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3课春之声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三单元 13 春 之 声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13 春之声诗海拾贝春寒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压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赏析】首联“起”,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
“云容薄”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
颔联“承",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颈联“转”,由静景而转至动景。
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
尾联“合”,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语林撷英王蒙经典语录集锦1.不要着急。
人生一世,最要紧的恰恰是耐心二字。
2.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暴跳如雷,从来不泼污水。
3.相信时间,时间对善良有利,对智慧和光明有利,对阴谋不利,对狭隘不利。
4.遗忘帮助我在一些事情上转过脸去,信念帮助我在另一些事情面前点燃起照明的火把。
5.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它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6.多好的事情都有过去的时候,多坏的事情也有过去的时候。
7.过于伟大或者过于卑微,过于高明或者过于愚蠢,过于奇特或者过于陈旧的话语,都值得怀疑。
8.颂扬别人常常是肯定自己,指责别人常常是反射着自己的弱点,嘲笑自己常常是嘲笑别人,给别人抬轿也是抬自己。
9.高尚有高尚的代价,低下有低下的收益,清高有清高的寂寞,混水摸鱼有混水摸鱼的红火,智慧有智慧的痛苦,愚傻有愚傻的福气。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3.13《春之声》教案1 粤教版必修3

一. 教学内容:《荷花淀》、《春之声》《荷花淀》[教学目标]1. 认识抗战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对话描写和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的重要作用。
3. 欣赏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4. 品味本文朴素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景物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内心的作用;2. 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
[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见过战争的场面?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抗战英雄们手持大刀以命相搏,以死相拼,这是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壮烈!战争是残酷的。
孙犁先生又是怎么写这场战争的呢?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荷花淀》这篇文章是有“短篇小说能手”之称的孙犁先生写的。
孙犁先生曾经亲身参加过抗日,对那场战争有着切肤的感受,这篇《荷花淀》就是以那个时代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
三. 重点探讨:提问:同样以抗战为题材,课文和开始大家看到的影片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给你们的感受。
学生讨论后总结:听不到惊动心魄的枪声炮响,却闻到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看不到激烈残酷的血雨腥风,只见到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
讨论:这篇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淡化的情节,巧选的视角。
讨论:这篇文章在精绘人物时主要用了什么方法?人物对话、细节描写。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哪段人物对话给你的印象最深?重点讲解夫妻夜话,分析人物性格。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哪段细节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作用:反映了人物内心复杂而激烈的情感活动;迅速平衡情绪,体现了坚强的个性。
小说中三处对于“捞”与“丢”的细节描写:第一处见于“寻夫遇敌”一场。
妇女们信手一“捞”一“丢”的是菱角,流露出来的却是她们心中对美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第二、三处描写均见于“助夫杀敌”一场。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3课 春之声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粤教版必修3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春之声落实应用板块试题粤教版必修3(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涟漪.(yī)晕眩.(xuàn)偌.大(nuò) 怏.怏不乐(yānɡ)B.铁砧.(zhān) 筵.席(yàn)瓦瓴.(línɡ) 闷罐.子车(ɡuàn)C.狰狞.(nínɡ) 采撷.(jié)和煦.(xù) 袅.袅前行(niǎo)D.忏.悔(chàn) 喧嚣.(xiāo)咀嚼.(jué) 揿.动电铃(qìn)解析:A项,“偌”读ruò,“怏”读yànɡ;B项,“砧”读zhēn,“筵”读yán;C 项,“撷”读xié。
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斑斓呕歌惶惑云销雾散B.针灸寒伧黯淡席地而坐C.脉膊窒闷虔诚声音高亢D.渲泄瞌睡贫瘠焕然冰释解析:A项,呕—讴,销—消;C项,膊—搏;D项,渲—宣,焕—涣。
答案:B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为期两天的以色列第15届清洁技术展6号在特拉维夫落下帷幕。
这次展会吸引了数百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参加,其中不少来自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
