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水资源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不同地区水资源调解案例分析与借鉴

不同地区水资源调解案例分析与借鉴

不同地区水资源调解案例分析与借鉴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配和调解问题存在差异。

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水资源调解案例,总结借鉴经验,为解决水资源问题提供参考。

一、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调解案例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干旱缺水地区之一。

在这个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多年来一直存在着水资源的分配不平衡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水资源调解案例。

首先,西北地区采取了水资源调剂的方式。

通过建设跨区域水源工程,将水资源从水源丰富地区输送到缺水地区,实现了水资源的调剂和分配。

这种跨区域调剂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其次,西北地区开展了水资源效益评价和调整的工作。

通过对不同用水行业的水资源利用率进行评价,确定了高效用水的行业和地区,并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利用。

同时,对于低效用水的行业和地区,加大了用水成本的收费力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的效率。

最后,西北地区通过设立水资源调解机构,加强了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

该机构负责监测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剂和分配。

同时,该机构还负责协调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争端,解决矛盾和冲突,维护了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以上的案例表明,西北地区通过跨区域调剂、水资源效益评价和调整以及设立水资源调解机构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二、非洲地区水资源调解案例非洲是全球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大陆之一,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非洲地区采取了一些水资源调解的措施。

首先,非洲地区开展了水资源的节约与管理活动。

通过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和推广节水设备,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的效率。

同时,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和监测,实施水资源精确测量和计量,有效地防止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其次,非洲地区借鉴了一些建设水库和水源调剂的经验。

通过建设水库和引水渠道,将水资源从丰富地区输送到缺水地区,缓解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西北诸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思考与建议

西北诸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思考与建议
第3 3卷第 1 2期
21 0 1年 l 2月




Vo . 3. . 2 1 3 No 1
De .. 0l c 2 1
YELL0W RI VER
【 资源 ・ 环境 】 水 水
西北诸河 区水资源开 发利 用问题思考 与建 议
李 云玲 张敏 秋 赵 , , 宁。
(. 1 水利部 水利水 电规划设 计总院 , 京 10 2 2 北京 市水利规 划设 计研 究院, 北 0 10; . 北京 10 2 ; 00 1 3 黄 河勘 测规划设计有 限公 司, . 河南 郑州 4 00 ) 5 0 3
针 对该 区水 资源开发利 用存在 的 问题和面临的形 势, 建议 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 方式 、 学合理 配置水 资源、 科 实行 水土总量
控 制 制 度 、 实加 强 水 资 源综 合 管理 、 立 和 完善 水 生 态补 偿 机 制 。 切 建
关 ;生 态环境 ;西北诸 河区

要 : 北诸 河 区 经 济 社 会 的快 速 发 展 引发 了一 系列 生 态 环 境 问题 , 到政 府 和 社 会 各 界 的密 切 关 注。 西 北 诸 河 区现 西 受
状 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主 要 存 在 用 水 效 率 和 效 益 低 、 分 地 区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过 度 、 利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滞 后 、 资 源 管 理 体 部 水 水 制 不 完 善 等 问题 。 随 着 西部 大 开 发 战 略 的 深 入 实施 , 济 社 会 高 速 发 展 和 生 态文 明 建 设 对 水 资 源 提 出 了更 高 的 需 求 。 经
ae b c mi g mo e a d mo e o ttn i g,wh c a e a ta t d t e at n in o e g v r me ta d p b i .Th i s u so t rr s u c s d — r e o n r n r u sa d n i h h v t ce h t to ft o e n n n u l r e h c e ma n is e fwae e o r e e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如何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如何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如何大西北地区,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过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那么,当前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究竟如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大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这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

大部分地区为荒漠和草原地貌,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极为困难。

从土地资源方面来看,土地沙漠化是大西北地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过度的开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

许多曾经肥沃的土地逐渐变成了荒漠,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也对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水资源的保护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大西北地区本就水资源短缺,加上工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一些河流出现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植被保护方面,虽然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植树造林和草原保护措施,但总体上植被覆盖率仍然较低。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例如,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使得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同时,生态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

