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干预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论文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论文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60-01【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 edaravone)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将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每日2次,共14天,比较治疗结果。

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56.2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

结论依达拉奉抗自由基治疗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疗效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疾病,是老年人当中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

目前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微循环和神经保护等。

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作为脑保护剂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将我科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97例脑梗死患者为2010年5月-2011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

男性54例,女性43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6岁。

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②经头颅mri证实;③发病时间<48h;④发病年龄<80岁;⑤排除昏迷的大面积脑梗死、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精神疾病、痴呆和过敏体质者。

入选者本人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根据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标准分为轻、中、重3型,其中治疗组轻、中、重分别为21、25、3例;对照组轻、中、重分别为22、24、2例。

两组间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银杏达莫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醒脑静治疗 急性脑梗死 患者 1 2 0例作为治疗组 , 将 同期进行常规 治疗 的 1 2 0例急性 脑梗死患者作 为对 照组 , 治疗周期 1 个月 , 观察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 治疗 1 个月后 , 治疗组患者 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 5 %,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8 0 % , 两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爆 裂 音 。
3 . 1 药理作用
或 仅 ) 阻滞剂 , 能拮抗血液循 环 中肾上腺素 和去甲肾上腺素 低, 左 心室舒 张末 压和肺 动脉压下 降 , 心搏 出量增加 , 有助 进其周 围组织液会 吸收 ; ②东莨菪碱 除对平滑 肌有解痉作用 外, 还有呼 吸兴奋 作用 , 可 以促 进气管 内分泌物 的排 出。它 对涎腺 、支气 管和汗腺分泌 的抑制作用 较强 , 它也具有 解除 血管痉挛 和改 善微循环 的作 用。可以减少肺部炎症区域液体
治疗周期均为 1 个 月。
1 . 1 一般资料
2 0 1 0年 5月 以来本 院利用依达拉奉 联合醒
1 . 3 观察指标
依据 N D S 评分进行 ; 痊愈 : N D S评分 降低
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1 2 0例 , 其 中男 6 O例 , 女6 0例 , 年 龄5 5 ~ 7 5岁 , 患者平均年龄 6 5岁 , 双侧放射冠 区域脑梗死患
[ 2 ] 沈晓明 , 王卫平 . 儿科 学 . 第7 版.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
2 01 0 : 1 5 .
[ 3 ] 沈刚 . 新编实用儿科药物手册 .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 0 0 9 : 6 5 . [ 4 ] 向伟 . 实用儿科急诊手册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 0 0 5 : 3 2 . [ 收稿 日 期 : 2 0 1 4 — 0 7 — 1 8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31例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31例疗效观察

【 词】依 达拉奉 急 性脑 梗死 羟 自由基清 除剂 关键
脑 中风是 由于 颅 内外血 管 阻塞 或破 裂 而造 成 的急性 脑 功能
损 伤 . 分为缺 血性 脑 中风 和 出血性 脑 中风 。 可 治疗 脑 中风有 两种 方 法 : 种是通 过增 加 血流 量来 改善 动 脉 中氧 和葡 萄糖 的不 足 : 一
舳 分, 意识 分 >6分 ; 无 全身 严 重并 发症 ; 签署 书 面 知情 同 ⑥ ⑦ 意 书 。排除 标 准 : 不符 合 以上 入 选标 准 者 ; 合并 严 重 心 肺 、 ① ② 肝、 肾功能 不全 ; 其 它 脑部 器 质 性病 变 如脑 肿 瘤 : 严 重精 神 ③ ④
③ 两 组 患 者均 接 受 维 脑 路 通 20 +生 理 盐 水 2 0m 静 脉 滴 0 mg 5 l 注 , 天 1次 ; 每 阿斯 匹 林 01 ④ 研 究 期 间允 许使 用 脱水 剂 甘油 . M,
果 糖及 呋 塞 米 , 高 血压 药 、 脂 、 糖 、 生素 等 药 物 . 止使 抗 降 降 抗 禁 用溶 栓 、 降纤 、 抗凝 药物 、 自由基 清 除剂 。 氧
(5 . ± 73 % 、 3 ±2 .) , 8 2 .) (3 . 1 4 1 % 两组 相 比差 异有 极显 著 性(P . 1 ;0d 治 疗组 、 照 组 A L增 分率 分 别 为(6 . .2 .) 、 7 <0 0 ) 9 后 0 对 D 9 49 % 8- 2
(4 . 02) , 21±4 . % 两组 相 比差异 有极 显 著性(P<00 ); .1 治疗 组无 明显 不 良反应 。 结 论 依 达拉 奉是 治疗 AC I安全有 效 的药物 。
时间 。依达 拉奉(ea vn) 一种 新 型羟 自由基清 除 剂 . 脑 dr oe 是 a 对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08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病人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