参观者也是络绎不绝,在第一天开幕迎来许多参观者之后,6号当天,展览大厅仍然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与会的中国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坚信能够在以色列市场中找到立锥之地。
A.络绎不绝B.熙熙攘攘C.人声鼎沸D.立锥之地解析:D项,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根据语境,应该用“立足之地”。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印度公益组织要求印度代表团联手与谈判各方合作,在德班会议上消除包括绿色气候基金争议在内的分歧,并达成共识。
B.据商务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食用农副产品价格小幅上涨,其中猪肉价格比上周上涨0.3%,粮油零售价格上涨0.25%。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三单元 第13课 春之声 含答案

第13课春之声学习重点 1.分析意识流小说的结构特点,把握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意义。
2.赏析两种“时空”交错安排的效果。
王蒙的“快乐八法”1.多接触、注意、欣赏、流连大自然。
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事“动观”亦相宜。
到了对大自然无动于衷,只知道“斗斗斗”的时候,你的细胞就要出麻烦了。
2.多欣赏艺术,特别是音乐。
能不能听得进音乐去?这大体上是您需要不需要请心理医生咨询的标志。
3.遇事多想自己的缺点,多想旁人的好处。
不要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不要越分析自己越对,旁人越错。
4.不管您是不是有一点点“伟大”,您一定要弄清楚,其实您与常人无异。
5.注意劳逸结合。
注意大脑皮层兴奋作用与意志作用的调剂,该玩就玩玩,该赶就赶赶,该等就等等……永不气急败坏,永不声嘶力竭。
6.幽默一点,要允许旁人开自己的玩笑,要懂得自嘲解嘲。
7.小事情上傻一点。
该健忘的就健忘,该粗心的就粗心,该弄不清楚的就不清楚,过去了的事就过去了。
8.要多有几个“世界”,多有几分兴趣。
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打牌,可以巨著,可以清雅……可以惜阴如金,可以闲适如羽,可出可入,可庄可谐,失之东隅,得之桑榆。
您还要怎么样呢?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涟漪( ) ②铁砧( ) ③偌大( )④高亢( ) ⑤针灸( ) ⑥忏悔( )⑦喧嚣( ) ⑧贫瘠( ) ⑨瓦瓴( )⑩采撷( ) ⑪和煦( ) ⑫晕眩( )⑬筵席( ) ⑭揿动( )(2)多音字①,胳肢窝)) ②,混蛋))③,颤栗)) ④,缝补))2.辨形组词(1) ,嗑)) (2) ,炙)) (3),壤))3.理解词义(1)风尘仆仆:(2)熙熙攘攘:(3)天伦之乐:(4)各得其所:(5)梦寐以求:(6)垂头丧气:(7)乌合之众:(8)坚忍不拔:4.选词填空(1)成规·陈规①作家应该用心观察生活,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小说创作或者是文学创作的________。
②民航却抱住________不放,不愿调高免票和半价票儿童身高的上限,说到底还是自我保护意识在作怪。
语文3.13《春之声》学案(1)(粤教版必修3)

《春之声》导学案(一)《春之声》辅导《春之声》是王蒙在新时期对小说艺术进行大胆探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春之声》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从国外考察归来,坐一辆条件恶劣的闷罐子车回阔别20多年的家乡探亲,本来很有些不快,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放德语歌曲,这又使他兴奋起来。
作品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根据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而是着力于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
这决定了作品呈放射性的结构。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
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呈现出放射性的线条。
所有的线条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闷罐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
小说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最能体现“意识流”手法特点的自由联想。
如小说的第二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
主人公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引起一连串的联想,这些联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们只是在某一点上相似或者相关。
这种自由散漫、跳跃式的联想显然突破了传统小说叙述上在时空方面所受的局限,腾挪自如。
通过“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品反映了很广的生活面,使生活现象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强烈的对比,如中国和外国,乱糟糟的车厢与童年生活的平静,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身与崭新的火车头,等等。
最主要的对比是,落后、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的、精巧的进口录音机在放德语歌曲。
很难确切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但可以感受到其基本的主题倾向,那就是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转机。
小说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明显带有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特点。
这个主题倾向正是在一系列对比中展现出来的。
在艺术表现上,《春之声》或许更值得我们重视。
它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
高中语文 3.13春之声学案 粤教版必修3

春之声【走进语文世界】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是崎岖不平的,只要你勇敢地去面对,人生路上时时都有春天!祝愿你的“生命之树常青”!【名师细说教材】走近作者王蒙,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
