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印存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宋武帝与臧焘敕

它不仅收录了两篇古代经典碑帖,而且以吴让之的篆书形式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和 理解这两篇古代作品。这本书还提供了专业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作品的 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精彩摘录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宋武帝与臧焘敕》精彩摘录
结语:对本书进行总结,强调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对于研究和学习古代 书法的重要意义。
全面性:本书目录涵盖了吴让之篆书《吴均帖》与《宋武帝与臧焘敕》两篇 经典碑帖的各个方面,包括背景、内容、版本和鉴赏等,具有很强的全面性。
深入性:本书不仅对两个碑帖的基本信息进行了介绍,还对其艺术风格、价 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鉴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引言:对本书的背景和目的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分析提供背景知识。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该部分包括吴让之的生平简介、吴均帖的创作背景 及内容概述,以及吴让之篆书版本的介绍和评价。
《宋武帝与臧焘敕》:该部分包括宋武帝的生平简介、臧焘敕的创作背景及 内容概述,以及吴让之篆书版本的介绍和评价。
版本考辨与鉴赏:该部分对《吴均帖》与《宋武帝与臧焘敕》两个碑帖的版 本进行考辨,并对其艺术风格和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和鉴赏。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吴让之篆书吴 均帖宋武帝与臧焘敕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篆书
理解经典ຫໍສະໝຸດ 古代宋武帝读者
作者
善本
宋武帝
作品 碑帖
表达
古代
经典
线条
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刺》,超高清放大版!

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刺》,超高清放大版!在清朝中期,碑学盛行,导致社会的审美观发生了大的转变,出现了很多篆书家,这时的篆书面貌基本上拜托了秦篆的束缚。
吴让之(吴熙载)是这时出现的一位篆书大家,他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其善书画,尤精篆刻,是包世臣的入门弟子。
少时摹古秦印汉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继承完善了登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武帝与臧焘敕》的风格和他的其他篆书风格有着很大区别,也是吴让之小篆代表作之一,是其晚年心手俱老的铭心绝品。
行笔流宕,收势驻笔垂露,首尾呼应,中段柔秀多变,起止凝重,一画之中节奏鲜明,形成了舒展飘逸、清劲婉丽的独特风格。
宋武帝刘裕,是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
他称帝后,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振兴教育,倡导读书学习之风。
他颁发的《与臧焘敕》,便是其整顿时弊,加强教化,崇尚尊师求学的例证。
这段话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写给臧焘的一封敕书,出自《宋书·臧焘传》。
【释文】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
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文籍,激厉风尚。
此境人士,子侄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
然荆玉含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学寡悟,义著周典。
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
想复弘之。
《宋武帝与臧焘刺》吴让之 / 篆书▼【1】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2】内,清风辍响。
良由戎车屡警,礼【3】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岂【4】可不敷崇文籍,激厉风尚。
此境【5】人士,子侄如林,明发搜访,想闻【6】令轨。
然荆玉含宝,要俟开莹,幽【7】兰怀馨,事资扇发,独学寡悟,义【8】著周典。
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9】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10】至邪。
想复弘之。
熙载。
《宋武帝与臧焘刺》吴让之 / 单字▼【1】顷学尚【2】废弛,后【3】进颓业,【4】衡门之【5】内,清风【6】辍响。
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一系小篆审美认识及实践体验

