、立意新颖要结合课程内容与社会形势选题,最好能选择一些近年来研究活跃的、在教材上又不能充分体现的题目。
(二)资料新颖、丰富、翔实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是课程论文写作的基础。
题目确定后,首先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
文献查阅可以通过图书馆馆藏书刊、电子数据库进行,也可以直接发电子邮件向论文作者索取。
课程论文的文献资料应以近年来发表的学术刊物上的文章为主。
最好包括部分外文期刊上的文章。
查阅文献一般不得少于10篇。
(三)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论证有力完成文献查阅之后,就要对资料进行消化、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开始组织论文课程论文必须紧扣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切忌泛泛而谈,令人不知所云。
正文部分应分若干部分,各部分最好加小标题。
(四)概念准确、文字通顺,语言规范涉及的概念首先作者要准确理解,有必要时在文中要说明清楚。
要求文字通顺,语言规范,专业术语和单位使用正确,图表的制作要规范美观。
(五)独立完成,严禁抄袭、剽窃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严谨治学的态度。
学生必须在消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己构思,撰写课程论文。
严禁从网上、其他书刊上全文或部分抄袭别人的文章,严禁从若干文献中摘取部分章节段落,重新堆砌成自己的论文,严禁抄袭其他同学的课程论文。
但课程论文允许引用文献中的观点、数据、甚至图表,但必须标明文献的出处。
引用文献中的观点时,除极少量特别重要的观点外,一般不宜原话照搬。
综述论文一般较少引用文献中的图表,但如果有的图表很具有代表性,可以极少量引用。
可以将不同文献的数据综合成新的图表而出现在课程论文中,但要明确注明文献出处。
(七)交论文时间和方式:发布题目一周后;不能早交,也不能晚交;可提交打印稿或手写稿。
(以班为单位统一上交)二、评分标准1)优秀:格式规范,符合课程论文写作要求;内容主题明确,符合课程教学内容,有明确的综合分析论点。
参考文献充分、正文引用恰当,文献引文格式符合文献标准;无摘录摘抄痕迹,能恰当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素材,论点正确。
大学课程论文模板和格式要求

大学课程论文模板和格式要求一、二、摘要三、关键词关键词是论文主题的核心词汇,一般包括35个词。
关键词应居中书写,使用小四号字,并使用宋体。
四、目录目录应包括论文的各个章节和页码。
目录应居中书写,使用小四号字,并使用宋体。
五、引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应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四个部分。
引言应使用小四号字,并使用宋体。
六、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结果分析等三个部分。
应使用小四号字,并使用宋体。
七、结论结论是论文的结尾部分,应包括研究结论、研究贡献和研究展望等三个部分。
结论应使用小四号字,并使用宋体。
九、附录附录是论文的补充部分,可以包括原始数据、程序代码等。
附录应使用小四号字,并使用宋体。
十、页眉和页脚页眉和页脚是论文的辅助信息,页眉应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和学号,页脚应包括页码。
页眉和页脚应使用小五号字,并使用宋体。
十一、图表图表是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图片、表格等。
图表应清晰、简洁,并应与内容相符合。
图表应使用小四号字,并使用宋体。
十二、字体和字号论文的字体和字号应符合学校或导师的要求。
一般而言,论文应使用宋体,字号为小四号。
十三、行距和段落间距论文的行距和段落间距应符合学校或导师的要求。
一般而言,行距为1.5倍,段落间距为0.5倍。
十四、页边距论文的页边距应符合学校或导师的要求。
一般而言,页边距为上下左右各2.54厘米。
十五、封面封面是论文的第一页,应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和完成日期等信息。
封面应使用二号字,并使用黑体。
十六、级别论文中的应使用不同的级别来区分主次。
一般而言,一级使用黑体,二级使用楷体,三级使用仿宋体,以此类推。
级别的使用应遵循逻辑顺序,确保论文结构的清晰和合理。
十七、页码格式页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排列。
一般而言,页码应位于页脚中央,使用阿拉伯数字,字体为小五号。
十八、图表和编号图表是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和编号。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新课程论文篇一课程改革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内部的改革,而且是一项社会化的一项工程,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的在改进和完善。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重视课改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切实有效的模式,主动参与课改实践,发挥课改的优越性,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从而优化我们的教育。
