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保护

合集下载

大熊猫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大熊猫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大熊猫的保护措施有哪些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的数量逐渐减少,保护大熊猫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大熊猫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养殖、法律保护、环境教育和国际合作。

1.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些自然保护区,如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陕西的周至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保护区为大熊猫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帮助它们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同时,保护区的巡护和监测工作也确保了大熊猫不受到非法捕猎和盗猎的威胁。

2. 人工养殖人工养殖主要是为了保护大熊猫的基因和繁衍后代。

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大熊猫养殖基地,如成都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馆等。

这些基地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保健,帮助它们健康成长和繁衍后代。

同时,人工养殖也使得大熊猫的数量逐渐增加,为未来的自然繁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 法律保护法律保护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以保护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

这些法律和法规规定了禁止非法捕猎、盗猎、交易和运输等行为,对违法者将严厉打击,以确保大熊猫的数量和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4. 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大熊猫的知识和保护意义,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可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到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5. 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国政府已经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作项目,共同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这些合作项目包括科学研究、技术交流、资金援助等方面,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国际合作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为大熊猫的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保护大熊猫措施

保护大熊猫措施

保护大熊猫措施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上最受关注和珍爱的动物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为了确保这一珍稀物种的未来,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大熊猫。

一、生境保护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是其生存的基础。

为了保护大熊猫,我们必须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这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如禁止非法砍伐、狩猎和采矿等。

同时,恢复和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二、繁育研究由于大熊猫数量稀少,繁育研究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手段。

通过人工繁殖和饲养大熊猫,我们可以增加其种群数量,并为大熊猫的保护提供更多的遗传资源。

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提高大熊猫的繁殖成功率。

三、基因保护基因保护对于维护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基因库,收集并保存大熊猫的遗传材料,我们可以防止因遗传疾病或灾难性事件导致的种群崩溃。

同时,基因保护也为未来大熊猫的繁育和恢复提供了可能。

四、公众教育与宣传公众教育和宣传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一环。

通过向公众普及大熊猫的知识和保护意义,我们可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激发人们保护大熊猫的热情。

此外,教育和宣传活动还可以促进社会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为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力量。

五、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法律法规是保护大熊猫的必要手段。

通过立法明确禁止非法猎捕、贩卖和食用大熊猫等行为,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我们可以有效遏制人类对大熊猫的威胁。

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还可以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大熊猫保护工作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通过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共同研究和探讨大熊猫保护的最佳方案,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大熊猫面临的威胁。

此外,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大熊猫的国际形象传播和认知,提高大熊猫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大熊猫保护级别措施

大熊猫保护级别措施

大熊猫保护级别措施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下面是一些大熊猫保护级别措施的例子:
1. 核心保护区建设:设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加强巡护和管护,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和生态环境。

2. 保护科研工作:加强大熊猫科学研究,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提高大熊猫的适应性与生存能力。

3. 科学繁殖研究:开展大熊猫繁殖技术和保护生态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

4. 引入外来种群:引进来自国际上现存的大熊猫保护种群,增加种群数量和基因库多样性。

5. 种群监测和保护:加强对大熊猫和栖息地的常态化监测和保护力度,加强保护面积的扩展,控制熊猫的野外活动范围。

6. 加强依法保护: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大熊猫的保护力度,加大打击非法盗猎和走私熊猫的执法力度。

7. 加强民间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引导民众参与到大熊猫保护工作中。

这些措施可以全面促进大熊猫的保护,让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更加良好,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简述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简述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简述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球最受关注的保护动物之一。

由于人类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大熊猫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就来简述一下。

一、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在大熊猫分布区域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包括四川卧龙、秦岭、陕西华山、甘肃嘉峪关等地。

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大熊猫的栖息地,还保护了其他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二、加强监测和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和繁殖状况,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强了对大熊猫的监测和研究。

通过对大熊猫的行为、食性、繁殖等方面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制定保护计划和措施,提高大熊猫的生存率。

三、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大熊猫的栖息地是它们生存的基础,保护栖息地是保护大熊猫的关键。

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

这些措施包括禁止砍伐森林、禁止采矿、禁止建设等,保护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

四、加强保护教育保护教育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让公众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五、加强国际合作大熊猫是全球公认的珍稀保护动物,保护大熊猫需要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了合作,共同保护大熊猫。