1954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1956年秋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并引起极大反响。
1958年错划为右派,1963年赴新疆,曾在伊犁地区农村劳动多年,并曾任自治区文联编辑、维吾尔语翻译。
1979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
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1986年至198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自50年代以来发表、出版小说、评论、散文、新旧体诗歌、杂文作品共一千余万字。
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班牙、匈牙利、斯洛伐克、塞尔维亚、荷兰、瑞典、挪威、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拉伯、越南、希伯来、维吾尔、哈萨克等二十余种语言文字,并在相应国家或地区出版。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
王蒙在国内外文学艺术界和学界声名卓著,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
曾应邀访问世界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
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院特邀访问学者、美国三一学院校长级学者(presidential fellow),并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参加国际笔会与世界出版工作者协会代表大会。
为约旦作协名誉会员。
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第13课《春之声》 (粤教版必修3) 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必修 3(粤教版)13 春之声落叶王蒙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
夏天,日趋丰满,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
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
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与树干商量:我完成了么?我可以走了吗?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
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亲树干凄凉。
树干说:去吧,去吧。
我已经尽到了我的力量。
你们是无法挽留的呵,纵然与你们告别使我神伤。
你们应该去接受命运的试量。
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
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
它们是它们自己。
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
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它们也许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它们也许因平凡而受不经意的遗忘,它们也许会引起清洁工的烦腻而被一柄大扫帚通通地扫到大道旁,它们也许被认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点燃发出短暂的烟和光;它们也许被认为美丽而藏在情人的心上,它们也许被一阵大风吹入异乡而受到意外的欣赏;它们也许进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做成切片,浸入药液,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弯腰低头,不好意思,黯然神伤?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大发奇想:我为什么要长这么多的树叶呢?它们过分地消耗了我的精力和思想。
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树不会愿意处在自己落下的树叶的包围之中,树不会愿意再看自己早年落下的树叶。
树又不能忘怀它们,不能不怀着长出新的树叶的小小愿望。
1988年秋10月在苏州,我问陆文夫兄:“当你看自己的旧作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可像我一样惆怅?”他回答说:“我根本不敢看哟……”落叶沙沙,撩人愁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牛犊.(dú)鹌鹑.(chún)针灸.(jiū) 咏叹调.(diào)B.喧嚣.(xiāo) 狰狞.(nínɡ)怏怏.(yànɡ) 三叉戟.(jǐ)C.涟漪.(yī) 采撷.(jié)缝隙.(xì) 闷罐.子(ɡuàn)D.忏.悔(chàn) 恍.然(huǎnɡ)醪.糟(liáo) 颤.栗(zhàn)解析:A项,灸jiǔ。
高中语文第13课春之声导学与探究粤教版必修3

” ( 鲁迅《药》 )
这段独白不仅道出了白发老人为年轻死者上坟的悲哀,
更写出了夏四奶奶不理解儿子的
悲哀之情。 [ 迁移运用 ] 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 写出自己因上课和同学吵架站在办公室内等待老师
处理时的紧张心理 ( 不超过 200 字 ) 。
答案第 13 课 春之声 第 1 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 ①li án y ī ②zhēn ③kànɡ ④ji ǔ ⑤zhēnɡ n ínɡ⑥j í ⑦zhuī ⑧l ínɡ ⑨xi é ⑩qìn (2) ①chàn/zh àn②f ènɡ/f énɡ③chù/x ù ④ɡē / ɡé 2.①瞌睡 唠嗑 磕碰 ②彻底 玉砌 沏茶 ③毕竟 竞争 ④元宵 云霄 3.①比喻旅途劳累的样子。②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③父子、兄弟等之间亲情带 来的乐趣。 ④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⑤睡梦中都想着寻找, 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⑥像乌鸦一样聚合的没有组织的人群。 ( 含贬义 ) ⑦坚持不懈,忍耐力强。 4. (1) 陈规 成规 (2) ①违反 ②违犯 文本互动 1. (1) 怀念父老之乡情。 (2) 忧国忧民之衷情。 (3) 呼唤春天之深情。 ( 结合相关的语 段和语言理解即可 ) 2.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 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3.破烂的闷罐子车是落后生活的象征,而崭新的火车头则代表着未来生活的希望。 4. 