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教案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教案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演奏肖邦的《故园》。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聆听、分析和实践,提高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演奏技巧。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和感受肖邦的音乐魅力,培养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学生通过学习《故园》,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肖邦的《故园》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这首曲子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但对肖邦的音乐风格和《故园》的创作背景可能不太熟悉。

学生可能对古典音乐有一定的兴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肖邦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古典音乐的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肖邦的背景和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对《故园》的兴趣。

3.2 学习《故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故园》,并分析其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教师讲解《故园》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子的意义。

3.3 实践演奏:教师示范演奏《故园》,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演奏技巧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演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技巧和表现力。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4.2 学生学习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的古典音乐教材,提供准确的乐谱和背景知识。

5.2 音响设备: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肖邦和《故园》的信息和视频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聆听与分析:教师播放《肖邦故园》的录音,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肖邦故园》是一首描绘波兰乡村景色的钢琴曲,由著名作曲家肖邦创作。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让学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感受其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2 教学目标了解肖邦的生平背景及其音乐风格特点;掌握《肖邦故园》的曲式结构和音乐元素;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第二章:肖邦生平简介2.1 肖邦的生平介绍肖邦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背景、音乐学习经历、创作特点等。

2.2 肖邦的音乐风格分析肖邦的音乐风格特点,如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并与其他作曲家进行对比。

第三章:《肖邦故园》音乐分析3.1 曲式结构分析《肖邦故园》的曲式结构,包括主题、变奏、尾声等部分。

3.2 音乐元素探讨《肖邦故园》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以及肖邦运用的特殊技巧。

第四章:《肖邦故园》演奏技巧4.1 演奏姿势与手型讲解正确的钢琴演奏姿势和手型,以便能够更好地表现乐曲。

4.2 音色与表情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音色和表情的变化,传达乐曲的情感内涵。

第五章:欣赏与实践5.1 欣赏演奏版本推荐一些经典的《肖邦故园》演奏版本,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5.2 实践演奏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演奏,鼓励他们表达个人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音乐背景与文化6.1 波兰音乐背景介绍19世纪波兰的音乐氛围和民族音乐元素,分析这些元素如何影响肖邦的作品。

6.2 肖邦与民族主义探讨肖邦如何将波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他的作品中,以及他对民族音乐的贡献。

第七章:曲式分析与应用7.1 主题分析深入分析《肖邦故园》的主题旋律,包括其旋律线条、节奏模式和和声进行。

7.2 变奏手法讲解肖邦在《肖邦故园》中使用的变奏手法,如调性变化、节奏变形等。

第八章:演奏技术与表达8.1 技术练习提供针对《肖邦故园》的技术练习,帮助学生克服演奏中的难点。

8.2 音乐表达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来增强演奏的表现力,包括动态变化、音色控制等。

第九章:课堂活动与互动9.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肖邦故园》的理解和感受。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肖邦故园》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钢琴曲,描绘了肖邦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使学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感受其对故乡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及其创作背景。

2. 学会欣赏《肖邦故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聆听、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感受《肖邦故园》的魅力。

第二章:肖邦的音乐风格2.1 肖邦生平简介介绍肖邦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了解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一生,为学习《肖邦故园》做好铺垫。

2.2 肖邦的音乐特点分析肖邦音乐的特点,如浪漫主义风格、民族主义精神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肖邦故园》。

2.3 肖邦的创作背景讲解《肖邦故园》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肖邦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第三章:《肖邦故园》乐曲分析3.1 乐曲结构分析《肖邦故园》的乐曲结构,如序曲、主题、变奏等,使学生了解乐曲的构成。

3.2 音乐主题讲解《肖邦故园》的音乐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主题中的怀旧情绪。

3.3 演奏技巧介绍《肖邦故园》的演奏技巧,如音色、节奏、力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演绎这首曲目。

第四章:欣赏与讨论4.1 欣赏《肖邦故园》让学生聆听《肖邦故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就《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及其情感表达。

5.2 拓展学习推荐学生学习肖邦的其他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5.3 作业布置第六章:钢琴演奏技巧讲解6.1 音阶与和弦详细讲解《肖邦故园》中的音阶与和弦运用,分析其音乐效果,引导学生正确演奏。

