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 教案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教案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演奏肖邦的《故园》。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聆听、分析和实践,提高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演奏技巧。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和感受肖邦的音乐魅力,培养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学生通过学习《故园》,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肖邦的《故园》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这首曲子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但对肖邦的音乐风格和《故园》的创作背景可能不太熟悉。
学生可能对古典音乐有一定的兴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肖邦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古典音乐的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肖邦的背景和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对《故园》的兴趣。
3.2 学习《故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故园》,并分析其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教师讲解《故园》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子的意义。
3.3 实践演奏:教师示范演奏《故园》,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演奏技巧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演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技巧和表现力。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4.2 学生学习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的古典音乐教材,提供准确的乐谱和背景知识。
5.2 音响设备: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肖邦和《故园》的信息和视频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聆听与分析:教师播放《肖邦故园》的录音,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肖邦故园》教案1

《肖邦故园》教案1教案1:《肖邦故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肖邦故园》。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肖邦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他的音乐风格。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肖邦的成长经历、音乐创作特点以及他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背景。
2. 掌握肖邦的音乐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肖邦音乐风格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教学重点:肖邦的主要作品及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投影仪、音响设备。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肖邦的《夜曲》,让学生感受肖邦的音乐风格。
2. 讲解肖邦的生平:介绍肖邦的出生背景、学习经历以及他在音乐上的成就。
3. 分析肖邦的音乐特点:讲解肖邦的作品风格、和声运用和旋律特点。
4. 举例讲解:分析《肖邦故园》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听奏《肖邦故园》,并分析其音乐特点。
6. 欣赏其他肖邦作品:播放肖邦的其他著名作品,如《革命练习曲》、《月光奏鸣曲》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肖邦的音乐风格。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音乐特点风格:浪漫主义、细腻、富有感情和声:丰富多样、富有想象力旋律:优美、抒情、具有民族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肖邦的生平经历。
(2) 分析《肖邦故园》这首作品的音乐特点。
(3) 听奏肖邦的一首作品,并写出听后感。
2. 答案:(1) 肖邦的生平经历:肖邦(18101849)出生于波兰,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他自幼表现出音乐天赋,先后在当地音乐学校和巴黎音乐学院学习。
肖邦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他的音乐风格细腻、富有感情,和声丰富多样,旋律优美、抒情。
他在钢琴音乐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被誉为“钢琴诗人”。
(2) 《肖邦故园》这首作品的音乐特点:该作品为肖邦的钢琴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肖邦故园》是一首描绘波兰乡村景色的钢琴曲,由著名作曲家肖邦创作。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让学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感受其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2 教学目标了解肖邦的生平背景及其音乐风格特点;掌握《肖邦故园》的曲式结构和音乐元素;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第二章:肖邦生平简介2.1 肖邦的生平介绍肖邦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背景、音乐学习经历、创作特点等。
2.2 肖邦的音乐风格分析肖邦的音乐风格特点,如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并与其他作曲家进行对比。
第三章:《肖邦故园》音乐分析3.1 曲式结构分析《肖邦故园》的曲式结构,包括主题、变奏、尾声等部分。
3.2 音乐元素探讨《肖邦故园》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以及肖邦运用的特殊技巧。
第四章:《肖邦故园》演奏技巧4.1 演奏姿势与手型讲解正确的钢琴演奏姿势和手型,以便能够更好地表现乐曲。
4.2 音色与表情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音色和表情的变化,传达乐曲的情感内涵。
第五章:欣赏与实践5.1 欣赏演奏版本推荐一些经典的《肖邦故园》演奏版本,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5.2 实践演奏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演奏,鼓励他们表达个人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音乐背景与文化6.1 波兰音乐背景介绍19世纪波兰的音乐氛围和民族音乐元素,分析这些元素如何影响肖邦的作品。
6.2 肖邦与民族主义探讨肖邦如何将波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他的作品中,以及他对民族音乐的贡献。
第七章:曲式分析与应用7.1 主题分析深入分析《肖邦故园》的主题旋律,包括其旋律线条、节奏模式和和声进行。
7.2 变奏手法讲解肖邦在《肖邦故园》中使用的变奏手法,如调性变化、节奏变形等。
第八章:演奏技术与表达8.1 技术练习提供针对《肖邦故园》的技术练习,帮助学生克服演奏中的难点。
8.2 音乐表达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来增强演奏的表现力,包括动态变化、音色控制等。
第九章:课堂活动与互动9.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肖邦故园》的理解和感受。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肖邦故园》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钢琴曲,描绘了肖邦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使学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感受其对故乡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及其创作背景。
2. 学会欣赏《肖邦故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聆听、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感受《肖邦故园》的魅力。
第二章:肖邦的音乐风格2.1 肖邦生平简介介绍肖邦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了解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一生,为学习《肖邦故园》做好铺垫。
2.2 肖邦的音乐特点分析肖邦音乐的特点,如浪漫主义风格、民族主义精神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肖邦故园》。
