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技巧大全_保你满分
国考行测资料分析高分技巧

国考行测资料分析高分技巧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中,资料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很多考生重点攻克的对象。
要想在资料分析部分取得高分,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运算技巧,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答题策略。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高分技巧。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首先,对于常见的统计术语和概念,如增长率、比重、平均数等,必须有清晰准确的理解。
这些术语是我们解读数据和进行计算的基础。
例如,增长率可以分为同比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要清楚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区别。
其次,要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和阅读方法,包括柱状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能够快速准确地从图表中提取关键信息,是提高答题速度的关键。
另外,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如基期量、现期量、增长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公式,以及比重、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等,要做到烂熟于心,能够在看到题目时迅速反应并运用。
二、快速准确的阅读技巧在做资料分析题时,阅读材料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要学会有针对性地阅读,先快速浏览材料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和注释等,了解材料的主题和大致内容。
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有重点地回到材料中寻找相关数据。
在阅读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单位和时间范围,避免因为粗心而导致错误。
同时,要善于对材料进行分类和总结,将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化和整理,便于后续的计算和分析。
三、高效的计算技巧在资料分析中,计算往往是比较耗时的环节,因此掌握一些高效的计算技巧可以大大提高答题速度。
1、估算法当选项差距较大时,可以对数据进行适当的估算,忽略一些次要的数字,快速得出近似的结果。
例如,计算 12345÷125,可以将 12345 近似看作 12500,那么计算就变成了 12500÷125 = 100,与实际结果相差不大,且大大节省了计算时间。
2、直除法直除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计算方法,通过直接除以除数的首位数字来判断商的首位数字。
比如,计算 3456÷45,先看 34 除以 4 商 8 余 2,所以商的首位数字是 8。
资料分析常用解题技巧

资料分析常用解题技巧技巧一:尾数法、首数法——尾数、首数判断选答案尾数法,主要指由结果的最末一位或者几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方法,常被运用于和、差的计算中,偶尔用于乘积的计算。
首数法与尾数法类似,是通过运算结果的首位数字或前几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方法。
一般运用于加、减、除法中,在除法运算中运用最广泛。
例题1:经初步核算,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2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0070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57767亿元,增长8.3%。
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A.139862亿元B.147953亿元C.148632亿元D.151429亿元解析: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025+70070+57767,观察选项发现后两位数据完全不同,可以根据后两位的尾数来判断答案,尾数相加为25+70+67=1(62),选A。
技巧二:范围限定法——限定算式数据范围选答案范围限定法是指通过对计算式中数据进行放大或缩小,将计算式的数值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再通过选项或其他限定条件来选择正确选项或进行大小比较。
在使用范围限定法时,要注意放缩的一致性。
技巧三:乘除法转化法——除法化乘法简化计算乘除法转化法是只在计算某一分式的具体数值时,如果除数的形式为(1+x),其中|x|10%,且选项间的差距大于绝对误差时,可以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从而降低计算难度。
【例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18.3元。
