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_陈亚宁

合集下载

水资源管理与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管理与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管理与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粮食生产基地,然而这一地区却面临着极度干旱的挑战。

由于缺乏水资源,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因此,水资源管理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主要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

气候因素包括汛期不均、水循环不稳定等。

人类活动方面,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也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过度消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开始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水资源管理。

首先,我国政府通过加大投资,建设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南水北调工程。

该工程通过修建大型水渠,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配到黄河流域,解决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对于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改变农业灌溉方式也是水资源管理的关键。

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通常是以大量的深层灌溉为主,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导致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西北地区开始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通过灌溉水量的精确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既满足了农作物的需水量,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西北地区的河流和湖泊水质严重受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为了改善水质,政府加大了对工业废水、农业非点源污染等方面的治理力度,提高了水环境质量。

同时,加强湿地保护和水生态修复,重建水生态系统,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最后,加强水资源管理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研究水循环规律、水资源评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科学问题,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具有水资源管理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为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水资源管理是中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政府的投资和建设、改变农业灌溉方式、加强水环境治理以及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西北干旱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等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区。

然而,该区域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其影响深远且复杂。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从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的水文循环、水资源量、水环境和水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还将关注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文水资源影响的主要规律,识别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这对于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西北干旱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是我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西北干旱区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的水文水资源产生了深远影响。

气温方面,西北干旱区整体呈现出明显的暖化趋势。

根据多项研究,过去几十年中,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以每十年3~5℃的速度上升。

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显著,而夏季气温上升则相对较慢。

这种气温变化趋势导致了冰川融化和冻土消融,进一步影响了河流径流和水资源分布。

降水方面,西北干旱区的降水量在过去几十年中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然而,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多数地区仍然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等频发,对当地的水文水资源产生了极大冲击。

蒸发方面,随着气温的上升,西北干旱区的蒸发量也有所增加。

蒸发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对农业、生态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西北干旱区的气候变化趋势表现为暖化、降水波动增加和蒸发量增加。

这些变化对当地的水文水资源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河流径流减少、冰川融化和冻土消融等。

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摘要】: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是地表水。

地表水具有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大小河流水源补给来源的多样性和与地下水相互渗透,转变频繁等特点。

西北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因人工绿洲的存在而不同,人工绿洲内部正逐渐的转好,而在绿洲外面,湖泊干涸、河道断流、冰川退缩、土地沙漠化、沙尘暴频次增加、天然草场大面积退化、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等进一步加剧。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水来解决。

当前塔里木河下游、黑河额济纳地区和石羊河民勤地区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典型地域。

【关键词】:干旱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1引言西北大开展战略的实施,对水资源的依赖是相当严重的。

西北干旱地区地域广泛,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全境、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内陆流域、内蒙古西部和宁夏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

关于水资源,多数人认为:水资源是地球表层在自然条件下保持动态平衡和更新,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和措施进行转化后可被人们利用的水,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水。

是指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可通过工程措施供人类利用。

可以恢复的淡水,通常是指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是由于西北干旱地区的平原地带降水量小,通常年平均降水量在200mm以下,且蒸发较快,基本上可以不予考虑。

2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概况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总体上分布不均,且各地区差异较大。

从上述的西北干旱地区中,新疆的水资源占到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1130.02×108m3)的86%,拥有量相对较多;但在新疆境内,水资源的分布差异仍较大,奇台、库尔勒、策勒相连一线将新疆分为面积大致相当的两部分,西北部水资源占到新疆全境的93%,而东南部只占7%,差别巨大。

同时,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还呈现出流失严重的问题。

西北部每年约230×108m3的水流入邻邦,主要集中在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而每年从邻邦流入新疆地区的水仅90×108m3,主要集中在阿克苏河。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及其相关策略。

我们将概述西北干旱区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现状,揭示该区域水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的问题。

我们将分析水资源问题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水资源问题对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当前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我们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出发,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这些措施和建议旨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推动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西北干旱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和内蒙古等地,是我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之一。

