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①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通过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运行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动,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②宏观经济学特点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整个国民经济活动(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收入(或就业)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的方法

③宏观经济的研究内容

长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失业宏观经济政策

④政府的经济作用

(1)政府要稳定经济;

(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3)政府从事生产;

(4)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5)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

总结:政府作用都发挥在靠市场运作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①国民收入账户——GDP

(1)国民收入账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

(2)国民收入账户的产生背景:国民经济账户——GDP的度量是20世纪最重要发明之一,本身是历史需要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账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随后,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的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在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下,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

(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1)20世纪50年代建立中央计划体系,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建立在“生产性劳动”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2)改革后,服务业迅速发展。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制度(3)统计部门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使之与新的GDP数据适当地衔接起来。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

两个缺陷:

一是仅反映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低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二是不区分中间,最终产品,存在大量重复统计,高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②国内生产总值

(1)GDP(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C+I+G+(X-M) (支出法:总产出=总支出)

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3)GNP与GDP的比较

GNP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

GDP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封闭条件下,GNP=GDP。

如果GNP>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

(4)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特点--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核算,是基本总量

包括有形和无形产品——劳务

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不包括自产自用。GNP的计算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仅计算本年产品价格总和,不包括以前产出。是流量而非存量。

是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以免重复计算

(5)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

最终产品通常包括:消费品、军工产品;固定资产积累与储备(库存增加);净出口(进出口差)。

作投资用的产品,看似用于生产别种产品的中间产品,但由于不再出售,故属于最终产品。

企业年终库存货物,可以看作是企业自己最终卖给自己的最终产品。

(6)中间产品:经过加工后,还要在以后生产中作为投入的产品。例如,一般来说,钢铁和棉纱就是中间产品。原料、能源等。

(7) GDP的缺陷

1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例如,一些没有经过市场交换程序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DIY活动等,在GDP统计范围以内。

2 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GDP反映产量变动,但产量变动不等于福利变动: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分配状态,环境质量等。

修正:GDP的有效积累(扣除消失的GDP和无效的GDP)。

3 GDP无法准确地进行国际比较。

③产出、支出、收入的关系

广义看,宏观经济中的产出、收入与支出完全等值,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产出总量就是其收入总量从而也就是其支出总量,即: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1)产出=收入。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从一个国家来说,总支出与总收入应当是相等的;但由于统计误差,即用支出法与收入法统计的结果可能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支出法为准进行调整,所以,用收入法核算GDP要额外有一个统计误差项。

④总产出核算的重要意义

(1)总产出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消费、储蓄、投资、税收、财政支出、进出口等等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只有通过总产出水平的变化才能得到最终说明。比如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等

(3)“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的恒等式是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依据。

⑤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2)国民收入:NI

NI=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3)个人收入: PI

PI = NI -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转移支付,如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举例:某年某国的最终消费为8000亿元,国内私人投资5000亿元(其中500

亿元为弥补当年消耗的固定资产),政府税收为3000亿元(其中间接税为2000亿元,其他为个人所得税),政府支出为3000亿元(其中政府购买为250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为500亿元),出口为2000亿元,进口为1500亿元。

答案:GD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

NDP=16000-500=15500

NI=15500-2000=13500

PI=13500+500=14000

DPI=14000-(3000-2000)=13000 Array⑥总产出核算的校正

(1)名义与实际GDP

名义GDP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当年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只有实际GDP才能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情况。名义GDP有时会造成一些假象,即名义增加,而实际减少

(2)潜在产出

现实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已经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潜在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调动所有社会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的最大限度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潜在GDP是充分就业时的GDP ,也称充分就业GDP。GDP缺口:潜在GDP与实际上所生产的GDP的缺口

(3)综合国力的评价 CNP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于偏重物质和劳务。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还取决于其它许多因素,还有:国土资源、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社会福利、政府工作效率、国际竞争能力,等等。

⑦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的收入构成

假设全社会只有两部门:消费者和企业,不存在税收和进出口。假定有折旧。

GDP=NDP=NI=Y y=c+i

总需求=总供给C+I=GDP=C+S 即: I=S 这就是投资-储蓄恒等式

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均衡

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收缩

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扩张

(2)三部门

支出方面:Y=C+I+G=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不在内,因为:政府的转移支付给予后,无非是归入个人消费和投资(主要是消费)。

