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偶动画在动画作品创作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偶动画应用于游戏产业的市场价值

偶动画应用于游戏产业的市场价值

偶动画应用于游戏产业的市场价值人们在物质生活越发富足的同时也益发的在意自身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而游戏正是大众用于丰富精神生活和放松身心的一种有效途径。

不管是稚嫩的孩童还是社会上的成人都对游戏极具热情,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带给我们更为广阔和新鲜的游戏天地。

所以,这些年来游戏产业迅速膨胀,游戏动漫产业现已是很多地区和国家的地位极高的支柱型产业。

美国的游戏动漫市场规模连续四年都超过了本是龙头老大的电影产业,跃居成为如今最大的娱乐产业。

一、偶动画及其文化价值在现代审美风气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再难有刺激人们关注与兴趣的有效载体,而把如今的游戏产业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合二为一,尝试把我们的传统偶类动画的精华运用到游戏构思和设计上,这绝对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现代游戏产业的创新发展的绝佳良方。

偶动画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其创作素材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些故事和传说。

由于是传说,所以无需历史的考证,便使得它具有了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自由灵活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导致偶动画表演内容可以如此多样化的关键因素。

而随着科学水平的高速前进,很多民间传统艺术已逐渐失去了大众的关注和推崇,甚至开始走向消亡,这是毋庸置疑的残酷事实。

所以,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传统艺术是我们每个国民身上的担子,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其发扬光大。

偶动画漫长的发展历程和它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也是现代艺术设计与游戏产品设计的灵感来源。

大多数中国民间流传的传说和故事大多地域分布广泛,有着炽热的人文主义情怀和深厚的历史文明积淀,且具有教育意义。

因此,偶动画本身,就是一卷厚重的记载着漫长历史和文明的竹简。

二、偶动画应用于游戏产业的市场价值1、偶动画的应用提升了游戏设计水平偶动画汇聚了几乎全部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工艺(如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等)和传统表演艺术技巧(如地方戏、相声、口技等),中国的传统技艺经过了千年历史的传承已经十分成熟和完整。

偶动画设计

偶动画设计

此后,在1931年,奥布莱恩受雇负责制作一部描写巨型 类人猿的影片,影片的名字暂定为《第八奇迹》。奥布莱恩 为这只大猩猩设计了18英寸高的钢骨架,由近百个零件组成。 在此基础上,造型艺术家马歇尔·德尔加多用弹性橡胶、棉 花、乳胶和兔子毛皮制作了这只巨型类人猿的外表,由此这 只巨猿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宇——“金刚”。然而,真正让 “金刚”生动逼真地呈现在荧幕上的还是威里斯·奥布莱恩 精湛的逐格动画摄影术,奥布莱恩的过人之处表现在他对影 片细节的关注上,为拍摄好“金刚”的镜头,他花费了大量 的精力制作布景的细节,使得影片看上去逼真自然。 影片《金刚》的制作耗费了奥布莱恩一年的时间,《金 刚》是最早的有关巨型类人猿的影片,也是凭借逐格动画摄 影术获得票房奇迹的又一部大片。影片描述了一支探险队闯 入一个神秘的海岛遭遇到一头巨型类人猿的袭击,探险队捉 住了这只巨型类人猿并将它带到纽约展出。在展出时巨型类 人猿挣脱锁链,顿时,整个纽约城陷人一片恐慌。最终,巨 猿被射杀在帝国大厦的顶端。1933年,《金刚》上映后,再 次创造了票房的奇迹,逐格动画摄影术所创造的魔幻般逼真 的视觉效果完全征服了观众。威里斯·奥布莱恩再次创造了 一个神话,使得逐格动画摄影术在那个时代的电影视觉效果 领域取得了至尊的地位。1949年,威里斯·奥布莱恩因其在 逐格动画摄影术领域的杰出成就获得了奥斯卡终生成就奖。
1.2 逐格动画摄影的发展历程 逐格动画摄影术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电影的初创时期。早 在1909年,逐格动画摄影术所创造的视觉效果镜头就出现在 早期默片时代的杰出导演杰·斯图亚特·布莱克顿的喜剧影 片《尼古丁公主》里。影片运用逐格动画摄影术制作了一些 火柴、雪茄和烟具白己会动的效果。这种通过逐格拍摄制作 动画视觉效果的方法后来被一位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 青年升华为一种艺术,这个青年就是逐格动画摄影的开山鼻 祖威里斯·奥布莱恩(Wills O'Brien)。年轻的奥布莱恩潜 心钻研逐格动画摄影术,在1915年,他制作r他的第一部黏土 动画短片《失落的环节》,短片里描绘了史前动物和人类的 生活场景。奥布莱恩的第一部公映的影片上映于1925年,名 字叫《失落的世界》,这是荧幕上首次出现大规模应用逐格 动画摄影技术制作电影视觉效果的动画片。这部影片技惊四 座,观众们被荧幕上出现的栩栩如生的史前巨兽所震撼,这 部影片也创造了1925年的票房奇迹。 《失落的世界》中的恐龙模型内部都有一副钢制的骨架, 大约由100个关节组成奥布莱恩亲自设计了偶形的钢制骨架, 天才的艺术家马歇尔·德尔加多设计了史前野兽的外形, 《失落的世界》的成功奠定了逐格动画摄影术在创造特殊视 觉效果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偶动画的基本知识介绍