2.3 肖邦的创作背景讲解《肖邦故园》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肖邦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第三章:《肖邦故园》乐曲分析3.1 乐曲结构分析《肖邦故园》的乐曲结构,如序曲、主题、变奏等,使学生了解乐曲的构成。
3.2 音乐主题讲解《肖邦故园》的音乐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主题中的怀旧情绪。
3.3 演奏技巧介绍《肖邦故园》的演奏技巧,如音色、节奏、力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演绎这首曲目。
第四章:欣赏与讨论4.1 欣赏《肖邦故园》让学生聆听《肖邦故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就《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及其情感表达。
5.2 拓展学习推荐学生学习肖邦的其他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5.3 作业布置第六章:钢琴演奏技巧讲解6.1 音阶与和弦详细讲解《肖邦故园》中的音阶与和弦运用,分析其音乐效果,引导学生正确演奏。
6.2 指法与音色指导学生掌握《肖邦故园》中的指法与音色变化,使演奏更具表现力。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肖邦故园》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教学重点:故园景色的特点,以及描写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和爱国情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1.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
2.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沟通起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序曲1.《菊花台》为背景音乐2.人的五官中听觉是被动的,噪音袭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听,是一种污浊。
但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
那么今天我们听一支曲子,只为这只曲子保留耳朵。
谁在这样的钢琴之夜徘徊?那是“周杰伦”——十一月的肖邦。
一个肖邦对世界已经足够!今天我们走进肖邦,聆听肖邦。
板书课题二、新课分析第一篇章美丽的故园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
明确:主要在课文的后几节。
背景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自己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明确: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简陋、朴素,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
所以四季如歌,琴声如诉,耳朵里空无一人,根本不要去听,肖邦是听不见的。
弹奏或聆听都需要用心,每个音节都有它的寓意:可以只弹旋律中空心的和弦。
只弹经过句,像一次远行穿过月亮。
只弹弱音,夏天被忘掉的阳光,或许阳光中偶然被想起的一小块黑暗。
可以把柔板弹奏得像一片开阔地,像一场大雪迟迟不敢落下。
《肖邦故园》教案(精选

《肖邦故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音乐鉴赏》第七章第三节《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肖邦生平介绍,肖邦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肖邦作品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9页至第265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
2. 通过欣赏肖邦的代表作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肖邦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难点:肖邦音乐中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技巧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肖邦故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
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肖邦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分析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
(3)讲解肖邦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邀请一位钢琴演奏者现场演奏肖邦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肖邦音乐的魅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肖邦的《夜曲》为例,分析其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现场听辨肖邦的其他作品,并尝试分析其音乐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及其故园2. 肖邦作品音乐特点3. 肖邦代表作品4. 肖邦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雨滴前奏曲》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
答案:(1)音乐结构:奏鸣曲式。
(2)情感表达:通过对雨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2. 作业题目:谈谈你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肖邦及其音乐。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自主拓展肖邦音乐的学习,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音乐成就欣赏并分析《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1.2 课程内容肖邦的生平介绍《肖邦故园》的背景及创作意义《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分析第二章:肖邦的生平介绍2.1 出生背景肖邦的出生地点和时间肖邦的家庭环境及音乐熏陶2.2 音乐成就肖邦在钢琴音乐领域的贡献肖邦的创作风格及影响2.3 肖邦的生活趣事肖邦的社交圈子肖邦的恋爱经历第三章:《肖邦故园》的背景及创作意义3.1 《肖邦故园》的创作背景肖邦对故乡的情感肖邦的创作灵感来源3.2 《肖邦故园》的创作意义《肖邦故园》在肖邦音乐作品中的地位《肖邦故园》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第四章:《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分析4.1 旋律特点分析《肖邦故园》的旋律线条探讨《肖邦故园》的旋律表现力4.2 和声特点分析《肖邦故园》的和声处理探讨《肖邦故园》的和声效果4.3 节奏与结构分析《肖邦故园》的节奏特点探讨《肖邦故园》的结构布局第五章:课堂活动与练习5.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观看相关音乐会或纪录片,增强学生对肖邦音乐的了解5.2 练习请学生课后欣赏其他肖邦的作品,体会其创作风格第六章:演奏技巧解析6.1 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踏板的使用和控制6.2 《肖邦故园》的演奏要点分析《肖邦故园》的演奏技巧探讨如何正确表达音乐的情感6.3 练习建议提供针对性的练习曲目指导学生如何练习并掌握演奏技巧第七章:音乐表达与情感传达7.1 音乐表达的重要性音乐表达在演奏中的作用音乐表达与情感传达的关系7.2 《肖邦故园》的情感解析分析《肖邦故园》所表达的情感探讨如何通过演奏传达情感7.3 情感传达的练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音乐表达情感提供情感传达的练习曲目第八章:肖邦音乐与现代钢琴演奏8.1 肖邦音乐在现代钢琴演奏中的地位探讨肖邦音乐在现代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分析现代钢琴演奏家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演绎8.2 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探讨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趋势分析现代钢琴演奏家如何运用新技术演绎肖邦音乐8.3 欣赏现代钢琴演奏家的肖邦作品演奏组织学生观看现代钢琴演奏家的肖邦作品演奏视频分析并讨论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和技巧第九章:课堂实践与展示9.1 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奏练习鼓励学生进行独奏展示9.2 学生展示邀请学生进行肖邦作品的演奏展示评价学生的演奏并提出改进建议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肖邦故园》的重要性和价值10.2 拓展学习建议推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曲目和资料鼓励学生参加钢琴比赛和音乐交流活动10.3 期末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期末展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肖邦的生平介绍肖邦的生平对于理解他的音乐作品至关重要。