收入方面:Y=C+S+T,

T是政府净收入(净税金)=T0-Tr =全部税金-转移支付。

居民要交纳税收,又要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忽略掉转移支付也可以)。(3)四部门(四部门=三部门+国外部门)

支出方面:Y=C+I+G+(X-M) (X-M)为净出口

收入方面:Y=C+S+T+Kr Kr为是本国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如救济性捐款等,都来自要素收入。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①均衡产出(收入)

(1)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四点假设

A2X2假设:只有居民和厂商。不存在政府、外贸。消费和储蓄在居民;生产和投资在厂商。

B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C折旧、未分配利润=0,gDP=NDP=Ni=Pi。

D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

原因:大量闲置资源;短期分析,价格不易变化,即具有黏性。需求变动,厂商首先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2)均衡产出(收入)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

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IU=非意愿存货=unintended inventory

均衡,不再变动。非意愿存货IU =0AE=总支出(需求)

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公式:y = c + i = E

(3)投资=储蓄

均衡时:E = y ,E = c + I ,y = c + s , c + i = c + s, i = s。

意义: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指家庭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间的依存关系。一般情况下,只表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c = c(y)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

(2)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 = a + by (1 > b > 0)

a -常数,自发性消费;基本最低消费支出。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

b-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

by -引致性消费;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

(3)消费倾向 propensity

平均消费倾向 APC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计算: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消费/收入=c/y

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APC=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APC>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边际消费倾向 MPC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MPC=Δc/Δy

当消费增量Δc与收入增量Δy趋于无穷小时,即: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1 > MPC > 0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 APC也有递减趋势

(4)储蓄

储蓄函数:表明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s = s(y)

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MPS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

公式: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Δs/Δy

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APS。

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 APS = s / y

例题:某居民上个月收入为3000美元,取出500美元储蓄使消费支出达3500

美元。他本月收入为3200美元,取出400美元储蓄使消费支出达3600美元,试计算:1该居民上个月和本月的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

2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5)社会消费函数

一般来说,社会消费函数并非是居民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但基本相似。存在很多限制条件:1)国民收入分配平等程度。2)国家税收政策。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的比例。

③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 y=c+i, c=a+by

(2)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储蓄函数:s =-a+ (1-b) y

举例:假设消费函数c=100+0.8y ,投资i=50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若投资增到100,试求增加的收入。

4)若消费函数为c=100+0.9y ,投资i 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到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答1) 均衡收入y =(100+50)/(1-0.8)=750

c =100+0.8×750=700

s =y -c =750-700=50

2) 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产出-需求=800-790=10

3)若投资增至100,则收入y ’=(100+100)/(1-0.8)=1000,比原来的收入750增加250(△y =y ’-y =1000-750=250)

4) 变化后的收入y =(100+50)/(1-0.9)=1500

s =y -c =1500-(100+0.9×1500)=1500-1450=50

若投资增至100,则收入y =(100+100)/(1-0.9)=2000,比原来的收入1500增加500(△y = 2000-1500=500)

5)消费函数从c =100+0.8y 变为c =100+0.9y 后

乘数从5(K =1/(1-0.8)=5)变为10(K =1/(1-0.9)=10)

④ 乘数论

(1)乘数理论(multiplier ) :K

投资乘数—— 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变动量之比。 均衡国民收入:y =(a+i)/(1-b)

(a =自发消费 i =固定自发计划投资 b =边际消费倾向)

Ki =△y/△i =1/(1-b)=1/(1-MPC)=1/MPS

(2)乘数的作用

乘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 ,成正相关。

乘数作用条件: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乘数的经济意义:经济各部门密切相连,一个部门、产业投资的增加,也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带来需求的增加。

乘数作用的双重性:总需求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总需求减少,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减少。

⑤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 (1)y=c+i+gc=a+b (y-T (定额税)) (2)三部门中的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收入变动对导致其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kg = y/ g (3

4)三部门中的投资乘数

y=c+i+g=a+b(y-T+tr)+i+g , T为定量税,tr为转移支付

(6)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kb=1

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①投资

(1)投资,是建设新企业、购买设备、厂房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以及存货的

增加,其中主要指厂房和设备。

投资就是资本的形成。

(2)投资主体:国内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投资形态: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