偶动画的基本知识介绍

偶动画的基本知识介绍偶动画是在借鉴木偶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动画片样式,富有立体感,因为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三维立体形态.一般采用木料、石膏、橡胶、海绵、猫土制作“偶”动画形象,以银丝和脚钉固定全身的活动关节,以保证偶模型全身运动自如。

动画制作时,人为操纵人偶的活动关节,将一个动作依次分解成连贯且呈现渐次变化的一个个静态姿势,然后定格拍摄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

偶动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遍布甚广。

欧洲的木偶动画沿用民间木偶戏和木偶玩具的造型,以动画的理念加以再创作.苏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品的动画电影,以木偶片较受瞩目。

早在1935年,苏联著名导演普图们科就拍摄了大型木偶片《新格列佛游记》.该片制作非常宏大,除了主人公是真人表演之外,影片动用了3000个木偶道具来扮演小人国的全体演员和搭建场面背景,标志着苏联立体动画片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谈到木偶片的发展,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不能不提到的国家。

捷克的木偶片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其中布拉格动画的主要领导人杰利.川卡,在木偶大师史古巴的影响下,制作了《祖父和甜菜》、《礼物》等多部偶动画影片.杰利·川卡还把木偶、旧照片以及插图结合在一起拍摄了《好兵帅克》.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此外,卡尔·齐曼、布列提斯拉夫.波扎等动画大师继承了捷克立体偶动画的技巧,创作了《被盗的飞船》等一系列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品。

与此同时,欧洲的泥偶动画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风靡一时,在国际各大知名电影节上,欧洲的泥偶风格动画片几乎占据动画片总量的半壁江山,可见它的地位确实非同寻常。

我国的偶动画以木偶片的发展为主,但是早期似乎与戏曲的关系更为紧密,在造型上过于装饰,表演上过于夸张.随着外来文化和外国偶动画制作经验的传人.新中国的木偶电影在形态上很快显示出了多样性,既有中国戏曲的元素,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影响,还借鉴了西方的同类作品.1963年,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创作了木偶长片《孔雀公主》,描述了一个丰富多彩、优美抒悄的民间故事,为中国偶动画的发展竖起了标杆。