通过宣传教育,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采用了先进的沙漠治理技术,通过种植耐旱植物、设置沙障等方法,有效地遏制了沙漠的扩张。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模 宏大的 系统 工程 ,也是西 北地 区经济 发展的 历史机遇 。水不 仅是西北 地 区经济 发展的主 要制约 因素 ,而且 是 西 西北地 区脱贫致富的希 望所在。水 资源的高效利 用 有效 保护和合理 配置 ,关 系到 西北地区 经济 发展 、社会进步 、民族团结 、边疆稳 定的发展 大局 ;关 系到 国土综合整治 、“ 西部大 开发”战略 的实施、全 面小康社 会的建设 、生态环境 保护与修复等事业 的成败 。本文 分析了西北地区水资
地 区的 多数 湖泊都 是或 曾经是 河流 的尾 间或 盆 地 最低 洼 的部 位 ,进 入这 类 湖 泊的径 流 , 除 蒸 发 以 外 ,再 无 其 他 出路 。 因此 ,绝 大 多数内 陆河湖 泊 ,都 演化 成矿化 度较 高的咸 水 或矿化 度很 高的 盐湖 。例 如新疆 的 l9个 3 湖 泊中 只有 3个淡水 湖。其 中博 斯腾湖 是西 北 内陆河 地 区最大 的吞吐 型淡水 湖 。还 有一 些 湖泊 ,由于农 业灌 溉加速 了湖 泊的干 涸与 萎 缩 ,例 如 新疆 的 罗布 泊 、台 特 马 湖 、艾 比 湖 、 乌 伦 古 湖 、玛 纳斯 湖 、博 斯 腾 湖 , 青海 的哈 拉湖 ,内蒙 古额 旗的居 延海 等。其 北地 区的 自然生 态环境 发 生了重 人变 化 ,从 中新 疆的 博斯腾 湖通 过加 强管理 ,又逐 渐恢 而导致水 资源 与生态环境 产生 大 问题 。 复 了水 位 , 降低 了湖 水 矿 化 度 。 2 1 水 土流 失严 重 , 加 了对水资 源的 . 增 内陆河地 区湖泊萎缩 和 成化 ,减少 了水 需 求并且 降低 了水体 质量 资源 储量 , 降低水 资源 调节能 力 , 增加 了水资 新 中 国成 立以 来 ,黄 t高原地 区治理 水 源开发利 用的困难 。 - . 土 流 失面积 l 6万 k ,由十边 治理 边破 坏 , m: 2 4 湖库淤 积严 重 ,减 弱水利 工程 对 . 水 土流 失面积 有增 无减 ,水土 流失程 度在 加 水 资源的 调配能 力 剧 。据水利 部 l9 年遥 感普查 , 90 黄土 高原 水 由于西北 地 区水 土流 失严 重 ,导 致 湖库 土 流失面 积 由解放 初期的 4 .万 k 扩大 到 大 量淤 积 。据统 计 ,15 ~l9 年 ,黄河 上 33 m2 90 98 4 . k ,其 中侵 蚀模 数大 干 5 0/ m 中游支 流水库 淤积 泥沙 13't 相 当干淤 积 54万 m0 0tk 4l , L 的 强度 以上 侵蚀 面积 由解放 初期 的 1 . 6万 库 容 1 m3 5 亿 的大型 水库 10 0 多座 。 量泥 沙 大 k 扩 大到 1 . 万 k m 92 m ,增加 了 2 %。严 进 入湖库 , 2 占据一 定库容 , 低了 已建工程 对 降 重的 水土 流失降 低 了土 壤 肥力 ,加剧 了干旱 水 资源的 调蓄 能 力, 甚至 导致 水库报 废 , 小 减 发展 , 增加 水 资源的需 求 。 同时 , 大量泥 沙进 了 人 类对 水资 源在 年 内年 际 间的 调配 能 力 , 入河 道 , 塞河道 湖庠 其携 带的 大量氮 、 、 不 利于 水 资源 的合 理有 效利 用 。 淤 磷 钾肥进 入水 体 , 剧 了湖库的 富营 养化 大量 加 2. 森林 、草场 消 失退 化 ,土 地 沙化 5 泥沙进 入水 体 , 对水 质造成 不 良影响 , 还 增加 严重 , 资源 涵养 能力 降低 水 了工业 、 生活 取用 时的 困难 , 提高 了水处 理成 西 北地 区有较 多 的森林 和大 量草场 ,是 本。 我 国主 要牧 业 基地 。 由干 人 类活 动 的影 响 , 22 河 道断流 ,导 致河流 下游 区水环 境 特别 是2 世纪 中叶以 来 , 着人 口的增长 , . 0 随 自 条件 恶化 然资 源开 发规模 失控和 利 用方式 不当等 负面 随着 河流 上 中游 水资 源开 发利 用量的 增 效应 的加剧 , 土地 沙化 , 天然 草场 退化等 恶化 加 ,西北地 区大 部分 中小河 流的 中下游 已成 趋 势 明显 。 中在 青海省 , 0 其 2 世纪 5 年 代至 0 为 季节河 , 仅在 洪水 期作 为行洪 河道 , 一些 内 8 年 代 , 地沙化 以平 均每 年 6 7 k 的 0 土 .万 m2 陆河 的过 水河长 逐渐 缩短 , 下游流量 减 少 。 速 度扩 展 长 期重 采轻造 和过 量樵 采 , 仅使 中 不 由此 导致 这些河 流的 中下游 地 区出现 了一 系 青 藏高 原东 部 山地 森林 大幅 度消减 ,出现大 列环 境问题 , 例如绿 洲消 失 、 化 增加 、 泊 面 积荒 山 , 使柴 达木 、 沙 湖 也 青海 湖周等 地的植 被 萎缩 等 , 而使 这些地 区水 资源 条件恶 化 , 从 给 履 盖 率 剧 减 。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迂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迂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迂中国西部目前水资源总量约为14272亿立方米。

