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用-古代诗歌鉴赏
部编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一)《古代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课件

谢谢大家
。
学习活动二:读懂诗歌 品味手法
《墨梅》 《爆竹》 《野菊》 《画眉鸟》
墨梅
[宋]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爆竹
[明]黎淳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⑴,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⑵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 ⑴ 随意移:自由地各处飞翔。 ⑵锁向:送到,这里应该就是装在华美的笼 子里的意思。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
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学习活动三:课堂练习,规范答题。
《墨梅》 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诗人借墨梅表现了自己怎样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趣?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 香如故。
⑴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 的 氛围? ⑵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 意是什么?
学习活动四:链接中考,巩固提升
参考答案:(1)寂寞、苦闷、凄清(2分,答出其 中一点得1分)
(2)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
。
学习活动一:速读题目 限时抢答(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 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 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 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 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高考诗词鉴赏教案

【 - 高中作文】【篇一】高考诗词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
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
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古代诗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现代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提高文化素养的需要。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古代诗歌诞生于我国上古时期,是我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体现。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增加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加深对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和味道的感受,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思考和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首先,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进行多样的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是怎样体现了中国文化和思想,以及它们对于后世的影响。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传统音乐、书法、绘画等方式展示古代文化艺术的精髓,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和厚重。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探讨古代诗歌题材、意象和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高等的形式之一,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丰富而高深。
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以下为几点建议:1.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学生应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要素,如诗眼、平仄、韵脚、意象等。
通过认真学习和反复练习,在鉴赏时能够对诗词的基本特征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并能够把握诗词的韵律、韵味和表达所蕴含的深意。
2. 分析古诗词的作品结构。
古诗词的结构是包括作品的立意、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等。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古代诗歌,在对比不同种类的诗歌的基础上来区分其结构和特点。
通过分析结构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重点和表达意图,加深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3. 关注诗歌的情感内涵。
古代诗歌的主体情感愈发复杂,需要学生了解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情感表达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语言鉴赏 课件

比一比,目前答题与参考答案的差距
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遏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古诗词
一、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1、“……”一句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2、本诗“……”一句为开心/悲伤之词,为什么?3、作者为什么说“……”?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翻译】:上片:是谁在楼上吹奏起哀怨的玉笛呢?山前,宽阔的水面被昏暗的云雾遮盖住了。燕子又开始忙碌着做窠。可是,我所思念的人却远隔千里。眼前孤零零的,只有一枝梨花在雨中与我作伴。下片:修禊的日子快到了,如今正是卖糖的时候。故乡呢,只能在梦中追寻而已。昨夜从江边折回来一枝新柳,虽然不是苏堤上的,也足以令我愁眉不展了。
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
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炼 字
一、炼字实例
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春风又( )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简析句意
结合文意赏析
分析作用、效果、主旨、情感
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答题思路】
1、简析句意。2、结合文意赏析。3、分析作用、效果、主旨、情感。
(2012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问:“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古诗文赏析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2. 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赏析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李清照及其词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作有哪些了解?对《如梦令》这首词有何期待?二、整体感知1. 让学生齐读《如梦令》,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详细解读1. 分析词中意象的运用:- “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一幅雨后春夜的景象。
- “浓睡不消残酒”表现了词人酒醉后的疲惫。
- “试问卷帘人”表现了词人对心事的牵挂。
- “却道海棠依旧”反映了词人对往事的怀念。
2. 分析情感的表达:- 词中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伤感。
- 词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情感融入意象之中,使读者感同身受。
四、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1. 向学生介绍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她个人的生平经历。
2. 分析词作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词中情感的产生原因。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如梦令》的赏析要点,强调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2. 拓展:让学生思考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比较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六、作业布置1. 拟写一篇关于《如梦令》的赏析文章,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2. 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体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如梦令》这首词的赏析,使学生了解了李清照的词作特点,掌握了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典文化。
卢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用)