其中,工资性收入9830.6元,增长10.66%;转移性收入4674.2元,增长18.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50元,增长7.4%。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3.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7%,分别比上年下降1.1和2.5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29.95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1.9平方米,分别增长1.5%和4.0%。
7个技巧帮你搞定资料分析(附公式汇总)

7个技巧帮你搞定资料分析(附公式汇总)很多⼩伙伴跟图图哭诉,资料分析题量⼤不易得分,更不会灵活运⽤答题技巧。
马上要上战场了,别慌!为你精⼼整理了7个资料分析答题技巧及常考的公式汇总,助你⼀臂之⼒,快来看看吧!资料分析考场策略近5年资料分析基本上均为4篇材料共计20道题⽬,试卷上给出的参考时限为20分钟。
但由于资料分析整体题⽬难度适中,极少出现偏题、怪题,考⽣拿分⽐率较⾼等特点,建议⼤家适当增加作答时间,整体维持在25分钟左右为宜,但⽤时不可过长,避免超过30分钟。
⼆、做题顺序资料分析模块是⾏测试卷的第五部分也是最后⼀部分,因为考试题量⼤时间紧,导致很多考⽣做到资料分析时,时间已所剩⽆⼏。
建议⼤家将整个模块顺序提前,从⽽确保三⼤重点拿分模块(⾔语理解、判断推理与资料分析)的题⽬全部完成。
资料分析为复合选择题,根据⼀篇材料提出相关问题,除2016年以外,均为每篇材料包含5道⼩题。
作答时建议先⽤时30~60秒略读材料,再依次作答各个⼩题,尽量保证在5~6分钟完成5道⼩题。
三、舍弃原则(⼀)拒绝精确计算很多考⽣觉得⾃⼰计算能⼒较强,⾯对任何题⽬都尝试精确计算,这不仅影响作答速度,⽽且容易带来紧张的氛围。
建议⼤家在熟练应⽤速算技巧的基础上强化计算练习,从⽽在资料分析计算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要专啃“硬⾻头”20道题⽬中⾄少会有1~2道题⽬难度较⼤,考⽣在作答中切忌埋头苦算,在短暂思考没有思路时可以暂且搁置,等完成剩余题⽬后再回头看看。
如果题⽬理解上仍存在问题或计算难度很⼤,则可选择放弃。
(三)巧⽤排除法对于⼴⼤考⽣来说资料分析模块最费时间最难作答的就是综合分析题,4个选项更像是4道⼩题,其实不然。
对于综合分析题,建议⼤家不要严格按照A、B、C、D的顺序依次计算,⽽是优先挑选难度较低的选项验证正误,采⽤排除法巧妙解题。
资料分析常规算法⼝诀1. 尾数法:加减法计算中,若选项较为接近但尾数不同时,可忽略整体数据,优先计算尾数。
考试答题技巧整理(资料分析题)

考试答题技巧整理(资料分析题)一、分清概念1.基期量:作为比较对象的标杆量;2.现期量:与基期相对应的量;3.同比:与上一年同期比较;4.环比:与紧邻的上一个周期比较;5.翻番:翻一番=2倍,翻三番=8倍6.倍数:“A是B的2倍”=“A比B多一倍”7.GDP、GNP(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或地区)的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8.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1)所谓贸易顺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出口贸易总值大于进口总值,俗称“出超”,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2)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入超”,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9.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用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其值在0和1之间。
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
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10.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11.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记住基本公式1.增长率相关(1)基期量=现期量÷(1+增长率)除化乘技巧:当r<5%的时候,可以较精确地进行如下估算:()r A rA 11⨯=± (2)现期量=基期量+增长量=基期量+基期量×增长率=基期量×(1+增长率)(3)增长量=基期量×增长率=现期量×增长率÷(1+增长率) 增长量计算技巧:增长量的计算如遇到特殊百分数(附录 常见百分数化分数表),将百分数化分数。
资料分析掌握技巧总结(通用3篇)

资料分析掌握技巧总结(通用3篇)资料分析掌握技巧总结第1篇分析技巧是利用新思维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除硬算。
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求增长量或基期量的题目,当增长率可以用百化分的方式转换成分数后,我们就可以利用份数法来进行计算。
如果增长率R可表示为a/b的分数形式,则基期量为分母b份,增长量为分子a 份,现期量为b±a份(R为负数时减)参考答案:C解题步骤:第一步:增长率R=,可看成1/6第二步:基期量6份,增长量1份,则现期量7份第三步:现期量29144对应7份,则1份=29144/7约等于4200当无法应用份数法(增长率R不能化成熟悉的分数),或选项离得近,份数法误差大时,可利用假设法求增量。
第一步:假设增长量,主要依据四个选项答案并结合着材料中已知的现期量和增长率进行假设第二步:真实的现期量-假设的增长量=假的基期量第三步:假的前期量×增长率=增长量(答案)材料:参考答案:B解题步骤:第一步:假设增长量=第二步:第三步:50000×8%=40001、原理以盐水为例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里边分别装满浓度为30%和浓度为50%的盐水,然后将两杯盐水倒到一起,问倒到一起后的盐水浓度?一大一小两个的杯子,大的里边装满浓度为30%的盐水,小的里边装满浓度为50%的盐水,问混合到一起后的盐水浓度?很显然,杯子一模一样,则混合后为平均浓度40%,杯子一大一小,则混合后一定在30%-40%之间。