资。投资动机:生产性投资和投机性投资

②决定投资的经济因素

(1)利率:与投资反向变动,是影响投资的首要因素

(2)预期利润:与投资同向变动,投资是为了获利。

(3)折旧:与投资同向变动。折旧是现有设备、厂房的损耗,资本存量越大,

折旧也越大,越需要增加投资以更换设备和厂房,这样,需折旧的量越大,投

资也越大。

(4)预期通货膨胀率。与投资同向变动,通胀下,短期内对企业有利,可增加

企业的实际利润,减少工资,企业会增加投资。

通胀等于实际利率下降,会刺激投资。

③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i=i(r)投资i是利率r的减函数,即投资与利率反向变动

线性投资函数:i=e-dr

e:自主投资,是即使r=0时也会有的投资量。

d:投资系数,是投资需求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表示利率每增减一个百分

点,投资增加的量

④托宾的“q”说

q=企业的市场价值/其资本的重置成本。

如果q>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因而相对于企业的市场

价值而言,新建厂房和设备比较便宜。就会有新投资。

如果q<1,可以便宜地购买另一家企业,而不要新建投资。所以,投资支出将

较低

⑤IS曲线

宏观经济学导论练习题

导论练习题 一、单选: 1、宏观经济学研究下列内容中的(A ) A失业率下降一个百分点,会使GDP增加多少 B为什么从事农业和渔业的人的工资要比其他工人的工资低 C降低工资会对单个厂商产生什么影响 D分析对企业征收的环境特别税对整个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 2、在宏观经济学创立过程中起到根本作用的是(B ) A凯恩斯的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B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 C罗斯福总统的“新政”的成功D新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 ) A分别是一国的国民经济和个别的厂商或消费者 B都是一国国民经济,只不过研究角度不同 C都是一国的国民经济,研究角度也没有什么区别 D最终还是一国的告别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和利益 4、宏观经济学(C ) A研究所有重要的社会问题B研究经济学中所有与政治有关的方面 C寻求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D研究价格决定的学说 5、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 ) A有效需求不足 B 资源短缺C技术落后 D 微观效率低下 6、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D ) A亚当斯密B马歇尔C马克思D凯恩斯 7、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B ) A价格决定理论B国民收入决定理论C工资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8、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C)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永久性失业 9、失业率的计算是用( C )。 A、失业工人数量除以工人数量; B、劳动力总量除以失业工人数量; C、失业工人数量除以劳动力总量; D、就业工人数量除以劳动力总量。 10、自然失业率( D )。 A、恒为零; B、是历史上最低限度水平的失业率; C、恒定不变; D、是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时的失业率。 11、下列关于自然失业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自然失业率是经济周期自然产生的失业; B、自然失业率包含摩擦性失业; C、自然失业率是历史上最低限度水平的失业; D、自然失业率与一国经济效率关系密切。 12、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失业。( D ) A、在衰退时期上升繁荣时期下降的; B、当那些求职者放弃找到工作的希望是出现的; C、当(比如说)失业者缺乏新创造出来的工作机会所要求的工作技能时出现的; D、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过程中发生的; 13、当大学生完成学业开始找工作时,在他们找到工作之前的这段短期失业阶段被称为:( A ) A、摩擦性失业 B、自愿性失业;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①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通过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运行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动,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②宏观经济学特点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整个国民经济活动(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收入(或就业)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的方法 ③宏观经济的研究内容 长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失业宏观经济政策 ④政府的经济作用 (1)政府要稳定经济; (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3)政府从事生产; (4)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5)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 总结:政府作用都发挥在靠市场运作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①国民收入账户——GDP (1)国民收入账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 (2)国民收入账户的产生背景:国民经济账户——GDP的度量是20世纪最重要发明之一,本身是历史需要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账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随后,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的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在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下,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 (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1)20世纪50年代建立中央计划体系,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建立在“生产性劳动”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2)改革后,服务业迅速发展。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制度(3)统计部门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使之与新的GDP数据适当地衔接起来。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 两个缺陷: 一是仅反映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低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二是不区分中间,最终产品,存在大量重复统计,高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②国内生产总值 (1)GDP(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C+I+G+(X-M) (支出法:总产出=总支出) 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习题(按章节)