这些合作包括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大熊猫保护基金会等。

六、野外放归和人工繁殖野外放归和人工繁殖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通过野外放归和人工繁殖,增加了大熊猫的种群数量。

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多次大熊猫野外放归和人工繁殖,为大熊猫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护大熊猫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各种措施的综合施策,才能更好地保护大熊猫,让它们在自然界中生生不息。

大熊猫的保护

大熊猫的保护

大熊猫的保护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作为我国的国宝之一,是世界上最为珍稀和濒临灭绝的动物之一。

为了保护这一物种,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等。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大熊猫的保护情况。

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手段,我国为大熊猫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秦岭、北川等。

这些保护区不仅提供了大熊猫生存的理想环境,同时也保护了其他众多的珍稀植物和动物。

自然保护区内设有专门的巡护队伍,对大熊猫的活动和栖息地进行日常监测和保护,确保大熊猫的安全和繁衍。

二、科学研究的推进科学研究对于了解大熊猫的习性和生态需求十分重要,我国积极开展了大熊猫的科学研究工作。

通过对大熊猫的行为观察、遗传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科学家们逐渐揭开了大熊猫的一些谜团,并为大熊猫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科学研究还推动了大熊猫的繁殖技术的发展,通过人工授精等手段,成功地催生了多只大熊猫幼崽,提高了大熊猫的繁殖率。

三、国际交流合作的促进大熊猫不仅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全球自然遗产。

为了加强国际保护和交流,我国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

例如,我国与美国签订了大熊猫合作保护协议,将大熊猫赠送给美国,并共同开展大熊猫研究和保护工作。

这种国际合作不仅促进了大熊猫的保护,也增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友谊和交流。

四、公众参与的推动大熊猫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也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

我国积极开展大熊猫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推广低碳生活等形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大熊猫的保护中来。

这种公众参与的推动为大熊猫的保护事业注入了更多的力量。

结语大熊猫是我国珍稀的国宝之一,保护大熊猫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科学研究的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促进以及公众参与的推动,我国取得了大熊猫保护的一系列成果。

保护大熊猫的措施和建议

保护大熊猫的措施和建议

保护大熊猫的措施和建议
大熊猫是珍稀的国宝动物,保护它们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以下是保护大熊猫的措施和建议:
1. 加强保护区域的保护。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区的建立和维护是保护大熊猫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保护区的投入,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砍伐和采伐野生植物的行为,维护大熊猫的栖息环境。

2. 维护大熊猫的食物资源。

大熊猫是一种以竹子为食的动物,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竹子资源的保护,防止过度伐木和采摘,保障大熊猫的食物来源。

3. 严格禁止贸易和非法狩猎。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法贸易和狩猎大熊猫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行为,维护大熊猫的生存安全。

4. 加强疾病防治。

大熊猫是一种易感动物,政府和专业机构应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治,确保大熊猫健康。

5. 加强公众教育。

社会各界应宣传和推广保护大熊猫的意识,增强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重视,共同参与到保护大熊猫的行动中。

保护大熊猫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参与,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动物。

简述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简述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简述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一、大熊猫的保护
1、政府措施
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在大熊猫栖息地划定保护区,严禁任何形式的破坏行为;建立了监护制度,每年定期对大熊猫进行调查和计数;开展大熊猫繁殖工程,以提高繁殖率;推行大熊猫保护和繁殖技术培训;加强大熊猫的教育宣传和科普活动;对大熊猫进行标记记录,定期对它们进行调查研究;实施禁猎政策,制定关于猎物的法律法规以及执法的机制等。

2、国际合作
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CS)、国际大熊猫保护联盟(IPPL)等国际组织进行了积极的合作,联合发起了“中国大熊猫保护倡议”,共同维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及其文化遗产。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开展大熊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支持大熊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社会力量
社会公众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捐款和组织活动等方式,为大熊猫的保护发声,为保护大熊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社会公众也应通过自身行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共同维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

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包括:
一、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恢复和增加大熊猫的栖息地面积和质量。

二、建立生态廊道和生态隔离带,连接和整合分散的大熊猫栖息地,促进大熊猫种群之间的交流和基因流动。

三、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外的森林资源、竹林资源、水源涵养地等的监测和管理,防止非法采伐、放牧、开垦等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损害。