结论:混合溶液浓度一定在两个溶液浓度之间,且靠近于质量大的溶液浓度2、如何鉴别类浓度资料分析中不会给大家一杯溶液去分析,都是类浓度题。
类浓度题存在两个特征:一是比值,二是总分关系。
例如,增长率R,平均值等参考答案:错误分析过程:增长率R是比值,并且存在总分关系,全国是总,手机移动设备和非手机移动设备是分,根据混合溶液思想,全国的R一定在他们两者之间,即非手机R<<,因此非手机移动设备上网的流量同比增长R<,没超过2倍对于除法计算,选项设置为区间范围的题目,可以将区间断点的数值与分母相乘再与分子比较,判断大小关系,进而实现快速秒杀的方法参考答案:B解题过程:根据题意,计算就能得到答案,由于选项都是区间形式,我们可以把区间断点带入验证,例如带入50,用50×发现略小于,说明应该比50略大,因此选B资料分析掌握技巧总结第2篇加减乘除的应试技巧既简单又实用,是提升资料分析计算环节速度的基础。
省考资料分析的技巧

省考资料分析的技巧省考资料分析的技巧省考资料分析提分技巧【1】一、“四舍五入”凑整资料分析的题目,涉及到大量复杂的数字,计算起来很麻烦,因此,我们一定要对题目中的数字进行一定的处理。
遇到带有小数点的数字时,可以将小数点后边的数字去掉,比如12.88,我们可以把它看做13;当碰到比较长的数字时,一定要进行凑整,比如272951,我们可以把它看做273000。
通过“四舍五入”凑整,处理数字,是资料分析解题的基础。
二、化百分数为特殊分数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百分数,同学们的第一反应是将百分数化成分数,然后进行计算,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将百分数化为特殊分数,简化计算。
资料分析中,题目当中的百分数,都不是随便给的,都经过一定的加工,往往可以化成分数。
比如21.5%,可以化成2/9;13.8%,可以化成1/7;17%,可以化成1/6。
请同学们务必掌握从1/2、1/3、1/4到1/11之间的,特殊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
化百分数为特殊分数是资料分析解题的灵魂。
三、掌握一些简便解题的'口诀有的时候我们解题,会发现直接计算的话,计算量很大,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时候如果我们掌握一些简便解题的口诀,能大大提高我们的解题效率。
比如增长量比较口诀:现期量大,增长率大,那么增长量就大;比如比重比较口诀:现期部分增长率大于现期整体增长率,比重就上升,反之比重就下降。
如果我们在做题过程中,掌握了这些口诀,根本不需要大量的计算,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
四、掌握一些速算技巧当然,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速算技巧,比如估算法、直除法、插值法、差分法、公式法等,如果我们不掌握这些速算技巧,在资料分析解题过程中,就会寸步难行。
如果同学们能掌握以上所说的解题技巧,再进行大量的练习,资料分析的成绩会在短期内得到显著的提高。
资料分析模块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资料分析十大速算技巧(精华总结)

★【速算技巧一:估算法】简称约分法★【速算技巧二:直除法】“直除法”是指在比较或者计算较复杂分数时,通过“直接相除”的方式得到商的首位(首一位或首两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速算方式。
“直除法”在资料分析的速算当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并且由于其“方式简单”而具有“极易操作”性。
“直除法”从题型上一般包括两种形式:一、比较多个分数时,在量级相当的情况下,首位最大/小的数为最大/小数;二、计算一个分数时,在选项首位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首位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直除法”从难度深浅上来讲一般分为三种梯度:一、简单直接能看出商的首位;二、通过动手计算能看出商的首位;三、某些比较复杂的分数,需要计算分数的第二位是否进位答案。
【例1】32409/4103、32895/4701、23955/3413、12894/1831中最小的数是()。
【解析】32409/4103、23955/3413、12894/1831都比7大,而32895/4701比7小,因此四个数当中最小的数是32895/4701。
【例2】6874.32/760.31、3052.18/341.02、4013.98/447.13、2304.83/259.74中最大的数是()。
在本节及以后的计算当中由于涉及到大量的估算,因此我们用a+表示一个比a大的数,用a-表示一个比a小的数。
【解析】只有6874.32/760.31比9大,所以四个数当中最大的数是6874.32/760.31。
【例4】5794.1/27591.43、3482.2/15130.87、4988.7/20788.33、6881.3/26458.46中最大的数是()。
【解析】本题直接用“直除法”很难直接看出结果,我们考虑这四个数的倒数:27591.43/5794.1、15130.87/3482.2、20788.33/4988.7、26458.46/6881.3,利用直除法,它们的首位分别为“4”、“4”、“4”、“3”,所以四个倒数当中26458.46/6881.3最小,因此原来四个数当中6881.3/26458.46最大。
资料分析备考技巧及考点解读

资料分析备考技巧及考点解读1、高度重视在备考的大部分考生心中,资料分析这部分内容是查找费时、列式复杂、计算繁琐的一类题目,更多考生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直接放弃这部分内容,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资料分析是最容易复习而且相对容易拿分的题目,如果大家能够充分复习,这部分的正确率可以达到80%甚至更高,所以希望广大考生能够高度重视、全面复习。
