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夏日的白洋淀,荷花盛开的时候,蓝色的湖面像情豆..初开的少女,妩媚而矜.持;河水青青,临风不乱,遇雨不浊。
①,而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般自然清雅,一颗尚未修饰的明珠般纯朴不俗,(凝聚/聚集)了天地难得的气韵和灵性。
白洋淀很美,但不只是美在景色本身,(而/更)在于回归自然的美妙感受,让人可以享受自然恩赐的平和。
脱下约束着脚的鞋子,把双足涤荡在水里,闭上双眼,感受放任和散.漫的趣味,深吸一口,空气中荡漾着青荷莲子的香气,是一种天然纯粹..在淀里,能看到很多来回穿梭的船只,有..的清纯。
乘船飘荡些船只很独特,②。
撑.船的多是(矫捷/矫健)的老翁,虽然是一个人划船,速度却和机动船不相上下。
鱼鹰、草帽和船夫,再加上微微起伏的波浪和满淀的荷花,让人产生置身江南的那种湿漉漉的梦幻..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矜.(jīn)情豆B.璞.(pú)纯粹C.散.(sǎn)飘荡D.撑.(zhǎng)梦幻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凝聚更矫健B.凝聚而矫捷C.聚集更矫捷D.聚集而矫健3.在文中两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它不似西湖那样富贵华丽,也不似洞庭湖那样烟波浩淼②很多鱼鹰落在上面B.①它不似那富贵华丽的西湖,也不似那烟波浩淼的洞庭湖②很多鱼鹰落在上面C.①它不似西湖那样富贵华丽,也不似洞庭湖那样烟波浩淼②上面落着很多鱼鹰D.①它不似那富贵华丽的西湖,也不似那烟波浩淼的洞庭湖②上面落着很多鱼鹰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①从3月以来网络上陆续曝光的“001A型航空母舰”照片得知,这艘航母似已涂装红色底漆,舰岛上已开始安装玻璃,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倚马可待....。
②许多学生家长表示,高中三年,孩子们的起居饮食都在学校,家长们望尘莫及....,还是希望学校努力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
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
《芥子园画谱》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
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
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
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
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
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
画家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
济宁市2018~2019学年度3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济宁市2018~2019学年度高考模拟考语文试题2019.03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直根系”这一概念是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苏先生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经山西全境向西北至内蒙古河曲地区,向东北经冀西北延伸至辽西地区,形成“Y”字形文化带。
这一地带是中华诸文明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也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红山文化处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直根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和中华古文化都有着高度发达的祖先崇拜。
中国没有传统的宗教,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是中国人信仰和崇拜礼仪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
安阳殷墟西北岗王陵区内上千座祭祀坑和卜辞中对先公先王各类祭祀礼仪的记载表明,商代的祖先崇拜十分发达,为国家重典,礼繁而隆重,向前追溯到史前时期顺理成章,但目前所知的史前文化中,只有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可以与之有较为紧密的衔接。
红山文化被认定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发达的祖先崇拜是一个主要实证。
祭祀遗存的规范化也是理解红山文化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重要方面。
苏先生最早注意到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是在发现东山嘴遗址之时。
这个遗址面对河川和大山山口的高岗、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南圆北方、左右对称,这完全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却与后世建筑,特别是礼仪性建筑如天坛、太庙、明十三陵的布局相近。
红山文化建筑地址的规范化可视为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源头所在。
红山文化是史前两大玉文化中心之一,其玉文化具有高度抽象化又高度规范化的特点。
以其中的龙和凤题材为例,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龙凤造型都已定型化,商代玉龙与玉雕龙在造型上一脉相承,玉风的翅与尾的表现方式也与商代青铜器上的凤鸟纹如出一辙。
尤其是红山文化中已出现的龙凤合体题材,而且设计精妙,神态成熟,是后世玉器基本造型龙凤玉佩的祖型。