泉州木偶艺术元素在动漫角色设定中的应用

泉州木偶艺术元素在动漫角色设定中的应用
关 键 词 : 州 木 偶 ; 术 元 素 ; 漫 角 色 ; 色 设 定 泉 艺 动 角 中 图分 类 号 :2 8 2 J 1 . 收 稿 日期 :0 1O—1 2 1一9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8 2 ( 0 20 —1 20 1 0 —24 2 1 ) 10 0 -4
泉州 木偶 以其 悠久 的历 史 与丰厚 的艺 术积 累 , 巧成熟 的民 间表演 艺 术 和精 美 绝伦 的偶 头雕 刻 、 精 偶
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 成为中国木偶艺术 的珍稀范本 , 具有明显 的地域特性 。因此, 我们可 以通过研 究泉州木偶艺术的传统元素和艺术价值 , 分析其风格的来源及衍变, 将泉州木偶 的传统艺术元素运用到 三维角色模型设定 中, 进而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对角色进行动态表演, 以泉州的木偶艺术元素来提升动漫 角色设定的水平 , 最终对动漫角色设计民族化进行试验探索 , 提高动漫角色设计 的艺术 内涵 。
作者简 介: 萍( 9 O )女 , 刘 18 一 , 江西萍乡人 , 讲师 , 士, 硕 主要从事动画与多媒体 设计与研究 。
基金项 目: 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2 1 0 1年规划项 目(0 1 8 2 1 H2 )
在动 漫语 言 E趋 国际化 、 t 通行 化 的背景下 , 索如何 利用 中国传 统艺 术 元 素创 造 出具 有 民族 特色 的 探 动 漫角色 , 已成 为一个 重要 的课题 。综 观 中国动 画 电影 的历史 , 最早 的动 画长 篇《 扇公 主 》到 2 从 铁 , 0世
此, 从它们的相似性 出发 , 对前者艺术 的研究和探讨 , 必能为后者的健康快速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 ( 可 塑性 和虚 拟性 一)
角色造型的可塑性和虚拟的动态表演是两者的一个重要相似之处。木偶戏是借 助木偶为表演媒介

偶动画设计——第九章 逐格动画的新技术

偶动画设计——第九章 逐格动画的新技术

影观众根本不会意识到荧幕上那几块会走路的彩色玻璃碎片
意味着什么。

在随后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荧幕上的数字角色从几
股涓涓的“细流”会聚成滚滚的“洪流”奔涌而来。从1989
年的《深渊》里善意好奇的流体水柱到1991年的《终结者:
审判日》里震撼人心的冷血杀手—液态金属终结者,数字角
色的每一次登场亮相,无不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
最经典的摄影机运动控制设备是沃尔特·迪斯尼制片厂开发
的ACES系统。在逐格动画摄影中,制作运动镜头也是通过每
拍摄一格影像、移动一次摄影机来实现的,因此在以前的逐
格动画影片里,镜头大多都是不动的或是只有很简单的运动。
如果需要制作复杂的运动镜头,需要应用摄影机运动控制系
统来拍摄这些过去无法拍摄的复杂的运动镜头。
中恐龙的二维动画效果。DID设备的开发成功将传统逐格动画
摄影大师们的经验和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结合在一起。

DID系统由二个基本单元组成:采集数据的模型支架、数
据采集箱和用来提供数字显示的操作界面的电脑软件。采集
数据的模型支架与逐格动画偶形用的专业骨架很类似,每一
个关节上都安装有数字传感器,如果动画师转动某个关
节.那么这个关节卜的数字传感器就会将采得的有关空间位

移的数字信号传输到数据采集箱。数据采集箱可以将传感器
的原始数字信号转译成电脑软件的数据代码供计算机读取,
这样茬汁算机屏幕上,动画软件建造的模型所对应的关节就
会显示出相应的转动动作。数字采集箱由一系列插接电路板
组成,最多可以容纳16块插接电路板,每块插接电路板最多
演员的身体动作并移植到计算机模型上的运动捕获系统,DID
是专门为逐格摄影动画艺术家们设计的,动画师操作DID并且

浅析定格动画在影视中的应用

浅析定格动画在影视中的应用

影视大观浅析定格动画在影视中的应用宋佳薇(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摘 要:定格动画在长达1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自身成熟的艺术语言,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动画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定格动画、2D动画、3D动画共同构成了现今动画领域的三大门类。

定格动画作为一种极具创作胜的动画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下以其对媒介强大的包容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综合媒介在定格动画中的应用,小到一枚石子,大到一种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构成定格动画的语言。