纵观各种关于课改的学习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这次课改的几大改革,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等等,在学分制和课程管理上都有了改变,职业学校还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师的培养上也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在传统的课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所以同级别的学习,同级别学生都是用的一样的教材,和一样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统考”,这种传统的课程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教育也必须要顺应时代,这也是根据社会发展来决定的。
在学科课程实施中,作为专业课,我们在新新课程中加强了对学生实验、实践、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如计算机专业就开设几个板块的课程,有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数据编程等,这些课程贯穿于各个学期中完成,这样就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开学生的空间思维。
新课程体系注重多样化、多层次、多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发展空间。
二、新时期课改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体系一直都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技巧,有研究表示,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体系分割不开的。
因此,新时期课堂教学必须要优化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其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评、评什么等笼统不明确,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评价观点以教师为主,这样就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一定要把重心转移到学生的素质上来,把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组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让同学们真正的快乐的学习。
因此,新时期的教学评价一定要做到整体性、全面性,既要对学生学习成绩做出评定,又要正对学生的各种特征做出评定从而充分的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的衡量和评价,才能充分的创新课堂。
什么是课程论文

什么是课程论文简介课程论文是指学生在完成某门课程学习后,根据课程要求对特定主题进行研究和撰写的一种学术论文。
课程论文通常是学生在大学或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调研能力,以及对特定主题的深入了解。
本文将介绍课程论文的定义、目的和撰写步骤。
定义课程论文是学生在独立完成某门课程学习后,根据课程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撰写的一篇学术论文。
它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证性的,旨在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探讨某个特定的主题或问题。
目的1.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从而加深对课程所涉及主题的理解与透彻。
2.培养独立思考和调研能力:撰写课程论文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调研,帮助其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术写作水平: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写作能力,包括清晰表达思想、正确运用学术语言和结构化论述等。
撰写步骤1.主题选择:学生根据课程要求或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主题。
主题应具有适当的范围和深度,能够在规定的字数内进行详尽的研究。
2.调研和文献综述: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收集并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研究主题进行全面的研究。
同时,需要撰写文献综述,回顾已有的研究结果和观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研究方法选择:根据研究主题和目标,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取决于主题的性质和所需数据的类型。
4.数据收集与分析:如果需要,学生应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合理分析和解读数据。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统计技术和工具。