这是红山文化作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一个显著标识。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二)数学(文)试题word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二)数学(文)试题word含答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文科数学(二)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 $A=\{x|x-\frac{1}{2}<0\}$,$B=\{x|x-\frac{(2a+8)}{a(a+8)}<0\}$,若 $A\cap B=A$,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A。
$(-4,-3)$B。
$[-4,-3]$C。
$(-\infty,-3)\cup(4,+\infty)$D。
$(-3,4)$2.已知复数 $z=\frac{3+i}{2-3i}$,则 $z$ 的实部与虚部的和为A。
$-\frac{2}{5}+\frac{1}{5}i$B。
$-\frac{2}{5}-\frac{1}{5}i$C。
$\frac{2}{5}+\frac{1}{5}i$D。
$\frac{3}{5}+\frac{2}{5}i$3.某景区管理部门为征求游客对景区管理方面的意见及建议,从景区出口处随机选取 $5$ 人,其中 $3$ 人为跟团游客,$2$ 人为自驾游散客,并从中随机抽取 $2$ 人填写调查问卷,则这 $2$ 人中既有自驾游散客也有跟团游客的概率是A。
$\frac{2}{3}$B。
$\frac{1}{5}$C。
$\frac{2}{5}$D。
$\frac{3}{5}$4.已知双曲线 $E:\frac{x^2}{a^2}-\frac{y^2}{b^2}=1(a>0,b>0)$ 的离心率为$\frac{\sqrt{10}}{3}$,斜率为 $-\frac{3}{2}$ 的直线 $l$ 经过双曲线的右顶点 $A$,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分别交于 $M$,$N$ 两点,点 $M$ 在线段$AN$ 上,则 $\frac{AN}{AM}$ 等于A。
(审核版)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济宁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Ι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Ι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去上古的村道,蜿蜒在山岭之间。
隔窗眺望山沟对面的岭莽,峰际线婀娜.起伏,宛如美人横卧。
丛丛翠绿的林带间,(掩映/掩蔽)着一两家民居,灰朴的基石、①褐黄色的板壁和沧黑..的瓦背,无不显露.出久远的沧桑。
偶尔,你会遇到一位挑担老人,身材精瘦,②满脸皱纹,走路四平八稳,一问高寿几何?③让你吃惊:④八十几岁了,还这样挑抬有力,你不疑心走进了上古的神仙世界?途中,同伴指着远处一(座/脉)山岭,说那是象鼻沟。
正向眼下的山沟里斜伸下柔软细长的象鼻,似乎正要吸水,而象头左右两扇圆润丰阔的小山,似两只迎风招摇的象耳,姗姗可爱....,让人惊讶这上古的造化。
在一片林莽间,一条石板古道斜伸而上,林莽(幽深/幽冥),青苔班驳....的一道道..。
我们停下车,远眺对面气势恢弘高岭梯田。
稻谷已收割尽净,裸露着黝黑的田土,萦绕着淡淡雾岚.。
那种震撼的气魄,毫不逊于龙脊.梯田、哈尼梯田。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婀娜.(nuó)沧黑 B.显露.(lòu)姗姗可爱C.雾岚.(lán)班驳 D.龙脊.(jǐ)气势恢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掩映座幽深 B.掩映脉幽深C.掩蔽座幽冥 D.掩蔽脉幽冥3.文中划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① B.② C.③ D.④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马尔克斯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不仅在南美国家耳熟能详....,而且也为中国作家和读者熟知,其作品已多次再版。
2018年济宁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2018年济宁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
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
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
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
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
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针对性练习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余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 毫米的黑色署名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2(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 1~3 题。
唐诗此刻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和蔼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其余难过以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能够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明显不行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沟通方式,更多时候就像此刻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坐的诗人们说,假如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此后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真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仰慕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体唱可是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拜地位,在他逝世数十年后才成立,应当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陆