题目取自小说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 曲》,同时也蕴涵了 80 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认知方式。 小说标题运用象征手法扣 合了“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希望和转机”这个主题。 5.岳之峰在闷罐子车的小空间里联想世界大空间,在半明半暗、嘈杂拥挤的环境里联 想着一个现代文明世界, 在时来运转的时候联想着昔日命运多艰的岁月。 这小与大、 嘈杂拥 挤与现代文明、 几十年的坎坷多艰与瞬间的时来运转, 这两两的不对称在他心理上形成一种 躁动不安的张力, 这种张力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 产生比较复杂的艺术触动, 在心理上容易 引起读者的共鸣。 6.(1) 这一段文字运用比喻、 通感等修辞手法十分形象地写出了闷罐子车里的各种气味 给人的刺激和感受。语言生动形象又富有亲切感。 (2) 这里,作者实际上是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极写其人多。 (3) 既写出了岳之峰的紧张心情,也写出了故宫的历史及其特色。 (4) 充分地表现出了她的语言的力量,以及年纪轻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信。 (5) 岳之峰这种下意识的表现是他当时内心的真实体现, 同时反映了新时期的新事物中, 既有积极的东西,也有消极的东西。 (6) 首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叠音词“轻轻”、“熏熏”、“袅袅”,使文章读起来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之声》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寒伧.(cāng)醪.糟(láo)铁砧.(zhēn)揿.键钮(qìn)B.涟漪.(yī)晕眩.(xuàn)凛冽(lǐn)偌.大(ruò)C.采撷.(xié)袅.袅(niǎo)喧嚣.(xiāo)饶.舌(láo)D.心扉.(fěi)怏.怏(yàng)和煦.(xù)无恙.(yàng)1.B(A伧chen;C饶ráo;D心扉fēi)。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风尘仆仆梦寐以求贫脊彪炳千古B.恍然大悟熙熙嚷嚷嬉戏要言不繁C.忍辱负重炊烟袅袅斑斓不修边幅D.坚韧不拨安然无恙心扉德艺双馨2.B(A“贫脊”应为“贫瘠”。
B“熙熙嚷嚷”应为“熙熙攘攘”;“要言不繁”应为“要言不烦”。
C无错。
D“坚韧不拨”应为“坚忍不拔”)。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一进客厅家徒四壁....,明亮宽敞。
B.近几天我们走访了四所学校,这只是管中窥豹....,还不能说已经全面掌握了全市各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
C.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艰巨任务,可有些地方官员敷衍了事,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D.黑势力的猖獗,与背后有人袒护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打掉了他们的保护伞...,才能彻底铲除黑势力滋生的土壤。
3.A(家徒四壁:形容十分贫穷。
管中窥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声势大,实际行动小。
保护伞:比喻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力量或有权势的人或势力,多含贬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学校在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上,做了不少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B.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的精神。
C.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四川鹧鹕近年来不断减少,目前仅存两千多只。
D.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
4.C(A项搭配不当。
“提高”与“积极性”不搭配;B项不合逻辑,先深刻理解再正确贯彻。
D项重复,“百元以上”包括“数百元”)。
5.下面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在出国考察三个月回来之后,在北京的高级宾馆里住了一阵——总结啦,汇报啦,接见啦,报告啦……之后,岳之峰接到了八十多岁的刚刚摘掉地主帽子的父亲的信。
B.谁让他错投了胎?地主,地主!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C.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咣气咣气……喀郎喀郎……沿着莱茵河的高速公路、山坡上的葡萄、暗绿色的河流,飞速旋转。
D.“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山上的荒地是什么人来开?地上的鲜花是什么人来栽?”一支又一支的歌曲激荡着年轻人的心。
5.C(“哞……哞……”有误,应为“哞——哞——”,破折号延长语气)。
6.下面对《春之声》一文的理解及评价,不够准确的一项是()A.无论对王蒙本人还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春之声》都是一篇值得重视的作品。
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
B.作者选取直线性的心理结构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主人公在车上的感受、联想和回忆。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呈流动状态映现,以蒙太奇的效果迭出,使小说结构语义产生了自然流动性。
C.《春之声》在发表时曾引起较大争议,批评者对这种过分侧重于心理活动,并且叙述随意跳跃的方法持怀疑态度,这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去颇远。
D.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这篇小说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6.B(“直线性”应为“放射性”)。
7.提取材料的要点,用一句话回答问题。
有些月收入千余元的年青人,却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如领带、皮鞋、皮包等。
又一些年轻的白领节衣缩食购买奢侈品,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把它作为“成功人士”、“社会地位”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