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一系小篆审美认识及实践体验
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篆刻家,他们在小篆审美认识及实践体验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邓石如是唐朝时期的篆刻家,他的小篆审美认识以“雄赳赳,气昂昂”为特点,注重刻意写意,追求文字能够传达出强烈的气势和情感。
他的作品具有雄壮豪放的笔墨风格,表现出唐朝时期的强大气象和风貌。
吴让之是宋朝时期的篆刻家,他的小篆审美认识则更注重审美的细腻和细节,追求在简约中含蓄,表现出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他的作品具有笔画洒脱的特点,透露出宋朝文化氛围中的典雅和文艺特点。
赵之谦则是明朝时期的篆刻家,他的小篆审美认识更注重创新与变通,注重开拓和突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兼顾传统的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具有创新性的特点,透露出明朝时期文化逐渐开放和多元的风貌。
总的来说,这三位篆刻家的小篆审美认识及实践体验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小篆书法风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艺术特点解析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艺术特点解析《吴均帖》文本内容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一篇骈体散文,是其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岸的秀丽风光与所见所闻。
看似描绘风景,实则托物言志。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官场的厌倦,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心境。
吴让之此帖圆润遒婉,疏朗隽逸,其飘逸俊雅的书写风格与清新隽永的文字内容相得益彰,堪称双璧。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艺术特点:形体结构、用笔力度、线条质感是实现书法审美价值的三个要素。
首先,吴让之此帖独具魅力的用笔是实现其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吴氏用笔在继承古法的同时,还有机融入了隶书厚重的笔触。
使篆书本易显得单调的线条显得遒劲沉稳。
强弱对比,顿挫分明,秾纤相间,枯润兼备,使线条质感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多层次的审美特征。
在用笔上,大胆突破前人小篆几何意义上的横平竖直及左右弧线。
略呈覆式的横画处理,转折处笔锋的使转变化及收笔处精巧的出锋,这些看似细微的用笔技巧,使字形在体现秀雅舒朗特质的同时,又有了生动别致耐人寻味的细节,构成了吴氏篆书特有的温婉细腻美感。
在笔法技巧的运用上,中侧并用,姿致多变,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小篆由于纯中锋用笔,在实现线条均匀洁净的同时所带来的单调感。
传统的篆书风尚,在用笔上要求藏头护尾,笔笔中锋。
讲究珠圆玉润,匀称工稳,其起笔、行笔及收笔的力度保持高度一致,极力体现出一种“铁线”或“玉箸”式的均匀严整的审美特征。
吴让之此帖的用笔,在继承“二李笔法”的同时,不断精进,以其全面的学识修养将书外功夫融入其书艺创作,极大地拓展了篆书线条艺术的表现空间。
明清安徽印学述略

明清安徽印学述略许庆君1995印章之道肇于先秦,盛于两汉,⾃觉于元代,明清以降,流派纷呈,名家迭出。
徽藉印⼈崛起于明清,最为世⼈嘱⽬。
⼀、明代安徽印⼈明代印坛名⼿,⽂彭以下,多属徽⼈,不仅印风各异,且于印学理论多所建树。
清初周亮⼯《印⼈传》称:“⾃何主⾂继⽂国博起,⽽印章⼀道遂归黄⼭。
久之⽽黄⼭⽆印,⾮⽆印也,夫⼈⽽能为印也。
⼜久之⽽黄⼭⽆主⾂,⾮⽆主⾂也,夫⼈⽽能为主⾂也。
”⾜见⼀时印学之盛,传承之⼴,影响之巨。
此期印⼈,成就、影响最⼤的当数何震、苏宣、朱简、汪关四家,与⽂彭并称“明代五⼤家”。
在师法渊源上,多得⼒于汉⼈,对宋元朱⽂印亦颇多继承,⽽各开门径。
在印风上,何震稳健流畅;苏宣雄强朴厚;朱简清新古劲;汪关温润妍雅,各⾃擅胜。
其中,何震、苏宣与⽂彭“三桥派”以“雪渔派”,“泗⽔派”⿍⾜⽽⽴于万历中期印坛。
明代印学的兴盛,对于清⼈的影响并不圃于印学⼀道,清代较东汉以降历代篆、⾪书作⽔平的巨⼤提⾼,⾦⽯碑版之学的促进,碑派书法的形成,晚清印学空前的成就都与此不⽆关系。
但此期印⼈恪守秦汉印制者颇多佳品,间有运以⼰意,⽴异标新者,虽属名家、亦多沾染薄俗之习,不⾜为训。
何震:(约1530——1604)字主⾂,号长卿,别署雪渔,休宁⼈。
(旧藉载何震为婺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版新编《休宁县志》定为休宁县城县前街⼈。
)篆刻初师⽂彭,后孜孜于汉印,尤得⼒于汉凿印。
何震篆刻,在万历年间尤享盛名,⼏有超越⽂彭之势,李维桢在《鸿栖馆印选》题辞中称其“⼀时⽆辈,没⽽⼈益重之,⽚⽯与⾦同价”。
其传世作品中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者,当属仿汉凿印⼀路,此类作品多单⼑直⼊,酣畅泼辣,颇能救其章法板滞之弊。
何震的另⼀个颇具特⾊的成就是其往往以单⼑刻治印款,⼀改前⼈旧习。
何震篆刻当时追随者颇多,朱简《印经》称:“沈千秋、吴午叔、吴孟贞、罗伯伦、刘卫卿、粱千秋、陈⽂叔、沈⼦云、胡⽈从、谭君常、杨长倩、汪不易、邵潜夫及吾徽、闽、浙诸后所习,雪渔派也。
灵动典雅,妩媚俊丽——吴让之篆书对联欣赏