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惊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悲欢离合,都会感人在心,专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比如生命、爱情、母亲、故土、分别、重逢、游览和参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土的迷恋和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相同的雅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能够匹敌,《想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国内存知音,天涯若比邻”对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考针对性练习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b5E2RGbCAP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2(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plEanqFDPw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年济宁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除黑。
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留存、传播和发展这项伟大工程离不开它的重要载体——文字和书籍。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惜字”这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②所谓“惜字”,即“敬惜文字”,就是对文字心存敬畏、珍惜。
它实际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与体现:一是敬惜文字书写使用的行为和过程,二是敬惜文字书写使用的载体和结果——书籍及有字的纸片。
③我国历来有“惜字”的优秀传统。
远古时代,人们就对文字怀有至高无上的敬惜,以至用神话来描述文字的产生。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它把文字的产生看作是人类文明混沌初开的标志,从此人类智若神明,甚至令天地、鬼神感到恐慌。
不止如此,敬惜文字的传统在普通民众的生活里也曾蔚然成风。
荷兰汉学家高延记载,清末时期,中国每个街巷都专设收集字纸的篮子,这些篮子上均贴着一张红纸,上书“敬惜字纸”;普通老百姓都有随手捡拾字纸的习俗。
还有史料记载称,古有乡贤手持篾筐,上书“敬惜字纸”四字,走乡串户,收集字纸,郑重焚烧。
④今天我们虽已见不到上述情景,但这种“惜字”的文化传统依然有迹可循。
有形的印迹之中既典型又直观可见的当属惜字亭。
惜字亭是一类专门用于焚化字纸的建筑,是古时地方官员和文人销毁公文和墨书的地方,也有的被称为“敬字亭”“敬圣亭”“惜字宫”“喜佛塔”等。
明清时期,惜字、敬字风俗日盛,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书写文字的字纸为“圣迹”,更具灵性,敬惜它们就是积累功德。
因此,字纸不得随意丢弃,而需要集中回收后送往惜字亭内以火焚毁,否则就是大不敬。
也正因为如此,在书院、文昌庙以及文人雅士聚居的场所,人们建造了大量的惜字亭。
时至今日,在安徽岳西、江西万载、台湾等地还有惜字亭留存,它们见证着中华民族“惜字”的文化传统,反映着人们建造和使用它们的初衷——尊重文化、传承文化。
⑤古人“惜字”传统还有一些无形印迹,表现为文字使用上敬惜字句的传统——严谨运用,要言不烦。
严谨运用文字就不会随随便便以游戏的态度对待文字,而是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力保文字表述的内容保质、保真;要言不烦,就是使用文字时惜墨如金、简明扼要、删繁就简、言简意赅、微言大义。
古人的炼字佳话体现的就是“惜字”,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
⑥然而,现在也出现了一些与“惜字”不和谐的现象,应该被批判和摒弃。
譬如,此前有新闻报道称,安徽某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高校简单粗暴地处理馆藏旧书,直接将它们从楼上丢下当废品处理,满地狼藉。
此事在网上引起了很大影响,唏嘘感慨一片:“丢下的是物质的书,失去的是精神上的钙。
”“在尊重知识、重视传统文化的人士眼里,每一本图书都是一个有生命的性灵。
”再如,在行文写作中,人们欠缺文字使用时的敬惜之心,网络等媒体标题党居多,雷人、浮夸之语和空话、套话盛行,也应引起警批判和摒弃惕。
⑦从本质来说,一个社会对待书籍的态度就是对待文字、文化、文明及传统的态度。
因为敬惜书籍、“书”尽其用方能传承文字、文化、文明及传统。
图书可能会废旧,但知识、文化及传统带有永恒的价值。
通过低价处理、转赠、捐献等多渠道的流转方式完全有可能实现“书”尽其用,让每一本图书遇到珍视它的人。
在新时期,珍爱书籍也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对存世数量不多的经典典籍实施最严格保护的同时对它们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使纸质版和电子版各有所长、相互补益,这也是对“惜字”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化“惜学”的优秀传统,在生活中表现为敬惜学纸,写作时表现为敬惜字句。
B.我国古人用仓颉造字的神话来描述文字的产生,作者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初开的标志。
C.惜学亭曾是一种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是中华民族尊重和传承文化的历史见证。
D.古人有炼宇佳话,表明他们对文学心存敬畏珍惜之心,努力做到惜墨如金、要言不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论述古代惜字传统,再指出今天的不惜字现象,最后揭示问题本质,提出解决办法。
B.文章第三段举出古代乡贤收集学纸郑重焚烧的事例,论证了敬惜文字在普通民众的生活里曾蔚然成风的历史。
C.文章第六段从对待废旧书籍和写作使用文字两个方面,从反面指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文字的错误态度。
D.在文章末段,作者提出了对废旧书籍的两种比较好的处理方法:一是通过多渠道流转,二是进行数字化处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传统文化的留存、传播和发展离不开文字和书籍,为此我们今天重温古人“惜字”的优秀传统很有必要。
