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能乐

合集下载

日本文化概况

日本文化概况


能剧的起源
能剧中“能”的起源最远可追溯至奈良时期, 中国唐朝的散乐传入日本,是从中国传到日本 的一种娱乐形式。

能剧的发展
能剧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能”最初 称做“猿乐”或“猿乐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 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现 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能剧的题材
能剧的演出,包括剧目的选择和剧目顺序 的安排,都是按照严格的规则进行的,不 能随意改变。
能剧概况
能剧是以主角演员的歌舞为中心,与伴 奏之唱念及奏乐所构成的音乐剧。演员 使用面具是能的特征;能的面具称为能 面。戏剧的要素是由舞蹈、唱念和奏乐 所构成。
“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 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 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 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 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 灵、女人、孩子和老人。能戏从根本 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 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 暗示。
狂言的概念
狂言是一种兴起于民间,穿插于能剧 剧目之间表演的一种即兴简短的笑剧 。 狂言与能剧一样,同属于日本四大古 典戏剧,因为它也可以算是能剧的一 部分,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和能剧放在 一起合称“能乐”。
狂言是小型喜剧,情节简单,每 出戏不过2至4个角色,演出时间大 约20至40分钟。
狂言表演的特征
庭园
日本庭园是依循日本神道、佛教或禅 宗中自然与人的关系之哲学所创造的 庭园。普遍具有简单、不对称设计的 特色,以修剪过的常绿树为主,通常 包括桥梁、岩石、踏脚石、砂砾地以 及石灯笼,以营造一个用来冥想和沉 思的环境。
能剧的面具
能剧的面具数量多达200多种,大致可分为 老人、男人、女人、鬼神和怨灵,在表演时 一般只有主角戴面具。

日本传统音乐的流派与特点

日本传统音乐的流派与特点

日本传统音乐的流派与特点日本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流派。

这些流派传承了日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观念,展现出了日本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日本传统音乐流派及其特点。

1. 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它源自于日本古代贵族文化,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影响。

古典音乐通常由三个主要元素组成:箏(一种弹拨乐器)、尺八(一种竹制吹管乐器)和三味线(一种弦乐器)。

这些乐器的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声音,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

古典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其复杂的音乐结构。

它通常由多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古典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细腻的演奏技巧,演奏者需要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来传达情感,使听众能够深入感受到音乐的内涵。

2.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形式。

它源自于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反映了他们的情感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间音乐通常使用一些简单的乐器,如三味线、铃鼓和手鼓等。

民间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其朴实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它常常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歌词通常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相关。

民间音乐的旋律通常简单易懂,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唱。

它是日本人民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3. 能乐能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具仪式感和戏剧性的流派之一。

它起源于13世纪的日本,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能乐通常由一支乐队和一些表演者组成,乐队使用一些传统的乐器,如太鼓和笙。

能乐的特点之一是其复杂的舞台布景和精心设计的服装。

能乐的演出通常在特殊的剧场中进行,舞台设计精美,服装华丽。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音乐表达来展现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情感。

能乐注重舞蹈和肢体表演的配合,使得观众能够全面地体验到音乐和戏剧的魅力。

4. 流行音乐虽然日本传统音乐中的流派主要集中在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和能乐等方面,但现代日本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流行音乐文化。