6.2 指法与音色指导学生掌握《肖邦故园》中的指法与音色变化,使演奏更具表现力。

《肖邦故园》教案(精选

《肖邦故园》教案(精选

《肖邦故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音乐鉴赏》第七章第三节《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肖邦生平介绍,肖邦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肖邦作品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9页至第265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

2. 通过欣赏肖邦的代表作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肖邦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难点:肖邦音乐中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技巧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肖邦故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

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肖邦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分析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

(3)讲解肖邦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邀请一位钢琴演奏者现场演奏肖邦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肖邦音乐的魅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肖邦的《夜曲》为例,分析其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现场听辨肖邦的其他作品,并尝试分析其音乐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及其故园2. 肖邦作品音乐特点3. 肖邦代表作品4. 肖邦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雨滴前奏曲》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

答案:(1)音乐结构:奏鸣曲式。

(2)情感表达:通过对雨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2. 作业题目:谈谈你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肖邦及其音乐。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自主拓展肖邦音乐的学习,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音乐欣赏》第四单元《钢琴诗人肖邦》中的第二章《肖邦故园》。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肖邦的生平简介、肖邦故园的介绍以及肖邦部分代表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音乐成就,感受肖邦音乐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对肖邦故园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肖邦的家乡对肖邦音乐风格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欣赏和分析肖邦的部分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钢琴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生平及其音乐成就,肖邦故园的介绍,肖邦代表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难点:理解肖邦音乐中的民族情感和浪漫主义精神,分析肖邦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PPT。

学具:笔记本、教材《音乐欣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肖邦的图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肖邦故园》。

2. 新课导入:介绍肖邦的生平及其音乐成就,引导学生关注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肖邦的《夜曲》片段,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肖邦音乐的魅力。

4. 例题讲解:分析《夜曲》的音乐结构和旋律特点,讲解肖邦的创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肖邦的音乐风格,创作一首简短的钢琴曲。

6. 肖邦故园介绍:通过PPT展示肖邦故园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了解肖邦的家乡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

7. 作品欣赏:欣赏肖邦的《波罗乃兹》、《圆舞曲》等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肖邦故园》2. 内容:肖邦生平简介肖邦故园介绍肖邦代表作品欣赏音乐风格与技巧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夜曲》和《波罗乃兹》,比较两者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

2. 答案:《夜曲》:旋律优美,和声丰富,充满浪漫主义情感。

《波罗乃兹》:节奏明快,旋律激情四溢,富有民族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肖邦的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肖邦的音乐风格,但课堂时间有限,无法深入探讨肖邦的所有作品。

《肖邦故园》优秀教案设计

《肖邦故园》优秀教案设计

《肖邦故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七章第三节《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肖邦生平简介、肖邦故园的地理位置及意义、肖邦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肖邦代表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肖邦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的认识。

3. 提高学生对肖邦代表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肖邦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教学重点:肖邦代表作品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钢琴曲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肖邦钢琴曲《夜曲》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肖邦的音乐魅力。

2. 新课内容讲解:a. 肖邦生平简介。

b. 肖邦故园的地理位置及意义。

c. 肖邦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d. 肖邦代表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上台演奏肖邦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 例题讲解:分析肖邦《夜曲》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肖邦的其他作品,如《圆舞曲》、《波罗乃兹》等。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故园地理位置意义3. 肖邦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4. 肖邦代表作品鉴赏《夜曲》《圆舞曲》《波罗乃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波罗乃兹》作品,并写出其音乐特点。

2. 答案:参照课堂所学,分析《波罗乃兹》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节奏特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肖邦的生平、作品特点以及代表作品鉴赏,让学生对肖邦及其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反馈,以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作品,如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肖邦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肖邦代表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3. 实践情景引入,学生上台演奏肖邦作品。

4. 作业设计中的《波罗乃兹》作品分析。

肖邦故园教案,《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案,《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案,《肖邦故园》教学设计下面是由整理的肖邦故园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肖邦故园教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

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听写下列词语: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寥寥无几缱绻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三、关于作者、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