缺水是西部地区的普遍现象,西北地区情况尤为严重。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西部缺水的状况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探讨000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弄清导致西部水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探索优化西部水环境的对策,对于解决西部地区的缺水问题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中国西部水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国西部幅员辽阔,通常被划分为西北和西南两个较大的自然区域。

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水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其水资源都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的。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地下水包括孔隙水、熔岩水、裂隙水和黄土水等。

这些水资源分属于黄河水系、长江水系、西南江河水系和西北内陆河水系。

近000年来,西部地区的水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为河流的演变、湖沼的盈缩和地下水的消长。

这些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1.先秦时期西部地区的水环境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足迹已遍及西部的许多高原、盆地、平原和山区。

先秦文献中提到的西部水体,主要分布于黄河、长江的中上游地区,至于西北内陆河及西南诸水则很少涉及。

这说明当时人类主要活动在西北和西南的东部地区,对青藏高原和“西域”一带的水环境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

从地质资料、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期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相当丰富。

西南地区降水丰沛,植被茂盛,有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乌江、汉水、澜沧江、怒江等大江大河;西北地区虽属干旱、半干旱区,但气候比较温润,也有黄河、洮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无定河、塔里木河、伊犁河等水体存在。

因此,当时西部地区并不存在缺水的问题。

西北的一些地方不仅无缺水之虞,水环境还是很优越的。

如关中平原有著名的泾水、渭水、洛水、灞水、沪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还有鹤池、盘池、冰池、镐池、初池、糜池、蒯池、郎池、牛首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洪池陂、苇埔、美陂、樵获泽等湖泊。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CHENGSHIZHOUKAN 2019/15城市周刊4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王诗语 成都理工大学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但近年,水资源问题制约着西北地区的发展。

强蒸发与降雨少,导致水资源匮乏,尽管地下水资源分布广,但开采利用率低。

因此,如何解决水资源缺乏及开发利用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改革开放以来,在交通、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发展很迅速,但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1],水资源的缺乏使得丰富的土地、矿产、风力等自然资源无法开采利用,其中开发潜力极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矿产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对于严重缺水区,甚至人畜用水都存在问题。

一、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目前西北地区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的利用为主,处于高耗能、低消耗的阶段,即便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的利用率远高于地下水,这也与西北地区开发技术相对落后、经济实力较低有关。

目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目前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类活动生态平衡的改变,进而造成环境的恶化[2]。

在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注重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特点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并且,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有着地域分布广、水质水量较稳定、调节功能强、蒸发损失小和相对不易被污染等优点[3]。

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在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地下水的行为及其长期趋势对于在特定流域的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西北地区水资源特点主要有:①西北地区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是通过大气降水补给,但由于降水稀少,并且蒸发强烈,导致地表水资源也十分匮乏;②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广,但较大的开发难度依旧使得可利用水资源少[5]。