日本狂言与歌舞伎

日本狂言与歌舞伎
【狂言的节目和演出】
狂言在刚开始时是没有剧本的,后来经过慢慢地发展,逐渐有了剧情的记述,再经过狂言师的记录,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狂言剧本。现在保存下来的狂言剧本了254个,不过二者有174个剧目是相同的。狂言在表演时,每出剧目演员不超过4人,主角称为“仕手”,配角称为“肋”。狂言的剧目主要分为:胁狂言,大名狂言,他罗狂言,婿狂言,女狂言,鬼狂言,山伏狂言,出家狂言,座头(剃了发的盲人)狂言,杂狂言和舞狂言等几类。除了杂狂言以外,最大的类别就是他罗狂言。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一般所谓喜剧,对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矛盾起一种净化作用。也可以说,它不外是正常社会的自卫意识的表现--防卫那些由于社会性分裂的结果而产生的怪诞的或反社会的现象”(西乡信纲《日本文学史》)。因此,自称为大名的人物,一般来说应该是具有欺压他人的智力和手腕的人(我们可以联想到的就是身披甲胄,手握长刀,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的战国强力大名形象),但有时他反倒是个胆小鬼或者是个窝囊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成为嘲笑的对象。然而,在《两个大名》这出狂言里,登场的大名并不是后来所谓的大名,他们只是居住在京城的领主支配下的至多只拥有两三个仆从的名主罢了。如戏中拿大刀的大名便说:“本想带个人来,无奈都已派出去办事,一个人也不在,我只好自己拿着大刀。等走上进京的大道,找个合适的过路人,让他给我拿着,你看怎样?”同时,当两位大名在遇见了过路人的时候是非常有礼貌的邀请过路人同他们一起走,比如有一句台词就是:“真凑巧,我们也是进京的,想搭个伴儿,正在这里等候,若不嫌弃,咱们一起同行吧!”其后也有诸如:“喂,咱们偶然搭个话儿就一起赶路,也是前生的缘分啊。”在叫过路人给他拿大刀时,同样也是彬彬有礼的先请求并道谢,只到过路人死活不肯拿的时候,才手握刀把(表示出要抽刀杀人的意思)并威胁到:“你说,当真不拿?”当大刀被过路人拿到之后,两位大名便开始被过路人捉弄,只到这出戏结束。假如两位大名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威风凛凛、说一不二的形象,可以指挥多数人的资格,然后在万人面前丑态毕露,那么产生的戏剧效果将会是多么的大呀。然而在这出戏里的大名形象一直是寒碜、猥琐、懦弱的。所以从大名与庶民这一对矛盾的大名一方来说,完全是软弱无力,是不能产生喜剧效果的。

歌舞伎的艺术本质与舞台特征

歌舞伎的艺术本质与舞台特征

外国戏剧研究歌舞伎研究李 颖与舞台特征歌舞伎的艺术本质 日本歌舞伎,是根据“歌、舞、伎”这三个字的字意与艺意的组合而称名。

歌舞伎的舞台艺术创造,是在德川幕府统治者的几番禁演、几度指令的反复交替中,历经庶民阶层的几番改造、几度创新的多次更迭艺变过程,而形成的独特戏剧舞台。

歌舞伎是继日本的能乐、狂言之后产生的民族戏剧。

歌舞伎舞台艺术的生成,既综合性的吸收了日本传统的舞乐、能乐、狂言、净琉璃的舞台艺术表现方法,又与能乐、狂言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保持着很深的传统承继关系。

然而,歌舞伎的戏剧艺术本质,既同能、狂言有着明显的区别,又极富有自身艺术内在的本质特性。

一、歌舞伎的艺术本质日本的能乐简称“能”是在足立时代(公元1300年)产生的舞台艺术,至今已延续了六个世纪之久。

能是以唱为主、以念白为辅、讲究韵律文辞典雅华丽、文学剧本称为“谣曲”(韵文、散文)。

能舞台是经历了无数次峻烈、精进、鞭策、雕琢等,在人世间无法与之相比的反复矫正,才形成为今天这样具有日本高度传统文化的古典艺能。

能是极静的高雅艺术,却又不局限于表面的静。

能舞台含有极为猛烈的强度,演员的舞台动作呈现出无限的内在力度。

“能”不是简单地表现执念,而是将一切表现都隐于内心。

演员的动作是运用了超出内藏极限的压挤才溢于其外。

能的艺术本身建立于孤高、素洁的基础之上,含有浓郁的超自然主义色彩。

在能舞台上演的神灵能、男能(修罗能)、女能、狂物能、鬼能,都充分体现着世阿弥所主张的“强而娴静”的风体,即:暴烈的音乐、娴静斯文的动作、优雅华丽的本质特色。

日本的“狂言”起源于室町时代,至今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

狂言在日本的演剧舞台艺术之中,是唯一不用化妆的净脸表演艺术。

狂言是用现实生活的人形体姿,利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表演动作,直接表现人类的感性意识,淋漓尽致地直面表现世间喜怒哀乐。