这一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水资源总量有限: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稀少,且多集中在夏季,导致水资源总量有限。

同时,该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体数量较少,储水量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水资源分布不均: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一些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极度缺乏。

这种不均衡性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使得一些地区不得不通过远距离调水等方式来解决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普遍较低。

在农业灌溉方面,传统的漫灌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在工业和生活用水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用水器具的漏水、滴水等现象时有发生。

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最新 关于生态水文学理论的西北旱区水资源管理探讨-精品

最新 关于生态水文学理论的西北旱区水资源管理探讨-精品

关于生态水文学理论的西北旱区水资源管理探讨研究关于生态水理论的西北旱区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生态水文学理论的西北旱如何进行水资源管理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依然存在资源匮乏问题,尤其是水资源方面。

在对水资源进行管理方面,我国已经应用了多项技术和设备,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部分地区还会存在水资源管理不善的情况,如西北旱区。

生态水文理论的应用使得该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其认为经济增长与水资源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关联,并且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水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优化已经是势在必行。

1西北旱区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管理理念有待更新虽然近年来西北旱区对于水资源管理方面已经提起了充分的重视,并且可以发现其中体现出了系统化以及现代化的转变,但该方面的转变依然显得过于片面,工程方面是其主要的改变方向,却很少将生态方面纳入考虑范围内,管理目标也较为单一多为蓝水资源,绿色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不难发现,在西北干旱地区绿水资源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尤其在农业发展方面,其也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之一,鉴于此,今后西北干旱地区在管理水资源时,应将绿水资源方面重视起来[1]。

1.2管理方法和技术不够成熟水资源管理虽然被重视,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我国大多数地区中依然有很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主要体现在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方面,很多城市中也会存在生活用水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此种情况也导致了我国部分地区供水紧张,而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由两个:一,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动还未得到全面实现;二,水资源管理方法、技术不够完善,难以在此方面发挥作用。

如我国在农业方面已经出现了滴灌或微灌的形式,但并未得到全面应用,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其往往只是采取传统的漫灌方式,造成了大量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1.3水资源商品价值和价格方面认知不足人们对水的认知较为浅显,只将其作为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实用价值很强,但其却很少能够意识到将水进行加工后能带来怎样的价值,水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其可以作为某种商品,并且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其应被纳入商品经济中,并且在市场中要严格遵守价值规律,目前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很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该方面的潜在价值,今后西北干旱地区在对水资源进行管理时,可以适当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力度,使当地人们能够提升对水资源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_陈亚宁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_陈亚宁

2
干旱区地理 程和水分条件的变化极为敏感。
35 卷
之中, 且被荒漠分割且包围。 干旱区相对丰富的自 然资源与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交织在一起 , 水资源 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保护与重建和发展经济间的矛 盾始终是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在全球增 暖的大背景下, 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和不合理的水 土资源开发活动, 干旱区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 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量 与经济的问题日益尖锐, 及其时空分布的改变可能导致流域内绿洲经济与荒 如地 漠生态两大系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 表水、 地下水转化周期不明, 绿洲 - 荒漠区地表水、 地下水不合理的联合调度利用等。 在水资源配置 上, 流域生态需水和生产用水的科学配置模式尚不 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 由水问 清楚, 题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在过去 30 a 里, 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 导致荒漠植被退化和生态 系统受损。黑河尾闾湖泊东、 西居延海相继干涸, 荒 成为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 石羊河地 漠化过程加剧, 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生态环境加剧恶化; 塔里木 河下游 321 km 河道长期断流。 河道断流引起下游 取而代之的是盐碱地、 沙尘暴和 绿洲萎缩乃至消失, 生态难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研究表明, 未来气候 变化将会使干旱区水资源与生产力分布空间不匹配 加剧西北干旱区生态用水和经 的特性进一步突出, 济用水的竞争 1. 2
第 35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ARID
LAND
GEOGRAPHY
Vol. 35 No. 1 Jan. 2012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
1 陈亚宁 , 杨 2 青, 罗