关键词:定格动画;影视动画 ;发展;应用一、定格动画的基本原理概述1.定格动画的定义定格动画又叫 摆拍动画或者逐格动画,所谓的定格动画就是逐格拍摄平面图画或立体物体,使它产生运动幻觉的一种定格手法。

卡通片是最常见的定格动画的运用,还包括木偶动画、剪影动画、实体动画,黏土动画等。

2.定格动画在影视中的发展看惯了传统动画的人可能会认为定格动画片的拍摄方法是一个新技术,实际上这种动画形式的历史比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更加久远最初采用定格动画拍摄手法的是美国人勃莱克顿,他在1907年拍摄了一部《奇妙的自来水笔》的影片。

在这部影片中,他将逐格拍摄的技法同绘画融于一体,从而成了制作动画电影的第一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产业的发展在形式上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变化和融合。

这一趋势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定格动画的制作当中。

不论是好莱坞的电影情节,还是百老汇的音乐剧形式,都已经被运用到定格动画的制作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市场反映颇佳。

1993年的《圣诞夜惊魂》和2006年的《僵尸新娘》几乎都是用跌宕起伏的音乐将各个画面串连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音乐的表现力更有利于定格动画发挥自身的画面语言优势。

这也给人们研究动画市场的发展趋势带来很大启发:只有在动画片中增添更多人文的东西,才会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具备商业属性是无法保持其创造性和生命力的。

动画制作的原理

动画制作的原理

动画制作的原理动画是一种通过图像连续变换展示的艺术形式,通过呈现连续变化的图像,使看起来静态的物体以运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动画可以通过手绘、计算机生成或其他特殊技术制作而成。

本文将介绍动画制作的原理,并探讨其中的几种常见技术。

1. 基本原理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是视觉暂留效应。

人眼在观看物体后,会在视觉系统中保留一段时间的印象。

当连续呈现一系列静态图像时,这些图像在人眼中形成视觉暂留效应,使观众感觉图像在运动。

通过利用这种效应,制作人员可以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动画。

2. 手绘动画制作手绘动画制作是最古老的动画制作技术之一。

它基于每一帧都是通过手工绘制的原则。

制作人员需要在绘图纸上逐帧绘制图像,然后通过快速翻转这些图像来实现动画效果。

这种方法需要耐心和熟练的绘画技巧,它的制作过程繁琐,但却能够带来独特的手工艺感。

3. 偶动画制作偶动画制作通过使用固定形状的人物、道具和背景模型,然后将它们逐帧地重新排列来实现动画效果。

这些模型可以是由细腻的材料制成,如粘土,也可以是由刚性的材料制成,如金属、塑料等。

制作人员通过调整和重新排列这些模型,然后逐帧拍摄,最终形成动画效果。

4. 传统动画制作传统动画制作是一种将手绘图像与胶片具有透明性的动画制作技术。

制作人员通常会在透明纸上逐帧绘制图像,然后将这些透明纸置于胶片上进行拍摄,最终合成成为动画片。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呈现高质量的图像和平滑的动画效果,但制作过程相对较为复杂。

5. 计算机生成动画制作计算机生成动画制作是当前动画制作领域最为常见的技术之一。

它使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和绘制软件等技术工具,通过运算绘制、渲染和合成图像,最终生成动画效果。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快速地创作动画,并且可以实现复杂和逼真的图像效果。

总结:动画制作是一项充满创造力和技术的艺术形式。

通过利用视觉暂留效应和各种不同的制作技术,动画制作人员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动画作品。

无论是手绘动画、偶动画、传统动画还是计算机生成动画,每种制作技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偶动画人物形象及色彩的表现

偶动画人物形象及色彩的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偶动画人物形象及色彩的表现 作者:刘思洋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6期

摘要: 人物形象及色彩是偶动画电影中的重要因素,偶动画中深入人心的形象设计和丰富多彩的色彩运用赋予动画别具一格的风格,强烈的视觉效果加强了动画中的艺术性与美感,同时导演赋予动画人物形象及色彩的感情投射,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情感和心理的变化。