宏观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2.下列变量都是流量,除了( C ) A.个人可支配收入 B.消费支出 C.个人财富 D.国内生产总值 3.下面各种现象都会降低失业率,除了:C A.失业人口数减少。B.就业人口数增加。 C.劳动力减少,而失业人口数没有任何变化。D.放弃找工作的人数增加。4.奥肯定律描述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A A.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与失业率的变化。 B.名义GDP变化的百分比与劳动力的变化。 C.实际GDP的绝对变化量与失业率变化的百分比。 D.实际GDP的绝对变化量与GDP平减指数变化的百分比。 5.假设年初的失业率为5%。根据奥肯定律,下面哪项陈述是错误的:D A.如果这一年的失业率不变,实际GDP将会升高3%。 B.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上升到7%,实际GDP将会下降1%。 C.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下降到3%,实际GDP将会上升7%。 D.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保持在5%,实际GDP将保持不变。 6.如果一个美国公民被一家在巴西经营的美国公司雇用,那么她的收入:D A.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巴西GNP的一部分。 B.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巴西GDP的一部分。 C.是美国GNP的一部分,巴西GNP的一部分。

D.是美国GNP的一部分,巴西GDP的一部分。 C C C A D D 二、名词解释 1.经济周期2.失业3.失业率4.结构性失业5.摩擦性失业6.周期性失业7.充分就业8.自然失业率9.经济增长10.流量11.存量 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2.失业: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 3.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4.结构性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 5.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 6.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 7.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8.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和产品市场都平衡时的失业率。 9.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产出水平的提高。 10.流量:特定的时间段中发生的经济量值。 11.存量:特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 三、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每个1分)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三个市场的划分: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及要素市场。(2分)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追求的境界、学习步骤、产生与演进脉络,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宏观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以获得对宏观观经济学的整体性认识。 〖重要概念〗 宏观经济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异同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授课方式〗 以课堂讲解为主,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补充读物。 〖教学要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整体的经济,包括诸如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这样一些问题(R.Glenn Hubbard,Anthony P.O’Brien)。 2. 三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1) 经济学家开始搜集度系统处理总量数据,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2) 认识到商业周期是一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 3) 一次大的灾难性事件——大萧条。 3.学术界对宏观经济学的起始研究: 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与推广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宏观动态分析”一词。 2)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著作中第一次系统地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3)1948年,肯尼思·博尔丁在《经济分析》(修订版)一书中首次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术语使用于教科书中。 二、宏观经济学所追求理想境况: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1.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四大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在“三大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经济整体的运动,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资源利用问题。从内容看,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国民收入的决定;从时间看,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习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GDP、GNP、名义价值、实际价值、流量、存量、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斯密;B.李嘉图; C.凯恩斯;D.萨缪尔森。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4.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高失业;B.滞胀; C.通货膨胀;D.价格稳定。 5.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名义GDP;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8.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 9.存量是()。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A.储蓄大于投资;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D.货币供给适度。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 A.产出;C.就业; 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14.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有效需求不足;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C.微观效率低下。