狂言从平安朝期的猿乐开始,就与“幽玄”为主的能乐同台演出,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

在能舞台演出神、男、女、狂、鬼这五段能的中间,都要插演狂言。

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

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

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作者:陈君李文英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02期能乐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

广义的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过去两者每每同时同台演出,但现在两者基本上已经一分为二了。

能乐是极具宗教特色的假面艺术,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多数以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为主题,狂言是在能乐演出时每场之间的以对话为主的滑稽剧,其内容大多是有关大名或是市民的故事。

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能乐一直被称作“猿乐”。

明治维新之后改称能乐。

本文试就能乐历史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初步的分析,以解读日本能乐的概貌。

一、能乐的形成期(奈良时代—镰仓时代)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

从公元8世纪中国散乐传入日本到公元14世纪上半期可以看作是能乐的形成期,这一阶段包括了日本的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

形成期的能乐走过了一个由统治阶级的贵族化艺术到劳动人民民间化艺术的发展过程。

早在我国的隋唐时期(日本奈良时代),对我国大陆文明高度向往的日本就分别派出了遣隋使和遣唐使来中国大陆学习,将我国的文化和多种艺术形式陆续传人了日本,其中就包括汉代的散乐。

散乐在初传日本之后首先进入的是日本宫廷。

在宫廷中,散乐常常是作为为相扑、神乐助兴的表演形式而存在的,当时的奈良宫廷对散乐采取了供养政策,在宫廷中设立了“散乐户”,专门管理散乐演员的表演。

但是,散乐户政策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公元782年“散乐户”被废除,散乐不再受到宫廷的保护,散乐演员也因此分散到全国各地的神社、寺庙等场所进行表演,以此为契机,散乐传人了民间,可见,能乐的民间化和扩大化得益于“散乐户”制度的废除。

公元8世纪中期,散乐走上了以滑稽模仿为主的方向,由于猴子善于模仿,所以此时的散乐被称为“猿乐”,此后猿乐开始走向了分化。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日本贵族开始崩溃、新兴的武士阶级代替了旧贵族的统治地位,使得日本的宗教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要求观众所欣赏的艺能形式和内容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日本的面具戏剧 —— 能乐

日本的面具戏剧 —— 能乐

日本的面具戏剧——能乐————————————————————————————————作者:————————————————————————————————日期:日本的面具戏剧——能乐-音乐论文日本的面具戏剧——能乐谢佳音不知读者朋友们是否听说过“ 傩舞”?这是流行在我国江西、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地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俗称“鬼戏”或“跳鬼脸”。

人们之所以给它起这样的名字,是与它的表演形式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身披兽皮,头戴各种各样的鬼脸面具,手持戈盾,嘴里吼出“傩、傩”的声响,跳着各种驱鬼、祭祀的傩仪式舞蹈。

在日本,也有一种与傩舞的表演相似、同样带着面具演出,但是内容和意义却不同的戏剧艺术形式——能乐。

乍一听“能乐”一词,似乎有些抽象。

什么叫“能”乐?难道还有“不能”之乐吗?“能”一字在日语里有着“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思,如此看来,“能乐”也确实是“有能之人”才能为之的表演。

能乐,与歌舞伎、狂言、人形净琉璃并称为日本的四大古典戏剧,它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神秘而古老的存在,是日本古典艺术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2001年5月18日,能乐和我国的昆曲一起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能乐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8世纪从中国传入的散乐,散乐对日本的民众艺能田乐和猿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体说来,能乐的形成和发展先后经历了公元8世纪~公元14世纪的日本奈良时代到镰仓时代的“形成期”、公元1 4世纪中后期的南北朝时代的“发展期”、公元1 5世纪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的“转型期”、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时的“曲折发展期”和二战之后的“保护期”。