关键词:偶动画;人物形象;色彩;视觉效果;情感投射 一、人物形象的设计 (一)人物形象设计的类型 1.写实类 写实类的动画相对于拟人类的动画,更接近人们的生活,以艺术的手法创作出来的形象更能是观众产生亲切和生动的感觉。写实风格的动画也不是纯粹的单一的去表达人类生活的故事,它也是根据故事创作其中,在写实与虚幻的游弋中决定,所以更接近于超现实的表现手法。

2.拟人类 拟人类的偶动画数量很多,一般是结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哲学的思考和命题、艺术家的不可名状的内心悸动而创造,或者只是对于电影、动画的探索与思考。拟人类动画的主要特点就是夸张变形、幽默。这类动画的角色形象特点是简单、无拘束、造型抽象、符号化随意性较强,非主流动画或实验动画影片多采用此种类型创作。

(二)人物个性 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故事中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人物角色的设定。好的人物角色会给观众、读者一个难以忘怀的,深刻的影响。同样在动画片中一个优秀的人物设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生动的动画角色的设定要具备:形象、个性两个要素。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始终个动画片中的演员负担着演绎故事,表现人物性格然后推动叙事清洁的作用,偶动画同样如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往的偶动画作品里,如中国早期的偶动画《阿凡提》《神笔马良》《三毛流浪记》,欧美偶动画《圣诞夜惊魂》《僵尸新娘》《鬼妈妈》等,每个经典的动画中都有人们所熟知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偶动画在动画作品创作中的应用
作者:韩吉星酒方方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4期
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电脑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动画的制作效率并丰富了其表现形式。

本文选取传统木(布)偶动画这一形式,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价值,阐述其在当下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从而为动画创作开辟新的领域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布偶艺术;偶动画;创作动画是一门综合性表现艺术,它是在多个艺术门类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

因其具有高度的假定性和超现实性,艺术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不拘于形式的束缚,从而来表达其既定的主题。

近些年,以美国为主导的电脑3D动画大量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除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之外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

例如:动画影片《玩具总动员》、《冰河世纪》、《虫虫特工队》、《功夫熊猫》等都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

相对于现代这些诸多的3D数码动画作品,传统的偶动画制作技艺和形式显的似乎有点落伍,但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布偶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也同样带给我们另一番享受。

近几年来,偶动画又有了新的发展,偶动画的艺术家也开始不断的尝试新的方法来完善制作技术,电脑技术也被应用于偶动画的制作中,从而提高了偶动画的制作效率。

同时也通过不断完善其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其艺术魅力。

偶动画,是选用特定的材料制成供动画拍摄的模型,然后通过逐格拍摄的手法一一记录模型变化的动作,最后配上相应的对白与声效从而制作成的一种动画作品。

偶动画在材质的选择上极其广泛,如木头、布、毛线、海绵、塑胶、金属等都可以加以运用。

偶动画作为一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电影产生的初期。

追随其历史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推东欧国家的捷克。

早在1909年,默片时代的杰出导演杰·斯图亚特·布莱克顿的喜剧影片《尼古丁公主》里偶类动画创造的视觉效果镜头就出现。

在捷克,木偶戏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娱乐形式,曾亲自表演过木偶的透恩卡专门拍摄木偶动画片。

1948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大奖的《捷克年》描绘了捷克的民间生活和传统节日中的狂欢,所用的木偶虽然没有表情且动作僵硬,但色彩和照明及非常出色的布景弥补了这一缺陷。

两部巴洛克风格的长片《皇帝的夜莺》和《巴亚雅王子》分别取材自安徒生童话和中世纪传奇,虽然形式精美但剧情拖沓。

然后,完全忠实于约塞夫·拉达的著名插图造型的《好兵帅克》也被搬上了银幕。

这部极端忠于原著的动画片充斥了捷克式的幽默和方言俚语,尽管外国观众和现代欣赏者仍觉得有些反映迟钝,但它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在国内对于偶动画的创作,我国的动画艺术家自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开始从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偶动画”作品。

如靳夕导演的《神笔》、《孔雀公主》、《一只鞋》、《谁唱得最好》和《阿凡提》等影片;尤磊导演的《半夜鸡叫》;章超群、詹同导演的《奇怪的球赛》;方润南导演的《愚人买鞋》;虞哲光、章超群导演的木偶纪录片《掌中戏》等等。