灵动典雅,妩媚俊丽——吴让之篆书对联欣赏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江苏仪征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善书画,尤精篆刻。
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让之篆书
△溽露飞甘舒云结庆,贞筠抽箭润璧怀山
△种来松树高于屋,闻到梅花瘦似诗。
△酒瓶在手六国印,花影上身壹品衣。
△博士左疏资考核,司空唐史待揅求。
△种德深则敷荣可久,待人恕斯所遇皆亲。
△金石千声云霞万色,楼台先曙莺花早春。
△德有润身礼不愆器,玉韫庭照兰生室香。
△直以文章共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种德深则敷荣可久,待人恕斯所遇皆亲。
△施为欲似千钧弩,砺当如百炼金。
△论交待续金兰簿,招隐行乘剡曲舟。
△五三六经可诵读。
二十八宿罗心胸。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并译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并译一生清贫的篆刻家、书法家吴让之。
吴熙载像新鲜冬虫夏草,全国低价!今日专享!广告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善书画,尤精篆刻。
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展开剩余89%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
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
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
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
吴缶老赞曰:“ 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释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流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平台声明。
吴让之《张华励志诗四屏》,圆劲流美

吴让之《张华励志诗四屏》,圆劲流美
吴让之
吴让之(1799-1870)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
原江苏江宁人,自父吴明煌起移居仪征,晚年流寓泰州。
原名廷飏,字熙载,50岁后更字让之、攘之,号让翁、攘翁、晚学居士、晚学生、方竹丈人、言庵、言甫、难进易退学者。
斋堂为晋铜鼓斋、师慎轩。
吴让之功力很深,画作士气盎然,书法篆隶行草无所不能,且精金石考据之学。
篆刻初宗汉印,悉心摹仿,后师邓石如,参以己意,晚年之作入化境。
一生刻印以万计,破前人藩篱而自成面目,印文方中寓圆,刚柔相济;用刀或削或披,流畅自然;布局应情处理,极尽变化之能事。
吴让之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特别是他的圆劲流美的小篆为世人所重。
在篆法上,吴让之师法邓石如及汉篆法,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精华,故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出新意”之态。
此帖为吴让之篆书《张华励志诗四屏》轴,纸本118.2×37.5cm×4,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请欣赏。
释文:
安心恬荡。
栖志浮云。
体之以质。
彪之以文。
如彼
南亩。
力耒既勤。
藨蓘致功。
必有丰殷。
水积成渊。
载涟载清。
土积成山。
歊蒸郁冥。
山不让尘。
川不
辞盈。
勉志含宏,以隆德声。
张茂先励志诗,书奉饮泉三兄补壁。
让之吴熙载。
局部单字放大图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