2、善于总结在资料分析的考试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非常少,一般来说历年的公务员考试基本上涉及的就是增长、比重、百分点、倍数、平均量等简单概念。
增长主要掌握求解增长量、增长率、年均增长量、年均增长率以及比较增长量、增长率等。
比重主要掌握比重和整体部分的关系、公式的变形、比重的变化、基期比重等。
百分点要知道如何表示百分点上升和下降。
倍数考察增长率的倍数、是几倍、多几倍。
平均量掌握平均量的求解、单位的换算、平均量变化等。
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善于总结,综合归类。
3、巧用方法当基本概念掌握清楚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快速计算。
一般常用的简单方法就是:首数法(一步除法运算当中运用)、尾数法(加减运算当中运用)、特征数字法(牢记1-11为分母的分数对应的小数值,一般运用在求增长量的计算公式当中)、有效数字法(注意选项间的差距,什么时候保留3位有效数字,一般运用在乘除混合运算当中)、同位比较法(比较大小的题目当中运用)。
大家只要对于这样的几种方法巧妙运用,根据特定的题目多加练习,相信计算能力将会直线上升。
4、综合备战对于资料分析的题目来说,掌握了查找、列式、计算的能力后,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些能力加以综合,快速、准确得出答案。
这就需要大家在日常的练习中,一定要进行完整资料分析题目的训练,不要再对单一知识点进行单一练习,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资料分析的综合能力。
资料分析考点解读:资料分析为4段资料共20题,题量不变。
其中有三个图标类的题和一个文字描述类的题目,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资料并不长,数据计算也不存在很大很复杂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分析全攻略资料分析测验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各种资料(主要是统计资料,包括图表和文字资料)进行准确理解与分析综合的能力。
资料分析测验的基本方式是:首先提供一组资料,或是一段文字,在资料之后有几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资料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处理,然后,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找出正确答案。
资料分析主要是对文字资料、统计表、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圆形统计图、曲线图、网状图)等资料进行量化的比较和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各种资料分析比较和量化处理的能力。
需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做这类题目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作出判断,否则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第一节文字资料分析一、文字资料分析测验的解题技巧(一)文字资料分析测验的考试内容文字资料分析题是用陈述的方式将一系列相关信息罗列出来,要求考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答,主要考查应试者对一段文字中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文字资料分析题是资料分析测验中较难、较复杂的部分,因为它不像统计图像那样具有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等特点,其数据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众多数据都隐藏包容在一段陈述中,需要应试者从中将需要的数据逐一找出,并将相关的数据串起来。
这就要求应试者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字里行间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及其逻辑关系,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通常要小心的是文字中的细节、伏笔,有些文字陷阱会误导应试者做出错误的选择。
(二)、文字资料分析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在所有的资料分析题中,文字资料题是最不易处理的一种。
在遇到这类题时,切忌一上来就找数据。
因为这种题是一种叙述,叙述就有语意,有语意就可能让人误解。
如果一上来就直奔数据,而对材料陈述的内容不屑一顾的话,很可能背离材料的本意和要求,造成失误。
做文字资料分析题,在拿到题目之后,首先要将题目通读一遍,用大脑分析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仔细看一下后面的问题,与自己原先想的印证一下,接下来再有针对性的认真读一遍材料,最后,开始答题。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准确地把握材料;另一方面,对材料中的各项数据及其各自的作用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有些人可能不喜欢做那些统计表的问题,面对大堆的数据觉得无从下手,而以为文字资料非常容易,这种想法常会导致在文字资料题上丢分。