有学者据此认为,“消费主义”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主宰。
从以上材料可知,学者之所谓“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7.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象征意义。
(“使用价值”、“象征意义”为答案的关键词)8.填空:《春之声》的作者,代作家。
《春之声》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写法,不像传统小说注重的叙述和的刻画,而是重点写特定的生活场景在人物的折射,突破时间和的限制,这就形成了作品结构。
但所有的射线又都有一个的端点,那就是。
王蒙当代意识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心中(或“内心”、“心理”) 空间放射性共同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⑴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
唯一的小方窗里透进了光束,是落日的余辉还是站台的灯?为什么连另外三个方窗也遮严了呢?黑咕隆冬,好象紧接着下午便是深夜。
门咣地一关,就和外界隔开了。
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
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柔的歌曲吗,叫作什么来着——《泉水叮呼响》。
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广州人可真会生活,不象这西北高原上,人的脸上和房屋的窗玻璃上到处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黄土。
广州人的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
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
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就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吗?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下一站,或者下一站的下一站,或者许多许多的下一站以后的下一站,你所寻找的生活就在那里,母亲或者孩子,友人或者妻子,温热的澡盆或者丰盛的饮食正在那里等待着你。
都是回家过年的。
过春节,我们的古老的民族的最美好的节日,谢天谢地,现在全国人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年了。
再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消春节了。
……⑵他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
谁让他错投了胎?地主,地主!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而伟人的一句话,也够人们学习贯彻一百年。
使他惶惑的是,难道人生一世就是为了作检讨?难道他生在中华,就是为了作一辈子的检讨的么?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
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工厂的装配线在不停地转动,车间洁净敞亮,没有多少噪音。
西门子公司规模巨大,具有一百三十年的历史。
我们才刚刚起步。
赶上,赶上!不管有多么艰难。
哞,哞,哞,快点开,快点开,快开,快开,快,快,快,车轮的声音从低沉的三拍一小节变成两拍一小节,最后变成高亢的呼号了。
闷罐子车也罢,正在快开。
何况天上还有三叉戟?⑶尘土和纸烟的雾气中出现了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像是在给气管和肺作针炙。
梅花针大概扎在肺叶上了。
汗味就柔和得多了。
方言的浓度在旱烟与汗味之间,既刺激,又亲切。
还有南瓜的香味哩!谁在吃南瓜?X城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没有见卖熟南瓜的呀。
别的小吃和土特产倒是都有。
花生、核桃、葵花籽、柿饼、醉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⑴。
就像变戏法,举起一块红布,向左指上两指,这些东西就全没了,连火柴、电池、肥皂都跟着短缺⑵。
现在呢,一下子又都变了出来,也许伸手再抓两抓,还能抓出更多的财富。
柿饼和枣朴质无华,却叫人甜到心里。
岳之峰咬了一口上火车前买的柿饼,细细地咀嚼着儿时的甜香。
辣味总是一下子就能尝到,甜味却埋得很深很深。
要有耐心,要有善意,要有经验,要知觉灵敏。
透过辛辣的烟草和热烘烘的汗味儿,岳之峰闻到了乡亲们携带的绿豆香。
绿豆苗是可爱的,灰兔子也是可爱的,但是灰色的野兔常常要毁坏绿豆。
为了追赶野兔,他和小柱子一口气跑了三里,跑得连树木带田袭都摇来摆去。
在中秋的月夜,他亲眼见过一只银灰色的狐狸,走路悄无声息,像仙人,像梦。
9.月亮本来是圆的,作者为什么反复描述为“方方的大月亮”?答:9.突出闷罐子车窗口小,从而揭示闷罐子车条件简陋、落后。
(当然还可进一步挖掘其象征意义,合情合理即可)10.以第⑴段“声音的联想”为例,简要说说作者的意识流动的线索及其根据。
答:10.流动的线索: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
意识流动的根据:上述词语内在的逻辑语义串联递接,赋予了语言文字的条理性和有序性,显示了意识流动时相似、相近、相关联想的形象思维特征。
如:铁轨被钢轮撞击发出的噪音,使人联想到了京剧锣鼓中的不和谐,而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思也自然寄寓其中。
11.第⑴段中暗含哪几组对比?其用意如何?答:11.内地与沿海,中国与外国,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无不显示出我们生活出现的转机。
12.抓住加点的词语,分析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却检讨了二十二...年!......——回家呆了四天答:12.“一次就够用了”写出了主人公被命运作弄后的无赖与自嘲。
“四天”“二十二年”一组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主人公遭遇的坎坷,也表达出了作者被平反后再回到故里时内心复杂的感受。
13.说说第⑶段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答:第⑴处第⑵处13.第⑴处:党中央实行战略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现代化建设,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第⑵处:文革期间实行极左路线,造成国民经济衰败。
14.文中说“就像变戏法”,一会儿变没了,一会儿又变出来了,决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14.决定“变”的根本原因是看实行什么样的路线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