2周后分别进行临床疗效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3%,显著高于对照组50.0%,P200mmHg,舒张压>110mmHg;CT示脑出血,出血性梗死或大面积梗死伴脑水肿者;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死或出血者。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96例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8例。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ESS)分别为59.7±14.8和58.3±15.1,差别无显著性。

治疗:对照组常规使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日;胞二磷胆碱0.5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商品名必存,水针剂,10mg/支)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两组病人同时予脱水、抗血小板治疗,差别无显著性。

另分别根据病情需要应用降压、降糖、降脂等药物,并早期康复训练。

疗效评定标准:①基本痊愈:NIHSS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NIHSS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NIHSS减少18%~45%;④无变化:NIHSS减少或增加18%以内;⑤恶化:NIHSS增加18%以上。

神经功能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分别采用ESS评价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SS增分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疗前积分)×100%。

统计学处理:ESS评分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本。

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每天2次,14天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χ2=7.95,P﹤0.01,两组对比差异有很显著性,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更好地控制脑梗死的进展。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其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已得到国内外临床研究的证实,我科自2007年3月~2008年2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并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除外出血性中风。

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0~81岁,平均61.1岁。

合并高血压病24例,高脂血症18例,风心病房颤2例,冠心病房颤3例,糖尿病6例。

头颅CT检查结果,基底节区脑梗死15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2例,脑叶梗死3例,多发性脑梗死9例。

就诊时间均在发病后30 min~7 d。

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伴发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病灶的大小、部位与治疗组差异无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用丹参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根据病情使用降血压、降血糖药和脱水剂,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250 ml 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14天。

1.3 疗效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法及疗效判断标准测定用药前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以上为重度。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增加。

其中,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针对这种病情,临床医生常常会采用一些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痛苦和加速康复。

其中一种常见的药物是依达拉奉注射液。

本文将从临床角度出发,分析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注意事项。

一、药物概述依达拉奉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血栓溶解剂,它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化为可降解的纤维蛋白,便于血管内的血栓消失。

该药物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能够增加局部血流灌注,减少神经细胞死亡,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之一。

二、疗效分析1. 改善Hunt-Hess分级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unt-Hess分级能够得到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在治疗后的6个月内,患者的Hunt-Hess分级平均得分下降至2.37分,远低于治疗前的分级得分4.12分,说明该药物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

2. 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关闭治疗后,神经功能损害情况得以明显改善。

在治疗后3-4周,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中位值为25分,而治疗前则为20分,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疗效。

3. 减少住院时间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一般可获得更短的住院时间。

该药物在促进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痛苦和经济压力。

三、注意事项依达拉奉注射液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药物,但使用时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1.能够产生增加出血风险的所有因素应被避免,如出血性疾病、近期手术、重度高血压、血小板减少等。

2.静脉注射时需通过缓慢注射的方式,并配备适当的止血器具,以防止出血风险。

3.使用该药物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急性变化应迅速停用。

总结:综上所述,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应用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加速康复。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72主垦塞出匡型垫!Q生!!旦筮!!鲞筮丝塑g堕塑墼地坚塑!堕堕笪坠!丛鲤i!塾竺盟型:垫!Q,!尘:2Z,№:丝血液供应,防止梗死范围的扩大【41,因此联用依达拉奉及降纤酶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在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治疗后7、14、21d 两绢E s s及A D L评分即有明显差异,联合组两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21d后两组均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联合组在显效率及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之.依达拉奉和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垆1,有I l缶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I)丁宏岩,董强.自由摹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12(7):491-493.[2]S un Y。