西北地区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北地区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 疆 、 海 、 肃 、 夏 、 西 ( 中 和 陕 北 ) 内 蒙 古 青 甘 宁 陕 关 和 西 部 。 9 7年 末 统 计 人 口 85 3万 人 , 19 8 占全 国 总 人 口 的 6 9 ; 土 面 积 3 8 6X 1 k 占 全 国 的 . 国 4 . m , 3 。平 均 产 水 量 仅 5 0 / i。全 区 多 年 平 均 5 3O 0m。k , n 降 雨 量 2 5mm , 水 面 蒸 发 量 高 达 10 0 2 6 0 3 而 0 ~ 0 mm 以上 。 平 均 地 表 水 资 源 量 为 18 7 5 1 , 年 4 . X 0 m 地 下 水 资 源 量 为 11 8 6 l , 除 重 复 量 , 1 . × 0 m 扣 西
肃 、 海、新 疆 、 蒙 古 西 部 分 别 占 5 .7 , 青 内 9 2
5 . 0 ,6 1 ,4 7 7 7 { 夏 水 资 源 可 9 7 2 9 5. 5 6 3 宁 利 用 总 量 6 . 4 1 m。 供 水 量 高 达 9 0 2× 0 3 , 6 4X 1 m , 夏 这 一 比例 均 超 过 1 0 , 明 缺 水 问 题 最 为 宁 0 说
摘 要 : 分析 西 北地 区水 资 源待 征入 手 , 出了该 区水 资 源开发 利 用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 析探 计 了 从 指 分 西北地 区水荒 危机存在 的根 源. 出 了西北地 区水 资 源开发 利用 的主要 对 策 , 西部 其 他 资源型 缺 提 对 水地 区在 水资 源开发 利 用方 面也具 有参考 价值 , 关 键 词: 西部 大开发 ; 资源 ; 水 资源型缺 水
重 的缺水 。
经 济发 展 及 人 口增 长 的需 求 , 满足 十分脆 弱 的生 要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地处干旱地带,河西走廊水资源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区发展的瓶颈和限制因素。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非常匮乏。

主要水体包括黑河、白河和硒漫水库等,水量均较少,且水质普遍较差。

据统计,河西走廊自然地下水可补给量为34.5亿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为10.5亿立方米,但实际开采量已超过20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风沙区,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加剧,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愈发突出。

1. 加强水资源调控管理。

对于地下水开采,应该制定严格的开采审批制度,防止超采现象的发生。

应该加大地下水补给力度,进行地下水补给工程建设,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应加强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做好水资源共享和水权交易的管理工作,实行科学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

应加大对黑河、白河等河流的治理力度,采取生态恢复措施,修复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水质。

加强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工作,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河西走廊农田水源地。

3.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严重。

应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宣传教育工作,推广节水型设备和技术,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技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应加强河西走廊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明确水资源保护的责任主体和保护标准,规范水资源利用行为,提高水资源保护的法制化水平。

5. 加强国际合作。

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接壤,应积极开展跨国合作,加强跨国流域的水资源合作与管理,共同保护好河西走廊的水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水资源问题与对策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及内蒙西部,在战略上是支撑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

为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矿产和土地资源,缩小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安定边疆,以及使西部一些地区尽快脱贫致富,都需要尽快开发和发展这一地区。

目前国家已作出开发和发展西北地区的重大决策,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投入。

西北地区总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土地资源丰富,本地区具有较大的土地开发潜力,是全国宜农荒地资源分布较广的地区;加上本区光热资源异常充足,草场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病虫害少,发展农牧业有很强后劲,是缓解我国粮食、肉类等农牧产品供需矛盾的希望。

在当前土地资源日益耗竭的现实情况下,西北广大未开发和利用的土地资源成为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备资源。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本地区具有绵长的国境线,居民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左右,而且还是许多兄弟民族长期安居乐业之处。

这说明本区除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之外,还拥有国防、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开发和建设西北地区是我国国民建设的需要。

实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奔小康,首先要减少东西差距扩大的趋势,只有建设好西部,西部奔小康,才能实现全民富裕的宏伟目标。

邹家华副总理在“国家计委加快西北经济发展战略座谈会”上指出:“西北地区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当然还有其它制约因素,但是在西北地区,制约占第一位的是水,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

不把水的问题安排好,出了问题很难办。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也提出:“大西北水资源到底能容纳多少人。