四、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和支持大熊猫栖息地保护。

除了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我们国家政府还在加强大熊猫的人工繁殖工作,以增加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

大熊猫的人工繁殖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例如大熊猫的发情期很短,一年只有2-3天,而且大熊猫的受孕率和存活率都很低。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国家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大熊猫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包括自然交配、人工授精、双胞胎轮流育幼、幼崽保温箱等技术。

二、建立和完善大熊猫遗传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大熊猫遗传数据库、开展大熊猫DNA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制定大熊猫配对系数等技术。

三、建立和完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体系,包括建立野化培训基地、开展母兽带仔培训、开展野外引种等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也是世界宝贵的自然遗产。

然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野生动物贩子的捕杀,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

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策,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对大熊猫实施保护。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提出更多有实用价值的策略,有效地拯救这一濒危物种。

关键词:大熊猫、濒危动物、保护、措施English summary:The giant panda is national treasure of China, and it is also the precious natural heritage.Howev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and killing of wild animals, they cross the number fell sharply. Facing this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 and related departments issue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applied the theory to practice, protected pandas.On this basis, we will have mor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proposed strategy, effectively to save the endangered species.Key words: panda 、 the animals be in danger、 protect、measure引言:选择写着篇论文主要是针对大熊猫濒危状况做一个简介,再介绍一些切实有效地保护方法,呼吁社会社会上更多的人对大熊猫保护投以关注。

1.大熊猫及其现状简介1.1.大熊猫简介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活泼动物。

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间的外表。

大熊猫的种属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最近的DNA分析表明,现在国际上普遍接受将它列为熊科、。

大熊猫亚科的分类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国内的认可。

国内传统分类将大熊猫单列为大熊猫科。

它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

1.2.大熊猫生存现状从地质历史看,早在八九百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 就出现了熊猫,曾与古猿一起生活,更新世早期则出现小型大熊猫,及更新世中晚期,它们开始与猿人同时代生活,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的黄河、长江及珠江流域,南及缅甸和越南北部。

人类进化为智人以后,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随着对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的加强, 它们开始向西南退缩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高山深谷之中。

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和近2 000年的中国古籍与地方志记载,在河南、广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陕西东南和四川东南大熊猫仍有残存分布点。

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农业进一步开发和交通发展,它们现在仅残存于陕西西南的秦岭南麓,甘肃南与接壤的四川盆地西北缘的岷山、邛崃山和盆地西缘的大小相岭及大小凉山。

秦岭山系约有大熊猫200,岷山山系约有350只,以四川省平武、南坪、青川、北川、松潘和甘肃省文县较集中,邛崃山系约350只,以保护较好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等县数量较多,北部理县、小金以及南部的崇州、大邑、邛崃和芦山等市县,以及北部的康定和泸定等县,由于气候条件较差,森林又多被采伐,其数量较少或已经绝迹1相岭山系不到50只。

由于大渡河隔离, 在洪雅、荥经和汉源等县大相岭的林地竹丛有分布1凉山山系不到100只。

大熊猫目前仍面临着天灾和人类开发的威胁。

自50年代至今,在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已增至43万,境内大型森工企业27家,已采伐森林412万平方公里1大熊猫栖息地原有的5万多平方公里,下降至今,仅1万多平方公里,分布的县由48个,减少到38个,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下降到约1000只.森林的减少导致大熊猫的分布区和栖息地缩小,使分散小区内的大熊猫消失1目前大熊猫的栖息地由于采伐、开垦、道路和高山已将其分布区分割成20多块小区,有的仅存3至5只1如此小的孤立种群,又是近亲繁殖,加速了大熊猫的局部绝灭和总体的衰败速度。

2.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中华民族的瑰宝——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野生动物,也是当今世界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旗舰和标志。

大熊猫形态独特美丽,性情开朗爱玩,动作慢条斯理又笨拙有趣。

它的表情和蔼憨厚 ,很少露出狰狞的面目,与人相处十分友善。

正是这些特点,使大熊猫赢得了其他任何动物所不能赢得的人们的普遍喜爱。

化石纪录表明,大熊猫来自遥远的时代。

早在二百多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 ,我国南方就生活着一种在形态上与现在大熊猫十分相似的大熊猫,科学家称它为大熊猫小种。