J i n K,C hi ld Y I"。

et a1.N e uronal ni t r i c商de s y nt ha se and i s-chem i a—i nduced neur og enes i s[J].C er eb B l o od Fl o w M et a b。

2005,25(4):485-492.[3]吴晋,吴婷.丁新生.依达拉奉对沙土鼠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后的瞄保护作用机制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3):i56-160.[4]黄如训,林健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降纤酶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1):3-6.[5]王蔚,印卫兵,柏建岭。

等.依达拉奉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价[J】.中华神经杂志,2009,42(7):486-489.(收稿日期:2010—07—30)(本文编辑:马文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李红文李新崔莹【摘要】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 g4-生理盐水100m l静脉滴注,2彬d,两组疗程均为14d。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率高 、 致残 率高 、 复发率高等 特点 , 急性期处理尤 为重要 。本文 观察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 3 0 例疗效满意 , 现报道如下 。
1资 料 与 方 法
见表 1 。
表 1 两 组 结 果对 比
1 . 1 一般资料 6 0例诊断均 符合诊断标 准。随机分 为治疗组和对 照 组、 治疗组( 依达拉奉注射液 ) 3 0 例, 对 照组葛根素注射液 3 0 例 。治 疗 组男 1 7 例, 女1 3 例, 年龄 : 4 5 ~ 5 0 岁5 例, 5 1 ~ 6 0 岁 1 4 例, 6 1 岁以 上 l 1 例; 病程 : 1 0 d内 2 1 例, 1 1 ~ 2 0 d 7 例, 2 1 ~ 3 0 d 2 例; 病情 : 轻度 l 8 例, 肌力 4 级; 中度 1 0 例, 肌力 2 ~ 3 ; 重度 2 例, 肌力 0 - 1 级; 梗塞部 位: 基底节 区 2 2 例, 脑叶5 例, 丘脑 3 例 。对照组 3 O 例, 男 1 8 例, 女 1 2 例 ;年龄 4 0 ~ 5 0岁 4例 , 5 1 ~ 6 0 岁 1 2 例, 6 l 岁以上 1 4 例 ;病程 : 1 0 d内 1 5 例, 1 1 ~ 2 0 d 1 2 例, 2 1 ~ 3 0 d 3 例; 病情 : 轻度 1 7 例, 肌力 4 级; 中度 1 I 例, 肌力 2 ~ 3 级; 重度 2 例, 肌力 0 ~ 1 级; 梗塞部 位 : 基底 节 区2 5例 , 脑叶 3例 , 丘脑 2例。 1 . 2 方法 治疗组用依达拉奉 注射液 3 0 m g / 次, 2 次, d ,加入适 量生理 盐水 中稀释后静脉滴 注 , 3 0 m i n内滴完 , 一个疗程为 1 4 d以内。尽 可 能在发病后 2 4 h内开 始给药。对照组葛根素 注射 液 2 0 0 m g 加入 5 %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 m l 注射液 中静滴 , 1 次/ d , 1 5 d l 疗程 ,观察 2 个疗 程后 判断疗效 , 治疗 期间停用一切与之相关的药物。 1 . 3疗 效标准 基本痊 愈 : 症状 、 体 征基本 消失 , 患肢 肌力 5级 , 独立 行走, 恢复 T作 ; 显效 : 症状 明显好转 , 扶杖行走 , 部分 生活 自 理; 有 效: 病 情明显好转 , 神 志由昏迷一 恍惚 , 昏睡一 清醒 , 肌力提高 l 级; 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7 年第9期 总第 37 卷论著 临床与药物临床心理干预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李燕琴△(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临海 317016)[摘要] 目的 探究临床心理干预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335例,并且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68例,观察组167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内科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需要在常规的内科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依达拉奉进行静脉滴注,对2组患者均采用临床心理干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工作。