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肖邦故园》教案(通用5篇

《肖邦故园》教案(通用5篇

《肖邦故园》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音乐欣赏》第三单元《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肖邦故园简介”,详细介绍了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第二章“肖邦音乐作品欣赏”,重点分析肖邦的部分钢琴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

2. 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感受其音乐风格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音乐作品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2. 学具:笔记本、音乐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肖邦故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第一章“肖邦故园简介”,让学生对肖邦及其故园有初步的认识。

3. 作品欣赏:播放肖邦的钢琴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引导学生感受肖邦音乐的风格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肖邦的其他音乐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肖邦故园简介2. 肖邦音乐作品欣赏《夜曲》《圆舞曲》3. 肖邦音乐作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另一首作品《雨滴前奏曲》,并写出其风格特点。

答案:《雨滴前奏曲》是肖邦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前奏曲。

其特点如下:(1)旋律优美、抒情,充满诗意;(2)和声丰富,运用了许多升降调式;(3)节奏多变,充满动力;(4)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

2. 拓展作业:了解其他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比较他们的音乐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在后续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故园【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2•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讨论法、交流法【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2.文本结构把握【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分析】《肖邦故园》是波兰杰出的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怀念波兰民族的骄傲、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而写的一篇散文。

他选择了肖邦故园作为切入点,介绍了肖邦故园的来历、四季景观和波兰人对这朴素的小屋子的神往之情,表明对故园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是肖邦音乐创作不竭的源泉。

因为是缅怀一位音乐伟人,所以作者笔下的景物大多与音乐融为一体,洋溢着迷人的魅力。

学习这篇课文,弓I领学生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感情和作者笔下景物的魅力以及两者的交融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对教学作这样的设计:1•课文篇名涉及“故园” •那么就安排首先看看肖邦的故园是怎样的,与他的音乐创作有何关系。

这个部分是要理解课文中的“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以肖邦的钢琴乐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慢慢欣赏课文中关于故园景色的描写,将四季的美景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这是理解肖邦音乐的第一步:抓住外在的景对人的影响,品读其中的真意。

2 •抓住人物与故园的关系,通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多种身份的肖邦•明确他的一颗爱国心;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研习文本. 把握肖邦与故园的关系,层层深入理解故园的深刻内涵。

3.诵读文章第20到第27节,组织学生欣赏品味作家笔下肖邦故园四季的优关风景,感受那景与音乐、景与情交融的意境美。

【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

刚才大家听到的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的蓝子《波兰舞曲》•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领略了宁谧的波兰平原,可是你们知道吗,肖邦作这支曲子的时候只有7岁。

正如拜伦之于英国、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肖邦也是波兰民族伟大的儿子,他的一生不到40岁,却以自己的音乐作为大炮永远捍卫着波兰的尊严。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雅伊瓦什凯维奇的神奇笔触•一起远赴东欧平原,凭吊波兰的圣地一一肖邦故园,走近肖邦•聆听肖邦。

二、走近肖邦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

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

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

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

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

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肖邦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他对于波兰的意义非同一般,他的头像被印在波兰纸币上,他是波兰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他的故居也成为了波兰人们朝拜的圣地以及每一个去华沙的游客必去瞻仰的景观。

三、检查预习。

1.词语积累马厩 掳掠 富丽堂皇 养尊处优 庇护 夙愿 通衢大道 不容置疑烙印荒诞不经 瘠薄粉妆玉琢缱绻命途多舛浮想联翩坚韧 坚忍寥寥无几 有条不紊 婆娑玲珑剔透雪橇 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 词语解释 养尊处优 茕茕孑立 命途多舛 荒诞不经 4•选词填空①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 的小屋, 幢小小的房宇。

(简朴俭朴)② 它也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

(渡过 度过)③ 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 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

(享有 享受)④ 他的作品为欧洲的音乐增辉,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

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 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 的组成部分。

(不仅而且/既又)(不容置疑不容置喙)⑤ 但肖邦对这出生之地怀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经常跟他心爱的妹妹卢德维卡一起故马厩( )夙愿( ) 通衢大道()茕茕孑立 (瘠薄()缱绻()()命运多舛()天籁()簌簌()夙愿 缱绻 经年里。