在能乐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提两父子:观阿弥和世阿弥。

1333年的日本室町幕府时代,伊贺国山田村的一个贵族后裔家庭里一个男孩呱呱落地了,信奉佛教、崇奉观世音菩萨的家长给这个孩子取名“观世丸”。

在这个三代从事能乐表演的家庭里,男孩的命运注定与能乐扯上了关系,艺名“观阿弥”的观世丸,把田乐的歌舞吸收进了猿乐中,去除了猿乐中的滑稽表演,创立了集美术、戏剧舞蹈与音乐为一体的能乐。

透视文艺作品中的日本文化

透视文艺作品中的日本文化

透视文艺作品中的日本文化日本的文化深深地融入到了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文学、绘画、音乐还是电影,都透露出浓郁的日本特色。

通过透视日本文艺作品中的日本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感受到日本的独特魅力。

关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日本文化,我们不得不提到日本的传统文学形式——和歌和短歌。

和歌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每首和歌由5 7 5个音节组成,通常表现出浪漫、忧伤、爱情等主题。

在这些和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以及他们对情感的细腻表达。

短歌是和歌的一种短小形式,每首短歌由3 5 3个音节组成。

短歌多用于表达作者当下的感受和心情,如悲伤、喜悦、迷茫等。

除了和歌和短歌,日本的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的是日本的传统美学观念。

最著名的就是「侘寂」和「禅」。

「侘寂」强调的是寂静、朴素和凋零的美,可以在日本古典小说中找到对这种美学的表达。

比如在夏目漱石的小说《草枕》中,笔者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展现出了一种朴素的美感。

而「禅」则是日本特有的宗教和哲学思想,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内省。

禅宗的思想在日本文学中得到广泛展示,例如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以及太宰治的小说《津和野》中对生命和死亡的反思。

在绘画领域,日本的浮世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艺形式。

浮世绘是一种以木版为基础的绘画技术,其作品多为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和人物。

浮世绘的主题十分广泛,涉及到历史、传说、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

著名的画家葛饰北斋创作的《富岳三十六景》是浮世绘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个系列以富士山为中心,描绘了各种季节、天气条件下的富士山景色和日本人民的生活。

通过浮世绘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音乐方面,日本的传统音乐形式——雅乐和能乐也是体现日本文化的重要艺术。

雅乐是古代贵族阶级的音乐形式,通常以管乐和弦乐为主,音乐曲调庄严优雅。

能乐则是日本古代的舞蹈剧场形式,将音乐、舞蹈和话剧结合在一起。

浅谈日本能乐

浅谈日本能乐

浅谈日本能乐作者:张诗祎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4期摘要:日本能乐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戏剧表演艺术,融合了中国的戏曲元素,发展成了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本文从其起源、乐舞、角色方面进行阐述。

展现了能乐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能乐;起源;乐舞;角色一、起源能乐是日本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戏剧形式,据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仍被传承上演。

能乐在以前一直被称为“猿乐”,以日本南北朝为界,分为前期猿乐与后期猿乐,两种猿乐风格大不相同。

如今,我们将后期猿乐称为“能乐”。

能乐的发展集聚了非常多的外来因素。

中国的文化对能乐有着巨大的影响。

早在隋唐时,日本便派出“遣随史”,中国的乐舞便传入日本,而后将我国的琵琶及乐谱带回日本,唐朝的音乐影响了日本。

在舞蹈方面,我国的民乐,舞乐与散乐流传到了日本。

隋初设置的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合称为七部乐,相传在吴国学习乐舞的百济人味糜之归化了日本以后,在日本教授伎学,日本当时的太子非常喜爱伎乐,于是开始推广并将这种舞蹈定为佛教祭仪,伎乐在日本流行起来。