3 4 1 1 5 毅 , 沈彦俊 , 潘响亮 , 李兰海 , 李忠勤

干旱区水资源问题

干旱区水资源问题

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的思考摘要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西北干区的水资源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面对大多数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河道缩短,终端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恶化;植被退化,草地面积减少;沙尘暴肆掠,生态环境恶化,给西部大开发中的的西北干旱区任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而水资源问题是限制西北干旱区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

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思考中国西北干旱区系指35°N以北,106°E 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土地面积约占中国总土地面积的 24.5%。

由于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平均降水量在 160mm 以下,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形成世界上最严酷的干旱区之一。

水资源属于一种不断循环更新的自然资源,但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还相当有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

水资源不足以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瓶颈”因素。

而水资源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活跃要素,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热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工业的兴起,城市的扩张,热泪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用水需求,热泪采取的种种措施扩大水资源的开发,但是在取得短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科学合理的管好和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是短缺的水资源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世人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少,只有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

西北内陆干旱区土地面积约为全国的35%,耕地占全国的5.6%,人口占2.1%,水资源量为1303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4.6%。

西北干旱区蒸散发变化归因追踪研究获进展

西北干旱区蒸散发变化归因追踪研究获进展

西北干旱区蒸散发变化归因追踪研究获进展全球气温升高而北半球潜在蒸散发减少,这一事实与全球变暖可能导致蒸发潜力增加的猜测相矛盾,即“蒸发悖论”,并一直引发不同蒸散发理论之间的争论。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团队发现西北干旱区蒸发水平以1993年为转折点,由显著下降逆转为显著上升的趋势,以风速为主的空气动力项是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向“蒸发悖论”发出了新的信号。

该成果在国际水资源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发表,并被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作为highlights 进行了专门报道。

然而,值得追踪研究的是,空气动力项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陈亚宁团队进一步探究了影响近地表风速长期变化的根源和机理,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的地表风速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发生了明显变化。

即:以1992年为拐点,在1969-1992年期间,近地表风速以0.036 m s-1a-1的速率显著下降,而1992年以后,近地表风速以0.004 m s-1a-1的速度开始回升。

具体表现为:(1)1992年之前,春季风速的下降引起全年平均风速的整体下降趋势,而1992年之后,冬季风速的显著回升对全年风速下降趋势的逆转贡献最大;(2)在1969-1992年期间,风速大于2 m s-1的天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

在1993-2015年期间,风速1-3 m s-1的天数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3)1000-1500m 海拔地区的风速变化是对气候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风速在这一海拔范围内变率最大。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发生呢?通过对不同纬度带的升温幅度的研究发现,影响西北干旱区风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的不对称增温,从而引起高低纬气压差的强弱发生变化(如图)。

在1969-1992年期间,高纬度带(50°N-65°N)升温幅度高于低纬度带(35°N-50°N),高低纬度带之间的气压差减小,造成近地表风速的减弱;而在1993-2015年期间,高纬度带升温幅度小于低纬度带,高低纬度带之间的气压差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 9 - 10 〕
, 模拟结果也并不完全适用于区域性气候
变化的研究。 在利用全球模式分析区域气候变化
1期
陈亚宁等: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
3
时, 需根据区域气候条件对全球模式进行调整 , 即将 全球气候模式 ( GCM ) 区域化或者建立区域性气候 模式( RCM )
〔11 - 12 〕
摘 要: 关 键 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 西北干旱区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6060 ( 2012 ) 01 - 0001 - 09 ( 1 ~ 9 ) 中图分类号:
1
问题的提出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热
间新的矛盾, 不断的水冲突以及气候变化对水循环 的影响正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1. 1 水资源是制约西北干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地区之