【课堂演练】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 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 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 【参考答案】 • (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 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 (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 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 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 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 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 (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 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 闷以及强烈的爱国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 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即使粉身碎骨 而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 5、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
早 梅(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2 分) 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
链接高考
(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 隐 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
要点一,1 分) [参考答案 ] 分 诗歌塑造了一个悠然闲适、自得其乐的隐逸者形 象 。 三、四两句描写了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 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 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 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 独向斜阳叹白头。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沈德潜
炼字鉴赏
一、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 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以词类 活用为主,多数情况用作动词。修辞手法则以拟 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 静等表达技巧。)
二、这个词的使用,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
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 间。
高考题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一 木兰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 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 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春[天注美] 景縠富皱有:层皱次纱感。:此首处先比看喻到水了的东波风纹乍。起,春波绿
高考题举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3)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你一【于青“山认诗答岩松咽中人个为眼案石上”幽评 字这”】的的“静诗?首往“阻日冷孤时为诗往分拦色”寂常什第是用么别,,两的三指是发由字景?“联一请出 于 绘 象“诗两句结低 山 声 (咽眼句诗合”吟 林 绘 意”诗中全“, 幽 色 境诗的最诗冷仿 暗 、 )眼精 “简”。佛 , 精”练诗要呜 似 炼的 。传眼赏说咽乎传山神”析之显神法中。的分声得地的,别一所。阴显流是个谓照冷示泉哪字由在。出,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学会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其表达效果;(3)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3)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3)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美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与理解;(2)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2)创作中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举例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例子;(2)每组选取一个例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3)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情况和表达效果;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文本;2. 相关修辞手法的参考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4.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创作实践法: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将所学修辞手法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以文解文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以旧解新
1.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碧绿 2.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 “铺”, 有什么表达效果?。 3. “可怜”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 初三夜”是“可怜”的?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 析。
应 是 绿 肥 红 瘦 。
知 否 ? 知 否 ?
却 道 海 棠 依 旧 。
试 问 卷 帘 人 ,
李 清 浓 照 昨
睡 不 消 残 酒 。
夜 雨 疏 风 骤 ,
如 梦 令
李 清 照
“绿肥红瘦”的妙处:
暮春时节
景物特点
枝叶繁茂 百花凋零
拟人
鉴赏角度 表达技巧
借代
对比 主观感受
瘦依残 。旧酒 。, 昨 知试 夜 否问 雨 卷疏 知帘 否人 风 骤 应, , 是却 浓 绿道 睡 肥海 不 红棠 消
诗人炼字有什么好处?
1、使刻画的意象更准确生动 2、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 3、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 盍西村
闹 万家灯火__ 春桥,十里光相照, 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__ 涌 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 上玉楼腰。
注:蓬莱岛,暗指灯船。
请在横线上各加一个词,使之符合诗 歌意趣。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2年全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 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 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 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 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 3.诗人的主观感受 守 现 信 代 4.读者的主观感受 用 汉 语 。
词 典 》 ———
暮江吟
白居易
为 诚 信 ?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 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 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 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 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 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知人论世 2.作者写这首诗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语言的方法
以文解文 以旧解新 知人论世
客观景物的特点
词语的修辞技巧
鉴赏语言的角度 作者的主观感受 读者的主观感受
表述要清晰规范
思路清晰:叙——析——评 名目(运用什么表达技巧)
三层次
内容(结合具体的句子作答)
作用(评价妙处及对表达思
想内容有什么用处)
情。(炼意)
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此诗写于诗人进京待选的路上
你认为首句中的“飞”用得好不好?请说 说理由。
“飞” 用得精练传神,有“纷 飞”、“飞快”之义。既描写了暮 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情景,又写出了 船儿在夹岸林中穿行的情形,衬托 出行船之快。用一“飞”字把一个 飞动着的花的世界和诗人内心的欢 悦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 门关。 •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
叠词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或是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作用:使诗歌更生动,使人有身
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词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作用: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
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
•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 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 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 儿 “着色的思绪” .
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 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 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品评词语, 巧抓 “诗眼” 。
诗 眼 是 什 么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 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 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 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周武 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这首词时,正推行变法。
1.指出下面诗句的含义 历遍穷通——
以文解文 汤武偶相逢——
可怜:
值得怜悯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爱 ——《孔雀东南飞》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 “可怜”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觉得“九 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 分析。 前面还是江面晚景,转眼间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不仅比喻恰当
写 绿叶繁茂、红花凋落憔悴时的形貌
,
形象地反映出作者 对春天的留恋和惜别 之情。 作用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 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很有新意。
总
理解语言的方法
结
以文解文
以旧解新
知人论世
客观景物的特点 词语的修辞技巧 作者的主观感受 读者的主观感受
鉴赏语言的角度
表达要清晰规范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语言
考 试 说 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贾 岛
一两 吟句 双三 泪年 流得 。,
——
语 不 惊 人 死 杜 不 甫 休
——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卢延让
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苏轼
学习要点
1、理解语言的方法。 2、鉴赏语言的角度。 3、表述要清晰规范。
诗歌要特注意的词
• 修饰词(大多是形容词) • 画龙点睛词(大多是动词或是活用词) • 叠词 • 拟声词
• 表颜色的词
修饰语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 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 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
闺怨
如 梦 令 李 清 照
诗人:惜春伤春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 读者:象空间,耐人咀嚼。
? ?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名目 绿肥,指 枝叶茂盛 。红瘦, 花朵稀少 比拟 这里的“肥 ”和“瘦 ”,使用了 。
的手法。
内容
人的“肥”、“瘦”二字 词中把用来写 ,如今却用来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 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 字特别巧妙,历来倍受好评。请你 谈谈这个字好在什么地方。
解题思路: ①“闹”字用拟人和通感手法具体生动形象传神地刻 画了杏花怒放的春天景色。 ②花本来没有声音,这里用拟人手法描摹的有了声音, 生动地描绘出春意盎然,杏花闹春蝶缠蜂绕的景象,使人在 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美好感受,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③通过该字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闹”字用拟人和通感手法具 体生动形象传神地刻画了杏花怒放的春天景色。花开本来没 有声音,这里用拟人手法描摹的有了声音,展现出春意盎然, 杏花闹春的景象,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突出了 春天美丽而有生气的特征,表现了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以文解文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 2.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 “铺”, 有什么表达效果 ?
铺 的 妙 处
诚 1. 客观景物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诚 何 信 实 2.词语的修辞技巧 半江瑟瑟半江红。 :
小扣柴扉久不开。
诗 眼 是 什 么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 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 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 局部的诗眼。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 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 “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 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 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 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 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 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