到了距今一百多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猫现代种就遍布在我国南部,组成当时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代表。

后来这一动物群中的其他物种大多相继绝灭了 ,而大熊猫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地生活到了今天,所以又把它称为活化石。

由于发现的最早的大熊猫化石就已经是高度特化了的物种,如因适应吃竹子而牙齿变小等等 ,很难从化石中找到大熊猫起源的线索。

于是动物学家们便从大熊猫的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至于对大熊猫的生活,直到年在林业部的组织下,我国科学家才首次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后来林业部又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 ,从1968年开始多次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进行了科学考察 ,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

从此对大熊猫的生活才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对这些考察及其保护计划,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虽然如此,我们对大熊猫的研究仍然十分不够。

它的起源,它为什么能生活至今,又为什么处于濒危状态我们怎样拯救它等等,仍然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3.大熊猫保护现状3.1.人工繁殖大熊猫人工繁殖的研究工作 ,是移地保护这一珍稀物种的重要措施,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我国取得的科技成果推动了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发展。

3.1.1.人工受精圈养环境条件和生活条件以及种群结构社群联系的改变,都对大熊猫的正常繁殖产生不利的影响。

人工授精试验成功后 ,改善了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繁殖状况,解决了大熊猫的授精精液的低温保存和超低温长期冻存、冻存精子的复苏以及输精等一系列难题,并首次人工授精成功,产2,活1仔,为大熊猫的繁殖开辟了新途径。

近几年来,人工授精技术水平仍在不断提升,我国精液复苏实验结果在国内外属首例。

大熊猫精液处理和保存技术的完善和提高 ,不仅为人工授精提供了优质精液 ,确保较高的成功率 ,而且为建立大熊猫精子库奠定了基础 ,对保持这一濒危物种的遗传基因多样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1.2.妊娠生理和妊娠诊断大熊猫的妊娠诊断提供的信息,对制订孕兽护理方案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妊娠诊断尤为突出。

有深入的认识。

到90年代初,经过研究尿液中孕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 样物质水平变 ,才有根据地推断,大熊猫受精卵在妊娠过程中的发育分为二个阶段.3.1.3.幼兽的哺育圈养大熊猫幼兽的死亡率高达 61.3%一胎双仔的死亡率高达72.7% ,在圈养兽类中是很高的。

进入90 年代 ,由于对产兽的护理增强了科学性,根据熊猫的行为生态、对饲料的选择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以及取食特点制定了护理方案。

3.2.法制建设3.2.1.立法工作回顾大熊猫保护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其保护立法建设是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野生动物整体法制建设逐步发展起来的。

早在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就颁布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建设工作从此开始起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 年 2 月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相继出台。

以上法律法规构成了大熊猫保护的核心法律依据体系,除此以外,其他综合性或专门性法律的有关条款进一步完善了大熊猫保护管理的工作规范。

为了贯彻执行上述法律法规,并规范处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国家有关立法、司法、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人大、政府还先后出台司法解释,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章。

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1988)《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1983)《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乱捕滥猎和倒卖走私珍稀野生动物的紧急通知》(1987)《国务院关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1991)。

3.2.2.日益健全的执法体系在完善立法工作的过程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体系也日益健全。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被依法赋予了行政执法权,并设立了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形成了以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保护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市(县)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执法体系。

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建设也不断壮大,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及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建立了相应层次的森林公安局,基层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区也都普遍建立了林业公安派出所,依法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工作。

3.2.3.法制建设的必须加强我国大熊猫保护立法及执法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也对大熊猫保护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熊猫保护管理法制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我国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核心法律法规多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有些法律条款的内容已经暴露出不适之处,虽然个别法律的部分条款在90年代进行了修订,但仍难以满足当前我国大熊猫保护管理面临新形势的需要。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制定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实施条例或实施办法,但是,有些地方忽视本地实际,照搬照抄,难以发挥地方立法作为国家立法的有益补充和增加国家立法可操作性的功效。

因此,对地方性配套法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加深,我国国际大国地位和形象的树立,以及加入一系列国际公约的要求,再加上大熊猫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地位、影响,有关法律法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与有关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接轨。

总的说来,大熊猫保护的立法、执法工作都是在我国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的框架下开展的。

随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的确立,国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并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制建设,这必然也将使大熊猫保护的法制体系更加健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