这对能乐的形成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我国的散乐本是民间的乐舞,传入日本,经过发展变化,由猿乐变为能乐。

能乐形成于室町幕府时期,在此阶段,天皇族所统治的古代国家里逐渐成长起来的武士阶级,摧毁了腐朽的旧体制,建立了新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在此时传入日本,原先在神社表演的歌舞伎乐转移到了寺院演出,能乐从寺院走入了贵族府邸,成为了与平民世界无关的贵族乐舞,能乐发展中,观阿弥与世阿弥父子的贡献不可磨灭,提出了诸多的理论并运用到实践当中,确立了能乐幽玄、风雅的意境,能乐的發展呈蓬勃之势,融合了大唐乐舞的能乐已经成为独立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乐舞日本能乐的舞蹈有着非常浓郁的日本民族传统。

动作一板一眼,程式化地演出,连一个举动,眼神,笑容,都是规定好的。

为了突出其情感,节奏忽然舒缓动作优雅而又沉稳。

舞蹈时,屈膝半蹲,后背挺直,臀部下垂,五指并拢,舞蹈行进时,脚掌着地,拖地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生座
ワキ 下掛宝生流 笛 一噌流 小鼓 幸流 大鼓 観世流 狂言 大蔵流
金剛座
ワキ 高安流 笛 春日流長命清左
金春座
ワキ 春藤流 小鼓 幸流、大倉流
衛門派 大鼓 高安流 狂言 大蔵流大蔵八 右衛門派
大鼓 大倉流
太鼓 金春流、金春
三郎右衛門流 狂言 大蔵流
現存する流派

日本最古の音楽劇
商日3石梦婷
定義
能は、俳優「シテ」の歌舞を中心に、伴奏である地
謡(じうたい)や囃子(はやし)などを伴って構成 された音楽劇・仮面劇である.舞と謡を担当し、実 際に演技を行うのがシテ方、ワキ方および狂言方で あり、伴奏音楽を担当するのが囃子方(笛方、小鼓 方、大鼓方、太鼓方)である 能はシテ方が中心となって行われるため,ワキ方、 囃子方、狂言方を総称して[三役」と呼ぶ。
座付制度
江戸時代以前、猿楽の役者たちはいずれ
かの座に所属して活動していた為、現在 のようにシテ方が自由に三役を好きな流 派から選んで演能をすることは無かった。 以下に江戸時代における各座の構成を示 す。
観世座
ワキ 福王流、進藤流 笛 森田流、春日流 小鼓 観世流、幸清流 大鼓 葛野流 太鼓 観世流 狂言 鷺流
能の担い手
シテ方 ワキ方 狂言方
囃子方
シテ方
能の主人公は「シテ(為手、仕手)」と呼ばれる。多く
の場合、シテが演じるのは神や亡霊、天狗、鬼など超自 然的な存在であるが、生身の人間を演じることもある。 シテが超自然的な存在を演じる曲を夢幻能、シテが現実 の人間を演じる曲を現在能と呼ぶ。
歴史
能とは筋立てを持つ芸能と
能とは元々は寺社に奉納
いう意味で、鎌倉時代(1 4世紀半ば)から室町時代 (16世紀)に完成を見た、 日本の舞台芸術の一種、無 形文化遺産である能楽の一 分野であり、江戸時代まで は猿楽と呼ばれていたも
のである
された歌舞や農作物の豊 穣を祈る舞踊だったのが、 次第に文学的に洗練され、 思想的な深まりを持つよ うになり、江戸時代には 武士をはじめ知識人の教 養として愛好されるよう になった。だから、能は 庶民の演劇ではなく、武 士階級のものとされた
シテ方
観世流、宝生流、金剛
狂言方
大蔵流、和泉流、鷺流
流、金春流、喜多流
ワキ方
下掛宝生流、福王流、
高安流、進藤流(明治 期に廃絶)、春藤流 (明治期に廃絶)
(佐渡島、山口などに 末流が存続しているが、 能楽協会会員資格は認 められていない)
囃子方(笛方)
森田流、一噌流、藤田
上手(向かって右より)から、笛、小鼓、大鼓、太鼓。
笛方(ふえ方)
小鼓方(こつづみ方) 大鼓方(おおつづみ方)
太鼓方(たいこ方)