(探望看望)⑥甚至在他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

(专程专诚)⑦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

(不尽人意不尽如人意草率轻率)四、初读文本,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一、(1-2段)回顾肖邦故居的历史。

二、(3-8段)阐述肖邦故居风光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

三、(9-12段)饱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四、(13-19段)揭示肖邦故居的精神力量。

五、(20-27段)肖邦音乐与故园融为一体。

五、文本探究(一)感悟故园景物美。

1.欣赏肖邦故园。

[展示课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现在放的图片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片相当漂亮,这就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家乡。

现在让我们随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园去走一走. 看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位有幸去过肖邦故居的中国作家写的。

肖复兴,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写了大量的乐评。

(投影)肖邦故居的门口很小,里面的院子大得出乎我的想像。

虽还是一片萧瑟,但树木多得惊人,深邃的树林里铺满经冬未扫的厚厚树叶, 疏朗的枝条筛下雾一样飘曳的阳光。

右手的方向还有条弯弯的小河(肖邦9岁时曾经在这条小河里学会游泳 ),宁静得如同旷世已久的重话, 阔大得如同一个贵族的庄园。

肖邦的父亲当时只是参加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跑到这里 教法语的一个法国人,破落而贫寒,怎么可能买得起这么大的庄园 波兰人还是我们,都很愿意剪裁历史而去好意地为名人锦土添花. 会是在建肖邦故居时扩大了地盘?同学们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请结合文章的第 1、第2节。

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肖复兴的这个揣测有没有道理 ?肖复兴文章中的一些话如何来解释真正的肖邦故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肖邦故园》的作家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笔墨来 写这个贵族庄园呢?是不是一种写作策略上的失败 ?那又是为什么?(讨论)[参考](1 )用这种衰亡折射历史的变迁,插入波兰的历史,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 族。

(插入波兰的历史。

)(2) 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的、清寒的、简陋的”小屋里,这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 自劳苦大众,这为肖邦一生能创作一系列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伏笔。

(3) 文章描写的肖邦故园的实景,有童话色彩,有浪漫气息它确实很小,但它现在的地位非同寻常。

它不仅仅成为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 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 这个喷射出 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真是应了那句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欣赏故园四季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

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 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我真是很怀疑•无论是心里便暗暗地揣测,会不 (肖复兴《春天去看肖邦》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明确]“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欣赏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再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参考结论]“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六、布置作业1.细读课文,探究肖邦与故园的关系。

2.完成“自主评价”题。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文本探究(二)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在故园与肖邦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这篇文章也如肖邦的音乐一般,要奏出它最华美的乐章,让我们一起领略作者如诗如画如歌的细腻笔触。

请大家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诵,请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学生重点欣赏第21到第24节,自由讨论。

[参考]1 .第20节领起后面各节,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小屋与花园的关系。

文段将二者比作船与海洋,突出了花园绿色的宽广辽阔,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宁静广袤的波兰平原。

或许,正是这无边无际的绿色孕育了肖邦音乐的灵性,为他对国家民族的挚爱打下了底子;而小屋则是宏阔的背景上人的痕迹,它的存在如船之于海洋一般自然,也使这背景富有生机与活力。

2.春天的庄园特点非常鲜明,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词语。

自然景物中,有树叶之“嫩黄”、蝴蝶翅膀之“娇弱”、日本樱花之“粉红”。

将色调比作曲子,则是最“温柔”的;比作琴键上灵动的手指,则是最轻盈的速奏。

在作者笔下,肖邦故园如同一个纯净天真的孩童,令人怜爱。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联想,作者写出了肖邦心目中的故园春色,或者也正是这宁谧纯净的故园激发了他对祖国最初的热爱。

3•第22节的景物描写,作者选取了最具季节特色的睡莲,最有诗意的夏日黄昏。

作者说“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

的确如此,看,在他笔下,水面上的睡莲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而挺立的睡莲在水中的倒影则是歌中的叠句。

甲虫与蜻蜓趴在莲叶上,莲叶倒映在水中层层叠叠,这些都是夏日里常见的图景,可在作者写来却如此富有意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