一方面祁连山的冰在融化,冰川积雪在减少;另一方面又要大发展,是否有个界限,这样才不至于将来大家都要搬家,形成新的楼兰。

”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就进入了十分紧张的状态,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缺水城镇增加,工农业用水紧张,农、林、牧间用水矛盾与一条河流上、中、下游间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已经影响到中下游地区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些缺水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约束;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这是因为:①淡水资源显得越来越少,不再成为廉价的资源,目前作为后期可取用的淡水几乎均已开发,或者在今后要进行开发的可引用水资源投资昂贵。

②这里的人口仍在稳定地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向西部转移,势必带来工业、农业和生活需水及其它用水的成倍增加。

③人类活动增加,越来越多的废物、废水,污染着有限的可引用水源,尤其是污染地下含水层,在西北地区将带来急剧减少和损失淡水资源的严重后果。

④未来新修水利工程,或因投资较高和资金缺乏,或因社会和环境原因而将拖延实施,使本来存在的供需矛盾加剧。

因此,面临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归纳总结西北地区水资源研究成果,分析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和潜力,提出全面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持续地利用西北干旱区可利用水资源,来缓解西北地区水资源危机十分必要。

一、西北水资源的特点1.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高山环列,基本上形成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单元。

这种地貌格局使水资源在水文气象条件上,不仅存在水平地带性差异,还存在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高山的存在能够截获较多的水汽。

如天山西部年降水量最高可达900mm 以上,并且发育有大面积的冰川和积雪。

正是由于高山的存在,西北地区才有较多降水,发育了众多的河流,水资源相对丰富,为我国开发利用西部地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形成众多的绿洲。

(1)西北的内陆盆地与高山相间分布的地形,使所有发源于高山地区的河流都向盆地汇集,组成向心式水系。

一些水量不大的小河在出山后不久即消失于沙漠与戈壁之中;一些水量较大的河流,在盆地的最低洼处储成内陆湖泊。

这些内陆河的上游山区大都有冰川的调节,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比重较大,径流量年际变化相对较小,保证率较高。

径流在年内分配上,集中在夏秋季,与农作物需要水量最多季节基本一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供水。

(2)西北地区盆地结构特别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一般来说,西北干旱区盆地的降水很少,对盆地地下水的形成和补给意义不大,但由四周注入盆地的河流,几万年几千年以来渗漏到地层下面积成地下海和地下湖,水量估计是相当可观的。

据粗略计算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山前平原的地下天然资源约为314亿立方米。

(3)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变化强烈受气候因素影响。

西北地区气候条件对水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上。

温度的情势不仅是蒸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着水分平衡的各个因素,而且山区的温度状况还直接影响着高山冰雪融水和季节积雪融水量的多寡。

特别是一些发源于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山地的河川径流,融水补给占有较大比重。

因此山区流域内气温的高低和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河川径流量的变化。

2.共同的地貌纵剖面西北地区每一个内陆河水系,由源头到尾闾都要流经山区、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冲积或冲积湖积平原,沙漠等地貌单元。

在岩相上则分别为:裂隙基岩,大孔隙洪积砾石,冲积中细砂和粉砂。

从而使地下水埋深分布,在平原地区具有自山前向盆地中心逐渐由深变浅的规律。

山区的河流多数是山区基岩裂隙水的排泄通道,因而山区的地下水在河流出山前几乎全部转化成地表水,经河道排到山外。

河流进入山前平原后,地表水大量渗漏转化成地下水,然后地下水又在适当条件下以泉水的形式溢出地面,变为地表水,并成平原河流。

即地表水-地下水-地表水的转化过程。

西北地区平原地带分布着前山构造,因此可以使这样“渗入”、“溢出”的水资源转化过程重复多次。

如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由径流区到散失区要经过:中高山地区-山麓丘陵区-洪积扇群-细土平原-低山丘陵-洪积、冲积、湖积平原。

(1)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间的大量转化表明,西北地区山前平原现存的地表水、地下水、泉水等各种形式的水资源,在成因上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地下水资源补给来源,绝大部分是地表水的渗漏,而泉水则又是出露的地下水,二者基本上是出山口地表水的转化与重复,不是完全独立的水资源形式。

如果不注意西北地区山前平原水资源存在的这种特殊情况,把地表水、地下水、泉水等作为互不相干的,完全独立的水资源形式,进行相加,就会过分夸大实有水资源数量,造成对西北水资源评价和利用上的混乱。