2024年《肖邦故园》教案(精选

2024年《肖邦故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肖邦故园》。
详细内容包括:肖邦生平简介,肖邦音乐创作特点,以及对肖邦故园的描述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掌握肖邦音乐创作的特点,能分析其作品风格。
3. 领悟作者通过对肖邦故园的描绘,传达出的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敬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音乐创作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深入理解作者对肖邦故园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肖邦钢琴曲,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肖邦音乐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肖邦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特点。
3. 课堂讲解:a. 讲解肖邦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b. 分析肖邦音乐创作特点,举例讲解。
c. 对文本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肖邦故园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肖邦的作品风格,并举例说明。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肖邦故园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音乐创作特点a. 抒情性b. 民族性c. 革命性3. 肖邦故园的象征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一首钢琴作品,阐述其创作特点。
答案示例:(1)抒情性: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肖邦内心的忧郁与激情。
(2)民族性:作品中融入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元素,体现了肖邦对家乡的眷恋。
(3)革命性:作品在音乐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展现了肖邦勇于突破的精神。
2. 拓展作业:了解肖邦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音乐创作特点,以及感悟作者对肖邦故园的情感,使学生对肖邦及其音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拓展延伸:可组织学生参加肖邦音乐欣赏活动,进一步感受肖邦音乐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课文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肖邦故园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学习目标】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学习建议】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雅一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雅- 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
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
1927——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
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
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
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
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
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
《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
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
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
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
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预习思考】(1)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2) 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一、自学评价基础字词马厩 jiù夙愿 sù通衢大道 qú茕茕孑立 qióng jié瘠薄 jí bó缱绻 qiǎn 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玲珑剔透(tī) 天籁 lài 簌簌 sù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 li寥寥无几缱绻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二、文本研习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
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
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三、问题探讨1.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明确: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
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明确: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3.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明确: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
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1、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和精神家园。
2、结合教材插图,朗读20—27节,讨论:肖邦故园的四季景物与肖邦音乐的关系把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
故园四季——春嫩黄色的栗树新叶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嫩的翅膀旭日东升时的一片云彩↓最温柔的曲子轻盈的速奏故园四季——夏白色和黄色的睡莲水面散发了阵阵幽香很昏、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整整齐齐、有条不紊簌簌声、芬芳的香味故园四季——秋金黄的树冠寂静的草坪花园的林荫小道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的沙沙声↓忧伤的奏鸣曲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故园四季——冬四野茫茫、白雪覆盖马、雪橇无边的静寂没有狐裘、关女只有微弱的琴声母亲、姐妹他还在这里学习9-12节,思考:哪些地方表现出肖邦对热那佐瓦沃拉这片故土的热爱?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
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
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
1849年10月17日,肖邦走完了他39岁的人生历程,弥留之际,他对姐姐和身边的朋友说:“在我死后,让我长眠在意大利作曲家、我崇拜的贝里尼身旁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波兰。
生前我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死后我也要回到祖国的土地。
我要告诉波兰,我的心脏为波兰而跳动!”1849年10月30日,在莫扎特《安魂曲》的旋律,人们把肖邦一直带在身边的用银杯装着的波兰泥土,撒在肖邦的坟墓旁。
一、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 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重点字词马厩夙愿瘠薄缱绻天籁簌簌命运多舛通衢大道玲珑剔透茕茕孑立2.近义词年轻年青留恋眷恋迷恋简介肖邦(1810 - 1849)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
,并且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
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
八岁时,举办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与贝多芬、海顿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在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
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
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