《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简介

《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简介 如果你想找一本有关宏观经济学百科全书式同时又突出该领域内重大争论的参考文献,我就向大家鼎力推荐这本由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布莱恩·斯诺登、霍华德·文和彼特·温纳齐克等著的英国版《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该书从需要解释的宏观经济特征化事实出发,将宏观经济学按照不同的学派和历史发展的顺序分别加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1)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第二章)。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争论,作者先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宏观经济学若干关键结论(中性货币、充分就业、萨伊定律)开始,树立靶子,然后引出由凯恩斯提出的相对立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最终可以归结为有效需求原理,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格变动的调节作用。小于一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的高度不稳定性使投资可能无法吸收尽当期的储蓄,劳动市场中存在着的名义工资刚性无法使劳动市场恢复均衡,货币数量通过利息率间接影响有效需求会受到投资陷阱情形的约束,而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会使得这种间接效应(凯恩斯效应)失效。另外,凯恩斯还提出了由投机性货币需求引起的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这些重要的观点导出了非充分就业均衡和非中性货币的结论。(2)正统凯恩斯主义和对凯恩斯的重新解释(第三章)。该部分主要讨论两大理论体系,一是正统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凯恩斯理论的IS-LM阐释,也就是新古典综合。作者在简要推导了IS-LM模型的基础上,指出了该模型中存在就业不足均衡的可能性(一般情形下的货币工资和利息率向下刚性、流动性陷阱、投资对利率无弹性),作者还介绍了备受争议的巴罗-李嘉图等价原理和庇古效应。二是克洛尔和莱琼霍夫德对凯恩斯理论的重新阐释,他们提出了非均衡模型,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基础是摒弃瓦尔拉斯体系中的关键协调人,即拍卖人,认为经济在面对所遭受的冲击上,数量调整要快于价格调整,信息和协调不足则会放大这一过程。其他的非均衡理论家还提出了相应的微观基础。(3)正统货币主义、新古典学派以及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第四章到第六章),这三个学派都主张恢复新古典传统,即市场机制能够使劳动市场恢复充分就业均衡。货币主义重新阐释现代货币数量论,并指出,货币存量的变化是解释货币收入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货币需求是稳定的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及自然失业率假说的提出,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扩展了货币政策理论。新古典学派利用理性预期、总供给、市场持续出清这三大假说,提出了意外的货币供给导致了经济波动的均衡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不仅预期到的货币增长甚至在已知的货币规则下的系统性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也无法影响产量和就业。值得注意的是,理性预期给宏观经济学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超出了新古典学派,影响到了其他学派甚至还超出了宏观经济学本身。对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也有深远影响。由于卢卡斯的货币意外模型缺乏说服力以及在经验数据解释上的失败,也由于纳尔逊和普洛瑟在对美国GNP月度数据的研究中,认为GNP沿着带有漂移项的随机游走的统计过程演进,这些都催生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从一开始就挑战经济周期理论的所有传统观点。该学派的理论家第一次区分了刺激机制和传播机制。刺激机制就是包括技术冲击在内的广义供给冲击,而传播机制就是劳动的跨期替代机制。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一般采取校准方法进行经验研究。(4)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第七章),鉴于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对凯恩斯理论体系缺乏微观基础的批评,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家努力从最优化行为导出名义变量粘性存在的合理性,交错工资调整、菜单成本以及近似理性行为的存在都是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新凯恩斯主义是一个缺乏内在一致性的理论体系,并不是所有的新凯恩斯主义者都同意名义变量粘性,比如强调密集市场的外部性、刚性价格与投入产出表、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隐性合同、效率工资、局内人-局外人模型等的各种理论都力图说明真实变量刚性。就是经济周期理论,也存在依赖名义刚性的经济周期理论和不依赖于任何刚性的经济周期理论两种体系。(5)奥地利学派和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第八章),这两个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理论是两种不同的非主流宏观经济分析体系。不过这两个学派认真研究无知、非中性货币、不确定性和时

01宏观经济学导论

01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重点提示: 本章需要重点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门学问。中国是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失业率、通货膨胀、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人民币汇率变动等经济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因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不同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经济学两大分支之一。经济学的另外一大分支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和波动。它因以国民经济总体过程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以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最先提出“宏观经济学”一词。而在这之前,古典学派就早已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过研究与考察。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被认为是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分析的经济学文献。此后,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很少被分割开来进行考察。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它的出现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以收入和就业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此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宏观经济目标及其工具。 二、教学内容 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均衡决定理论、就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财政与金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等。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的一些主要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经济总是接近,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 2.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3.所生产出来任何产出均有需求。 总之,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的机制。如果允许调整的时间足够长的话,它可以将该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这一结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1)萨伊法则;(2)利率灵活变动性;(3)工资一价格灵活变动性。 二、萨伊法则 首先,我们用一个以物易物经济(barter economy)来理解萨伊法则。需求必然等于供给。整个经济都不会出现过度生产(总供给大于需求)或者生产不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 现在一个货币经济中考虑萨伊法则,它还成立吗?面包商提供面包后获取一笔收入,他会用之购买其他商品,但他没有必要将全部收入用于购买,他可以储蓄一部分收入。因此,他的供给予就有可能会大于他的需求。对整个经济也是如此。据此有些西方学者可能会认为,萨伊法则在一个货币经济中不能成立。但是,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意!他们争辩道:储蓄并不一定代表着消费不足。通过利率可灵活变动的资金市场,所储蓄的每一块钱都可能转化为企业的投资。 三、利率灵活变动性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率的灵活变动性(interest rate flexibility,又译利率的伸缩性)可以确保储蓄正好等于投资。在他们看来,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而投资则是利率的反函数。如果在某一利率水平上,储蓄大于投资,利率有下降的倾向;储蓄小于投资,利率则有上升的趋势。正是利率的这种上下灵活变动的性质,使得信贷市场(credit market)处于均衡状态,即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或曰市场出清。总之,他们认为,灵活变动的利率使得萨伊法则在有储蓄的货币经济中也能够成立。 四、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 依照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即便在较短的时期内利率的调整没能使得储蓄等于投资,其他市场中的价格,至少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上下灵活变动,也可以确保不会出现生产过度或生产不足。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随着需求下降,竞争性的商品生产者将降低其价格以避免出现生产过剩。如果需求和价格下降,依然有可能销售原来在高需求和高价格水平上抽销售的同样数量的商品。这实质上就是说,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商品供给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数量轴)的直线,当需求曲线向下方移动时,商品价格下跌,均衡产量不变!因此,灵活变动的价格使得商品市场出清。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一章 导论