通过随访的方式,来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需要借助于日常生活能力(ADL)及中国卒中量表(CSS)两项评定指标来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测评。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及中国卒中量表(CSS)两项评定指标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及中国卒中量表(CSS)两项评定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2%,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采用常规的内科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依达拉奉进行静脉滴注,相比于常规的内科治疗方式效果更好,同时在治疗后对患者采用临床心理干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工作,对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 临床;心理干预;依达拉奉;急性脑梗塞;疗效[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edarav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LI Yan-qin△(Department of Neurology,Lin Ha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Linhai 317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edarav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In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6, 335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and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A total of 168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a total of 167 cases. First,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using conven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fo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ll need in the conven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based on the increase in the use of edaravone intravenous infusion. And th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re using clinic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re for nursing work. Through the follow-up approach,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comparison, need to rely on daily living ability (ADL) and the Chinese Stroke Scale (CSS) two assessment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patient’s treatment.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daily living ability (ADL) and the Chinese stroke scale (CSS) two evaluation indicators score,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daily living ability (ADL) and the Chinese stroke scale (CSS) two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6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72.02% of control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use of conven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increased use of edaravone intravenous infusio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is better, while after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linic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re for the nursing work,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eatment effect has a positive effect, help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daily life ability.[Keywors] clinical;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edaravone;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efficacy作者简介:李燕琴,通信作者,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脑梗塞死,E-mail:lyqinhbfug@。

止脑细胞及神经细胞被氧化而出现损伤[3]。

不过依达拉奉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禁忌,患有轻度或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肝功能损伤的患者、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均不可以使用,因为依达拉奉有可能会加重相关器官功能的衰竭;同时年龄较大的患者也不可以使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现象[4]。

本文通过对临床心理干预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探究,发现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的药物,而且安全性极高。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335例,其中男190例,女145例,年龄32~79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极高、死亡率也极高的疾病,对身体健康有着巨大威胁。

一般引发脑梗死的因素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体重超重,还有一些患者是因为有家族史,以上多种因素造成局部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脑组织出现神经功能性障碍[1]。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2]。

对患有急性脑梗塞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可以对梗塞周边血流量起到抑制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对脂质过氧化也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从而能够阻DOI:10.3969/j.issn.1005-1678.2017.09.09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7 年第9期 总第 37 卷论著 临床与药物岁,平均(56.47±4.32)岁。

并且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68例,观察组167例。

对照组男88例,女80例,年龄34~79岁,平均(57.83±3.39)岁;观察组男102例,女65例,年龄32~74岁,平均(54.23±3.65)岁。

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患病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护理方法:首先对照组的全部患者采用常规的内科治疗手段进行治疗,选择使用25%的甘露醇来实现对脑水肿的控制,降低颅内压。

如果患者出现高血压并发症,则需要配合使用相应的降压药物,之后口服使用肠溶阿司匹林,使用早期支持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5]。

治疗周期为2周左右。

观察组患者需要在常规的内科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80056,20 mL:30 ng )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液由100 mL 生理盐水与30 mg 依达拉奉注射液混合配制形成,每天进行静脉滴注2次,每次静脉滴注的时间保持在30 min ,治疗周期为2周左右。

然后对2组患者使用临床心理干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工作。

主要护理工作包含向患者宣传急性脑梗死相关的知识,告诉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注意事项,让患者对疾病知识和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降低他们焦躁的心理;协助医生为患者进行病情的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要不断鼓励患者,让患者说出自己的疾病史以及自己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有利于医生进行诊断;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明白他们此时抑郁、焦躁的心理,并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鼓励他们说出心中的顾虑或者想法,对这些顾虑予以详细的解答和开导,让患者的情绪得以舒缓,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情绪调节,让他们了解可以借助外力来缓解压抑的情绪,这样有助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对抗疾病;使病房环境温馨化家居化,要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并且为患者准备好生活必需品,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