国人均水平的 68% 和 27% 。生态系统极端脆弱, 干 旱区诸多生态问题均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分和盐 分平衡关系失调而产生。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无 论在量上还是时空分布上的变化, 都会使得西北干 旱区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的 矛盾更加突出。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及其在时空分布的高度 异质性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西北干旱区以 山地和荒漠戈壁为主体, 绿洲面积不足国土面积的 10% , 呈条带状沿河流延伸, 或呈斑块状镶嵌于荒漠
基于山地 - 绿洲 - 荒漠体系陆面格局的高分辨率干 旱区区域气候模式, 探讨山、 盆相间地貌景观与特殊 陆表格局对区域环流的控制和影响 , 将产流与耗散、 山地与平原、 荒漠与绿洲综合考虑, 提出陆表参数化 改进方案, 发展多尺度水文模型相互融合的方法 , 构 建适合干旱区陆面格局特征的山地 - 绿洲 - 荒漠耦 合的分布式区域水循环模式和以山区冰雪融水和降 水为基础的流域水文水资源模型, 辨识气候变化和 人类活动对干旱区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探讨水资源 时空变化对干旱区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可能造 成的重大影响, 预估干旱区水循环科学规律和水资 源变化趋势。
4 2 一。西北干旱区面积约 250 × 10 km , 平均年降水
点。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需采取的措 施, 涉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 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西 北干旱区地处中纬度地带的欧亚大陆腹地 , 是全球 西 气候变化下的敏感地区。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 北干旱区气温上升速率高达 0. 39 ℃ /10 a, 为中国 升温平 均 速 率 的 1. 39 倍 ( 0. 14 ℃ /10 a) 的 2. 78 倍
〔4 - 6 〕