第1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答: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之一。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用

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经济增长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经济增长有以下两层含义: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 (2)经济增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实际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持续增长,还可以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 若用t Y 表示t 时期的总产量,1t Y -表示(1t -)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1 1 t t t t Y Y G Y ---=若用t y 表示t 时期的人均产量,1t y -表示(1t -)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1 1 t t t t y y g y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人均总产出增长率的高低则体现了经济效率的高低。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 导 论【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导论 第1章思考宏观经济学 1.1复习笔记 1.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对称,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了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①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理论等。 ②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等。 ③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宏观经济学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诸多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2.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又称为宏观经济的微观运行机制,是指对于构成宏观经济模型基础的单个经济行为人(家庭和企业)的行为规律的理论分析,或者说是指宏观经济模型中对于单个经济行为人行为规律的明显的或隐含的假设。具体地说,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含义:一是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微观个体的行为基础,即微观个体行为应当具有一定的行为规则,包括预期形式、优化形式、决策形式和风险形式等。二是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合理的微观结构基础,它由描述个体行为、市场结构和信息结构等重要理论假设组成,这些直接成为判断市场是否具有瓦尔拉斯均衡特征、货币是否中性等宏观结论的关键。三是要求微观个体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性,从而保证加总后微观个体和宏观总体之间依然相互联系。 对于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思路,主要是新古典主义思路和新凯恩斯主义思路。 (1)新古典主义思路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针对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凯恩斯正统”的双重反应。一方面,它是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能解决滞胀问题的一种回答;另一方面,它又是自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

(完整版)袁志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学习指南 第一部分各章提要、补充说明、习题选答及补充练习 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一、本章提要 本章是全书的导论部分,因此,它要告诉读者的首先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力图要给出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一个大概轮廓。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需要揭示的最主要问题是宏观经济在短期内为何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在长期又是什么力量决定一国经济的增长。经济运行中最常见的宏观问题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因此,宏观经济学必将以相当的篇幅来讨论这两个问题。由于本书是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的教材,因此我们在导论中还特别描述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大概状况。宏观经济学存在意义,是通过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对宏观经济现象作出的有效的分析,然后判断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和趋势,从而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流派(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争构成了宏观经济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它们在市场机制能否保证使经济波动回复到均衡状态上面有着截然相反的哲学信念和观点,但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毕竟有着各个流派都遵循的规则和方法。 二、补充说明 1.宏观经济学导读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短期看,是要解决实际总产出的决定问题以及为什么实际总产出会围绕潜在总产出发生波动;从长期看,是要探讨潜在总产出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增长,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而另外的一些国家经济增长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时间概念,因为在不同的时间范围