西北地区这种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大量转化与重复,有利于水资源重复引用,使利用率提到很高的水平。

如转化条件较好的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在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情况下,流域总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达到75%左右。

(2)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大量转化和重复,对各种形式的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明显的制约。

只要牵动转化中的一个环节,以下环节将随之发生变化,并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方式。

如上游修建水库和高标准防渗渠道的施工,渠系利用率的提高,使地表水在洪积扇的渗漏量不断减少,将大大减少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数量,随之使下游地区泉水的溢出量和溢出地点、平原河流的径流量及其以下地区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

又如在上游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将导致下游地区的泉水及平原河流水量大幅度减少。

二、西北水资源问题1.水量较少(1)水资源现状西北地区年径流量大约为1000亿m3,占全国的4%左右。

人均占有量和耕地亩均占有量则更少(如表1、2)。

河西走廊地区人均占有地表径流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7%;石羊河流域分别为6.9%和32.8%;新疆分别为50.1%和23.9%;但乌鲁木齐市则只为6.0%和28.7%。

耕地亩均占有年径流量,全国平均为1,886m3/亩,河西走廊为全国平均的39.4%,石羊河流域不及18.5%,新疆92.4%,昌吉州只有21.6%,内蒙西部阿拉善内流区年径流量只有0.24亿。

加上部分水资源盐碱度高,难以利用,使水资源可利用量更少,水资源数量贫乏。

尤其是西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缺水的矛盾更加尖锐。

(2)未来变化趋势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个地区呈现干旱化的趋势。

自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气温波动上升,以80年代和50年代相比,新疆升高0.59℃,青海升高0.31℃,超过全球同期增温0.24℃;80年代和60年代相比,青海升温0.47℃,甘肃升温0.28℃,蒸发和消融增强,显示西北是全球变暖中的敏感地区。

与此同时引起水资源量产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冰川:高山固体水库减少,如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面积从1964年的48.2km2减至1992年的40.9km2,损失15.1%;1号冰川物质平衡亏损,60年代为-53mm/a,80年代增至-346mm/a,而到1990/1991年增至-706mm/a。

②河川径流:新疆60年代年径流量为805亿m3,80年代降为724.5亿m3。

新疆北部和祁连山东段径流减少显著,新疆南部以冰川补给为主的径流量略有增加。

③湖泊:大量湖泊萎缩以至干涸,青海湖1908~1957年间水位剧烈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7.2cm,显然经历了一个大的干旱期;1958~1990年平均水位每年下降7.4cm,相当于年净亏损水量3.25亿m3,其中人为用水因素只占27%。

还有若干湖泊因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而干涸,如玛纳斯湖(50年代面积为550km2)、艾丁湖(50年代面积为12km2)、罗布泊(30年代面积为1,900km2)、西居延海(水面曾达560km2)等。

④积雪:平原积雪,北疆稳定积雪区域1978~1987年10年间较1957~1987年的30年间冬季积雪量平均减少了13.6亿m3,高山积雪则略有增加。

⑤地下水:若干地区地下水过量开采,如乌鲁木齐附近、甘肃民勤附近地下水开采量远大于补给量,地下水位下降数十米以至上百米(如乌鲁木齐猛进水库以北承压水埋深20年下降了70~110m)。

随着未来气候继续变暖,预期2030年左右西北地区温度上升1℃左右,降水增减的不确定性较大,增加的可能性较大。

人为用水因生产发展而大幅度增加,而冰川积雪、湖泊将进一步萎缩,山区许多固体水库的消失,河流水量不稳定性增加。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将经历初期流量增加,后期大幅度减少的过程。

(3)供需预测如表3所示到2000年西北地区预测总缺水量为150亿m3,最大缺水将发生在农业生产上,这将给我国未来的农业建设带来极大的阻碍。

2.分布不均匀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表现在两个方面:(1)地域上: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新疆水资源集中在较湿润的西北部,阿尔泰和伊犁地区的地表径流量占全疆的35.6%,而政治、经济、文化和工业中心乌鲁木齐市只有1.1%。

吐哈盆地为新的石油基地,地表径流只有2.0%。

面积约56万km2的塔里木盆地为近年来石油开发的热点地区,地表径流只占全疆的39%左右,而且还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