偶动画在打动孩子的同时也引起了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共鸣,深得人们的喜爱,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并被视为经典。

由于偶动画是利用制作精细的偶模实际拍摄制作的动画,画面中的人物或景物都具有立体感,相对于电脑数码动画,它在材质与角色动作设计方面都更多地被倾入了生命的灵感,有着特殊的魅力。

其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材料美感。

在偶动画中,利用最适合的材质为角色进行造型设计,从而为角色的形态注入丰富的形态和情感。

材料本身的质感成为动画影像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模型的形象而言,不同的材质赋予角色不同的造型特点,让观众充分的体验到那种平时熟悉的无生命材料在角色身上产生了超现实的生命感而带来的惊喜。

例如捷克的卡尔·兹曼晶莹剔透的玻璃动画,泰尔洛娃的软材料动画,已经利用相关的材料演绎出了举世无双的艺术作品,其中的角色更是把材料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在,在偶动画中更多的是利用不同材质的特性创作更为具象的角色和形象。

这样不仅打破了电脑动画在造型上的程式化表现,也赋予了角色除了外形以外更多的审美趣味。

如提姆·波顿的动画影片《僵尸新娘》就是利用材质的特性,赋予角色哥特风格的怪诞造型,为动画片披上了华彩的外衣。

此外,对材料的体验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触觉实现的。

这种深刻的体验,让不同的材质在人的心里产生不同的情感。

因此,利用这个特性,偶动画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将更多更直接的情感通过各种材质注入到角色身上,让角色更加生动,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角色的动作设计。

偶动画角色具备的超常性审美形态通过特定的动作设计方式体现出来。

偶动画和其他动画制作形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更直观。

它克服了工业化操作带来的趋向于呆板的统一动作设计,让更多有趣的动作通过逐帧的调摆在角色身体上得以实现。

由于在控制和调整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固定的方法,只有一帧帧通过经验和实际模拟计算时间去控制节奏,在控制上每加一帧都需要反复斟酌。

从骨架设计开始,动画师就已经开始了对角色进行了生命思考,并在制作的过程中逐步得以完善。

因此,一个完整的偶动画角色本身就被设计师注入了特定的情绪和思维,让我们感觉到它所蕴藏着的特殊生命力。

在大量电脑动画充斥影屏的今天,很大程度上给人们造成了视觉上的“审美疲劳”。

反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偶动画的喜爱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人们仍然很是“怀旧”那些可爱的偶动画影片。

偶动画的艺术魅力,在于动画师让那些原本无生命的偶或实物,栩栩如生地活跃起来,令人着迷。

而这些无生命的偶也成为动画片中颇具审美价值的角色形象。

偶动画角色以一种超常性的审美形态表现出一种更接近动画本质的审美张力。

动画角色是联系现实世界和动画世界的关键所在,它们身上体现出一种超常性的审美形态,从中我们即能体验到无处不在的新鲜感,也能跟随着它们的一举一动找回那些朴素的情感和真实感。

偶动画在我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取得过不菲的成绩,曾经中国制作了大量备受大众喜爱的偶动画,取得了很好的口碑。

1979年木偶动画《阿凡提》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至今已经走了二十一个年头了,至今“阿凡提”这一故事及人物形象仍然被人们称赞喜爱,可以看出人们还是对偶动画艺术怀有独特的情怀。

现在,世界性的偶动画热潮仍未退去,每年都有许多新作品出现。

偶动画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因新技术的加入而更加具有生命力,重新焕发青春。

“偶类动画”作为独特风格化的艺术品,不但会长久地存在下去,而且会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尽管在其制作过
程中因其工序繁琐、创作难度大且视听效果欠缺等因素制约着其发展。

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统文化得以不断的继续和传承。

呼唤民族本土化的中国动画,偶动画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形式和思路,但其未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杨松楠.世界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 邓波,传统或现代:中国动画片的选择[J].成都大学学报,2004.
[3] 宫呈波,王大智.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