内,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当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也各自不同。 在短期里,宏观经济学假定潜在总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均固定不变。在这一假定之下来分析实际总产出的决定与波动问题。由于潜在总产出水平既定,因而实际总产出的大小就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这四部分的大小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短期里实际总产出的大小。显然,在这四部分中,除了政府购买是外生决定的,我们不易描述其变化的行为方程外,其他三部分都会发生波动,因而,会导致实际总产出在短期内有可能大于潜在总产出也有可能小于潜在总产出。当实际总产出大于潜在总产出时,我们就说经济处于过热状态,反之,当实际总产出小于潜在总产出时,我们就说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在短期里,由于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因此,当经济出现过热或者萧条时,市场自身很难进行自我调整,为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以使实际经济运行尽量稳定在潜在总产出水平上。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有两种:一种是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政府支出来实现;另一种是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的供应量来改变利率,进而影响投资。 在中期,我们仍假定潜在产出是固定不变的,但现在我们放弃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而让价格能自由波动。一旦价格可以变化,我们马上可以发现,市场自身具有非常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经济萧条时,整个社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此时,借助菲利普斯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在市场的压力下,价格水平会下降。在名义货币供给量既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增加,这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国内投资增加;同时,在一个实现浮动汇率的开放经济中,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本币贬值从而导致净出口增加;如果是在一个实行固定汇率的开放经济中,价格水平的下降直接导致本币贬值从而导致净出口增加。 总之,当实际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市场会迫使价格水平下降,而价格水平的下降又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实际产出的增加。反之,当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时,市场会迫使价格水平上升,而价格水平的上升则会导致总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实际产出的减少。由此可见,只要价格可以自由变动,市场机制就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总能使经济的运行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上来。 当然,市场的自我调节也是有一定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市场的自我调节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在经济萧条时,社会上会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在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导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2.国民生产总值 答: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与GNP这两个统计指标在统计思想上反映了是按国土原则还是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区分。GDP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由本国国民所创造的,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NP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3.国内生产净值

答: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简称NDP,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国内生产净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所有常住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即:NDP=GDP-资本折旧。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角度来看,NDP的价值要远远大于GDP,也即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用国内生产净值指标要比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优越得多。相对于GDP,NDP考虑到了“消耗”或者说“折旧”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真正诠释了生产、增长及总价值与消耗、效率、净价值之间的关系。 4.国民收入 答:国民收入即NI,指一国居民在物品和劳务生产中赚得的总收入。国民收入的核算公式为: NI=ND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二、简答题 1.在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中,哪些宏观变量与周期波动同步?哪些变量具有超前性? 答:(1)失业率。在经济周期的收缩期,失业率通常会上升;在扩张期,失业率则会下降;在经济周期的峰顶,失业率保持在最低水平;而谷底时的失业率则达到最高点。失业率与周期波动是同步的。 (2)股票价格。一般来讲,股票价格能够反映经济周期的演变,并且由于其往往领先于经济活动的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因此,股票价格常常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3)通货膨胀率。当经济步入收缩期时,通货膨胀率往往随之下降,严重时甚至出现

动态宏观经济学导论

动态宏观经济学导论 ︵讲义精要︶ 厦门大学经济系 邵宜航

前 言 若强调经济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经济学可定义为研究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学问,所谓动态经济学则是研究跨时期的资源有效配置问题。 一言以概之,宏观经济学主要探讨的是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波动与长期的经济增长。其中,对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周期)的考察就涉及到对经济资源跨时期配置问题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来考察相关经济问题。关于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最早可追溯到Ramsey(1928),但一般认为,现代动态宏观经济学的创立始于Samuelson(1939)探讨经济周期问题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和Harrod(1939)的经济增长模型。他们的努力是试图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动态化。随后,经济增长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Solow(1956)等人的增长理论则可视为对古典学派经济理论的动态化。从后来的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由Kydland和Prescott等人提出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凸显了宏观经济研究的动态化特征。与此同时,以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的研究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引领了经济增长研究的又一轮繁荣,动态经济分析在宏观经济学领域获得了普遍而深入的应用。现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除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之外,已经成为有各种各样应用的广泛领域。近来,新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也在积极应用动态分析方法。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学存在着众多不同的理论学派。但一般而言,从本质上可以将其划分为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的区别在分析框架方面体现为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的不同。作为现代宏观动态分析基准框架的Ramsey最优增长模型与世代交替模型强调了经济当事人跨期的最优化选择和均衡分析方法,不仅弥补了宏观经济分析缺乏微观基础的缺憾,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也使宏观经济学朝着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的方向发展。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在均衡分析的框架内展开探讨。 对动态宏观经济理论的介绍不缺乏经典的教材,如萨金特的《动态宏观经济理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从本章开始,将阐述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而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状况和结果又是通过一系列国民收入总量指标来反映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众多总量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以这些指标的核算为内容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便构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掌握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了解宏观经济学中两派之争。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在理解这一定义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现实经济中,许多产品难以区分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故常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因为各生产阶段上增加价值之和等于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在社会的三种产业中,第一、第二产业提供物质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第三产业提供的是劳务,虽然劳务无形,但却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劳务价值也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之中。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的行业不仅包括农业、工业、及建筑业,还应包括流通部门、服务部门、社会发展部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和社会福利事业等)以及社会公务部门。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因此,那些只是为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生产的非商品性产品,以及其它没有通过市场买卖而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的商品,由于没有市场价格,也就不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1、支出法 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时期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之和。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数量,用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支出法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GNP=Q1P1+Q2P2+…+QnPn 统计上,用于购买最终产品的全部支出可分为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四项。 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品、非耐用品、住房租金、劳务支出(如医疗、旅游等);但建筑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而归入固定资产投资中。 投资支出是指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如厂房和住宅建筑、机器设备以及存货。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本投资是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