B.古人将敬惜学纸的行为赋予了一定的神圣化、道德化的色彩,无形中强化了人们对文字和文化的重视程度。
C.图书可能废旧,知识、文化则价值永低,只要采取灵话多样的流转方式,每本图书都会遇到珍视它的人。
D.在行文写作中,我们必须对文字心存敬畏珍惜之心,不说那些雷人、浮夸的话,避免套话和空洞无物之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天水沈念水,走到这片土地上就不在了吗?飞机降落,舷窗外灰茫茫的。
鲁西平原上的冬天,干燥,枯黄,衰颓,看不到绿色,也看不到水的波光。
植物的萧落,季节的更迭,生命的轮回,让人生发别样的情思。
车行高速,突然看到一道绸带般的水流从眼前穿越,司机说是黄河——只是河流那么细窄,祼露的河床特别宽绰,怎能负载黄河这天上之水的盛名?无论我瞻望何处,再没看到水的踪迹。
我并不是为了寻水而来到东阿的。
我从小在南方的水边长大,一直与水为伴,水汽水声水浪水的呼吸,经年四季缠绕着我。
我常常在想,水是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水流过的地方,有世界上最早诞生的道路。
大地上的水域图,像脉络丰富的叶片,有干流,有支流,从粗到细,从主到末,水流进时间的过去与未来,也流进人的身体与血液。
我们走到哪里,向任何一个方向走去,终将与水相遇。
然而,就在看不到水的夜晚,我听到了水声。
汩汩而动,像健壮有力的脉搏起伏;涌涌而行,像田垄上的猎猎大风。
我以为窗外有井有泉有河有湖,但推开窗,冷凝澄明的夜色中,还是归于冷凝澄明。
这里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缓平坡地,因黄河泛滥漫流沉积而成,盐渍化得厉害。
水声若隐若现,浮在耳际,我努力去捕获,依然杳无迹痕。
水在黑暗中躲藏,与喧哗的水声沉浮起舞,又在某处现身,拍击有边缘的物体,像是来自远方的梦语。
次日,当地朋友向我揭晓了夜晚的秘密。
当地的水大有来头,在地下潜行数千里而至,炼就了阿胶的魂。
阿胶的名声早已遮蔽了水,但是,水必然比她更早存在。
没有水,就没有她。
所有的历史都起源于水,她的历史也不例外。
水滴成溪流,合成大河,汇聚江湖,投奔海洋,人类的文明诞生于水。
水记录,也保存了人类希望了解的一切秘密。
我翻开历史的地图,找寻东阿水的痕迹。
水,源于太行山、泰山两大名山,水源地植被繁茂,积水潜流千里,继而交汇,水从很远的地方就把自己藏起来了。
刹那间,我仿佛洞悉了夜晚水声的秘密。
几乎在山的每道缝隙里,水就以孤独者的优雅丈量世界的宽广。
那蜿蜒而至、跌宕而至、踽行而至的水,走了那么遥远的距离,忍受众声喧哗中的孤独,只为在东阿写下“济水”两个字——刚柔相济、宽猛相济、相呴相济、缓急相济、水火相济。
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说:“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
”原来这水是有重量的,不是轻浮无力刁声浪气,不是飞扬跋扈放诞任气。
重量让这里的水与他处的水有了差别,有了界限。
还是陈修园说得好,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济水“清而重,性趋下”,正与血脉相宜。
”济水在地下纵横交错,勾刻出东阿大地的掌纹,映现了时间,也映照着生命。
言说在地下聚流而成的济水是困难的,有来路,又让人看不到来路,有去处,又让人找不着去处。
朋友带我去古城封存的东阿井,说在这里可以看到济水的模样。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
眼前是不是郦道元说的那口井已经不重要了。
井口盖着石板,冬至之时才会开启。
听音如晤面,隔着井盖,我又听到了夜晚的声音,是井水汩动,是水的自言自语。
在几天的短暂光阴里,我领耳聆听济水的合唱。
三成的泰山水,两成的太行水,五成的黄河水,长年不断,汇聚沉淀,地底潜流,继而开始燃烧。
燃烧的水,成就了养生滋补的国宝。
燃烧的水,入了身体,就有了生命的延续,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向往,是淡泊,是健康,是人之秉性,也是水的向往。
济水在地下,也在天上。
(选自2018年1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描写了鲁西平原冬天的景象,展现了黄河水流的纤弱,两个疑问句的使用流露出作者对缺水的疑惑和失望之情。
B.文章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作为南方人对水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与下文记述的结识济水、了解济水的相关内容州映衬。
C.作者对济水的认识逐步深化:先是在夜里听到了水声,又在地图上洞悉了济水的秘密,最后经朋友引导看到了济水的模样。
D.作者主要以时间为序,综合运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将深刻独特的见解与生动形象的行文有机融为一体。
5.作者笔下的济水有哪些特点? 请作简要概括。
(5分)6.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 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基础教育领城出现课外付费补习的原因很多,最直接原因可以说是市场需求。
这种刚性竞争需求的逻辑是学生要进入好的大学,就要进入好的高中。
然而优质高中和大学的资源在各地分布均衡度不一并且供给也相对有限,加上学生个体需求和发展水平的多样化,这就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学生多样化需求的长期矛盾,进而导致了学生在高中入学或者大学入学环节的各种激烈程度不同的竞争压力。
此外,我国存在课外付费补习现象,还有其特殊性。
儒家思想中重视教育、积极向学、注重纸笔考试的文化传统,为课外补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虽然补习班的盛行存在诸多外部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环境下家长的焦虑心态依然是最本质的驱动力之一。
当下家长的教育理念已今非昔比,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但“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依然是多数家长的理念。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选自搜狐网) 材料三很多专家将深外辅导定义为既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和家庭支出负担,又不会带来任何收益的项目,劝说学生家庭放弃这方面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