气候变化加剧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不确定性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形成转化、 水循环过程、 时空
和水循环模型
在世界干旱区都具有 分布等方面的特点十分鲜明, 很强的代表性。西北干旱区深受青藏高原隆升和西 以高大山、 盆相间的地貌格局为 风环流作用的影响, 特点, 构成了以山地 - 绿洲 - 荒漠三大生态系统为 进行着以水为主要驱动 基本特征的特殊自然单元, 力的物质运移与能量转化过程。西北干旱区水资源 均来自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 而这部 补给来源单一, 存在较 分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 , 大的不确定性。山区为水资源形成区, 由高山区冰 中山带森林降水和低山带裂隙基岩水 川( 雪) 融水、 三元构成, 气候变化导致山区的冰川、 积雪消长过程 降水的时空过程改变, 气候变化环境 不确定性增加, 下的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尚不清楚 。平原区的绿洲 水土异源, 绿洲与荒漠生态 与荒漠为耗水或缺水区, 系统受制于水文过程的影响, 绿洲规模由来自山区 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形成的径流量所决定 , 对水文过
〔3 〕
IPCC 第一工作组于 2007 年发表的第四次评价 气候变化导致的最明显的结果之一是流 报告指出, 域内水循环的变化和径流系数发生相应的变化 。国 际水文计划 ( IHP ) 第六阶段 ( 2002 - 2007 年 ) 则把 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问题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列为主 题。尤其是在西北干旱区, 水循环各环节受陆表格 水资源构成复杂, 径流和水资源 局和气候影响显著, 的弹性非常大, 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和温度较小的 变化均会引起径流较大幅度的改变, 给干旱区生态 水文过程带来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对山区水循环要 素的改变加剧了水系统的不稳定性, 人类活动在强 气候变化 烈改变着流域的自然水循环过程。 因此, 下干旱区水资源 ( 降水、 冰雪、 地表径流 ) 的响应和 未来变化趋势以及流域尺度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循 环过程与机理成为了当前国际上的焦点问题 。 气候变化强烈改变着干旱区水循环要素, 加剧 了水系统的不稳定性, 使得以冰雪融水为基础的水 资源系统稳定性降低, 不确定性增加, 极端气候 / 水 需要系统研究气 文事件的频度和强度加大。 为此, 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影响, 科学分析这一 以提高应对未来气候变化 特殊区域的水循环规律, 的能力。 1. 3 发展和构建适宜干旱区陆表格局的气候模式 气候变化对社会、 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国 际上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 诸多学者和政府部门开 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挑战, 影响和模拟等方面 展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归因、 的研 究
〔14 - 15 〕
。关注气候变化在流域与区域尺度上对水
希望获得较大尺度上空间分辨率 循环过程的影响, 精度较高的水文参数。然而由于用来直接估算水文 目前的流 参数的流域与区域尺度数据几乎不存在 , 域与区域水循环模式主要通过水文参数流域化或者 或是从无资料区域的物理属性信息推测得 区域化, 到, 因而, 无水文测站资料流域和区域水文模拟是当 前水文研究中的关键而突出的科学难题
2
干旱区地理 程和水分条件的变化极为敏感。
35 卷
之中, 且被荒漠分割且包围。 干旱区相对丰富的自 然资源与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交织在一起 , 水资源 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保护与重建和发展经济间的矛 盾始终是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在全球增 暖的大背景下, 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和不合理的水 土资源开发活动, 干旱区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 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量 与经济的问题日益尖锐, 及其时空分布的改变可能导致流域内绿洲经济与荒 如地 漠生态两大系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 表水、 地下水转化周期不明, 绿洲 - 荒漠区地表水、 地下水不合理的联合调度利用等。 在水资源配置 上, 流域生态需水和生产用水的科学配置模式尚不 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 由水问 清楚, 题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在过去 30 a 里, 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 导致荒漠植被退化和生态 系统受损。黑河尾闾湖泊东、 西居延海相继干涸, 荒 成为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 石羊河地 漠化过程加剧, 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生态环境加剧恶化; 塔里木 河下游 321 km 河道长期断流。 河道断流引起下游 取而代之的是盐碱地、 沙尘暴和 绿洲萎缩乃至消失, 生态难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研究表明, 未来气候 变化将会使干旱区水资源与生产力分布空间不匹配 加剧西北干旱区生态用水和经 的特性进一步突出, 济用水的竞争 1. 2
。 并且, 不同的大气环流模式虽
然理论架构大同小异, 但它们在模型边界设置和空 间分辨率等方面存在差异, 导致输出的结果往往具 有不确定性
〔4 〕
, 不能满足描述区域气候特征和计算
〔13 〕
的径流过程的需要
, 难以作为区域水文模式和流
更不能准确反映西北干旱 域水文模式的数据基础, 区内陆河流域产流区、 耗散区气候因子剧烈变化的 实际状况。水文学家与水资源管理者越来越多地开 始关 注 区 域 气 候 模 式 的 构 建 和 气 候 变 化 的 研 究
〔7 - 8 〕
。 然而, 由于全球地域环境千
使得在全球尺度上 差万别以及大气环流复杂多样, 研究气候变化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困境和弊端 , 难 以用全球大气和水文循环模型对区域和流域尺度的 水文过程( www. ucar. edu ) 做出准确地描述和预测。 全球气候模式模拟区域气候变化的结果具有明显差 异
乌鲁木齐 830011 ;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新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
4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22;
5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00)
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问题是各国政府部门 、 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 , 也是西北干 指出制约西北干旱区社会 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 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和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影响 ; 进而分析西北干旱区气 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 最后基于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 出目前亟待解决的研究任务与核心内容 , 主要包括 3 个方面: ( 1 )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形 转化及未来趋势的影响; ( 2 )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 ( 3 )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 成、 旱区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第 35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ARID
LAND
GEOGRAPHY
Vol. 35 No. 1 Jan. 2012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
1 陈亚宁 , 杨 2 青, 罗

3 4 1 1 5 毅 , 沈彦俊 , 潘响亮 , 李兰海 , 李忠勤
(1 2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 3
, 全球气温上升速率
〔2 〕
。在西北干旱区, 水资
源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影响生态安全的关键要素, 对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雪融水补给为基础的水资源系统更为脆弱 , 表现在极端水文事件增加、 水资源不确定性加大、 水 循环过程和生态需水规律改变等方面 。随着人口增 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 , 西 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影响也更加深 西北干旱区也是多条国际河流的发源地 , 刻。同时, 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不稳定性正在引发中亚邻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