前面就已经说过,在资料分析中,最难的一类就是综合性的判断,统计表分析题只涉及对数字的比较和处理,虽说复杂点,却相对比较容易得分;而文字资料题却加上了对语意的把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比统计表又多了一个环节。
这对那些急躁而又轻视文字资料的考生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文字资料分析测验典型例题分析[例题1]请根据下面的文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从垂直高度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十分明显。
海拔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占27.8%,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比重却占到56.2%,200米—500米高度的陆地面积占全部陆地的29.5%,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为24%,500米—1000米高度的陆地占总面积的19%,人口占11.6%。
也就是说,世界人口90%以上是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比较低平的地区。
尽管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永久性居民已达海拔5000米的高度(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我国西藏),最高城市也达到海拔3976米(波利维亚的波托西)。
1.居住在海拔200米—500米这一高度内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A.56.2%B.27.8%C.24%D.29.52.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在哪一个高度的陆地上?A.0—200米B.200米—500米C.500米—1000米D.1000米以上3.居住在1000米以上高度的人口比重是多少?A.10%B.8.2%C.11.6%D.9.3%4.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是哪一个?A.我国的拉萨B.南美洲的安第斯C.波利维亚的波托西D.日本的广岛5.海拔200米以上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为多大?A.56.2%B.27.8%C.72.2%D.29.5%[答案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1.C ;2.A; 3.B ;4.C;5.C。
第1题,这个问题纯粹是从材料中找原始的数据,比较容易。
需要注意的是,本题问的是人口,而不是地域面积;在供选择的项中,就有面积的数据,千万注意,不要选错。
第2题,该题的难度比第1题稍进了一点,但它也只不过需要首先找出四个高度段的有关人口密度的数据,再加以比较而已,只是绝不能将这些数据混淆了,以免出错。
第3题,简单计算一下即可得到正确答案是B。
第4题,材料中并没有明确地罗列出来,只不过是用一种补充说明的方式点出。
而且,材料中也给出了两个最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迷惑作用,所以,必须审慎地领会题意,以免陷入出题者所设陷阱,造成失分。
第5题,只要找出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在总面积中所占比重,再用“1”去减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是C。
[例题2]请根据下面的文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某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达到9545.46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8%和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7.6%;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495.66亿元,分别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3.8%和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4%。
其中,乡镇工业产值达到4592.38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6%;乡镇企业直接和间接出口创汇80.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16.9%。
该年乡镇企业税金为310.29亿元,仅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2%。
但是在国家财政新增长的部分中所占比重却明显地增大。
从10年前至该年,10年间乡镇企业税金增加288.29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额的19.7%。
同期乡镇企业税金平均每月增长30.3%,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7%的3.48倍。