能面
能面は様々な種類があ る。超自然的なものを 題材とした能では面を つけることが多いが、 面をつけない直面物も ある。狂言では、登場 する人物は現世の人間 であり通常は面はつけ ず仮面劇とは言えない が、人間以外のものを 演ずる場合などでは面 をつける
ワキおよびワキツレはワキ方が演じる。ワキ方はシテ方
との対比上、硬質で剛直な芸風を求められるとするのが 一般的な説である。
狂言方
狂言方が能の劇中に登場することも多い。狂言方が担当
する役を「アイ」もしくは「間狂言(あいきょうげ ん)」と呼ぶ。能の登場人物として、シテもしくはワキ のお供の者などの役柄としての「アシライアイ」もある が、多くの場合は、中入り(能は前場と後場の2場面に 分かれていることが多く、その間)でシテが装束を変え る時間を利用し、その場をつなぐ目的で狂言方の役者が 所の者(その土地の人)として能の物語にまつわる古伝 承や来歴を語る「語りアイ」である。アイには一人で行 うものと、多人数で行うものがある。また語りアイの中 でも、坐って語るものを「居語アイ」、立って語るもの を「立語アイ」と呼ぶ。まれに間狂言のない能も存在す る。これに対して狂言方や囃子方のみで演じられる狂言 を「本狂言」と呼んで、間狂言と区別する場合もある
舞台中央にいるのがシテ、一番手前で背を向けている のがワキ、その奥のが地謡、シテの後に囃子方、後見 が座っている
能舞台
能楽を上演する為の舞台を能舞台と呼ぶ
厳島神社の能舞台
能(春日神社)
能楽の流派
能楽の流派は大和 猿楽四座の系統の 流派と、それ以外 の日本各地の土着 の能に分けられる。 大和猿楽四座とは 観世座、宝生座、 金春座、金剛座で あるが、更に江戸 期に金剛座から分 かれた喜多流の五 つを併せて四座一 流と呼ぶ
流、平岩流、春日流 (戦後に廃絶)
囃子方(小鼓方)
観世流
囃子方(大鼓方)
流、石井流、観世流、 威徳流(明治期に廃 絶)、金春流(明治期 に廃絶)
幸流、大倉流、幸清流、 高安流、大倉流、葛野
囃子方(太鼓方)
金春流、観世流
セキムテイ
シテ方が演じるのはシテの他,ツレ、トモである。これら
能の登場人物の他、地謡と後見もシテ方の担当である
ワキ方
ワキはシテの思いを聞き出す役割を担う。その為、ワキ
は僧侶役であることが非常に多い。また、その役割は上 記のとおり一方的にシテの言うところを受けとめるもの なので、舞台上で華々しい活躍を見せることはめったに ない。その役柄故、舞台上では坐っていることが殆どな ので、「ワキ僧は煙草盆でもほしげなり」という川柳も 詠まれている。なお、ワキにつくツレを「ワキツレ(ワ キヅレ)」という。多くの場合シテにおけるトモに近い ものである。
囃子方
上手(舞台に向かって正面見所より見て右側)より
笛、小鼓、大鼓(大革)、太鼓と並ぶ。能の場合小 鼓方と大鼓方は床几を用いる。太鼓は鬼など超自然 的威力のあるシテが現れる際に用いられる。太鼓な しの囃子を三拍子、太鼓を含むと四拍子と呼ぶ。笛 (能管)は唯一の旋律楽器ではあるが上述したよう に打楽器的な奏法を主とする。囃子方の発する掛け 声、気合、間、位(テンポ)などは能楽の重要な要 素であ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