5.结果呈现:学生需要将研究结果进行结构化的呈现,例如通过表格、图表、统计数字等方式来展示研究结果。
6.论文撰写: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撰写论文正文。
其中包括引言、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部分。
同时,需要引用相关的外部资料,并按照学术引用规范进行编排。
7.校对和修订:完成初稿后,进行仔细的校对和修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小论文课题题目Ucos-II在ARM上的移植系别物理与电子系年级大三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Y05109118学生姓名李凯日期2012.6目录一.课题要求 (2)1.1目的 (2)1.2运行环境 (2)二.移植主要工作 (3)2.1 OS_CPU.H移植 (3)2.1.1.OS_ENTER_CRITICAL()和OS_EXIT_CRITICAL() (5)2.1.2:OS_STK_GROWTH 系统堆栈生长方式。
(6)2.1.3.OS_TASK_SW() (6)2.2.OS_CPU_A.ASM的移植 (7)2.2.1.OSStartHighRdy (7)2.2.2.OSCtxSw和OSIntCtxSw (8)2.2.3.OS_CPU_IRQ_ISR和OS_CPU_FRQ_ISR (9)2.3.OS_CPU_C.C移植 (11)2.3.1.OSTaskStkInit() (11)2.3.2.其它hook函数 (13)三.技术实现问题 (14)四.总结与体会 (15)参考文献 (17)一.课题要求1.1目的1.2运行环境硬件平台要求1. 处理器的C编译器能产生可重入代码。
2. 用C 语言就可以打开和关闭中断。
3. 处理器支持中断,并且能产生定时中断(通常在10 至100Hz 之间)。
4. 处理器支持能够容纳一定量数据(可能是几千字节)的硬件堆栈。
5. 处理器有将堆栈指针和其它CPU寄存器读出和存储到堆栈或内存中的指令。
现在使用的处理器大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简单单片机,MOTOROLA 6805等无法满足)二.移植主要工作uCOS II是一个源码公开、可移植、可固化、可剪裁和抢占式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移植:就是使得一个实时内核,或者应用的代码在某个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平台上运行。
实际上uC/OS-II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多任务调度器,在这个任务调度器上完善地添加了与多任务操作系统相关的一些系统服务,如信号量、邮箱等。
其90%的代码是用C语言写的,可以直接移植到有C语言编译器的处理器上。
移植工作主要都集中在多任务切换的实现上,因为这部分代码用来保存和恢复CPU现场(即写/读相关寄存器),不能用C语言,只能使用汇编语言完成。
uC/OS-II的全部源代码量大约是6000-7000行,共15个文件。
将uC/OS-II 移植到ARM 处理器上,需要修改三个与ARM体系结构相关的文件,代码量大约是500行。
以下分别介绍这三个文件的移植工作。
OS_CPU.H OS_CPU_A.ASM OS_CPU_C.C图2—1 ARM体系结构的寄存器位置2.1 OS_CPU.H移植Ucos作者为了让ucso具有较强的移植性,在ucos源码中所有的数据类型,均不使用我们C语言中的int,short,long,double之类,而是用BOOLEAN,INT8U,INT8S, INT16U,INT16S, INT32U,INT32S, FP16, FP32, OS_STKint,short,long,double的数据宽度与CPU的数据的宽度有关。
比如对于16位处理器来说,编译器将int编译成16位宽度的整型数据;而对于32位处理器来说,编译器将int编译成32位宽度的整型数据。
如果将ucos中的数据类型是用int,short,long,double 定义,就会导致在不同的处理器中数据宽度是不一样的,很容易导致溢出等一些问题为此ucos源码作者直接使用而是用BOOLEAN,INT8U,INT8S, INT16U,INT16S, INT32U,INT32S, FP16, FP32, OS_STK.作为数据变量类型。
比如INT8U表示一个8bits的整型数据类型。
然而,这些类型,编译器是不认识,编译器只认识int之类的定义类型。
所以我们移植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将BOOLEAN,INT8U,INT8S, INT16U,INT16S, INT32U,INT32S, FP16, FP32, OS_STK.转换成编译器能识辨的类型对于32位处理器来说,我们可以这样typedef unsigned char BOOLEAN; /* 布尔*/typedef unsigned char INT8U; /* 无符号8位整型*/typedef signed char INT8S; /* 有符号8位整型*/typedef unsigned short INT16U; /* 无符号16位整型*/typedef signed short INT16S; /* 有符号16位整型*/typedef unsigned int INT32U; /* 无符号32位整型*/typedef signed int INT32S; /* 有符号32位整型*/typedef float FP32; /* 单精度浮点数(32位长度)*/typedef INT32U OS_STK; /* 堆栈是32位宽度*/对于16位处理器来说,我们可以这样typedef unsigned char BOOLEAN; /* 布尔*/typedef unsigned char INT8U; /* 无符号8位整型*/typedef signed char INT8S; /* 有符号8位整型*/typedef unsigned int INT16U; /* 无符号16位整型*/typedef signed int INT16S; /* 有符号16位整型*/typedef unsigned double INT32U; /* 无符号32位整型*/typedef signed double INT32S; /* 有符号32位整型*/typedef double FP32; /* 单精度浮点数(32位长度)*/typedef INT32U OS_STK; /* 堆栈是32位宽度*/2.1.1.OS_ENTER_CRITICAL()和OS_EXIT_CRITICAL()与所有的实时内核一样,μC/OS-Ⅱ需要先禁止中断再访问代码的临界段,并且在访问完毕后重新允许中断。