1.该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比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多少?A.23.8%B.17.6%C.6.2%D.6.3%2.该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多少?A.1/2弱B.1/2强C.1/4弱D.1/4强3.10年前我国乡镇企业税金为:A.310.29亿元B.288.29亿元C.32亿元D.22亿元4.从10年前至该年,我国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A.12%B.19.7%C.30.3%D.8.7%5.该年,我国乡镇工业产值为:A.9545.46亿元B.6495.66亿元C.4592.38亿元D.310.29亿元[答案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1.C ;2.B ;3.D ;4.D; 5.C。
第1题,首先在题中找出我国乡镇企业职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3.8%,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17.6%,根据题中要求,两个数字相减就可以了,这是比较容易的一种问题,考察的是考生获取有效数据的能力。
第2题,我们在题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53.8%。
然后我们对照问题,很容易地就会得出答案为B。
第3题,它要求的不是材料中的原始数据,而是对材料中几个相关数据的处理。
首先,我们可以在材料中找出该年乡镇企业税金为310.29亿元,然后,继续往下读,我们就可以发现,下面有这样一段话“十年间乡镇企业税金增加288.29亿元”,综合这两个数据,我们就可以得出,10年前我国乡镇企业税金为22亿元,即选D。
第4题,它的答案就在材料中,材料最后一句明确地给出“国家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7%”。
答案很明显,应该选D。
第5题,需要一个提取数据的过程,只是有关乡镇企业产值的数据有两个,一个是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495.66亿元,另一个是乡镇工业产值达到4592.38亿元,需要在看清题目的前提下作出正确选择。
[例题3]根据下面的文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无论是现有投资还是未来投资,高收人家庭都把目标瞄准了股票,有26.2%的高收入家庭已投资于股票;投资于商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占16.1%;国库券占8.4%。
2000年上半年职业股民的人均月收入8491元,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列第二。
列第一的是私营企业经营者,人均月收入13445元。
1.在三个投资方向中,比重最小的是( )。
A.股票 B.商业和服务业 C.国库券 D.不能确定2.私营企业主比职业股民月均收入高多少?( )A.2451元 B.4954元 C.4594元 D.3728元3.投资股票的家庭比投资商业和服务业的家庭的比重高多少?( )A.16.1% B.8.4% C.10.1% D、11.1%4.有多大比重的高收入家庭进行投资活动?( )A.50.7% B.26.2% C.34.6% D;42.3%5.如果要缴纳10%的税款,那么职业股民的月均纯收人为多少?( )A.8491 B.13445 C.849.1 D.7641.9[答案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1.C;2.B;3.C;4.A;5.D。
第1题,投资股票比重为26.2%,投资商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为16.1%,国库券占8.4%,比较—下,可得比重最小的为国库券。
第2题,13445-8491=4954(元)。
第3题,26.2%-16.1%=10.1%。
第4题,26.2%+16.1%+8.4%=50.7%。
第5题,8491x(1-10%)=8491x90%=7641.9(元)。
三、文字资料分析测验强化训练根据下面的文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2000年,经济特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78亿元,平均比上年增长11.84%;共批准外商投资43200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0亿美元,占全国13.2%;进出口总额达886亿美元,已占全国的18.7%。
1.2000年经济特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多少亿元? ( )A.11.84B.3109C.368D.3862.2000年全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为多少亿元? ( )A.460B.3485C.2167D.32693.假如经济特区在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那么全国在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亿元? ( )A.13478B.20459C.17683D.154964.2000年,全国的进出口总额为多少亿元? ( )A.1886B.3246C.1903D.47385.如果经济特区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087亿美元,那么外资的实际利用率为多少? ( )A.81.5%B.51.9%C.42.3%D.49.7%[资料2]2000年,亚洲总计钢产量达3.28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其中,日本钢产量达1064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3%,新日铁的钢产量占日本钢总产量的26%;2000年韩钢产量431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浦项钢产量在26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