01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重点提示: 本章需要重点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门学问。中国是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失业率、通货膨胀、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人民币汇率变动等经济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因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不同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经济学两大分支之一。经济学的另外一大分支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和波动。它因以国民经济总体过程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以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 年最先提出“宏观经济学”一词。而在这之前,古典学派就早已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过研究与考察。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被认为是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分析的经济学文献。此后,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很少被分割开来进行考察。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它的出现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以收入和就业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此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的英文是“ macro”,原意是“大”。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因此,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整体的经济行为,它关注国民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水平及其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国际收支和汇率变动。宏观经济学在考察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考察构成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1.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争论,激起了人们对它们探讨的兴趣。为什么一些国家富裕,而另一些国家则贫穷?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生活比父辈要富足?为什么一些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总体经济活动存在着波动?是什么导致了通货膨胀?为什么会存在失业?宏观经济学就是为解答这些问题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市场经济。它关注的是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总体行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相互影响,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应。宏观经济学有别于微观经济学,因为它涉及的是所有经济主体的选择对经济的总影响,而不是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选择对经济的影响。然而,近三、四十年以来,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别不再那么明显了,因为微观经济学家与宏观经济学家都在使用非常相似的研究工具。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家用来描述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目标与约束,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模型,是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分析这些模型和拟合数据时通常都用微观经济学家所用的方法。如果要说宏观经济学还有一些特色的话,那就是它关注的核心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 不过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最大差异,主要表现在理论的统一性方面。相对而言,微观经济学体系比较严密,研究范式比较统一,不存在很大的争论。反观宏观经济学,则始终缠绕在各种理论派别的争论之中。从凯恩斯主义到货币学派,从新古典综合到理性预期,从真实周期理论到新凯恩斯主义等等。外人看来,热闹归热闹,似乎每个问题都有不同意见,是否说明这门学科压根就不靠谱。有个关于经济学的著名笑话,说100个经济学家会有101种意见,其实这是夸张。 就好像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每次总统大选时会吵的不可开交一样,真到了涉及美国根本利益的时候,实际政策的取向会完全一致。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并不存在于经济学理论的大部分层面。概括而言,各流派争论的基本问题其实无非两个:1,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2,政府应该怎样干预经济。每个问题上大致也就两种观点。 当然,正是这种争论,才促使宏观经济学不断发展。每个学派的出现,都推动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前进一大步。而宏观经济学也是极少数在教学时必然要涉及学科发展史并介绍不同理论观点的学科,否则无法清晰的理解这门实际非常年轻的学科的脉络。 1.2 学习宏观经济学有什么用 作为财经专业的大学生,或者一个任何其它专业的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宏观经济学?学习宏观经济学究竟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第一层次的答案其实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就应该已经意识到。经济学显然并不能教会你如何做生意赚钱,经济学提供的只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是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属于世界观范畴。 其次,相对更实用一些也更主要的的用途,就是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理解相关的术语,才能读懂报纸,看懂新闻,进而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存在普遍的联系,随着全球化的进展,这些联系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而人又是社会动物,不论衣食住行,还是视听享受,旅游社交,几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全球经济与所在国家政策的影响。即使再不关心外界事物的人,也必须开始了解诸如银行利率变化、农产品价格上涨、大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