这就使得μC/OS-Ⅱ能够保护临界段代码免受多任务或中断服务例程(ISRs)的破坏。
中断禁止时间是商业实时内核公司提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它将影响到用户的系统对实时事件的响应能力。
虽然μC/OS-Ⅱ尽量使中断禁止时间达到最短,但是μC/OS-Ⅱ的中断禁止时间还主要依赖于处理器结构和编译器产生的代码的质量。
通常每个处理器都会提供一定的指令来禁止/允许中断,因此用户的C 编译器必须要有一定的机制来直接从C中执行这些操作。
有些编译器能够允许用户在C 源代码中插入汇编语言声明。
这样就使得插入处理器指令来允许和禁止中断变得很容易了。
其它一些编译器实际上包括了语言扩展功能,可以直接从C 中允许和禁止中断。
为了隐藏编译器厂商提供的具体实现方法,μC/OS-Ⅱ定义了两个宏来禁止和允许中断: OS_ENTER_CRITICAL() 和OS_EXIT_CRITICAL()因为不同的处理器对中断的控制有所不同,所以移植工程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编写这一段代码:AREA OS_CPU_SR_Save_CODE,CODE,READONLY CODE32OS_CPU_SR_SaveMRS R0,CPSRORR R1,R0,#NO_INTMSR CPSR_c,R1MRS R1,CPSRAND R1,R1,#NO_INTCMP R1,#NO_INTBNE OS_CPU_SR_SaveMOV PC,LROS_CPU_SR_RestoreMSR CPSR_c,R0MOV PC,LR#define OS_ENTER_CRITICAL() {cpu_sr = OS_CPU_SR_Save();#define OS_EXIT_CRITICAL() {OS_CPU_IntDisMeasStop();}2.1.2:OS_STK_GROWTH 系统堆栈生长方式。
UCOS工作的时候,我们要使用到堆栈,如任务切换时候,要将当前正在处理的任务工作状态零时保存到堆栈中去,以备这个任务重新执行时候,ucos知道任务执行的切入点。
而堆栈的生长方式对于不同处理器是不同的,有些处理器只能支持单向增长方式。
对于arm来说,支持双向增长方式,所以这个很简单。
#define OS_STK_GROWTH 1 /* Stack grows from HIGH to LOW memory on ARM */或者#define OS_STK_GROWTH 0 /* Stack grows from LOW to HIGH memory on ARM */2.1.3.OS_TASK_SW()OS_TASK_SW()是一个宏,它是在μC/OS-Ⅱ从低优先级任务切换到最高优先级任务时被调用的。
OS_TASK_SW()总是在任务级代码中被调用的。
另一个函数OSIntExit ()被用来在ISR使得更高优先级任务处于就绪状态时,执行任务切换功能。
任务切换只是简单的将处理器寄存器保存到将被挂起的任务的堆栈中,并且将更高优先级的任务从堆栈中恢复出来。
#define OS_TASK_SW() OSCtxSw()至于OSCtxSw()如何实现。
具体实现参看移植工程。
至此,第一个文件移植的主要工作已经完成,下面进入OS_CPU_A.ASM的移植工作。
2.2.OS_CPU_A.ASM的移植在OS_CPU_A.ASM 中,uC/OS-II需要用户编写的7个简单的汇编语言函数:OS_CPU_SR_SaveOS_CPU_SR_RestoreOSStartHighRdyOSCtxSwOSIntCtxSwOS_CPU_IRQ_ISROS_CPU_FIQ_ISROS_CPU_SR_Save 和OS_CPU_SR_Restore 主要实现对中断的使能和禁止2.2.1.OSStartHighRdyUcos刚开始启动时,会调用OSStartHighRdy用于启动当前优先级最高的任务。
在后面正常代码执行时,就不会用这个函数来启动优先级最高的函数了。
具体代码参考移植工程。
MSR CPSR_c, #(NoInt | SYS32Mode) ;进入管理模式关掉中断LDR R4, =OSRunning ;告诉OS任务正在运行MOV R5, #1STRB R5, [R4]BL OSTaskSwHook ;调用钩子函数LDR R6, =OSTCBHighRdy ;获取最高就绪任务堆栈指针的指针LDR R6, [R6] ;获取新任务堆栈指针LDR R4, [R6] ;得到确切地址ADD SP, R4, #68 ;17寄存器CPSR,OsEnterSum,R0-R12,LR,SPLDR LR, [SP, #-8]MSR CPSR_c, #(NoInt | SVC32Mode) ;进入管理模式MOV SP, R4 ;设置堆栈指针LDMFD SP!, {R4, R5} ;CPSR,OsEnterSum;恢复新任务的OsEnterSum LDR R3, =OsEnterSumSTR R4, [R3]MSR SPSR_cxsf, R5 ;恢复CPSRLDMFD SP!, {R0-R12, LR, PC }^ ;运行新任务2.2.2.OSCtxSw和OSIntCtxSw当优先级更高的任务已经就绪时,当前任务需要交出cpu控制权,而进行切换,这是通过OSCtxSw实现的,主要任务为,保存当前任务的寄存器状态至堆栈,装在更高任务的堆栈内容至寄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